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相生——人類真正的樂趣,在於洞察這玄妙無比的「無」

2020-12-13 泰和道安

「無」和「有」,是《道德經》中的一對核心概念,其重要性僅次於「道」和「德」,同時也正是正確理解「道」和「德」的基礎。哲學意義上的「無」和「有」,有「客觀」和「主觀」兩個層次。在《道德經》中的「無」,絕非指絕對真空或絕對虛無,而是在「客觀有」的前提下的「主觀無」而已。換句話說,外物客觀實存,但其物態卻無法為人類有限的感知系統所感知和識別。也就是說,「有無相生」,不過是物體存在之形態,相對於人類感知能力而言,或「顯」或「隱」而已。處於人類感知能力範圍之內的物體,便會「顯」或「有」;而處於人類感知能力範圍之內的物體,便會「隱」或「無」。或隱或顯的根本原因,不是客觀實存之外物存在什麼問題,而是人類感知系統的有限性,包括硬體配置和軟體算法的局限性。

(一)自然的演化:由極微觀,到極宏觀

道體是自然的本原,是組成天地萬物的元組分。它其小無內,不可細分;其大無外,包絡一切。天地萬物,乃至宇宙之中的一切事物,都是道體不同層面的聚合物,時時刻刻處於聚散之中。換句話說,一切事物,都不過是道體聚散的暫態平衡,佛家稱為「有為法」。所謂「有為法」,都是因緣際會而生的物體,都必將經歷「成-住-破-空」的生命周期,或者說經歷「形成」、「保持」、「破壞」、「不復存在」這四個階段。

從縱向來看,宇宙的形成,經歷了極其複雜的階段,總體上是從「無」到「有」。從其小無內的道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間先是經歷了「一」(太一或無極)、「二」(陰氣和陽氣)、「三」(陰氣、陽氣、陰陽平衡之和氣),繼續聚合,經歷了無數的中間態,形成了當前的宇宙。聚合的過程,物體的體量(包含道體的數量)不斷增加。其中,部分聚合物超過了人類感知能力範圍的下界,而另一些聚合物又繼續聚合,超越了人類感知能力範圍的上界。也就是說,作為道體聚合物的部分物體,可以為人類感知系統所感知和辨識。因為,客觀實存之外物,必然對外有所呈現,這一呈現的方式,通常是能波,攜帶者與該物體有關的信息。

從橫向來看,當前宇宙之中的天地萬物,對於人類感知系統來說,「無」和「有」共存,而「無」遠大於「有」。部分物體可以為人類所感知和辨識,稱為明物質;而更多種類的物體,並不能為人類所感知和辨識,稱為暗物質。不能為人類所感知的原因,一是距離雖然很近,但卻不能釋放出可為人類感知的信息,因而是隱形的;二是距離太遠,其所釋放的信息經過時空的衰減、反射、散射和折射,到達人類感知系統時已經太過微弱;三是物體雖處於有效距離範圍內,但其所釋放的有效信息,被他物所反射、折射和散射,因而無法到達人類感知系統。

無論從宇宙演化歷史來看,還是從宇宙當前物體形態來看,人類感知系統可以感知和識別的物體種類,遠小於人類感知系統所無法感知和識別的物體種類。人類剛剛誕生之後,對自然界一無所知,故而一切都是「玄妙的」;而隨著人類生存和發展活動的逐步進行,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逐步深化,於是從未知之中,開拓出了已知,且已知處於不斷擴大的進程之中。就當今人類對於自然界的認識來說,還走在路上,即便是人類由何而來,都存在著太多的未知和不確定。這些未知,隱藏在萬事萬物的背後,也可以稱為人類認識中的「無」。

(二)人類感知能力:硬體配置和軟體算法的局限

客觀來講,人類是一種極其複雜精巧的機器,一如人類所創造的機器人,具有自身的硬體配置和軟體算法。人類感知系統,是這個複雜機器中的信息中樞,包括前端的五根傳感器、中間的大腦存儲器、後短的心靈妙體,以及連接其中的神經通道。這是人類感知系統的輸入通道。五根傳感器包括眼、耳、鼻、舌、身,負責接收外來的信息,是外來信息的輸入通道;大腦存儲器存儲著先驗知識,負責外來信息的預處理,左右著心相的形成;心靈妙體中的心境,存在著慾念牽纏,影響著「心相」的最終形成,也就是影響著人類對外物的正確認識。

