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為師的「老董」一家

2020-09-10 婁底廣播電視報

一聲「老師」結下的是一輩子的師生緣;一名好老師孕育的是一個國家的棵棵青苗。教師節又到了,又是一個弘揚中國尊師重教傳統美德的日子。在這個重要的日子裡,本報記者尋訪了婁底星星實驗學校的董紅菊老師一家,他們是一個三代為師的家庭,他們的故事自然離不開三尺講臺……


(三代為師的「老董」一家)

  端莊的氣質,和藹的笑容,溫婉的聲音……這是董紅菊給記者的第一印象,而這個印象也恰恰符合她的身份,一名耕耘講臺21年的小學語文老師。要說董老師的故事,不得不先說一說她的爺爺「老董」。

初心:兒時記憶裡的「老董」

「我的爺爺叫董啟焱,是衡東縣踏莊鄉中學的一名語文老師,關於老師的記憶就是從他身上開始。」董紅菊一直無法忘懷兒時記憶裡的爺爺。

  董紅菊因為幼年喪母,一直是奶奶撫養成人。當時,一輩子從事教師職業的爺爺總給幼年的董紅菊一種威嚴的感覺,再加上長期在學校工作不能經常回家,爺孫之間似乎並未過於親暱。一次偶然的機會,董紅菊第一次接觸到了學校,從此爺爺和老師一同銘刻在了她的心靈深處。

  那一天,董紅菊想購買一本新華字典翻閱,因為家庭經濟拮据,這成為一筆很難取捨的開支。這時,董紅菊的爺爺二話沒說牽著孫女幼小的雙手,一步一步翻過幾座山,走到了爺爺所任職的學校。

  「我還記得當時學校在一個山坳裡,全是由土磚建成,環境非常艱苦。」董紅菊回想起爺爺帶著她穿過一條土長廊,每遇見一名老師就會有人打一聲招呼「老董」,爺爺樂呵呵地回應:「我來給孫女借一本字典。」

  事後,「老董」這個稱謂久久縈繞董紅菊的心頭,看到當時學校的孩子們、老師們或是用崇拜,或是用敬仰的眼神注視爺爺時,董紅菊的心底萌發了一個夢想——我也要成為老師,做像爺爺一樣的「老董」。

  「那是爺爺唯一一次帶我去學校,而他平時的言傳身教也感染著我。」董紅菊告訴記者,她的爺爺為了履行好一名老師的職責,不僅需要備課,還經常在昏暗的油燈下練習毛筆字,每天通過爬山鍛鍊身體,幾十年如一日堅持著。除了教書育人,董紅菊的爺爺生活中還關照著同村一個孤寡老人,只要休息時回到家,就會給老人送去香菸等物品,與老人拉家常聊天,爺爺的愛心行為成為董紅菊記憶不可或缺的一環。

  「爺爺熱愛老師這個職業,衡東老家至今還留存一個鏡框,裡面工工整整裱著一級教師的獎狀和一份學校發的聘書,這是爺爺留下來最寶貴的禮物。」董紅菊忘不了爺爺,更忘不了爺爺留下的那一份關於老師的最初印象。



(董紅菊老師與學生們)

傳承:今天的「老董」

  1999年,董紅菊如願以償走上了講臺,成為婁底星星實驗學校(時為婁底師範附小)一名小學語文老師,21年來,關於爺爺的記憶在她的身上得以傳承。

  「我現在是學校的大隊輔導員,可是,我一輩子都不會捨棄三尺講臺。」2017年,擔任了18年班主任的董紅菊被學校調任學校大隊副輔導員,今年被任命為學校大隊輔導員,當人們恭喜她可以離開教學一線時,她卻給學校領導發了一條長長的微信,其中一句話「語文教學已經是我工作的一部分生命,不能任教語文,我感覺工作失去了靈魂」打動了校領導,讓她在擔任大隊輔導員的同時,還繼續擔任語文老師,只是不再擔任班主任。

  一個人擔任兩份工作職責,繁重的工作任務卻磨滅不了對於老師這個職業的熱愛,也許就是爺爺最初那份感動讓董紅菊至今無法忘懷。為此,董紅菊最愧疚的就是她的第二個孩子,今年才一歲多。

  「我必須隨身提著一個大包,包裡有語文教材,有工作筆記本,有講課用的擴音器……鼓鼓囊囊塞滿了,就是為了不耽誤工作。」董紅菊告訴記者,每天都要早出晚歸,即使家裡離學校只有一步之遙,也無法抽出一點時間進家門。晚上七點以後回到家哄著孩子睡著後,又馬上要溫習教材、梳理大隊工作,往往要忙到凌晨時分才能躺下。

