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徵之一

2020-12-16 胖胖講知識

在全球氣候的多變的時代,我們也許沒有詳細了解過氣候變化的具體原因,但是在「厄爾尼諾年」也就是2019年的確認,這就要提醒我們需要重視氣候變化了。

「厄爾尼諾」是什麼?這就要分為厄爾尼諾現象和厄爾尼諾事件了。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在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氣候現象。大範圍熱帶太平洋增暖,會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這個狀態維持3個月以上就可以稱之為厄爾尼諾事件了。

《每日郵報》科學報告顯示,厄爾尼諾事件不僅在現在發生,在以前也曾多次出現。但是與過去相比,現在的厄爾尼諾事件出現的頻率和強度增加不少,隨之造成的影響也是越來越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關注和擔憂了。

科學家利用珊瑚核心的生長模式,就像樹木的年輪一樣,它會通過同位素的變化記錄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通過對珊瑚核心的研究和追蹤記錄了400年厄爾尼諾活動的數據。在對這些數據進行拼湊匯總後研究發現,在過去的30年中太平洋地區厄爾尼諾事件發生的似乎更加頻繁,隨之對人類造成的影響也更大。

請點擊輸

通過這次的科學研究,科學家們可以說過去30年在中太平洋發生的厄爾尼諾事件相比過去幾個世紀來說,出現的更為頻繁。這說明,未來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會越來越強烈。科學博士曼迪弗雷德稱,我們看到近幾十年來在太平洋中部形成了更多的厄爾尼諾現象,這在過去的400年中是不尋常的,也就是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由「罕見」變成了「普遍」現象。

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

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全世界出現的異常天氣,有範圍廣、災情重、時間長等特點。在這一系列異常天氣中,科學家發現一種作為海洋與大氣系統重要現象之一的「厄爾尼諾」潮流起著重要作用。

在海洋中,厄爾尼諾現象是赤道周圍太平洋溫暖水分布的變化造成的。由於地球的旋轉,通常風從東向西強烈吹動,導致水在太平洋西部積聚。這樣可以從東太平洋的深海中提取更冷的水。但是,在厄爾尼諾現象中,推水的風越來越弱,導致溫暖的水向東移回。這導致東太平洋變暖。由於海洋溫度與風流有關,這導致風力仍然變弱,因此海洋變暖,這意味著厄爾尼諾現象增長。

在大氣方面,根據科學報告顯示,赤道附近的空氣和洋流的這種變化,可能會通過在大氣中產生壓力異常對全球的天氣模式產生重大影響,這就是厄爾尼諾現象給陸地區域帶來變化的原因。

所以,我們常常會說,厄爾尼諾現象是會改變全球大氣模式的。當然,東太平洋厄爾尼諾現象增強也是有證據的,如1997/98年和2015/16年期間發生的兩次強烈增長。

研究人員表示,與過去幾個世紀相比,過去這幾十年在太平洋中部觀察到的厄爾尼諾現象是非常活躍的。這種新見解可以幫助科學家為未來事件做好準備。

厄爾尼諾現象是全球氣候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其行為的變化對世界各地的天氣模式和極端事件具有非常嚴重的影響,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會導致更多的極端氣候,比如常說的乾旱,高溫,強風暴等自然災難。

當然,我國也是受到影響的。大家可能已經有感覺了,比如到了5月份,天氣忽冷忽熱,有時會非常的熱,有時又會非常的冷,這可能與它存在聯繫。所以,氣候的變化已經波及到人類,對於環境和氣候的關係我們需要越來越重視了。

