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和「有」,是《道德經》中的一對核心概念,其重要性僅次於「道」和「德」,同時也正是正確理解「道」和「德」的基礎。哲學意義上的「無」和「有」,有「客觀」和「主觀」兩個層次。在《道德經》中的「無」,絕非指絕對真空或絕對虛無,而是在「客觀有」的前提下的「主觀無」而已。換句話說,外物客觀實存,但其物態卻無法為人類有限的感知系統所感知和識別。也就是說,「有無相生」,不過是物體存在之形態,相對於人類感知能力而言,或「顯」或「隱」而已。處於人類感知能力範圍之內的物體,便會「顯」或「有」;而處於人類感知能力範圍之內的物體,便會「隱」或「無」。或隱或顯的根本原因,不是客觀實存之外物存在什麼問題,而是人類感知系統的有限性,包括硬體配置和軟體算法的局限性。
(一)自然的演化:由極微觀,到極宏觀
道體是自然的本原,是組成天地萬物的元組分。它其小無內,不可細分;其大無外,包絡一切。天地萬物,乃至宇宙之中的一切事物,都是道體不同層面的聚合物,時時刻刻處於聚散之中。換句話說,一切事物,都不過是道體聚散的暫態平衡,佛家稱為「有為法」。所謂「有為法」,都是因緣際會而生的物體,都必將經歷「成-住-破-空」的生命周期,或者說經歷「形成」、「保持」、「破壞」、「不復存在」這四個階段。
從縱向來看,宇宙的形成,經歷了極其複雜的階段,總體上是從「無」到「有」。從其小無內的道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間先是經歷了「一」(太一或無極)、「二」(陰氣和陽氣)、「三」(陰氣、陽氣、陰陽平衡之和氣),繼續聚合,經歷了無數的中間態,形成了當前的宇宙。聚合的過程,物體的體量(包含道體的數量)不斷增加。其中,部分聚合物超過了人類感知能力範圍的下界,而另一些聚合物又繼續聚合,超越了人類感知能力範圍的上界。也就是說,作為道體聚合物的部分物體,可以為人類感知系統所感知和辨識。因為,客觀實存之外物,必然對外有所呈現,這一呈現的方式,通常是能波,攜帶者與該物體有關的信息。
從橫向來看,當前宇宙之中的天地萬物,對於人類感知系統來說,「無」和「有」共存,而「無」遠大於「有」。部分物體可以為人類所感知和辨識,稱為明物質;而更多種類的物體,並不能為人類所感知和辨識,稱為暗物質。不能為人類所感知的原因,一是距離雖然很近,但卻不能釋放出可為人類感知的信息,因而是隱形的;二是距離太遠,其所釋放的信息經過時空的衰減、反射、散射和折射,到達人類感知系統時已經太過微弱;三是物體雖處於有效距離範圍內,但其所釋放的有效信息,被他物所反射、折射和散射,因而無法到達人類感知系統。
無論從宇宙演化歷史來看,還是從宇宙當前物體形態來看,人類感知系統可以感知和識別的物體種類,遠小於人類感知系統所無法感知和識別的物體種類。人類剛剛誕生之後,對自然界一無所知,故而一切都是「玄妙的」;而隨著人類生存和發展活動的逐步進行,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逐步深化,於是從未知之中,開拓出了已知,且已知處於不斷擴大的進程之中。就當今人類對於自然界的認識來說,還走在路上,即便是人類由何而來,都存在著太多的未知和不確定。這些未知,隱藏在萬事萬物的背後,也可以稱為人類認識中的「無」。
(二)人類感知能力:硬體配置和軟體算法的局限
客觀來講,人類是一種極其複雜精巧的機器,一如人類所創造的機器人,具有自身的硬體配置和軟體算法。人類感知系統,是這個複雜機器中的信息中樞,包括前端的五根傳感器、中間的大腦存儲器、後短的心靈妙體,以及連接其中的神經通道。這是人類感知系統的輸入通道。五根傳感器包括眼、耳、鼻、舌、身,負責接收外來的信息,是外來信息的輸入通道;大腦存儲器存儲著先驗知識,負責外來信息的預處理,左右著心相的形成;心靈妙體中的心境,存在著慾念牽纏,影響著「心相」的最終形成,也就是影響著人類對外物的正確認識。