  雖然工作繁重,董紅菊最享受的還是站在講臺上講課。多年來,董紅菊的教學能力有目共睹,深受學生和家長,乃至同事們的歡迎和讚嘆。曾經有一堂公開課,董紅菊教授《慈母情深》一文,她聯繫幼年喪母的經歷,聲情並茂的講述讓臺下的師生們深受感動,許多人潸然淚下,公開課最終在滿堂喝彩中落幕。董紅菊對教學有著自己的認識:「老師講課的時候應該像一顆樹,像樹根抓土壤一樣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們有興趣去聽課,這就必須要老師平常去積累學習。」21年來,董紅菊的語文課已經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一堂課。

  董紅菊除了教學上的認真負責,對於學生的關愛更是無微不至。在擔任班主任期間,董紅菊時刻關注班上或是家庭困難,或是學習吃力的孩子。曾經有一個姓黃的女孩子,她與母親從鄉下趕到婁底插班讀書,因為家庭經濟非常困難,只能住在婁底城區一個工地的窩棚裡。董紅菊得知這個情況後,一方面安排班上的老師和同學對這名女孩子進行了學業上的輔導,將其落後的數學成績補了上來;另一方面則積極聯繫學校、班委會等,發動學校的師生在六一兒童節等節日開展慰問,並免去了班級活動經費,學校更是為其母親聯繫到了市園林處一份臨時工……如今,女孩已經順利進入婁底一中附屬星星中學,她的母親感動地說:「董老師是我這輩子最感激的人。」

  今天,已到不惑之年的董紅菊仍忘不了爺爺「老董」,她對記者說:「我現在也很喜歡『老董』這個稱呼,因為爺爺用自己幾十年的教育生涯贏得了這個稱呼,我也希望能傳承爺爺這個稱呼。」



(戴良老師在上課)

攜手:子承父業的「另一半」

  對一個班級來說,語文老師和數學老師是天生的搭檔。巧合的是董紅菊是一名語文老師,她的丈夫剛好是一名數學老師,他們都是婁底星星實驗學校的教學骨幹。傳承爺爺是董紅菊的夢想,她的丈夫戴良則傳承的是父親的理想。

  「我的父親是一名中學老師,因為工作調動頻繁,父親曾經帶著兒時的我奔波在各個學校,似乎從小就與學校有不解之緣了。」戴良接受記者採訪時,笑著談起了兒時與學校的故事。

  當年,戴良的父親戴新民是一名中學語文老師,輾轉在漣源幾個中學教書,為了照顧年幼的戴良,只得在哪教書就帶著孩子住哪。因為工作繁忙,再加上生活艱苦,工作閒暇之餘,總要抽空趕回家忙農活,那也成為戴良小時候唯一家人團聚的時刻。這樣的狀況持續到戴良讀初二的時候,內斂的戴新民並未有更多時間去陪伴孩子,但是因為在各個學校的奔波,戴良卻擁有了眾多的同學,以及對老師這個職業朦朧的憧憬。

  「父親是希望我成為一名老師。」戴良對於父親的期盼最好的回應就是考入了師範院校,在17歲時就站上了講臺,真正成為了一名老師,至今仍耕耘在三尺講臺上。

  記者問起第一次站上講臺的感覺,戴良如此回答:「我也許真有當老師的天賦,記得第一次上臺的時候,一點都沒有怯場,就感覺講臺就是我的舞臺,如此熟悉,如此揮灑自如。」23年的教學經歷,讓戴良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數學老師,一個又一個孩子在他的教導下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正是因為其過硬的教學本領,以及高尚的教學品格,他成為婁底星星實驗學校首次校長獎的唯一獲得者。

  從爺爺到孫女,從父親到兒子,董紅菊與戴良伉儷的教師家庭值得尊敬。也因為有這樣的傳承,讓我們的下一代有著更美好的未來;也因為有這樣的傳承,「老董」的故事還會延續,「老董」也會越來越多。

● 記者手記

愛是為師之道的初心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因為有老師,文明得以傳承;因為有老師,我們得以有一技之長、謀生之道。老師,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尊敬。

  「老董」一家的故事,不僅是一個關於老師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採訪中,還有一些細節。比如「老董」不僅教學,還一直堅持不懈鍛鍊身體,堅持不懈關愛孤寡老人,他在用自己的行動教育身邊的人要學知識、強體魄、有愛心。當然,更多的還是「老董」對於老師這個職業的無比熱愛,這種熱愛傳承在了董紅菊的身上,也傳承在了戴良父子身上。

