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有無之相生也

2020-12-25 超凡博弈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

有無之相生也」,有和無是互相伴生的,有有才有無,有無才有有,兩者是互相相對的。

無會生有,有也會生無,這是老子告訴我們的哲理。

咱們在生活中,也處處發現有這樣的現象。有變成無,無變成有,有和無之間是相生的。

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做的事,就是在有和無之間尋找某種平衡,必要的時候,在有的時候要有意地無,以獲得有;有時候要有意地去有,然後進入無的狀態。

如果大家學會做減法了,那麼,無論在生活中做任何事,相信你會更加從容,更加淡定。

有無之相生」,當你在生活中遇到困境,煩心事時,不要讓自己處於一個悲觀焦慮狀態,其實想想真沒關係的,假以時日就會改變了,之所以執著,只是用不同的比較出現不同的心境罷了。

「難易之相成也」,難和易是互相比較才會出現的,有了難才顯出易來,有了容易才顯出困難來,這個「成」,也可以理解成「成就」,沒有一方就不會存在另一方,兩者是互相成就的。

我們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很多時候都會遇到坎,覺得好多事特別難,貌似邁不過去了。

其實,隨著條件的變化,難和易也會互相轉化,當你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形成質變的時候,易會向難轉變,難有時候也會向易轉變,兩者自會來迴轉變,而且它們是相互比較才出現的。

所謂, 難者不會,會者不難,說的就是這樣道理,做事,學習都是一個感悟的過程,到了一定階段,自然會豁然開朗。退一步進,沒有達成目標,也不是失敗,起碼經歷了過程,這就是人生財富。況且,任何事情也不是一個標準,才叫成功。

