有人認定天鵝座發現戴森球結構,疑似發現了地外文明是真的嗎?

2020-12-14 時空通訊

當然不是真的。所謂天鵝座有一顆恆星疑似有戴森球結構,是一個過時的話題了,現在經過科學分析,結論是自然現象。

這顆星編號為KIC 8462852,是一顆距離我們1480光年的恆星,俗稱「塔比之星」。

這顆曾經引起天文學家們極大興趣,以為找到了地外文明證據的星球,已經被蓋棺定論,其奇怪的遮光現象並非文明巨廈,而僅僅是塵埃所致。

這項研究是100多位天文學家組成的科學團隊得出的,領導者為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助理教授特貝莎·柏亞金(Tabetha Boyajian),她是最早研究KIC 8462852的專家,而且「塔比之星」的暱稱就是以她名字命名的。

他們通過研究各種世界上最先進天文望遠鏡多年的觀測數據,得出了上述結論。這些望遠鏡中包括NASA的斯威夫特太空天文臺和斯皮策空間望遠鏡。

斯威夫特天文臺包括三種觀察不同波長射線的儀器,即突發警報望遠鏡、X射線望遠鏡、紫外線/光學望遠鏡;斯皮策則是世界上最大的太空紅外線望遠鏡。

最初引起天文學家們關注並曾經懷疑具有文明活動跡象的原因,是「塔比之星」奇怪遮光現象,這顆恆星每過一段時期,就會出現周期性遮光現象,亮度大幅度下降。

本來恆星被遮光是一種常見現象,凡是有行星相伴的恆星都會出現這種現象,這種現象叫行星凌日。就是行星運行到了人類觀測恆星的視線中間,遮蓋了恆星部分光茫。但這種遮光現象一般是很小的,即便木星這樣巨大的行星也只能吧太陽的光茫遮蓋住1%。

但這顆「塔比星」遮光現象比例很大,最大時竟達到恆星光芒的22%!

沒有這樣巨大的行星,因此不可能是行星遮光現象。

這就引起了天文學界的密切關注。特貝莎·柏亞金帶領一個團隊對「塔比之星」進行了多年研究,在2014年一次國際性學術會議上,柏亞金把自己的研究數據給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天文學家傑森·賴特看。

賴特看後也很驚訝,他認為柏亞金的解釋都是從自然方面考慮,沒有擴大思路。這種遮擋物達到恆星面積四分之一的巨大構造,除了自然現象,也有可能是智能生物的傑作。

由此,「塔比之星」的外星文明戴森球說法出臺了。如果這種現象真的是智慧文明體的傑作,那就是一個戴森球結構。

什麼是戴森球呢?這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科學家弗裡曼·戴森提出的一種設想,就是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只有最大限度利用本級恆星能源才能夠滿足文明發展的需求,利用的方法就是建設戴森球。

戴森球就是建造一個巨大的結構,如果在太陽系,這個結構的半徑有1.5億千米(太陽到地球軌道距離),把太陽包裹起來,這樣就能夠把太陽全部或大部分能量吸收轉化為可用能源。

根據卡爾達舍夫宇宙文明等級的劃分,戴森球結構就是文明達到了二級的象徵,就是能夠完全掌控和利用本級恆星資源和能源。

而人類文明目前還處在0.73級,達到一級文明人類才能夠完全掌控利用地球資源和能源。科學界預測,人類達到宇宙一級文明還需要200年左右,達到二級文明需要5000年左右。

因此,如果「塔比之星」真的有戴森球結構,那裡的文明就相當於宇宙二級文明,比人類文明要高出幾千年。

如果是真的,這麼強大的外星人對我們會有威脅嗎?時空通訊認為完全沒必要擔憂。

首先,根據卡爾達舍夫文明等級理論,二級文明的活動範圍是周圍恆星系統,也就是在10光年左右附近恆星之間活動。而塔比星距離我們1480光年,二型文明還不具備這麼遠的活動能力。

其次,我們看到的「塔比之星」已經是1480年前的「塔比之星」,現在那裡已經過去了1480年,已經發展到什麼程度難以預料,如果他們想滅掉我們又有能力滅掉我們,早就來了。

