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研究:2020年厄爾尼諾已經形成

2020-12-17 騰訊網

厄爾尼諾暖流,太平洋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東部,自南向北流動著一股著名的秘魯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溫普遍升高,向西流動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強。恰逢此時,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動,東北信風越過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稱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轉成西北季風。西北季風不但削弱了秘魯西海岸的離岸風--東南信風,使秘魯寒流冷水上泛減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著水溫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魯寒流的水溫反常升高。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稱為"厄爾尼諾暖流"。

厄爾尼諾又分為厄爾尼諾現象和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現象是發生在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氣候現象,大範圍熱帶太平洋增暖,會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但這個狀態要維持3個月以上,才認定是真正發生了厄爾尼諾事件。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最新研究,2020年厄爾尼諾已經形成。根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國家判識標準,已正式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不過,這次的厄爾尼諾事件,對於我國的影響還是比較顯著的。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Ni?o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0.6℃、0.5℃、0.5℃、0.5℃和0.5℃。根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國家判識標準,已正式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

本次厄爾尼諾事件中,熱帶大氣環流對海溫的響應主要體現為中部型厄爾尼諾的影響特徵,即大氣異常上升運動主要在中西太平洋,春季以來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位置偏西,江南西南部至華南西部、青藏高原大部降水偏多。

受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影響,預計2020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降水總體呈「南北多、中間少」的空間分布,澇重於旱。

4月北方果區遭受嚴重霜凍,果農面臨嚴重減產和絕收,損失慘重,緊接著又是雲南乾旱,四川攀枝花冰雹。

進入5月再次遭遇極端天氣,3號河北多地遭遇冰雹襲擊,當地梨樹種植受災嚴重的甚至絕收,11號山東多地遭到冰雹奇襲,損害慘重,萬萬想不到的是,新疆福建和國家氣候中心又傳來了壞消息!

新疆克州多地遭冰雹襲擊,林果棉苗受災較重。

中國天氣網訊5月7日下午16時,受強對流天氣影響,新疆克州阿圖什市等地遭遇冰雹天氣襲擊,冰雹最大直徑5釐米,當地林果和棉花幼苗受災比較嚴重,具體災情正在進一步調查統計當中。

新疆克州多地遭冰雹襲擊,林果棉苗受災較重。中國天氣網訊5月7日下午16時,受強對流天氣影響,新疆克州阿圖什市等地遭遇冰雹天氣襲擊,冰雹最大直徑5釐米,當地林果和棉花幼苗受災比較嚴重,具體災情正在進一步調查統計當中。

福建連城2800畝農作物遭雹災 10村農戶受損嚴重

中新網福建連城5月7日電,5月6日下午兩點左右,受強對流天氣影響,連城縣北團鎮突降暴雨和冰雹,導致孫臺、江園、溪尾、老營等10個村,2800畝農作物不同程度受災。

在老營村煙田受災現場,即將收成的菸葉片被砸落一地。望著幾乎絕收的菸葉,種煙大戶羅家祿欲哭無淚,他今年種煙49畝,原計劃過兩天開始採摘、烘烤,正常年景可收入20多萬元。如今,一場雹災,讓他半年的辛勞化為泡影。據不完全統計,北團鎮受災菸葉、芋頭、蔬菜等農作物面積2800多畝,其中煙田絕收1300畝!未來,根據赤道太平洋海洋大氣近期演變特徵以及國內外多家氣候動力和統計模式綜合預測結果,春季之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將回到中性狀態。未來需密切監測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變化,關注其對我國汛期天氣氣候造成的可能影響。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超過我們的想像。目前幾乎每年都會形成一定的極端天氣,甚至在一年中會同時出現厄爾尼諾及拉尼娜天氣,但即便是同樣發生厄爾尼諾或拉尼娜天氣,在我國的影響可能也會不同。歷史上厄爾尼諾持續期間,易出現降雨偏多甚至異常偏多情況。2020年極端天氣預測其實目前美國日本及澳洲的氣象觀測中心數據預測,極端天氣的發生概率是中性>拉尼娜>厄爾尼諾。因此我們現在就以厄爾尼諾來對待中國的大豆生產,可能還是為時尚早,建議關注短期內的天氣預報數據為主。目前東北大豆剛剛開始播種,由於降雨持續,黑龍江東側播種玉米的時間窗口不斷縮短,西側播種相對順利。湖北地區隨著小麥及油菜籽的搶收,大豆的播種將陸續展開。其實不斷出現的極端天氣除了影響著作物生產,也不斷改變著現時的氣候。剛剛過去的5月上旬,華南多省平均氣溫是中國歷史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上月的黑龍江創下了歷史同期的降雪紀錄。天氣的變化悄然無聲,但我們總是在發生過後才確定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極端天氣(厄爾尼諾或拉尼娜?),目前繼續關注濤動指數變化,各地實際的天氣對大豆生長狀況的影響需區別對待之。

