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葡京酒店前的「亞馬喇前地」乘坐巴士,過澳氹大橋,經氹仔島,沿路氹公路南行,巴士在石排灣公園拐了一道大彎後,眼前的自然風光和建築風貌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變臉」——幾分鐘前,巴士還行駛在高樓林立、人潮如織的現代都市,穿行於目不暇接、極盡奢華的酒店娛樂場;只是在一低頭間,竟發現車窗外已變得滿眼綠意,不經意間自己已置身於一座寧靜簡樸、與世無爭的海濱漁鎮了。
像是從21世紀穿越到了農業社會,周邊環境戲劇性的反差,叫人做夢般頗有些精神恍惚,似剛穿越了一條神奇的時空隧道。
小鎮名路環。依山傍海,林木蔥翠,生態和人文環境在澳門人幾百年來近乎苛刻的保育下,一直保持著原生態的漁鎮風貌。澳門人熱愛路環,常在周末攜一家大小驅車到此郊遊,享受澳門半島所稀缺的野趣。遊客則大都慕「安德魯蛋撻」的大名而來。蛋撻固然美味,但路環的魅力卻不止於「安德魯蛋撻」。
我多次來到路環,多半是為著向外地來客推介一個與大三巴、媽閣廟、葡京、威尼斯人不一樣的澳門。我到過黑沙灘,逛過熊貓館,拜過媽祖像,看過聖方濟各教堂。在海旁半山上優雅的竹灣餐廳一邊遠眺海上風光,一邊愜意享用美妙的葡國紅酒和西餐。但路環島上我最喜歡的還是 「安德魯蛋撻」周邊一帶。
我喜歡這一帶的每一條馬路,每一道小巷,每一塊路牌——海邊那條窄窄的公路,叫「十月初五馬路」;鎮中心圓形地東側的小街,叫「打纜街」;水果檔旁邊一條毫不起眼的巷子,叫「美女巷」!我相信這些路名一定是有典故出處的,卻並不想刻意去探究——世間的人和事,有時揭破了謎底才往往發現並不一定美好。
路環沒什麼外來戶,原住民的生活,原來怎麼樣現在還怎麼樣,並不因時代的急劇變遷、遊客的紛紛到訪而改變。極少有「破牆開店」的人家,也沒有當街拉客的黑導遊、野的士,更沒有如影相隨賣土特產或旅遊紀念品的老人、小孩。當大三巴遊客如雲,手信街摩肩接踵,各大酒店食肆因為每年近三千萬的遊客而逼近「爆煲」,整個澳門半島對內地「自由行」又愛又恨之時;當氹仔島已化身為「金光大道」,各大酒店娛樂場拔地而起、瘋狂吸金之時,路環島卻平靜地保持著數百年來的悠然自得,路環人也似乎對「與時俱進」不太感冒,他們頑固地守護著一份與世無爭。洶湧的博彩業和城市化浪潮席捲澳門,把昔日的小漁鎮變成了今天的世界第一賭城,這股浪潮卻在路環小鎮之外嘎然止步。
因澳門人拒絕過度開發路環。甚至於拒絕開發。
一個初秋的傍晚,我又踏著夕陽、背著相機,來到路環海邊的「船人街」。穿過一排木屋,自東向西而行,途經九澳港海關站,攀上一道斜坡,右邊是山,左邊是海。海邊的灘涂上赫然出現一排規模不小、但顯然已破蔽了多年的吊腳屋——澳門人稱為「荔枝碗」的造船廠舊址,便是這裡了。船廠約摸有七、八家,門前停著零星幾輛小汽車、摩託車,卻看不到一個人,也聽不到一絲人聲。近前看看,巨大的廠房裡一片荒蕪和凌亂。夕陽從船塢外的海面照射進來,在廠房裡投下道道陰影,更顯出船廠今日的空寥。
船廠的對岸,隔著幾十米的窄窄水面,便是珠海橫琴。澳大橫琴校區恢宏的樓群投入使用,與船廠的破敗互相映照。三十年前,漁業是澳門的主業,鼎盛時期全澳曾經擁有漁船三千多艘,而今隨著博彩、旅遊和服務業的崛起,漁業急劇衰微,澳門只剩下一百多艘漁船了。漁民越來越稀有,漁民的後代也改行上岸。曾經興旺一時的造船廠則紛紛宣告「執笠」。但不知什麼原因,澳門人始終沒有拆掉這片已被廢棄的吊腳屋,在船廠遺址上興建新的建築設施。難道,留下這排「雨打風吹去」舊船廠,只是為著給澳門人提供一個憑弔歷史,緬懷過去的遺蹟?
確實有不少澳門人喜歡到這地方來。在船廠前行數十米的荒僻的灘涂雜樹叢中,就有一間規模不小的咖啡廳,乍一看,環境非常粗陋,像內地的「農家樂」。據說這家咖啡館每天食客如雲,許多澳門人大老遠開車過路環,專程到這裡「飲下午茶」。除了這裡的咖啡味道特別好,不少年輕人還背著單眼相機到舊船廠一帶散步拍照、談情說愛,走累了便到這座咖啡館裡歇歇腳嘆一杯咖啡。興許,他們看上的就是這裡原汁原味的鄉野氣息,他們喜歡的就是這種別處難尋的懷舊的感覺。(澳門)傅漢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