相關焦點

  • 今冬厄爾尼諾情勢如何?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全球季節性氣候信息
    日前,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全球季節性氣候最新信息》和《厄爾尼諾最新情況》稱,今年12月到明年2月,發生厄爾尼諾現象的可能性為75%至80%,預計不會發生強厄爾尼諾事件。↑一張面積約2500平方米的世界最大明信片日前在瑞士少女峰下正式亮相,旨在喚起人們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注。
  • 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研究:2020年厄爾尼諾已經形成
    厄爾尼諾暖流,太平洋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東部,自南向北流動著一股著名的秘魯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溫普遍升高,向西流動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強。恰逢此時,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動,東北信風越過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稱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轉成西北季風。
  • 厄爾尼諾事件尚未結束 警惕氣候變暖疊加影響
    雖然厄爾尼諾事件有望在本月結束,但由於大氣對厄爾尼諾的響應一般具有滯後性,因此在6月至7月的梅雨季節,大氣對於厄爾尼諾的響應可能會進一步顯現或放大。專家預計,今年汛期我國氣候狀況總體偏差,降水偏多、澇重於旱將是主要特點。  厄爾尼諾影響持續 南方主要流域降水偏多  今年3月21日入汛以來,我國南方地區共出現13次強降水過程。
  • 太平洋西邊界流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改變傳統認識
    原標題:太平洋西邊界流影響全球氣候變化——《自然》雜誌首次刊登我國海洋領域研究文章   6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研究員領銜17位國內外海洋學家和氣候學家合作撰寫的「太平洋西邊界流及其氣候效應」評述文章在《自然》雜誌正式發表。
  • 國家氣候中心確認,2019年為「厄爾尼諾年」,又是多災多難的一年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可是這個家園如今正在面臨著嚴重的環境惡化問題,相信很多朋友都能夠真切感覺到近年來氣候的變化越來越異常,尤其是全球氣溫逐年升高。現在已經進入2019年4月份,那麼今年的全球氣候條件又將如何呢?其實早在去年9月,國家氣候中心的監測表明,2018年9月將進入厄爾尼諾狀態,2019年1月達到厄爾尼諾事件標準。預計本次厄爾尼諾事件將持續到2019年冬季,持續時間可能超過15個月。
  • 氣候變暖,為何寒流席捲全球
    人們不禁要問,為何在高喊全球變暖口號的今天會遭遇如此嚴寒?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10日報導,日前多位權威氣候學家表示,連日來的異常氣候很可能只是全球氣候變冷的開端而已,在接下來的20至30年間,地球將經歷一個「微型冰河世紀」。
  • 厄爾尼諾現象今冬將對美國各地氣候造成不同影響
    新華網華盛頓10月15日電(記者任海軍)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15日公布報告說,厄爾尼諾現象將是影響美國今冬氣候的主要因素。受其影響,美國中西部地區的冬季氣溫將普遍高於往年平均值,而南部氣溫將低於正常年份。   這份覆蓋今年12月至明年2月的冬季氣候展望報告認為,厄爾尼諾現象將在冬季幾個月內增強,並對美國氣候產生持續影響。
  • 【高考新視角】沃克環流與厄爾尼諾
    【答案】(1)甲河口地區鹽度比長江口小,甲河所在流域為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河流徑流量大;甲河口地區鹽度季節變化小,河流徑流季節變化小;從河口向外海,甲處鹽度等值線比長江口稀疏,變化較慢厄爾尼諾有什麼影響在一般年份,大洋西岸盛行上升氣流,氣候溼潤;而大洋東岸盛行下沉氣流,氣候乾旱。這樣情況下,在太平洋上形成的正常的大氣環流,叫做「沃克環流」。
  •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為什麼總是會輪番交替登場?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是當今世界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極端性天氣現象,自然界中的氣候具有周期性的變化,在變化之中就會產生許多極端性的天氣現象,比如低溫、高溫、暴雨、乾旱等等。科學家研究發現,很多極端性天氣現象之間都有彼此的關聯,具有群發性的特徵,「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就是兩種大範圍、全球性的極端性天氣現象,其形成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
  • 地理知識點 | 異常升溫又來了,厄爾尼諾現象成高考熱點!
    沃克環流是熱帶太平洋上空大氣循環的主要動力之一。 沃克環流  -  圖源:Met Office-Weather頻道厄爾尼諾是指某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的海水異常升溫現象。水溫升高一般和南半球的東南信風減弱有關。
  • 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希望氣象學家能給出一個有理有據的答覆?
