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老師」結下的是一輩子的師生緣;一名好老師孕育的是一個國家的棵棵青苗。教師節又到了,又是一個弘揚中國尊師重教傳統美德的日子。在這個重要的日子裡,本報記者尋訪了婁底星星實驗學校的董紅菊老師一家,他們是一個三代為師的家庭,他們的故事自然離不開三尺講臺……
(三代為師的「老董」一家)
端莊的氣質,和藹的笑容,溫婉的聲音……這是董紅菊給記者的第一印象,而這個印象也恰恰符合她的身份,一名耕耘講臺21年的小學語文老師。要說董老師的故事,不得不先說一說她的爺爺「老董」。
初心:兒時記憶裡的「老董」
「我的爺爺叫董啟焱,是衡東縣踏莊鄉中學的一名語文老師,關於老師的記憶就是從他身上開始。」董紅菊一直無法忘懷兒時記憶裡的爺爺。
董紅菊因為幼年喪母,一直是奶奶撫養成人。當時,一輩子從事教師職業的爺爺總給幼年的董紅菊一種威嚴的感覺,再加上長期在學校工作不能經常回家,爺孫之間似乎並未過於親暱。一次偶然的機會,董紅菊第一次接觸到了學校,從此爺爺和老師一同銘刻在了她的心靈深處。
那一天,董紅菊想購買一本新華字典翻閱,因為家庭經濟拮据,這成為一筆很難取捨的開支。這時,董紅菊的爺爺二話沒說牽著孫女幼小的雙手,一步一步翻過幾座山,走到了爺爺所任職的學校。
「我還記得當時學校在一個山坳裡,全是由土磚建成,環境非常艱苦。」董紅菊回想起爺爺帶著她穿過一條土長廊,每遇見一名老師就會有人打一聲招呼「老董」,爺爺樂呵呵地回應:「我來給孫女借一本字典。」
事後,「老董」這個稱謂久久縈繞董紅菊的心頭,看到當時學校的孩子們、老師們或是用崇拜,或是用敬仰的眼神注視爺爺時,董紅菊的心底萌發了一個夢想——我也要成為老師,做像爺爺一樣的「老董」。
「那是爺爺唯一一次帶我去學校,而他平時的言傳身教也感染著我。」董紅菊告訴記者,她的爺爺為了履行好一名老師的職責,不僅需要備課,還經常在昏暗的油燈下練習毛筆字,每天通過爬山鍛鍊身體,幾十年如一日堅持著。除了教書育人,董紅菊的爺爺生活中還關照著同村一個孤寡老人,只要休息時回到家,就會給老人送去香菸等物品,與老人拉家常聊天,爺爺的愛心行為成為董紅菊記憶不可或缺的一環。
「爺爺熱愛老師這個職業,衡東老家至今還留存一個鏡框,裡面工工整整裱著一級教師的獎狀和一份學校發的聘書,這是爺爺留下來最寶貴的禮物。」董紅菊忘不了爺爺,更忘不了爺爺留下的那一份關於老師的最初印象。
(董紅菊老師與學生們)
傳承:今天的「老董」
1999年,董紅菊如願以償走上了講臺,成為婁底星星實驗學校(時為婁底師範附小)一名小學語文老師,21年來,關於爺爺的記憶在她的身上得以傳承。
「我現在是學校的大隊輔導員,可是,我一輩子都不會捨棄三尺講臺。」2017年,擔任了18年班主任的董紅菊被學校調任學校大隊副輔導員,今年被任命為學校大隊輔導員,當人們恭喜她可以離開教學一線時,她卻給學校領導發了一條長長的微信,其中一句話「語文教學已經是我工作的一部分生命,不能任教語文,我感覺工作失去了靈魂」打動了校領導,讓她在擔任大隊輔導員的同時,還繼續擔任語文老師,只是不再擔任班主任。
一個人擔任兩份工作職責,繁重的工作任務卻磨滅不了對於老師這個職業的熱愛,也許就是爺爺最初那份感動讓董紅菊至今無法忘懷。為此,董紅菊最愧疚的就是她的第二個孩子,今年才一歲多。
「我必須隨身提著一個大包,包裡有語文教材,有工作筆記本,有講課用的擴音器……鼓鼓囊囊塞滿了,就是為了不耽誤工作。」董紅菊告訴記者,每天都要早出晚歸,即使家裡離學校只有一步之遙,也無法抽出一點時間進家門。晚上七點以後回到家哄著孩子睡著後,又馬上要溫習教材、梳理大隊工作,往往要忙到凌晨時分才能躺下。
雖然工作繁重,董紅菊最享受的還是站在講臺上講課。多年來,董紅菊的教學能力有目共睹,深受學生和家長,乃至同事們的歡迎和讚嘆。曾經有一堂公開課,董紅菊教授《慈母情深》一文,她聯繫幼年喪母的經歷,聲情並茂的講述讓臺下的師生們深受感動,許多人潸然淚下,公開課最終在滿堂喝彩中落幕。董紅菊對教學有著自己的認識:「老師講課的時候應該像一顆樹,像樹根抓土壤一樣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們有興趣去聽課,這就必須要老師平常去積累學習。」21年來,董紅菊的語文課已經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一堂課。
董紅菊除了教學上的認真負責,對於學生的關愛更是無微不至。在擔任班主任期間,董紅菊時刻關注班上或是家庭困難,或是學習吃力的孩子。曾經有一個姓黃的女孩子,她與母親從鄉下趕到婁底插班讀書,因為家庭經濟非常困難,只能住在婁底城區一個工地的窩棚裡。董紅菊得知這個情況後,一方面安排班上的老師和同學對這名女孩子進行了學業上的輔導,將其落後的數學成績補了上來;另一方面則積極聯繫學校、班委會等,發動學校的師生在六一兒童節等節日開展慰問,並免去了班級活動經費,學校更是為其母親聯繫到了市園林處一份臨時工……如今,女孩已經順利進入婁底一中附屬星星中學,她的母親感動地說:「董老師是我這輩子最感激的人。」