認識的過程是這樣的:客觀實存之外物必然對外有所呈現,其輻射的部分信息,有可能為五根傳感器(如眼、耳、鼻)所接收,並通過神經系統向下傳導,這是「心相」形成的原料;大腦存儲器,根據先驗知識,對外來信息進行預處理,因此「先驗知識」左右著心相的形成;這些預處理過的信息,最後到達心靈妙體,心境中的慾念牽纏,影響著「心相」的形成,稱為「佐料」;最後,三料合一,在心田之中,形成了對客觀實存之外物的認識,稱為「心相」。也就是說,「心相」是外物信息、先驗知識、慾念牽纏的結合體。

從認識的過程來看,心相併不必然正確和全面反映外物。為什麼呢?外物是否向外發射信息呢?發射的是否是人類可以感知的「有效」信息?人類感知系統能夠接受有效信息的多少部分?先驗知識如何取捨和左右了信息原料?慾念牽纏如何影響了心相的產生?信息在神經傳導系統中經歷了哪些扭曲和衰減?這些都會影響最終形成的「心相」。因此,心相併不必然正確和全面反映外物,更何況對於其大無外的自然。正所謂「大象無形,大音希聲」,人類所有的觀察,都不過是管中窺豹、盲人摸象而已。因此,身心的修煉,以求正確地認識客觀實存之外物,也就成為必要。

(三)物態或顯或隱:相對於人類感知能力

由於人類有限的感知能力,即便外物客觀實存,人類也不一定能夠識別;即便能夠識別,也不一定能夠正確認知;即便能夠正確認知,也不一定能夠全面洞察。這背後,既取決於外物的對外呈現這個「信息源」,也取決於人類具備有限硬體配置和軟體算法的感知系統這個「信號處理系統」。這共同決定了,人類對於客觀實存之外物的認識,包括物體形態的「顯」或「隱」,也就是通常說的「有」和「無」。

我們來舉個例子。「上善若水」,水是生命之源,最為常見,其流體特性,能夠部分體現道體的流體特徵。我們知道,水有三態,包括氣態水、液態水和固態冰,而水分子則會根據溫度的變化而相互轉化。通常,人類無法看到氣態水,卻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液態水和固態冰。當環境溫度升高時,固態冰可以轉化為液態水,液態水可以轉化為氣態水,或者固態冰直接轉化為氣態水,這叫做「升華」。這樣,水這種物體,就由「顯」性的固態冰,經由「顯」性的液態水,轉化為「隱」性的氣態水,也就是由「主觀有」,轉化為了「主觀無」。

在水的三態轉化過程中,水分子並未憑空消失或出現,而是一直存在著。也就是說,「客觀有」是「有無相生」的根本前提;而「有無相生」,不過是在「客觀有」的前提下,物體形態發生轉化,由「顯」入「隱」,或由「隱」入「顯」,在「主觀有」和「主觀無」之間轉化。

(四)大道幽隱,其妙在無

認識「有無相生」的意義,在於不被世人皆知的假象所蒙蔽,而能夠通過萬事萬物的表象,洞察其背後相互轉化的規律。這些根本規律,常常隱藏在萬事萬物的背後,或者說深藏在「無」之中。正是要通過滌心淨慮,觀照這玄妙無比的「無」,才能真正洞察和把握大道。而掌握了大道,便可以在事物發展演化的過程中,洞悉一切,把握先機,從而及時採取行動,趨吉避兇,趨利避害。故而,認識「無」,才是認識大道的根本途徑,這也就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真正含義。

人生的真諦,在於找到真正的自己,做最完美的自己,自度度人。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什麼是「善」,什麼是「美」,更重要的是,要洞察這「美」和「善」之背後的「真」。「真」是真實不虛,是萬事萬物表象背後的客觀實存,而「美」和「善」,只是「真」這個客觀實存的外在表象。沒有這個「真」,也就無所謂「美」和「善」。為找到「真」,就必須透過萬事萬物的表象,洞察隱藏在萬事萬物背後的真諦。此時,決不能為世人皆知的所謂的「美」和「善」所所蒙蔽,因為世人皆知的所謂的「美」和「善」,不過是人類欲望左右之下,為人類所認可的感官喜好和價值判斷,都是「有」的表象,而不是「無」中的真諦。因為,隱藏在萬事萬物背後的「大美」和「真善」,是何等的玄妙無比,又豈能輕易地為天下人所盡知呢?

