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大家的閱讀!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
不久前,王德民憑著一張1964年的學籍照衝上了熱搜,立刻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而他也因盛世顏值秒殺一切明星,成為了網絡紅人。
有記者曾就此採訪王德民。結果王德民傲嬌地表示:「只有不正經的人才談容貌!」在這個流量為王,娛樂至上的網紅年代,王德民為何會這樣說呢?
(年輕時的王德民)
首先,好的皮囊一定有好的基因。王德民就是例子。
王德民的爺爺王祥和是一名西醫,早年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學醫,畢業後一直在河北開灤煤礦醫院從醫,後來憑著精湛的醫術升任院長。
在兒子的教育上,王祥和希望兒子王世貴,也就是王德民的父親能子承父業,繼續做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所以在他的支持下,王世貴於1924年抵達美國紐約州,入讀布法羅大學醫學系。
在美國留學的時候,王世貴遇到了漂亮的瑞士姑娘。
王世貴的優雅風趣和博學多才,讓瑞士姑娘對他一見傾心。而王世貴也深深愛上了這個美麗多情的姑娘,因此兩人在經過父母的允許後,在美國舉行了簡單的婚禮。而王世貴遵照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結婚時,給新婚妻子取名的雅趣,給自己的新娘取了個別致文雅的名字:文安清。
學成歸國後,王世貴帶著文安清回到了中國,並且先後生下了兒子王惠民和女兒王耀玲。
1937年2月,天氣還十分寒冷,不過王家卻充滿了歡聲笑語。原來王家又喜添丁了,而這個新出世的嬰兒,正是王世貴的小兒子王德民。
混血兒王德民長得異常漂亮,高挺的鼻梁,淺棕色的眼睛,柔軟而略卷的頭髮,輪廓分明的臉龐……不得不說,他從小就是個好看的人。
王德民不僅好看,由於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儘管王世貴要忙於工作,但文安清卻很注重孩子們的教育。所以在王德民牙牙學語的時候,她就教王德民說英語。而且為了讓孩子們能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在他的家裡,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用英語交流。
結果,王德民到上小學4年級的時候,還不會說國語。再加上他看上去就像個外國人,因此在他年少時,那些住在附近的小孩都說他是外國人,不和他玩耍。
(王世貴和文安清)
最要命的是,王德民到學校上學後,由於不會說國語,因此聽不懂老師講的內容。而他和老師也因為語言不通,無法溝通,這樣一個學期下來,王德民考了全班倒數第一。
王世貴明白問題之所在,專門給王德民請了一個國文老師,希望他能儘快學會寫和說國語。
誰知王德民對國語毫無興趣,每次上課他就調皮搗蛋,結果把老師都給氣走了兩個。
王世貴無奈,只得讓王德民「開心就好」。
王德民倒是想了個辦法,就是記漢字的形狀,根據字的形狀去寫。至於那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他是全然不懂的。
好在磨合了兩年後,王德民不僅很能說,而且也很會寫國文了。這時的他,由於聽得懂老師講課的內容,再加上他悟性極高,因此他很快就成了班上最厲害的學霸。且一直穩居第一,無人能敵。
王德民不僅在學習上厲害,他還是個運動健將,在籃球、短跑等運動項目上都取得過很好的名次。
太優秀的人往往容易被孤立,像王德民這樣有顏有才的英俊少年,更是容易遭受冷眼。有人在學習和顏值上拼不過他,那就嘲笑他的出身,用很難聽的詞在背後罵他。
這些不愉快的人和事,反而激發了王德民學習的熱情,他發誓要考最好的大學,和最有趣的人在一起。
按說,王德民的成績實在是無可挑剔,他可是常拿滿分的人。因此在高考填志願時,他把前面兩個志願都填了清華大學,第三個志願填了北京大學,最後一個志願他填的是北京石油學院(現為中國石油大學)。
(童年時期的王德民)
高考後,王德民頗為志得意滿,以他的分數進清華大學應該是鐵板釘釘的事情。誰知那是個講出身講階級的年代,由於出身問題,高考幾乎考了滿分的王德民居然被清華和北大拒絕了,好在北京石油學院錄取了他,在他看來,有得讀總比不讀要強,所以他絲毫沒有抱怨。
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正是加大建設時期。但由於貧困和技術落後,一直備受西方國家的歧視。特別是石油基本要靠進口維持,一些國外的專家來中國考察後,認為中國沒可能有石油,於是中國又被國際稱為「貧油國」。
愛國之心促使王德民決定好好學習,通過所學去摘掉「貧油國」這頂帽子。所以他在5年的學習期間,各科成績都是5分,同時他還是校體育運動隊的主力隊長。由於他德智體都趨於完美,因此他也是全校3名模範生中的一員。
1959年,以李四光為首的中國石油勘探隊,在東北松遼盆地發現了大慶油田。這個消息一經傳出,就讓全國人民歡呼雀躍,王德民更是喜不自禁。
