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莉萍 通訊員 劉書兵
翻開平山縣《村莊考》一書的兩河篇,有一個名字叫喬建珍,她擔任中國駐巴西孔子學院中方院長,至今在巴西任教九年,為中國在世界推廣漢語文化作出了貢獻。然而更應該被稱頌的是,喬建珍一家三代都是教師,都為當地的教育事業奉獻一生。
喬建珍今年56歲,出生於平山縣兩河鄉兩河村。她的爺爺叫喬端,1947年在南甸鄉蘇白雁村創建了初級小學,並擔任校長。那時農村條件差,有許多學生上不起學,喬建珍的爺爺就拿出自己微薄的津貼來資助貧困生入學。一年秋天,雨水連綿,學校教室漏水,因村裡貧窮,沒錢修繕,喬建珍的爺爺就賣掉自己的部分田產來維修,當時人們都知道「喬端當老師,不圖名和利,賣掉家裡地,捐錢辦教育」。
喬建珍的父親叫喬文質,中學畢業後,便想子承父業,當一名教師。可他當時因為出身問題被教師隊伍拒之門外,他曾為此鬱悶不已。1978年,黨的政策發生了很大變化,喬建珍的父親又一次申請當教師。當教育部門和他談話時,喬文質說,「我當教師一不圖名,二不圖利,為的是給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因為我的父親是教師,我也要當教師,圖的就是子承祖業傳家風,代代教書來育人。」他的精神感動了有關領導,經過考試,便批准他當了一名小學民辦教師。那時民辦老師每月只有6元錢的生活補貼,主要收入還是靠種地來維持生活。他沒有怨言,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教學上,從沒有誤過學生一節課,為自己請過一天假。有一年他教六年級數學,學生升學時全部考入重點初中,他也成了學科帶頭人,那一年他被評為市級「優秀園丁」,縣教育局將他轉為公辦教師。
1984年,喬建珍高考成績優異,填寫志願時,她有點猶豫不定,便回家徵求父親意見,「咱們一家與教書有緣,你爺爺和我還有你身上都流淌著教書育人的血緣,還是報考師範類院校吧!」父親對喬建珍說,於是她填報了河北的師範院校。大學畢業後,喬建珍留校成為了一名大學教師,這一幹就是30多年。
2012年,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高,漢語熱在世界上持續升溫,全球對漢語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中巴兩國大學在巴西聯合創辦了裡約孔子學院,喬建珍被選拔為學院中方院長。當時有朋友勸她,巴西條件艱苦,還是要慎重考慮。喬建珍說,我到那裡是推廣中國漢語文化的,不是享福的,隨著便毅然踏上了前往巴西的飛機。
在巴西她除了上課,還要出席各種活動,協調各項事宜,每天馬不停蹄地工作著。一次她外出參加由巴西有關部門組織的集會,不料遭到了搶劫,犯罪分子將她的手機現金洗劫一空。2014年,她的母親得了心臟病,情勢危急,家人給她打電話說明情況。可那幾天她正為推廣中國漢語文化組織記者招待會,忙得不可開交,她深知,自古忠孝難兩全。在母親病重期間,她始終站在教學第一線,為國家贏得了信義和榮譽。
喬建珍至今在巴西任教九年,為巴西培養漢語言文化人才2500餘名,這些人才在中巴各個領域為兩國的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喬建珍也被鄉親們稱為「巾幗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