第三,時空通訊一貫認為,文明的發展趨勢是和平與共享,高級文明的最終所需資源只有能量,而整個宇宙都是由能量組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根本沒有必要依靠相互殘殺掠奪來取得。一個小小地球在宇宙中如灰塵一般,實在沒有什麼可供炫耀的資源,就別自作多情了。

現在我們前面所說貝莎·柏亞金團隊的研究成果。

他們通過望遠鏡對「塔比之星」的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觀測光譜分析,一些光變特性表明,在我們與「塔比之星」的視線之間,有一片由塵埃碎片組成的巨大「烏雲」,這片巨大的「烏雲」有厚有薄,將星光散射開來,從而產生了我們觀測到的光變。

而且這片「烏雲」是圍繞著「塔比之星」旋轉的,因此才會出現周期性遮光現象。

而對於這片「烏雲」的來歷,有各種說法,比如行星撞擊破碎、彗星破碎、星際塵埃等。到底是什麼妖魔鬼怪所致,還在進一步的研究中。

人類一直希望找到地外文明,以解脫自己在宇宙中的孤獨魔咒,但迄今尚無突破。「塔比之星」的希望又破滅了,或許新的希望明天又會到來,我們還需靜靜地等待。

就是這樣,歡迎討論。

時空通訊專注於老百姓通俗的科學話題,感謝粉絲朋友們一直以來的理解支持與合作。

原創版權,未經作者同意並授權的一切轉載和內容引用均視為抄襲侵權,可能受到法律責任追究。

相關焦點

  • 「戴森球」理論:是地球文明走向宇宙文明的必經過程?
    而人類的文明要想繼續延續下去,則必須從地球外截取能源,甚至未來的能源需求會膨脹到要利用太陽的全部能源輸出。有著太多太多的問題困擾著人類,以至於很多人認為,「戴森球」理論不過是一個瘋狂的念想罷了。但戴森認為這樣的結構是在宇宙中長期存在並且能源需求不斷上升的文明的邏輯必然,他還建議搜尋這樣的人造天體結構以便找到外星超級文明。
  • 第二宇宙文明的標誌,人類距離戴森球還有多遠?
    第二宇宙文明的標誌,人類距離戴森球還有多遠?看過科幻小說的小夥伴應該都聽過這個名字——戴森球!先來解釋一下它的前因後果以及作用背景吧!戴森球最早由數學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在1960年提出。戴森球在核武器和外星智能方面應用廣泛比較著名。
  • 中國天眼開啟地外探索,如果發現低級的地外文明,我們該咋辦?
    在很久之前,就有專家提出,應該讓中國天眼去探索地外文明,但因為那個時候,中國天眼的主要探索目標是脈衝星,因此,而暫時擱置。目前,中國天眼在發現脈衝星的領域中已經十分成熟,所以,地位文明探索便正式啟動。相信我們都很期待,也很好奇,通過中國天眼去探索地外文明,到底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
  • 二級文明出現了?距離地球1500光年外,科學家憂心忡忡!
    然而,這並沒有使科學家們感到沮喪,因為許多遙遠的觀察表明,外星人並非不存在,只是非常遙遠,在離地球1500光年遠的天鵝座裡,有一顆恆星叫做「塔比星」,可能是最好的證明。在深入研究塔比星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發現塔比星的過程和方法。為了探索宇宙中的地外行星, NASA於2009年3月7日發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
  • 3000光年外,一顆恆星的亮度兩天內驟降70%,這是怎麼回事?
    自從人類走出地球,看到浩瀚宇宙的時候,已經不再懷疑外星文明的存在。可是想要真正證明外星文明的存在,還需要我們真正尋找到外星文明的蹤跡才行。為此,科學家通過各種方法開啟了探尋地外文明的計劃。如果是一些小型的人造物體,我們可能觀測不到,發現不了,可如果是一種特別龐大顯眼的人造物體,就有可能被我們觀測到。而在眾多的人造物體中,科學家想到的最有可能被我們觀測到的就是戴森球,這是科學家猜想中的一種高級文明的人造物體,它是環繞恆星建造的一種吸收恆星能量的裝置。
  • 外星生命真的存在嗎?是否會居住在戴森球一樣的世界?