  動力源於「愛」。做一名具有教育生命力的好教師,首先就應做一個「樂教」之人,熱愛教育,熱愛學生,永葆教育的理想、信仰與情懷。

  愛是教育事業的靈魂,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橋梁,是打開學生心扉的金鑰匙。

  愛蘊含著寬廣的含義,一方面指教師熱愛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只有熱愛自身的教育事業,才會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完成和履行教師的義務,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促進自身專業化發展;另一方面表現在對教育對象也就是學生發自內心的關愛。愛是相互的,是永恆的,只有教師將廣博的愛無私的奉獻給學生,才能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寬容與理解學生的行為,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取得進步。

  因此,熱愛教師職業,關愛學生身心,是為師之道的初心,「老董」一家傳承的正是這顆初心。

  最後,在教師節來臨之際,再次感恩有「愛」的老師們,再道一句:「老師,謝謝你!」(本報記者 肖鵠)

相關焦點

  • 人物丨老董和他的「寫意」
    之所以稱他為「老董」,一方面是老董年長我幾歲,另一方面老董給人的感覺很是「老練」、「穩住」,熟悉他的人都會喊一句老董。據老董說,他在07年時就跟天津有緣,但因專業不甚理想才2010年來的天津讀書,求學7學、從軍2年,老董在師大這九年是見證了學校發展變遷的,算是師大的「老人」了,可能這也是大家稱呼他老董的原因。說起學校的事兒,鮮有他不知道的事兒。今天說起老董,就要說說別人都不知道的老董。
  • 鐵面「老董」,柔情「不老懂」
    高三是一個承載著學生、家長、老師無限期望的敏感時期,身為「船長」的董老師身上本就「壓力山大」,然而「老董」偏偏還是一個執拗要強的「老董」,他自己說:「明知前面有陷阱,也不會繞道而行。」這不是固執,這是一往無前的勇氣——不僅要把自己年級的孩子穩穩地送到大學,還要送到更好的大學,並且帶著養成的良好個人習慣。
  • 一家三代,全籤了!
    今年「雙節」同慶 大家都用不同的方式歡度節日 在山東東營 崔先生一家祖孫三代七口人 用同時登記捐獻角膜的方式
  • 「雲雀」「龍犬」「熊貓」……你猜,農民老董怎麼種地?
    接下來就看看桐鄉農民老董這五年的種地故事。在桐鄉現代農業園裡,「雲雀」機器人來回穿梭、採集室內環境數據;「龍犬」機器狗正在檢查番茄的品質;「熊貓」無人車正在運輸。在電腦和機器的管理下,番茄長勢好、品質高,一年四季都有收穫。
  • 人物故事 | 「教師世家」林文柏:一家三代六位教師
    一家三代出了六位教師,教齡加起來共117年。這個被評為「教師世家」的家庭是莆田市秀嶼區笏石鎮林文柏家。在林天章看來,執掌教鞭是他們這個家族的優良傳統。作為非科班出生的他,為了儘快使自己成為一名能獨當一面的合格教師,他既當先生又當學生,在認真完成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業餘時間給自己惡補,拜老教師為師,積極參加各類暑期教師培訓班。經過常年不懈的努力,他的教學水平日益提高,教學成績名列前茅。不少學生的家長都爭著把孩子送到他班上。今年大學畢業的小黃,一回來就來拜訪林天章老師。
  • 英語「高手」一家三代組團報名
    鏡頭英語「高手」一家三代組團來了  「我就出生在按察司街66號濟南話發音人報名現場的隔壁。」1983年出生的朱峰是地地道道的濟南人,不只濟南話說得地道,英語說得也「楞純」。朱峰是濟南新東方一名英語老師,他開玩笑地跟記者說:「說英語的圈裡我濟南話說得最地道,說濟南話的圈裡我英語說得最好。」
  • 張鳳琪老人攜一家三代來看「三五八十」成就展
    張鳳琪老人攜一家三代來看「三五八十」成就展     昨天,曾因寫「盼二年接三年年年規劃連成片,望樓長嘆;還四片拆五片片片平改沒有咱,何日如願」對聯而被津城百姓熟知的張鳳琪老人帶一家三代5口來參觀「三五八十」成就展,一家人感慨天津的巨大變化。
  • 一家教書匠 「三代」不了教師情
    一家「教書匠」「三代」不了教師情> 俗話說,家有半升糠,不當孩子王,可在勝利鎮南新汪村,杜汝才一家三代人卻都義無反顧的選擇當「孩子王」,立足鄉村幾十年,用一腔熱血去傳承教育,擋得住誘惑,守得住清貧,「蠟燭精神」在他們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 一家三代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