今天,已到不惑之年的董紅菊仍忘不了爺爺「老董」,她對記者說:「我現在也很喜歡『老董』這個稱呼,因為爺爺用自己幾十年的教育生涯贏得了這個稱呼,我也希望能傳承爺爺這個稱呼。」
(戴良老師在上課)
攜手:子承父業的「另一半」
對一個班級來說,語文老師和數學老師是天生的搭檔。巧合的是董紅菊是一名語文老師,她的丈夫剛好是一名數學老師,他們都是婁底星星實驗學校的教學骨幹。傳承爺爺是董紅菊的夢想,她的丈夫戴良則傳承的是父親的理想。
「我的父親是一名中學老師,因為工作調動頻繁,父親曾經帶著兒時的我奔波在各個學校,似乎從小就與學校有不解之緣了。」戴良接受記者採訪時,笑著談起了兒時與學校的故事。
當年,戴良的父親戴新民是一名中學語文老師,輾轉在漣源幾個中學教書,為了照顧年幼的戴良,只得在哪教書就帶著孩子住哪。因為工作繁忙,再加上生活艱苦,工作閒暇之餘,總要抽空趕回家忙農活,那也成為戴良小時候唯一家人團聚的時刻。這樣的狀況持續到戴良讀初二的時候,內斂的戴新民並未有更多時間去陪伴孩子,但是因為在各個學校的奔波,戴良卻擁有了眾多的同學,以及對老師這個職業朦朧的憧憬。
「父親是希望我成為一名老師。」戴良對於父親的期盼最好的回應就是考入了師範院校,在17歲時就站上了講臺,真正成為了一名老師,至今仍耕耘在三尺講臺上。
記者問起第一次站上講臺的感覺,戴良如此回答:「我也許真有當老師的天賦,記得第一次上臺的時候,一點都沒有怯場,就感覺講臺就是我的舞臺,如此熟悉,如此揮灑自如。」23年的教學經歷,讓戴良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數學老師,一個又一個孩子在他的教導下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正是因為其過硬的教學本領,以及高尚的教學品格,他成為婁底星星實驗學校首次校長獎的唯一獲得者。
從爺爺到孫女,從父親到兒子,董紅菊與戴良伉儷的教師家庭值得尊敬。也因為有這樣的傳承,讓我們的下一代有著更美好的未來;也因為有這樣的傳承,「老董」的故事還會延續,「老董」也會越來越多。
● 記者手記
愛是為師之道的初心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因為有老師,文明得以傳承;因為有老師,我們得以有一技之長、謀生之道。老師,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尊敬。
「老董」一家的故事,不僅是一個關於老師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採訪中,還有一些細節。比如「老董」不僅教學,還一直堅持不懈鍛鍊身體,堅持不懈關愛孤寡老人,他在用自己的行動教育身邊的人要學知識、強體魄、有愛心。當然,更多的還是「老董」對於老師這個職業的無比熱愛,這種熱愛傳承在了董紅菊的身上,也傳承在了戴良父子身上。
動力源於「愛」。做一名具有教育生命力的好教師,首先就應做一個「樂教」之人,熱愛教育,熱愛學生,永葆教育的理想、信仰與情懷。
愛是教育事業的靈魂,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橋梁,是打開學生心扉的金鑰匙。
愛蘊含著寬廣的含義,一方面指教師熱愛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只有熱愛自身的教育事業,才會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完成和履行教師的義務,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促進自身專業化發展;另一方面表現在對教育對象也就是學生發自內心的關愛。愛是相互的,是永恆的,只有教師將廣博的愛無私的奉獻給學生,才能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寬容與理解學生的行為,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取得進步。
因此,熱愛教師職業,關愛學生身心,是為師之道的初心,「老董」一家傳承的正是這顆初心。
最後,在教師節來臨之際,再次感恩有「愛」的老師們,再道一句:「老師,謝謝你!」(本報記者 肖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