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

2020-12-13 石家莊日報

  □本報記者 郭莉萍 通訊員 劉書兵

  

  翻開平山縣《村莊考》一書的兩河篇,有一個名字叫喬建珍,她擔任中國駐巴西孔子學院中方院長,至今在巴西任教九年,為中國在世界推廣漢語文化作出了貢獻。然而更應該被稱頌的是,喬建珍一家三代都是教師,都為當地的教育事業奉獻一生。

  喬建珍今年56歲,出生於平山縣兩河鄉兩河村。她的爺爺叫喬端,1947年在南甸鄉蘇白雁村創建了初級小學,並擔任校長。那時農村條件差,有許多學生上不起學,喬建珍的爺爺就拿出自己微薄的津貼來資助貧困生入學。一年秋天,雨水連綿,學校教室漏水,因村裡貧窮,沒錢修繕,喬建珍的爺爺就賣掉自己的部分田產來維修,當時人們都知道「喬端當老師,不圖名和利,賣掉家裡地,捐錢辦教育」。

  喬建珍的父親叫喬文質,中學畢業後,便想子承父業,當一名教師。可他當時因為出身問題被教師隊伍拒之門外,他曾為此鬱悶不已。1978年,黨的政策發生了很大變化,喬建珍的父親又一次申請當教師。當教育部門和他談話時,喬文質說,「我當教師一不圖名,二不圖利,為的是給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因為我的父親是教師,我也要當教師,圖的就是子承祖業傳家風,代代教書來育人。」他的精神感動了有關領導,經過考試,便批准他當了一名小學民辦教師。那時民辦老師每月只有6元錢的生活補貼,主要收入還是靠種地來維持生活。他沒有怨言,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教學上,從沒有誤過學生一節課,為自己請過一天假。有一年他教六年級數學,學生升學時全部考入重點初中,他也成了學科帶頭人,那一年他被評為市級「優秀園丁」,縣教育局將他轉為公辦教師。

  1984年,喬建珍高考成績優異,填寫志願時,她有點猶豫不定,便回家徵求父親意見,「咱們一家與教書有緣,你爺爺和我還有你身上都流淌著教書育人的血緣,還是報考師範類院校吧!」父親對喬建珍說,於是她填報了河北的師範院校。大學畢業後,喬建珍留校成為了一名大學教師,這一幹就是30多年。

  2012年,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高,漢語熱在世界上持續升溫,全球對漢語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中巴兩國大學在巴西聯合創辦了裡約孔子學院,喬建珍被選拔為學院中方院長。當時有朋友勸她,巴西條件艱苦,還是要慎重考慮。喬建珍說,我到那裡是推廣中國漢語文化的,不是享福的,隨著便毅然踏上了前往巴西的飛機。

  在巴西她除了上課,還要出席各種活動,協調各項事宜,每天馬不停蹄地工作著。一次她外出參加由巴西有關部門組織的集會,不料遭到了搶劫,犯罪分子將她的手機現金洗劫一空。2014年,她的母親得了心臟病,情勢危急,家人給她打電話說明情況。可那幾天她正為推廣中國漢語文化組織記者招待會,忙得不可開交,她深知,自古忠孝難兩全。在母親病重期間,她始終站在教學第一線,為國家贏得了信義和榮譽。

  喬建珍至今在巴西任教九年,為巴西培養漢語言文化人才2500餘名,這些人才在中巴各個領域為兩國的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喬建珍也被鄉親們稱為「巾幗英雄」。