1960年,王德民學成畢業時,學校開出了優越的條件挽留王德民,但王德民響應「工業學大慶」的號召,主動請纓到大慶油田做了一名石油工人。
當時大慶油田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都非常艱苦,要知道大慶油田由於是在盆地的最低處,以前一直是洩洪區,而1960年的雨水特別多,幾乎從4月下到了9月。因此大慶油田積水區很多,有些地方的水都齊人深,在那樣的情況下,運輸物資的汽車,沒有辦法開進來。這樣一來,不僅住房得不到解決,就連糧食和蔬菜都很匱乏。王德民白天和大家一樣,扛著沉重的設備去油井做粗笨的活,夜裡他就睡在四面漏風飄雨的牛棚裡。
(工作中的王德民)
不久後,王德民作為實習生被分配到了採油地質室測壓隊,他的任務就是每天把儀器下到1千多米深的油井裡,測試油層的壓力,以取得油田採收率的數據等。
當時,油田使用的壓力計算公式,套用的是國際通用的「赫諾法」。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王德民發現利用這個公式計算出來的採收率總有誤差,且誤差還不小。因此他斷定,大慶油田的實際情況不適合這種公式。他查看了不少國外相關資料,並通過不斷地測算,最後他推導出了更加適合大慶油田的測算公式。這個公式後來被命名為「松遼法」,由於它比「赫諾法」更為精準,更為簡單,因此大慶油田一直沿用至今。
而王德民也因為取得了重大的科技突破,當年就被評為了「科研標兵」。不久後他還被破格提升為了工程師,並被調到採油工藝研究所,負責研究油井分層測試技術的工藝。
王德民很能吃苦,經過一段時間的調試,他把一直用來往井下放測試儀器的鋼絲繩換成了很細的鋼絲,同時對測試儀器進行了改進。在反覆試驗後,他研發了多層油層試油和分層測試儀器的工藝,而這套技術不僅讓當時100多口油井能從一口井中實現分層測試,而且還填補了分層測試的技術空白。
在這之後,王德民就成了大慶油田的技術專家。
面對大慶油田在採油技術方面出現的難題,王德民從來都是來者不拒。他不斷地攻克難題,同時他還對技術和儀器設備等進行革新,讓大慶油田的產油量不斷得到提高。
從工作至今,王德民攻克的科研項目多達64個,有3項在國際上還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也是他讓中國的採油技術一再得到提高,在世界上甚至可以與一些發達國家的技術相媲美。
(工作時的王德民)
王德民在不斷取得成就的同時,他的職務也不斷提升。到80年代時,他已經榮升為大慶油田總工程師。
90年代,王德民注意到一片油田只能實現二次採油,在國際上也都形成了這樣的慣例。但王德民是個求真務實的人,他總覺得他不試一下,怎麼知道能不能實現三次採油呢!
所以他帶領團隊對採油儀器及地質等進行了細緻的研究和探討,並通過實踐最終將聚合物注入到油井中驅油。結果這樣做後,成功地帶動了第三次採油。很快,「聚合物驅油技術」全面推行。這樣一來,利用該技術讓大慶油田的採油量達到了1億噸,比之前的採油量提高了30個百分點。
到2000年後,由於王德民已年邁,所以他離開了工程師的崗位。但是他還是以副局長的身份,繼續在油田技術工作上進行創新和突破。
圍繞大慶油田,搞了一輩子科研的王德民曾說:「搞油就是這樣,攻克了一個課題,但下一個課題又會接踵而來。」
因此,王德民在一心撲在工作上的同時,他也很注重健康。他認為唯有健康的體魄,才能繼續進行科研創新,所以他在選辦公室的時候,就選到了15樓。他每天都爬樓梯上樓,據他說等他到辦公室的時候,他剛好有點出汗,這個活動量對他而言,是比較合適的。
除此外,王德民在飲食上也很注意。他中午一般不在食堂吃飯,他會帶一點水果,麵包,然後就在辦公室裡打發掉中餐。
至於飲酒,王德民倒是不反對。但他是個很自律的人,他有一個特製的小酒杯,倒滿那個小酒杯,正好是18g白酒。每天來上這麼一杯,他覺得對身體是有益的。
1994年,中國工程科學院成立,年近六旬的王德民,以採油高級工程師的身份成為首批科學院院士。
不過這還不是最榮譽。2015年,何梁何利基金委員會與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籤訂了合作協議,該基金評審委員把「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的榮譽頒給了王德民,並且還向紫金山天文臺進行了推薦。
2016年,經國際小行星中心批准,210231號小行星被命名為「王德民星」,這種國際性、永久性的榮譽極為難得,因此年已80的王德民,在命名儀式上頗為激動。他在發表感言的時候,再一次表示:「雖然我年事已高,但在未來的日子,我要繼續獻身石油事業,攀登石油科技高峰。」
現在,由於他年輕時的一張登記照,讓他成為了網絡熱搜人物,從而引發了大家對他的了解和認識。而王德民年輕時候的照片能夠上熱搜,也說明我們這個時代,崇拜的不僅僅是明星,還有這樣的科學家。
如果說王德民年輕時確實很帥的話,他在大慶油田建設上取得的成就,他堅韌不拔的科學精神,那才是他人生最帥的!
(參考資料:《王德民傳》《大腳印》等)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後語:希望大家閱讀後在右下方「在看」處點個讚,以示鼓勵!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