    然而更應該被稱頌的是,喬建珍一家三代都是教師,都為當地的教育事業奉獻一生。   喬建珍今年56歲,出生於平山縣兩河鄉兩河村。她的爺爺叫喬端,1947年在南甸鄉蘇白雁村創建了初級小學,並擔任校長。那時農村條件差,有許多學生上不起學,喬建珍的爺爺就拿出自己微薄的津貼來資助貧困生入學。
  • 【塵世掠影杯】林鳳儀 | 一家三代人 悠悠世德情
    我們一家三代人,與世德的情緣,見證了這個錫場人才搖籃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變化,也見證了祖國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國家的日益強盛。
  • 承祖志傳家風,一家三代教書育人
    翻開平山縣村莊考一書的兩河篇,你會發現喬建珍名字,她擔任中國駐巴西孔子學院中方院長,至今在巴西任教九年,為中國的漢語文化在世界推廣做出了貢獻,然而更應該稱頌的是她一家三代都是知名教師,都為當地的教育事業獻出了一生。
  • 翻書也沒找到存貨會計科目,老董說會計給答案
    hi,大家好,我是說難也不是很難的老董說會計。看標題我自己都有點懵了。想講什麼給大家聽呢?呵呵!要講的就是在資產負債表中名列前茅的存貨,這哥們在資產負債表資產部分中的流動資產項目中。別小瞧這哥們就兩個字存貨,卻包括了所有企業生產需要的東西,如原材料、在產品、半成品、產成品、商品、周轉材料、等項目。
  • 一家三代10位「教書匠」61年助上萬學生「出山」
    作者:石小傑一家三代 同為「園丁」紮根山村 教書育人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一家出了十個「教書匠」 三代人接力教書育人9月10日,教師節。對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甘棠鎮甘棠小學教師聶松來說,今天是最隆重的節日,因為一家三代中有十名教師都要在這一天共慶節日。
  • 江西發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公司老董在辦公室被害,警方通報來了
    12月7日,有一則消息傳出,在江西豐城某地發生了一起重大的刑事案件,據了解,被害人是江西某公司老董,是在辦公室內被殺害的,被害人當場失去生命,在12月9日,當地警方發出了有關此案情的通報。根據通報上顯示,事情是發生在12月7日下午當地民警接到報警,稱某公司的老董在辦公室裡被殺害
  • 堅守海島紅土地 一家三代橡膠情
    新華社海口10月16日電題:堅守海島紅土地 一家三代橡膠情新華社記者凌廣志、羅江新中國建立之初,為打破外國對橡膠這一重要戰略資源的封鎖和禁運,數十萬墾殖大軍在海南島櫛風沐雨、開荒種膠,建成近400萬畝天然橡膠種植基地。
  • 祖孫三代以身立教 桃李滿園甘為人梯
    教師,被喻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歷來為世人稱道,教師節前夕,記者探訪了劉昉老師一家老、中、青三代教師,從他們的講述中,體會三代人對教育的熱情和責任。  在市區友誼路一居民樓裡,記者見到了正在重溫昔日教課書的劉昉。「我們一家子都有當教師的『癮』啊!」
  • 泉港:一家三代同守三尺講臺,累計已173年
    在界山鎮界山村,有這樣一個教育世家,三代人承前啟後,矢志育人,用熱情和生命詮釋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業真諦。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聆聽他們這個書香門第的平凡故事。今年已是88歲高齡的柯友明,是一名退休老教師,1956年,23歲的他站上了三尺講臺
  • 老聶,一家三代10位「教書匠」61年助上萬學生「出山」
    一家三代 同為「園丁」  紮根山村 教書育人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一家出了十個「教書匠」 三代人接力教書育人  9月10日,教師節。對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甘棠鎮甘棠小學教師聶松來說,今天是最隆重的節日,因為一家三代中有十名教師都要在這一天共慶節日。
  • 一家三代「教書匠」,講臺逐夢想
    這一家三代人中,2人仍在伏案執教,2人已經退休。在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裡,這一家三代人傳承著一份職業,共享教書育人的樂趣的同時,他們的職業生涯同時也見證了荊州教育事業階段性發展歷史。那一刻,他激動地說:「若有來生,希望還能站在三尺講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