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與日俱增,社會需求飛速發展,為了滿足當前社會對物質資源的極大需求,中國也開展了各項大型的基礎建設,像我們熟悉的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大型工程等項目,提到三峽工程我想大家都不陌生,耗資2485.37億建成,如今三峽大壩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也是國人的驕傲。
提到三峽其實在三峽的建設之初,有許多人持有否定態度,如對周邊環境影響太大,魚類無法繁衍洄遊,還有戰爭威脅等,今天我就帶著大家再看一看三峽大壩對魚類生長等生態環境實際產生了哪些影響。
據環境部門報到三峽庫區水位常年20度左右,而下遊流出水溫僅5度,因為洩水口是斷面底部流出,所以庫區水位與下遊流出水溫天然的形成了15度左右的溫差,因為庫區大量的水分蒸發。
從而就造成了庫區周邊非常溼潤的環境氣候,就是這種溼潤環境的持續外散也緩解了西北地區的乾旱,建壩十幾年後黃土高原出現了綠草叢生的現象,就連冬季裡乾燥少雨的西安都顯得空氣溼潤,雨量也明顯變多了。
其實最令人擔心的還是水中的魚兒有沒有受到影響,有人說,因為大壩阻斷了魚兒的洄遊產卵,影響水中魚類的數量,還有人說造成不少逆流的魚兒撞壩而死。
其實大家大可不必擔心,我們專業的工程師們在建設時就已經給魚兒們建設了魚道,魚兒洄遊產卵可以走這些魚道,只是大家平時不太在意這些魚道罷了,有關資料顯示三峽庫區魚類108種與沒有建壩前多了十幾種其它水體中魚類物種,同時針對以往三峽自有的魚類數量和體積測算。
魚類的數量持續增多,魚類的個體體積明顯比以往大了許多,足以見得三峽大壩的建設不僅為魚兒建立的舒適的家園,而且魚類種類還有所增加,對於改善周邊的環境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三峽大壩每年平均給中國輸出847億千瓦時的綠色電能,它還將一如既往的對祖國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站在今天回看三峽大壩,它不僅改善西北惡劣的環境氣候,對於水生動植物也起到滋養的作用,養育了一方水土,利遠遠大於弊,三峽大壩起到了功不可沒作用。
好了,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下一期的cool愛旅遊會帶你去更有意思的地方!
中國投資1500億,即將修建900公裡高鐵,沿線經過6市13縣
甘肅在挖防空洞時,無意發現東漢晚期的磚室墓,成中國旅遊標誌
為什麼不再聽說「石油要枯竭」了,石油會越來越多?今天算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