相關焦點

  • 一家三代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
    值得稱頌的是她一家三代都是名師,為當地的教育事業奉獻一生。喬建珍今年 56 歲,出生於平山縣兩河鄉兩河村。她的爺爺叫喬端,1947 年在南甸鄉蘇白雁村創建了初級小學,擔任校長。那時農村條件差,有許多學生上不起學,他就拿出自己微薄的津貼來資助貧困生上學。
  • 承祖志傳家風 喬建珍一家三代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
    值得稱頌的是她一家三代都是名師,為當地的教育事業奉獻一生。喬建珍今年56歲,出生於平山縣兩河鄉兩河村。她的爺爺叫喬端,1947年在南甸鄉蘇白雁村創建了初級小學,擔任校長。那時農村條件差,有許多學生上不起學,他就拿出自己微薄的津貼來資助貧困生上學。
  • 承祖志傳家風,一家三代教書育人
    翻開平山縣村莊考一書的兩河篇,你會發現喬建珍名字,她擔任中國駐巴西孔子學院中方院長,至今在巴西任教九年,為中國的漢語文化在世界推廣做出了貢獻,然而更應該稱頌的是她一家三代都是知名教師,都為當地的教育事業獻出了一生。
  • 「話語鏗鏘,丹心閃耀」一家雙門三代教師,場面暖人
    一家三代人近百年的傳承從事同一份工作沉甸甸的教鞭一代代傳遞王兵、王亞楠的爺爺、父親也都是從事教育事業勤勤懇懇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當稱得一家雙門「教育世家」教書育人
  • 泉港:一家三代同守三尺講臺,累計已173年
    在界山鎮界山村,有這樣一個教育世家,三代人承前啟後,矢志育人,用熱情和生命詮釋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業真諦。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聆聽他們這個書香門第的平凡故事。今年已是88歲高齡的柯友明,是一名退休老教師,1956年,23歲的他站上了三尺講臺
  • 人物故事 | 「教師世家」林文柏:一家三代六位教師
    一家三代出了六位教師,教齡加起來共117年。這個被評為「教師世家」的家庭是莆田市秀嶼區笏石鎮林文柏家。在林天章看來,執掌教鞭是他們這個家族的優良傳統。原來當年在林老師的精心輔導下,她參加學區數學競賽獲得二等獎,從此她對數學的興趣更濃,學習的積極性更高……考進軍事院校的李天佑,以前數學一般般,自從林老師經常給他「開小灶」後,他的數學成績進步很快……如今的林天章已是桃李滿天下。
  • 集寧師範學院:春華秋實桃李滿天下,教書育人英才遍草原
    到了2000年新世紀,烏蘭察布盟師範學校和烏蘭察布盟蒙古族師範學校併入集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三校合體。時隔九年之後,教育部批准在集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的基礎上建立集寧師範學院。現如今的集寧師範學院,擁有學士學位授予權,而且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列為全區整體轉型發展試點學校。
  • 曾經的教師,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如今教師已經被某些人搞臭了
    曾經的教師,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如今教師這個職位已經被某些人搞臭了,體罰,主動索禮,上課不積極,下學收費補課題。
  • 【教育世家】三代承前啟後 百年傳道授業
    來源:泉港區融媒體中心  在泉港區界山鎮界山村,有這樣一個教育世家,三代人承前啟後、矢志育人,用熱情和生命詮釋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業真諦。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聆聽他們這個書香門第的平凡故事。概述:在泉港區界山鎮界山村,有這樣一個教育世家,三代人承前啟後、矢志育人,用熱情和生命詮釋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業真諦。
  • 一家三代10位「教書匠」61年助上萬學生「出山」
    作者:石小傑一家三代 同為「園丁」紮根山村 教書育人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一家出了十個「教書匠」 三代人接力教書育人9月10日,教師節。對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甘棠鎮甘棠小學教師聶松來說,今天是最隆重的節日,因為一家三代中有十名教師都要在這一天共慶節日。
  • 三尺講臺為花朵,教書育人做園丁
    今天是9月10日,一年一度的「最美教師節」來臨了,從古到今,教書育人、言傳身教都是老師的職責和使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多少園丁都孜孜不倦的教導著祖國的花朵。春風化雨潤花蕊,三尺講臺寫春秋。
  • 老聶,一家三代10位「教書匠」61年助上萬學生「出山」
    一家三代 同為「園丁」  紮根山村 教書育人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一家出了十個「教書匠」 三代人接力教書育人  9月10日,教師節。對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甘棠鎮甘棠小學教師聶松來說,今天是最隆重的節日,因為一家三代中有十名教師都要在這一天共慶節日。
  • 桃李滿天下 春暉遍四方
    桃李滿天下 春暉遍四方 《 諷刺與幽默
  • 江西這一家三代6人執教,傳承的家風是「認真」2字​
    來源 | 都市現場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在江西省萍鄉市有一個教師之家,祖孫三代,出了6位教師,他們還很受學生和家長歡迎。在第36個教師教師節前夕,72歲的退休教師龍小萍陸續收到了女兒們送上的祝福。對於教育事業,龍小萍這一大家子稱得上是滿懷深情:上一代,她的父母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批教師;下一代,她的三個兒女都奮戰在教育一線
  • 蔣友碧:教書育人二十餘載 而今桃李滿天下
    內容提要: 教書育人20餘載,從風華正茂到兩鬢微霜,她把自己最為青春年華的日子都奉獻給了三尺講臺,她不渴求每個孩子學業有成的時候都能夠回報她,每每看到孩子們踏出校門,展翅高飛,活出自己的色彩,那就是她最為平凡而樸實的「中國夢」。她就是鎮遠二中九年級二班班主任教師蔣友碧。
  • 三代為師的「老董」一家
    在這個重要的日子裡,本報記者尋訪了婁底星星實驗學校的董紅菊老師一家,他們是一個三代為師的家庭,他們的故事自然離不開三尺講臺……(三代為師的「老董」一家)  端莊的氣質,和藹的笑容,溫婉的聲音……這是董紅菊給記者的第一印象,而這個印象也恰恰符合她的身份,一名耕耘講臺21年的小學語文老師。
  • 一家三代,全籤了!
    今年「雙節」同慶 大家都用不同的方式歡度節日 在山東東營 崔先生一家祖孫三代七口人 用同時登記捐獻角膜的方式
  • 桃李滿天下,九月謝師恩|老師,您辛苦了
    春華秋實,又是一年碩果豐收教書育人,又是一季桃李芬芳石鐵開學工作秩序井然,我們也迎來第36個教師節此時,只想真誠地說一句: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讓孩子們在知識的殿堂裡健康快樂的成長 三尺講臺育桃李,一隻粉筆寫春秋因為您默默地付出,才會桃李滿天下,芬芳滿人間因為您的無私奉獻,社會才會與日進步 再次真誠地對石鐵親愛的老師說一聲:
  • 一家三代「教書匠」,講臺逐夢想
    這一家三代人中,2人仍在伏案執教,2人已經退休。在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裡,這一家三代人傳承著一份職業,共享教書育人的樂趣的同時,他們的職業生涯同時也見證了荊州教育事業階段性發展歷史。那一刻,他激動地說:「若有來生,希望還能站在三尺講臺上。」
  • 廣西老中青三代教師,他們講述「教書育人」的故事
    但無論世情如何變幻,時間如何流逝,老師們都始終堅守「三尺講臺」,發揚優秀師德傳統,承擔起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使命。廣西新聞網推出教師節特別策劃,採訪了廣西老中青三代教師,講述他們「教書育人」的奉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