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導,在河南鄭州,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畢業生在微博實名舉報,其導師剽竊她的畢業論文,未經允許發表到期刊上去,複製比達到90%。當事人稱,目前事情已經解決,老師已向她道歉,也要求期刊撤稿。學校稱領導在處理此事。
圖據網絡
學生懷著對知識和學術的渴望與敬畏,走入大學校園,其期盼的是精神層面的「豐收」,而絕不是正當權益被侵害。可現在,學生通宵達旦辛苦寫就的論文,竟被自己的導師剽竊了去,這就是赤裸裸的學術不端行徑了,師者尊嚴與學術敬畏,蕩然無存。
此事暴露出的更深層次的問題,值得追問與警惕。
大篇幅抄襲學生論文,明目張胆的底氣是從哪裡來的?學術規範、學術道德,在今天的學術圈,應當是一個值得敬畏的話題,違反的後果與代價,導師不可能不知,為何仍然敢於涉險?除了自身的盲目自信外,恐怕也與高校學術生態機制的建設離不開。其實,畢業生舉報導師剽竊其論文發表這事,不只是個案,它也戳中了高校學術生態的現實痛點:
其一,在高校學術體系中,本科論文一直是比較尷尬的存在,與研究生和博士論文不同,本科生論文基本不會「上網」,都是學校自己存檔保存。在這種情形下,學術不端分子便有了可乘之機,抄襲發表,當事人不自發舉報,就可以完美地避開論文查重這一環。對於相關期刊來說,也就很難判定是否為抄襲,複製比更是無從說起。其二,這兩年,學術不端案例時有發生,引發較大關注,越來越多的高校也開始重視這一問題。但整體來看,部分高校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打擊,基本還停留在「發現一起處理一起」的層面,完備且嚴苛有力的學術不端預防機制和切實有效的舉報機制,沒有真正成型。這也導致了個別高校教師,為了職稱,為了榮譽,不惜鋌而走險。
其三,此事也暴露出另一個問題,舉報導師抄襲其論文發表的當事人已經畢業,選擇在社交平臺上進行舉報,而非高校內部的「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會是高等學校內部設置的對教學、科研等方面的學術問題進行審評並作出決定的學術機構。按理說,學校內部機構,更有直接介入的權力,可畢業學生為何選擇了社交平臺?這個問題也值得高校反思。
說起論文發表,就一個難字,本科生發表論文,其難度更是可想而知。因而,部分高校便出現了「學生主筆老師指導」現象,想發表在期刊,第一作者就寫老師名字。導師抄襲本科生的論文也能順利發表,背後或也有論文發表機制「不唯質量只唯作者身份」的問題存在。
當下,學術不端行為時有發生,說到底,還是相關高校以及期刊,對待學術不端行為還不夠「潔癖」,無論是具體管理以及查處層面,都難以跟得上現實需求。一起又一起的學術不端,實際上都是在給學術生態敲響警鐘。除了吃一塹長一智, 「發現一起處理一起」之外,願各方都能想方設法補上漏洞,讓學術回歸清朗,讓論文質量成為論文發表的唯一指標。
紅星新聞籤約作者 默城
編輯 汪垠濤
【版權聲明】本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歸紅星新聞(成都商報社)獨家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