大象無形,大音希聲。人類的真正智慧,核心在於洞察這幽隱無形的「無」,以便更為深刻地認識「有」。而人類真正的樂趣所在,也正是在於洞察這玄妙無比的「無」。「有無相生」,悄然把人類的心弦撥動。

【詩文均為原創,圖片源自網絡;自度度人隨喜,轉發分享多謝。】

相關焦點

  • 《道德經》:有無之相生也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有無之相生也」,有和無是互相伴生的,有有才有無,有無才有有,兩者是互相相對的。無會生有,有也會生無,這是老子告訴我們的哲理。 咱們在生活中,也處處發現有這樣的現象。有變成無,無變成有,有和無之間是相生的。
  • 頓悟課改無玄妙
    頓悟課改無玄妙課改並無玄妙,只要釐清一些概念,回到源頭上審視常識,往往會有頓悟之感。比如——「學校」之所以不叫「教校」可見,「學」比「教」重要得多「教學」—「教」的其實是如何「學」;「學生」—「學」之重點在「生」成「生成」—沒有學「生」的參與什麼也「成」不了;「生動」—唯有學生動起來,才有課堂的精彩!
  • 比較與甄別,有無相生,生活是道的一部分!
    這就是世界上事物矛盾的一面。接下來師父說,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合,前後相隨。這裡講了六對陰陽,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後,這些都是相對詞。這並不是找不到的。在現實中,我們相處時間長了以後,心裡就產生了很多負擔、疙瘩。就要從這個地方開始認識。如果說頭兩章你都沒有從這個角度去認識,講到後面的的時候,你再認識就慢了。為什麼慢了?因為這個東西明擺著擺在你的面前,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 老子《道德經》:有無相生的本質是什麼?這裡的「生」怎麼理解
    今天的內容是:有無相生是什麼意思,這個「生」字又該如何理解有無相生 有,就是一切存在,一切顯現;無,就是本來具有,只不過沒有顯現出來而已。有,並不是固定不變;無,也並非空空如也有,本來就有,不是憑空而來,事物,是呈現,或者說,顯現的狀態;無,不是沒有,也不會憑空消失,只不過事物不能顯現,沒有呈現,所以,無色無相,無聲無息,但,無聲無息,無色無相,不代表不存在表面看,有和無,狀態不同,但是,實際上,有和無,都是客觀的真實存在
  • 高中語文人教版先秦諸子選讀:有無相生
    高中語文人教版先秦諸子選讀:有無相生
  • 什麼是空,什麼是色,什麼是虛無,什麼是有無相生
    世界不是虛無,世界是相對個體與相對整體的動態平衡關係過程,空是過程,色是相對個體,有無相也是一樣的道理,有是相對個體,無是過程。看道德經,如果不懂有無相生的道,你對道德經就是一竅不通。有無相生就是相對個體與相對整體的能量動態平衡關係,決定了萬物眾生的存在和發展。
  • 「有無相生」,來自《道德經》中的一個思維方式,讀完真的不一樣
    從這句話中衍生出了「有無相生」的思維方式。世間萬物,對立即統一,沒有獨立存在的事物。「有無」,是兩個自相矛盾的對立面,兩種狀態不可能同時存在,但是可以互相轉化、相互依存,既「有」則「無」,有,並不是固定不變;無,也並非空空如也。生命的「有」之狀態為太極,「無」之狀態為無極,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基礎。
  • 神都夜行錄:相生馭靈功能上線,大神攻略助你刷本無壓力
    五行輪轉,日月星旋;相剋相生,奧妙無窮!網易新概念妖靈大作《神都夜行錄》全新功能「相生馭靈」現已重磅上線,降妖師們可更快捷地享受到相生修煉帶來的豐厚收益,助力妖靈更好成長,提升實力,在即將到來的幽都大戰中大放異彩!
  • 《道德經》的思辨性:陰陽之變和有無相生,以及「無為而治」思想
    道教認為《道德經》裡有修真得道的法門,《道德經》第一章是五千字的總論部分,這部經典的核心就在這第一章。《道德經》是一本辯證哲學著作,強調的是「陰陽之變」和「有無相生」的基本觀念,就是說萬事萬物有陰陽,陰陽之間是可以相互轉變的,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就是說,萬事萬物從無到有,從有到無,也是相生相連的。
  • 老子:有即是無,無即是有,到底是什麼意思?蘊含深刻哲理
    「有無相生」這是老子的一個基本觀點,空無之中產生了實有,也就是說,無中生有,為了論證有和無的辯證統一關係,老子在《道德經》中舉出了例子:「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牅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道德經》第一章:讀懂《道德經》,只需讀懂兩個字:"有無"