相關焦點

  • 國家氣候中心確認,2019年為「厄爾尼諾年」,又是多災多難的一年
    如果是在幾十年前,你要說北方夏季的溫度超過40度,那絕對是天方夜譚,可是現在,北方夏季的溫度40度是很常見的溫度,部分地區的溫度能達到43攝氏度以上,這種溫度在過去只有南方才會出現,可現在北方也成為了普遍現象。現在已經進入2019年4月份,那麼今年的全球氣候條件又將如何呢?
  • 2020年真的是厄爾尼諾年嗎?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具有不確定性
    後來厄爾尼諾意味著地球或將變成人間地獄,全球變暖海水升溫氣候驟變,森林火災一發不可收拾,乾旱的地區導致農作物顆粒無收,洪災頻發地區將迎來強降雨,洪水滔天泥石流席捲而來,火山噴發海平面上升,板塊運動將更加活躍,意味著地震會更加頻繁。按照研究人員的說法,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2020年多個國家地區夏天可能會比往年更熱。
  • 今冬厄爾尼諾情勢如何?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全球季節性氣候信息
    日前,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全球季節性氣候最新信息》和《厄爾尼諾最新情況》稱,今年12月到明年2月,發生厄爾尼諾現象的可能性為75%至80%,預計不會發生強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事件確實會影響到我國部分地區,導致氣候異常,但它絕不是短期氣候預測中的唯一參考因子。」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高級工程師高輝認為,對於我國氣候來說,無論是夏季的旱澇,還是冬季的冷暖,都會受到高—中—低緯度大氣環流的協同作用。這其中的一些環流會受到厄爾尼諾影響,一些則受到其他海區海溫或其他外強迫信號(如極冰、積雪)的影響。
  • 2019年、2020年都出現了厄爾尼諾現象,2021年還會出現嗎?
    厄爾尼諾現象是一種周期性的自然現象,一般情況而言,大約每隔7年出現一次。但是隨著氣候的改變,厄爾尼諾的現象出現規律也在發生改變,所以如今這個「大約每隔7年出現一次」的規律性已經不具有過高的參考價值了,也就是說氣候的演變正在改變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規律,已經是「正常變得不正常」,這意味著什麼?氣候真的不正常了?
  • 美國氣象部門預測:厄爾尼諾或在未來幾月形成
    原標題:厄爾尼諾或在未來幾月形成 將對全球氣候造成不利影響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氣候預報中心(CPC)於5月10日發布的一項預測結果,厄爾尼諾——熱帶太平洋東部海域周期性的水溫升高現象——很可能將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出現。如果足夠強勁,此次厄爾尼諾事件不僅能夠嚴重破壞世界各地的天氣,同時也可能引起看起來已經停滯15年的全球變暖的重新復發。CPC預報說,在未來3個月中,厄爾尼諾出現的機率為58%。
  • 厄爾尼諾,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徵之一
    在全球氣候的多變的時代,我們也許沒有詳細了解過氣候變化的具體原因,但是在「厄爾尼諾年」也就是2019年的確認,這就要提醒我們需要重視氣候變化了。「厄爾尼諾」是什麼?這就要分為厄爾尼諾現象和厄爾尼諾事件了。
  • 厄爾尼諾形成!高溫?颱風?未來福州天氣將……
    昨日,國家氣候中心發布消息稱,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已經形成!受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影響,預計2020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降水總體呈「南北多、中間少」的空間分布,澇重於旱。未來,根據赤道太平洋海洋大氣近期演變特徵以及國內外多家氣候動力和統計模式綜合預測結果,春季之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將回到中性狀態。未來需密切監測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變化,關注其對我國汛期天氣氣候造成的可能影響。想必你們看到此條消息的第一反應跟小福氣一樣,就是:天吶!最近這些「不正常」天氣,終於有了能「背鍋」的傢伙!
  • 厄爾尼諾事件尚未結束 警惕氣候變暖疊加影響
    國家氣候中心對2016年華南前汛期開汛以來十大流域雨情的分析發現,截至5月第一候,除海河和淮河流域較常年同期偏少外,其他8大流域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遼河、松花江、珠江、東南諸河和長江分別偏多75.5%、62.5%、31.2%、29.9%和28.4%,西南諸河、西北諸河和黃河分別偏多22.0%、13.6%和1.3%。
  • 研究稱厄爾尼諾頻發致兔子數量飆升
    網易科技訊 6月7日消息,根據外國媒體報導,最新研究成果發現,厄爾尼諾現象對兔子種群的數量有重要影響。厄爾尼諾現象能改變全球的氣候,並且也是一些古文明消失的罪魁禍首。一項新研究發現,在過去的10,000年裡,每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兔子的數量都會大增。這一氣候模式會給美國太平洋沿岸帶來大量雨水,從而給嚙齒類動物帶來充足的食物。美國猶他州大學的科學家們分析了來自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巖層中的3463塊遠古兔子化石。
  • 厄爾尼諾事件已形成!颱風遲到、華南熱哭都是它的鍋?