認識的過程是這樣的:客觀實存之外物必然對外有所呈現,其輻射的部分信息,有可能為五根傳感器(如眼、耳、鼻)所接收,並通過神經系統向下傳導,這是「心相」形成的原料;大腦存儲器,根據先驗知識,對外來信息進行預處理,因此「先驗知識」左右著心相的形成;這些預處理過的信息,最後到達心靈妙體,心境中的慾念牽纏,影響著「心相」的形成,稱為「佐料」;最後,三料合一,在心田之中,形成了對客觀實存之外物的認識,稱為「心相」。也就是說,「心相」是外物信息、先驗知識、慾念牽纏的結合體。
從認識的過程來看,心相併不必然正確和全面反映外物。為什麼呢?外物是否向外發射信息呢?發射的是否是人類可以感知的「有效」信息?人類感知系統能夠接受有效信息的多少部分?先驗知識如何取捨和左右了信息原料?慾念牽纏如何影響了心相的產生?信息在神經傳導系統中經歷了哪些扭曲和衰減?這些都會影響最終形成的「心相」。因此,心相併不必然正確和全面反映外物,更何況對於其大無外的自然。正所謂「大象無形,大音希聲」,人類所有的觀察,都不過是管中窺豹、盲人摸象而已。因此,身心的修煉,以求正確地認識客觀實存之外物,也就成為必要。
(三)物態或顯或隱:相對於人類感知能力
由於人類有限的感知能力,即便外物客觀實存,人類也不一定能夠識別;即便能夠識別,也不一定能夠正確認知;即便能夠正確認知,也不一定能夠全面洞察。這背後,既取決於外物的對外呈現這個「信息源」,也取決於人類具備有限硬體配置和軟體算法的感知系統這個「信號處理系統」。這共同決定了,人類對於客觀實存之外物的認識,包括物體形態的「顯」或「隱」,也就是通常說的「有」和「無」。
我們來舉個例子。「上善若水」,水是生命之源,最為常見,其流體特性,能夠部分體現道體的流體特徵。我們知道,水有三態,包括氣態水、液態水和固態冰,而水分子則會根據溫度的變化而相互轉化。通常,人類無法看到氣態水,卻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液態水和固態冰。當環境溫度升高時,固態冰可以轉化為液態水,液態水可以轉化為氣態水,或者固態冰直接轉化為氣態水,這叫做「升華」。這樣,水這種物體,就由「顯」性的固態冰,經由「顯」性的液態水,轉化為「隱」性的氣態水,也就是由「主觀有」,轉化為了「主觀無」。
在水的三態轉化過程中,水分子並未憑空消失或出現,而是一直存在著。也就是說,「客觀有」是「有無相生」的根本前提;而「有無相生」,不過是在「客觀有」的前提下,物體形態發生轉化,由「顯」入「隱」,或由「隱」入「顯」,在「主觀有」和「主觀無」之間轉化。
(四)大道幽隱,其妙在無
認識「有無相生」的意義,在於不被世人皆知的假象所蒙蔽,而能夠通過萬事萬物的表象,洞察其背後相互轉化的規律。這些根本規律,常常隱藏在萬事萬物的背後,或者說深藏在「無」之中。正是要通過滌心淨慮,觀照這玄妙無比的「無」,才能真正洞察和把握大道。而掌握了大道,便可以在事物發展演化的過程中,洞悉一切,把握先機,從而及時採取行動,趨吉避兇,趨利避害。故而,認識「無」,才是認識大道的根本途徑,這也就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真正含義。
人生的真諦,在於找到真正的自己,做最完美的自己,自度度人。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什麼是「善」,什麼是「美」,更重要的是,要洞察這「美」和「善」之背後的「真」。「真」是真實不虛,是萬事萬物表象背後的客觀實存,而「美」和「善」,只是「真」這個客觀實存的外在表象。沒有這個「真」,也就無所謂「美」和「善」。為找到「真」,就必須透過萬事萬物的表象,洞察隱藏在萬事萬物背後的真諦。此時,決不能為世人皆知的所謂的「美」和「善」所所蒙蔽,因為世人皆知的所謂的「美」和「善」,不過是人類欲望左右之下,為人類所認可的感官喜好和價值判斷,都是「有」的表象,而不是「無」中的真諦。因為,隱藏在萬事萬物背後的「大美」和「真善」,是何等的玄妙無比,又豈能輕易地為天下人所盡知呢?
大象無形,大音希聲。人類的真正智慧,核心在於洞察這幽隱無形的「無」,以便更為深刻地認識「有」。而人類真正的樂趣所在,也正是在於洞察這玄妙無比的「無」。「有無相生」,悄然把人類的心弦撥動。
【詩文均為原創,圖片源自網絡;自度度人隨喜,轉發分享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