「長短之相形也」,長和短也是互相比較後才出現的。

長和短都是相對出現的,絕對不是單一的。 長短只是一個標籤而已,你覺得自己某一面特長很歷害,其實還有比你更歷害的。

你覺得自己很不幸,其實還有比你更不幸的人。

這些都只是名相,它們都是在一定條件下出現的,只要條件一變化,您心中的標籤馬上就變了。

所有的條件都是互相比較才會出現的,我們不要認為這個條件是永恆不變的,你所追求這個永恆的標準其實是虛妄的。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的思辨性:陰陽之變和有無相生,以及「無為而治」思想
    道教認為《道德經》裡有修真得道的法門,《道德經》第一章是五千字的總論部分,這部經典的核心就在這第一章。講起道家思想學說,我們知道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他們分別留下了一本經典著作,《道德經》和《莊子》。《道德經》是一本辯證哲學著作,強調的是「陰陽之變」和「有無相生」的基本觀念,就是說萬事萬物有陰陽,陰陽之間是可以相互轉變的,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就是說,萬事萬物從無到有,從有到無,也是相生相連的。
  • 「有無相生」,來自《道德經》中的一個思維方式,讀完真的不一樣
    《道德經》第二章裡提到了一句話「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從這句話中衍生出了「有無相生」的思維方式。世間萬物,對立即統一,沒有獨立存在的事物。「有無」,是兩個自相矛盾的對立面,兩種狀態不可能同時存在,但是可以互相轉化、相互依存,既「有」則「無」,有,並不是固定不變;無,也並非空空如也。
  • 老子《道德經》:有無相生的本質是什麼?這裡的「生」怎麼理解
    今天的內容是:有無相生是什麼意思,這個「生」字又該如何理解有無相生 有,就是一切存在,一切顯現;無,就是本來具有,只不過沒有顯現出來而已。有,並不是固定不變;無,也並非空空如也有,本來就有,不是憑空而來,事物,是呈現,或者說,顯現的狀態;無,不是沒有,也不會憑空消失,只不過事物不能顯現,沒有呈現,所以,無色無相,無聲無息,但,無聲無息,無色無相,不代表不存在表面看,有和無,狀態不同,但是,實際上,有和無,都是客觀的真實存在
  • 道德經中的「有」與「無」究竟是什麼關係
    老子在道德經首章就說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那小編今天就淺談一下這個有和無究竟指的是什麼?二者之間又有著怎樣的關係呢?常言說:「道之其形,百家爭鳴。」有些人認為道德經中的有無是指所有事物形與象的體現。能夠自身看到聽到感受到的就是有,反之就是無。
  • 《道德經》中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揭示了病毒之源
    要想通曉病毒之源這個世界難題,就得同時解決人們常說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也可以說是「宇宙生物起源論」。因本文的理論基礎是《道德經》,所以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孔子和老子道德觀的分歧所在:孔子主張學習,結果是「為學日益」;老子是修道者,所以「為道日損」。
  • 張朋悟道《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從現象上開始,透過現象看本質,《道德經》的研讀是有規律的,即透過現象看本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個「惡」理解成「醜」字,這一句話就相對好解釋了,天下的人往往都有自己主觀意願上的「美」的判斷。很多人有了美的概念,就可能出現了認識上的偏差,往往只看到了問題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問題的另一面,因為現象具有佔有意識,具有先入為主意識。
  • 道德經02章,不分別,但要有一體兩面的看待
    直譯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才算得上美,這就有了醜都知道什麼才算得上善,這就有了不善有無相待而互生難易相待而互成長短相待而互形高下相待而互盈音聲相待而互和前後相待而互隨相待而互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有無相生,有無相待而互生。有為基本粒子。無為混沌之氣。道德經中,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基本粒子構成萬物。混沌元氣產生基本粒子。基本粒子被混沌包圍,但是時間很短,又回到混沌之中,復歸於混沌,所以是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難易相待而互成。難和易相互成就。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 反者道之動真正的含義是這樣的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章反 者 道 之 動 ﹔ 弱 者 道 之 用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 有 生 於 無 。其實整本道德經的章節所談論的邏輯出發點都在於道和德。或者說無和有。或者說道和器。這三種說法是一個意思。道德經講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道之動,無有他法。周行不息而已。
  • 陰陽與《道德經》之"有無"
    在《道德經》裡提到陰陽只有一處: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顯然陰陽與有無完全不同。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開始有無轉換,進入自然循環變化,健康發展。超過有無,就進入極端狀態,極端之間的轉換,就是陰陽轉換。所以陰陽也包括了有無。
  • 道德經:老子思想中的無和有
    無和有是經中兩個極重要的字,能明白老子有關無和有的相關命名,會更便宜我們來理解器的機理機制。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長短相形,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反為道之動,弱為道之用;宇宙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變化的意義」
    自然之事物也好,人事也好,有生命的事物也好,無生命的事物也好,皆由變化而生,所以從變化的角度解構事物,就是一切事物內在的共同點。要想提取自然之理用於人事,就要先將自然之事用變化四大要素解構,從中提出取四大要素間所體現出來的特性,然後再將這個特性應用入人事。
  • 每日一「道」,成為得「道」之人:《道德經》之功成不居
    五年前,有幸接觸到《道德經》和《鬼谷子》這兩本書,讓我如獲至寶,從此迷上了這兩本國學經典,踏上了漫漫求道之途。文章中是作者在查閱相關書籍,傾聽眾多講座之後對《道德經》的一些理解。當然,用文字解釋文字,會有不同的理解。
  • 道德經解讀
    」道德經」第一次看到這本經書之時應該是我十五六歲的時候,通過朋友張氏看到的,當時我年紀還小,不懂得學習的重要性,閱讀這部經文之時是在韓國初遇異類
  • 什麼是空,什麼是色,什麼是虛無,什麼是有無相生
    世界不是虛無,世界是相對個體與相對整體的動態平衡關係過程,空是過程,色是相對個體,有無相也是一樣的道理,有是相對個體,無是過程。看道德經,如果不懂有無相生的道,你對道德經就是一竅不通。有無相生就是相對個體與相對整體的能量動態平衡關係,決定了萬物眾生的存在和發展。
  • 1973年,被篡改前《道德經》重見天日,裡面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
    1973年,被篡改前《道德經》重見天日,裡面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1973年馬王堆西漢古墓挖出了老子道德經2000多年前道德經版本,一時震驚世界!沒想到的是,經過對比發現,發現道德經被後世篡改的七零八落,很多原意都被改了。
  • 老子七律與唯物論,《道德經》中的辯證法
    春秋戰國時期,老子綜合各種學說,窮其畢生精力和智慧,終撰成國學名著《道德經》,而老子七律正是出自這本書。《道德經》主要有三個版本,王弼本、河上公本以及帛書本,三個版本以王弼本影響最為久遠。相較於其他兩個版本,王弼本詳實全面,也就是說沒有殘缺遺漏,另外王弼本《道德經》去掉了很多無意義的虛詞,行文變得簡潔,讀來郎朗上口,易於傳播和記憶,這是其成為後世將其視為通行本的主要原因。老子七律作為道家哲學的精髓,其七律思想和現代觀念中的「唯物論」以及「辯證法」相吻合。它早於費爾巴哈的「唯物論」,黑格爾的「辯證法」自然也不在話下。
  • 兩個字讓你讀懂《道德經》:「無」和「反」,是老子思想的關鍵字
    一、無在《道德經》中,「無」是一個重要概念,因為無是道的別稱,而《道德經》這本書的出發點就是道。《道德經》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認為無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與起點。《道德經》第十四章中寫道: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 有無相生——人類真正的樂趣,在於洞察這玄妙無比的「無」
    「無」和「有」,是《道德經》中的一對核心概念,其重要性僅次於「道」和「德」,同時也正是正確理解「道」和「德」的基礎。哲學意義上的「無」和「有」,有「客觀」和「主觀」兩個層次。在《道德經》中的「無」,絕非指絕對真空或絕對虛無,而是在「客觀有」的前提下的「主觀無」而已。
  • 《道德經》第一章:讀懂《道德經》,只需讀懂兩個字:"有無"
    (名字可以從新命名,新的這個命名的含義不是通常用慣了的那個命名的含義)無,名天地之始。("無",這個命名的新含義是"天地的開始"。比如:現在是冬天,夏天就是"無"。雖然夏天沒有到來,但是夏天已經在悄悄的預備,即謂之曰"開始"。人也有"有無"。
  • 在《道德經》中感受深刻的哲理和體味音韻之美
    我們現在讀的《道德經》,是根據晉代王弼編寫的《道德經》對道家學說和研究影響最大。《道德經》是先秦百家諸子所共仰的一部文化思想哲學著作,距今己兩千多年了,歷久彌新,廣泛流傳,有著迷人的魅力、較強的哲理性和文學性。《道德經》的音韻之美,如:「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