    (名字可以從新命名,新的這個命名的含義不是通常用慣了的那個命名的含義)無,名天地之始。("無",這個命名的新含義是"天地的開始"。比如:現在是冬天,夏天就是"無"。雖然夏天沒有到來,但是夏天已經在悄悄的預備,即謂之曰"開始"。人也有"有無"。
  •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陋室銘》的深層文化意蘊
    工整的語言與精妙的筆法《陋室銘》中,無論是開篇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還是那句膾炙人口的「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都顯示出其語言的工整精妙。
  • 「每日一習話」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
    正所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在觀察社會發展時,一定要注意這種決定和被決定、作用和反作用的有機聯繫。「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出自老子《道德經》,說的是有和無相互生成,難與易相互促成,長和短相互體現,高與下相對共存,音和聲相互應和,前與後相互伴隨。
  • 金庸先生有一句話我很喜歡,叫做「無招勝有招」
    轉載自:國際道學網金庸先生有一句話我很喜歡,叫做「無招勝有招」。《笑傲江湖》「傳劍」篇,獨孤九劍傳人風清揚對令狐衝說:「五嶽劍派中各有無數蠢才,以為將師父傳下來的劍招學得精熟,自然而然便成高手。哼哼,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熟讀了人家詩句,做幾首打油詩是可以的,但若不能自出機抒,能成大詩人麼?」風清揚這段話,真正說出了學習的精髓。
  • 2019國考申論範文30篇背誦:『有』之以為禮 『無』之以為用
    《道德經》有言,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老子古樸的言語中透露出深遠的思辨意境,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並且相互依存,不可偏廢。城市化進程以來,我國取得了人類歷史上令人矚目的成就,同時也暴露出一系列問題,馬路拉鏈層出不窮,市民缺乏公共活動空間,這些都在無時不刻的侵蝕著人們的幸福感。
  • 「五行相生」是越多越好,越旺越好嗎
    五行相生是自然界的規律,我們的老祖宗認為人生天地間,自身稟賦著天地萬物之氣,所以在我們的四柱學中,五行相生的理論也用在人身上,相生是生助我們,幫扶我們,對我們起好作用的,那是不是五行相生越多越好,越旺越好呢?答案:非也!
  • 真正的「無欲無求」,不是什麼都不爭取
    付出一座金山的努力,得到一座金山,還想付出一座金山,再得到一座金山,付出多少得到多少,這不是貪,這是價值對等。貪和懶如影隨形,懶得動,懶得想,卻貪得多,貪得遠。貪權,貪色,貪食,貪玩,貪財,後果都是嚴重的,痛苦的。人早富裕一點,不見得早快樂一點。早通透一點,才能早豁達一點。
  • 八字命理——殺印相生
    有云:官生印,印生身,富貴雙全。殺不離印,印不離殺,殺印相生,功名顯達。殺印相生,不可以再見食神制殺。殺印相生,更不宜四柱帶有羊刃。因羊刃本來是駕殺之神,然而在殺印相生之時,等同印格併入羊刃格之中,一片身旺無救之相。殺格用印,先決條件是殺、印同在一個地支中所透出,如此才是名符其實的化殺為權。否則異根所透之殺、印,也只作印扶身的觀點而已,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含義。
  •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這三條為人處世之道,災禍少,人生更順暢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這三條為人處世之道,災禍少,人生更順暢。1不管對什麼人,說話都不能口無遮攔。說話口無遮攔的人,逞一時之能,圖一時之快,惡言傷人,最終也傷害了自己。有一句話:「智者說話,是因為他們有話要說;愚者說話,則是因為他們想說。」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們說話分場合,而不是口無遮攔想說就說。有一期《奇葩大會》,何炅是主持人。節目中,兩年前海選被淘汰的年輕選手冉高鳴重新殺回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