    厄爾尼諾現象是最為人們所熟悉的極端性天氣現象,對於厄爾尼諾現象的產生原因,人們目前普遍認為是由於「全球變暖」的結果,由於全球變暖導致了地球氣候系統的改變,從而使得各類極端性天氣現象多發,包括「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一詞來源於南美洲的秘魯,該現象最初是當地漁民發現的一種氣候異常現象。
  • 厄爾尼諾值又「突然」上升!全球變暖加劇,傾盆大雨更加頻繁了?
    根據科學預報顯示,厄爾尼諾現象在其中影響的因素跟多,根據6月3日厄爾尼諾監測數據顯示,厄爾尼諾又突然上升了,所以說這個波動還是有點強,達到了+0.896的值(這個是每天都有監測變化)。
  • 氣象局就4月天氣氣候特徵等答問
    歡迎大家來參加中國氣象局2016年5月份的新聞發布會,下面我介紹一下出席今天發布會的領導和專家,他們是: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發言人張祖強國家氣象中心氣象服務室正研級高工王維國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正研級高工周兵今天主要內容有三項,一是4月全國天氣氣候特徵、國內外主要天氣氣候事件回顧。
  • 「厄爾尼諾」大概率在今年下半年爆發,對中國會有什麼影響-虎嗅網
    厄爾尼諾-南方振蕩現象是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和海風周期性變化的氣候現象。厄爾尼諾現象是厄爾尼諾-南方振蕩現象中的升溫階段。對於該現象的發生機制目前科學界有多種觀點,通常認為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與太平洋赤道上的大氣環流—沃特環流—的改變有關。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現象中的低溫階段稱為拉尼娜現象。
  • 考點22 全球氣候變化
    考點22 全球氣候變化1.全球氣候變化及原因分析氣候變化的主要表現:不同時間尺度的冷暖和乾濕變化。
  • 清華大學2020全球暑期學校課程之一 「氣候變化大講堂...
    作為清華大學2020全球暑期學校課程之一「氣候變化大講堂」明天開講!作為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巴黎協定》的主要貢獻者,被聯合國任命為氣候行動高級別領軍人物。氣候變化大講堂「氣候變化大講堂」是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打造的在氣候領域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對話與交流平臺,也是面向清華全校學生開設的專門課程。大講堂邀請世界各國氣候領袖來分享他們對於本國及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識,交流如何推進全球氣候變化治理的行動和倡議。
  • 我國科學家完整刻畫出全球「氣候心臟」三維熱鹽結構
    來源:新華社新華社青島7月2日電(記者 張旭東)熱帶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海洋最大暖水區域,可謂全球「氣候心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團隊依託「熱帶西太平洋暖池熱鹽結構與變異的關鍵過程和氣候效應」項目,完整刻畫出暖池三維熱鹽結構(溫度和鹽度結構),有利於精準預報厄爾尼諾現象及暖池對我國氣候影響,這一項目2日在2019年度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上獲得山東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聯合國機構稱厄爾尼諾現象極可能於2019年重現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衛報》11月27日報導,根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的最新分析,在明年2月之前,能夠引發全球氣候變暖的厄爾尼諾現象將有75%至80%的概率重返地球。厄爾尼諾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這種現象每隔幾年就會自然發生一次,對全球氣候產生重大影響,造成一些本來乾旱的地區降雨量過多,一些本來潮溼的地方則出現乾旱。高溫還使珊瑚礁發生嚴重的白化現象。上一次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於2016年結束,使該年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 一九九七年全球主要氣候事件綜述
    1.1997年為一個多世紀以來全球氣候最暖的一年  1997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961年~1990年的30年平均氣溫偏高0.42℃,是一個多世紀以來最暖的一年。  2.熱帶中、東太平洋發生了本世紀最強的厄爾尼諾事件  1997年春夏之交,熱帶中、東太平洋發生了一次本世紀最強的厄爾尼諾事件。這次事件在全球許多地區引起了大範圍的氣候異常,特別是熱帶地區,或者暴風雨、雪成災,洪水泛濫;或者高溫少雨,旱魔橫行。
  • 【地理拓展】厄爾尼諾與拉尼娜—一對秉性迥異的兄妹
    厄爾尼諾或者拉尼娜一旦形成,對氣候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簡而言之,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全球氣候系統年際變化的強信號。為表述方便,下面在總體說明這一現象時,用厄爾尼諾/拉尼娜來表示。為解釋這一點,先說說氣候系統,它包括大氣圈、水圈、冰雪圈、巖石圈和生物圈。除大氣圈和生物圈外,水圈主要是海洋,約佔地球表面70%;冰雪圈主要包括極地冰蓋,以及高原、高山的永久性或半永久性冰川與積雪;巖石圈即陸地下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