    儘管他沒有給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弗裡曼·戴森尋找外星人的想法已經融入了探索文化,那就是著名的外星超級結構----「戴森球」。戴森球之戴森的回憶在2003年的一次採訪中,他回憶起自己是如何首次提出「戴森球體」的概念的,這個概念可能會暴露出一個先進的外星文明的存在。
  • 猜測可能變成了戴森球
    科學家卻發現有100顆恆星只出現在舊錶中,而在新表中卻沒有。這說明這100顆恆星神秘地消失了,它們去了哪裡?可能有人會說了,恆星是有壽命的,這100顆恆星可能是壽命到了消失在了宇宙中。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這個解釋是說不通的,要知道恆星的壽命普遍都在數十億年以上,像太陽這樣的黃矮星,壽命更是長達100億年。
  • 「史前文明」被證實了嗎?科學家有了新發現,進化論或被推翻?
    在科學家的探索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是前一季也似乎出現在了地球上,因此有人認為達爾文的進化論或許真的被推翻了,這樣的說法是否有科學依據呢? 科學家的考古發現 也有人認為,人類的文明與地球存在的時間相比,不過短短一瞬,但人類出現之前,就有許多智慧生命在進行不斷的循環,就像是莫比烏斯環一樣
  • 地球文明是在無限輪迴嗎?1800米海底發現龐大建築,疑似機場
    地球文明是在無限輪迴嗎?1800米海底發現龐大建築,疑似機場大家都知道,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其實也可以被稱之為水球,因為在其表面上有71%的面積都是海洋,而海洋也始終控制整個地球得到生態系統循環,比如調節溫度、控制天氣等等,而我們人類雖然說是地球的主宰者,但是其實有將近80%海洋,我們還未曾去探索,而海底世界就更加神秘了,全世界有90%的海底都處於未知的狀態。
  • 戴森球:造一個大殼把太陽圍起來,讓它變成大號的聚變發電機
    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必然是高能耗的文明,免不了要打恆星的主意。太陽是一個實打實的聚變反應堆,造一個大殼把太陽圍起來,就是大號的聚變發電機,這是戴森球的基本思想。但是給太陽公公加外套可不是容易的事,力學結構不是現有理論可以解決的。於是,戴森球就演變成了戴森雲, 不一定把太陽裹那麼緊,發射一堆能量收集器,圍繞著太陽轉也行。
  • 兒歌《小星星》中會眨眼的行星真的存在哦,你見過嗎?
    UFO比如說我們收到了外星文明發來的無線電波和雷射信號,但是由於科技發展水平的原因,這些信號我們無法破譯。又比如說真的有人看見了UFO,它就停在我們家的門口,當然這也都只是猜測。最近一段時間,一顆位於天鵝座,代號為KIC8462852的恆星十分引人注目,幾乎全世界的望遠鏡都在對準這個距離地球1480光年的恆星。它有三個名字,編號為pac18462852,俗稱塔比之星,官方名稱呢是富亞吉安之星,這是以他的主要發現者來命名的。它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大的關注呢?
  • 星光照不到的地方,暗藏著如創世神般的地外生命?
    如果有這樣一個未來文明,他們的能力領先我們百萬年,或許他們可以重塑所有的行星,甚至恆星。他們能夠徹底改變他們周遭的天文環境,就像人類可以改變地球環境一樣。 比如說,他們也許可以把世界轉化成類「戴森球」結構,也可以調整恆星使之產生更可控的功率輸出水平。
  • 太平洋底發現龐大水下結構,疑似大型機場,史前文明真存在過?
    四月底一位叫做Mac·McIver的業餘海底考古學家發現一個龐大的水下結構,該結構的跨度達150千米,每個疑似跑道的結構在寬度達8千米,看這規模足夠恆星際飛船起飛!疑似現代的機場的巨大水下結構這個巨大的水下結構位於哥斯大黎加的科科斯島東北約80千米處,大約在水下1800米的位置,Mac·McIver稱,這處巨大的結構和現代機場的區別就是一個在水下,一個在陸地,並且這處水下的結構大到非常誇張!