    今天,國家氣候中心發布消息稱,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已經形成。預計受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影響,預計2020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降水總體呈「南北多、中間少」的空間分布,澇重於旱。未來,根據赤道太平洋海洋大氣近期演變特徵以及國內外多家氣候動力和統計模式綜合預測結果,春季之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將回到中性狀態。未來需密切監測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變化,關注其對我國汛期天氣氣候造成的可能影響。小工第一反應就是:天吶!最近這些「不正常」天氣,終於有了能「背鍋」的傢伙!
  • 地理知識點 | 異常升溫又來了,厄爾尼諾現象成高考熱點!
    厄爾尼諾是一種周期性氣候現象,指赤道東太平洋海水每隔數年就會異常升溫的現象,平均每2-7年發生一次。 當前異常升溫與「厄爾尼諾」關係不大,但下半年有大概率發生世界氣象組織最新的預測工具「全球季節性氣候更新」顯示,2020年三到五月間,全球地面氣溫可能高於正常值,尤其是在熱帶地區。
  • 【地理拓展】厄爾尼諾與拉尼娜—一對秉性迥異的兄妹
    目前,中國以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發布的監測信息為準,是以赤道兩側南北緯各5度、西經120度—170度範圍的所謂尼諾3.4區(Nino3.4)委監測關鍵區,以每月平均海溫的距平值求區域平均,作為指數,也就是每月一個值,再看指數的逐月變化情況。
  • 厄爾尼諾達到17年來最強 上海今年或迎「暖冬」
    昨天下午,在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周兵預測說,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將至少持續到明年春季,預計今年11月到12月達到峰值,而厄爾尼諾的發生將有利於我國冬季偏暖。  上海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沈愈解讀說,對上海而言,雖然冬天尚遠,但今年很可能也是一個「暖冬」。
  • 厄爾尼諾現象今冬將對美國各地氣候造成不同影響
    新華網華盛頓10月15日電(記者任海軍)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15日公布報告說,厄爾尼諾現象將是影響美國今冬氣候的主要因素。受其影響,美國中西部地區的冬季氣溫將普遍高於往年平均值,而南部氣溫將低於正常年份。   這份覆蓋今年12月至明年2月的冬季氣候展望報告認為,厄爾尼諾現象將在冬季幾個月內增強,並對美國氣候產生持續影響。
  • 「破壞者」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不僅是任性不守時的「調皮鬼」,更是極具力量的「破壞者」。有媒體曾形容厄爾尼諾的現身為「血色將至」。因它的到來不僅會使熱帶環流和天氣氣候發生異常,還會引起全球範圍內的大氣環流異常,導致規模較大、範圍較廣的災害性天氣肆虐,如乾旱、洪水、低溫冷害等。
  • 產區降雨降至10年最低 厄爾尼諾或致FFB單產低於預期
    如果今年的厄爾尼諾事件進一步向中等強度發展,主產區的棕櫚油產量增速將大幅低於預期值。   近期,國際氣象機構紛紛發布最新的厄爾尼諾現象報告。種種跡象表明厄爾尼諾現象將會在未來幾個月的時間繼續發展,並深度影響著東南亞地區的天氣情況,從而進一步影響主產國的棕櫚油產量。
  • 2020年氣候或大變!拉尼娜警報來了,澳洲氣象局:概率提升到70%
    這個說明比日本氣象廳和NOAA說出現的概率還要高,所以這可能帶來氣候的巨變。這不僅會對澳大利亞的氣候產生巨大影響,對全球的影響都是存在的,包括我國在內,所以需要警惕今年拉尼娜的發生。一旦拉尼娜現象形成,2020年也將是形成一次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同現」的模式。
  • 一次更大的厄爾尼諾現象在醞釀?美國科學家:太陽黑子數或超預期
    在去年9月前後,當時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和NASA曾聯合表示,大家暫時不用擔心地球會進入小冰河時期,第25個太陽周期可能已經開始,而且,從太陽物理學模型預測來看,這個太陽活動周期可能也只有相對較少的太陽黑子出現。
  • 2020年拉尼娜現象被確認已經形成,嚴冬寒冬要來了麼
    北京時間10月29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新版《全球季節性氣候更新》指出,今年的拉尼娜現象已經形成,預計強度可能為中等到強,並將持續至明年夏季。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還表示,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是地球氣候系統的主要自然驅動因素,但當前所有自然發生的氣候事件都可能是在人類導致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發生的,它使全球氣溫降低,會加劇極端天氣,影響全球水循環,同時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比如非洲地區的乾旱
  • 聯合國機構稱厄爾尼諾現象極可能於2019年重現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衛報》11月27日報導,根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的最新分析,在明年2月之前,能夠引發全球氣候變暖的厄爾尼諾現象將有75%至80%的概率重返地球。厄爾尼諾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這種現象每隔幾年就會自然發生一次,對全球氣候產生重大影響,造成一些本來乾旱的地區降雨量過多,一些本來潮溼的地方則出現乾旱。高溫還使珊瑚礁發生嚴重的白化現象。上一次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於2016年結束,使該年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