  • 無論是戴森球還是戴森環,造那麼大個玩意兒出來幹嘛呢?
    戴森環也叫戴森球或者戴森雲,是美國著名物理學家,數學家弗裡曼·戴森提出的一個尋求地外文明的理論。目前我們太陽系內的各行星只能接受太陽輻射能量的十分之一,其中的大部分能量都無法被接受,從而浪費掉了,我們知道,我們地球的資源非常有限,加上現在的過度開採,能源遲早會被開採完畢,遠不足以支撐人類未來的發展,所以戴森提出了戴森環這樣一種假設——用一個巨大的球形結構將太陽保圍起來,從而來汲取太陽的大部分輻射能量,這樣才可以讓一個文明到達一個新的高度,長久不衰。
  • 一個擁有黑洞,雙星系統,變星和類地行星的神奇星座——天鵝座
    在夏末初秋的晚上,北半球天空中從東方會冉冉升起一個星座,這個星座非常神奇,一個星座它包含了宇宙間大部分的天體的類型,它就是天鵝座,一個具有黑洞、雙星系統、變星、類地行星和存在於一個長得像北美洲的星雲裡面。
  • 水星疑似發現生命,難道太陽系內圈的四顆行星,都存在過生命嗎?
    根據現有的數據,科學家們推測,火星上存在過生命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後來科學家們又在金星上發現了過量的磷化氫,這意味著金星上也極有可能存在過生命;最近,科學家們又在水星上發現了生命可能存在過的證據。這裡我們不禁要發出疑問,難道太陽系內圈的四顆非氣態行星上都存在過生命嗎?
  • 【原創】被國外吹爆的國產遊戲《戴森球計劃》到底怎麼樣?
    戴森球本來是1959 年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就設想的一種圍繞太陽的人造天體。它是一種巨型的太陽能收集結構,是二級文明的象徵。從提出以來,戴森球就成為了天體物理學和工程學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人類歷史上真的沒有比他還壯大的工程了。用太陽能陣列版之類的收集器將太陽這樣恆心完全包圍,以此獲取整顆恆星的能量,高達裡的太陽炮與此相比都是細菌和藍鯨的差別了。而最有意思的一個點是官方在設定剛入遊戲這一段時,把每一個玩家的信息都設定的獨一無二,好像是每個人真的在一個別人所不知道的全新未知的星系裡,完成自己的使命。
  • 它是星系級宇宙文明的標誌,也是人類科學家正在籌劃的太空方案
    在我們地球文明的原始時期,不同的文明在各個大陸悄悄生長,把這些文明進行橫向的對比,就會發現發現全都擁有許多相同的必然特徵:統治階級為自己製造的龐大豪華的建築群、屬於自己文明的語言和禮樂形式、墓葬傳統,等等等等。
  • 史前文明真的存在嗎?科學家發現4億年前「齒輪」,是誰製造的?
    當我們打開網際網路搜索史前文明的時候,總能看到大量的事前證據照片,有些陰謀論者在看到這些照片後,認為史前文明是真實存在的,這些照片便是最好的證明,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4億年前的金屬齒輪?之前網絡上便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新聞,科學家在勘察加半島,發現了大量的金屬齒輪,這些金屬齒輪距今已經4億年的時間了,足以說明在人類出現之前是有過其他智慧生命的。這些金屬齒輪的照片並不是十分清晰的,如果我們再仔細去搜尋網絡,會發現並沒有指名道姓是哪名科學家所發現的,而且也並沒有找出這項發現發表在哪個雜誌上。
  • 揭秘臺灣澎湖海底發現遠古文明,一萬年前古城
    世界歷史源遠流長,遠古時期文明有很多未被人類發現。臺灣澎湖海底發現遠古文明是中國一重大考古發現,在海底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面積的紅色磚塊的城牆,科學家推測這是一座一萬年前的古城,還有人說這是有人故意丟在這裡的,對於臺灣澎湖海底發現遠古文明,人們至今不知道它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