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果園的「末位淘汰制」:承包的村民天一亮就進園,想掙錢更不想...

2020-12-20 紅星新聞

7月22日早上6點多,東方漸明。和往常一樣,只要不下雨,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藕塘鎮齊心村2組秦伯清就招呼著妻子出了門,當天要給果園的柑橘樹掐尖。

曾經是建檔立卡精準貧困戶的秦伯清已經56歲,和他一樣,村裡的許多村民沒有想到,當了一輩子農民,如今還會撿到一個「大餡餅」:有公司流轉土地建起了標準化的柑橘園,再劃片區返包給農戶管理,農戶按照公司統一的技術培訓後自行管理,每月按時以承包的株數領取勞務費。在家門口,每戶農戶每年就可收入1至10萬元不等。

齊心村漫山遍野的柑橘園

雖然在家門口務工,時間自由,一日三餐回家吃飯,沒有加班,甚至還可以睡午覺,不過,公司實行末位淘汰制,要是連續兩年排名末尾,果園就將轉移給苦苦等待機會的其他村民。

失去在家門口掙錢的機會不說,要是讓鄉親們知道自己因為懶、管理得不好等原因被淘汰了,以後出門臉上怎麼掛得住?

連日來,紅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有了競爭機制,這個距仁壽縣城東南方向30餘公裡、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只剩老幼的小山村重新充滿活力:村民們仿佛一夜之間年輕起來,管理果園也有了精神。一年多來,有人早上六點就起來了,有人烈日當空也不願休息,甚至有人還需要公司勸說,才從果園裡回家……

A 公司來了

村民家門口撿到「餡餅」

返包果樹還按株結算工資

「我和老伴每個月管理果樹有3000多元的收入,我現在是磨子山一片區的小組長,每個月工資3200元,每天還有生活補助。」7月16日,面對眉山「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採訪組,秦伯清如數家珍地算起了「經濟帳」,加上土地流轉的費用,如今,秦伯清和妻子的年收入達到8萬元以上。

「以前天天擔心孩子上大學沒有學費,今年孩子考上大學,隨便讀哪裡我們都支持他。」秦伯清自信地說著,黝黑的臉上洋溢著笑容。

2014年,秦伯清一家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看見別人過上好日子,心頭不慌,那是假的。我常常晚上睡不著,但沒有技術,沒有錢啊。」秦伯清說,自己外出務工,妻子在家務農,每個月也僅能收入不到兩千元,有時候連一家人正常開銷都不夠。

改變,從2018年開始。

當年,眉山市仁壽縣柑橘協會會長徐文科通過多方考察後,來到齊心村,流轉6100畝土地,進行高標準規模化的晚熟柑橘種植。

徐文科(右一)指導秦伯清(左一)為果樹掐尖等

「我們剛剛來的時候,大多數村民都處於觀望狀態,甚至有些人不願意流轉土地,害怕我們給不起租金,他們當中還有人說『種果果兒的能掙啥子錢嘛』。」徐文科說。

2018年,齊心村還是一個幾乎家家戶戶靠著種莊稼艱難為生的小山村,沒有產業,道路不便,人均土地不到一畝。

「把我們土地租下來,免費讓我們種果樹,按株結算工資,有這樣的好事?是不是騙局?」更多的村民將信將疑。「要是騙局的話,騙我們啥子呢?」

「反正返包果園不要錢,我只要不出錢,他們就騙不到我。」2018年4月,秦伯清麻起膽子申請返包10畝地,公司經過考慮,包給了秦伯清40畝,每畝50多株果苗,一共2237株。

一開始,秦伯清擔心自己一家人都忙不過來,即便每天六點多就起床出門,但還是有點打退堂鼓。很快,他的想法就改變了:每天就施肥、除草,技術人員還要現場培訓,「早上七八點過出門,中午還能回家睡午覺,下午四五點就忙完了」。

按照每一株1元錢的標準,2018年5月,秦伯清拿到了第一個月的工資:2237元。

領到錢時,秦伯清和村民們都有點不敢相信:每天就在家附近做點這些,活也不累,就能拿到這麼多錢?

有人不願流傳土地

不到半年主動請求

秦伯清等人在家門輕輕鬆鬆就領到了兩千多工資的事,就像一陣風,很快吹遍小山村。有人投來羨慕的眼光,但有些村民仍然認為:這都是做樣子的,這家公司肯定有別的企圖,他們堅持不了多久的。

這樣的舉動似乎情有可原,他們還不了解徐文科。但在眉山種植業內,仁壽人徐文科可謂大名鼎鼎,僅有初中文化,卻通過自學研究、反覆試驗,歷時10多年成功破解清見種植多個技術難題,填補了中國柑桔市場清淡季節的空白,是眉山市叫得上名號的「柑橘專家」,也是眉山市仁壽縣柑橘協會會長,曾入選2017四川十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人物。

作為四川仁壽喜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喜安公司)的負責人,徐文科流轉土地建起了標準化的柑橘園,再劃片區返包給農戶管理,農戶按照公司統一的技術培訓後自行管理,每月按時以承包的株數領取勞務費。

一開始,村幹部口水說幹,家裡只有1畝地的村民張學彬也不願意把自己的土地給這個「不靠譜的外來投資方」。

2019年,眼看柑橘園內一顆顆小樹苗茁壯成長,在果園務工的村民每個月都能領到現錢。張學彬糾結了許久,硬著頭皮去找到村幹部,希望村幹部出面,讓喜安公司將他的1畝地納入果園範圍。

「考慮到土地符合『連片』條件,我們最終同意了他的請求。」徐文科告訴紅星新聞,雖然面積很小,但是也要重新翻地,重新安裝滴灌管路,流轉成本增加了30%。

隨後,「回心轉意」的村民越來越多,喜安公司又陸陸續續流轉了「土挨土、田挨田」的土地100餘畝。

按照果園面積,喜安公司將果園劃分為12個作業區,每個作業區有20餘戶承包戶,面積從10畝到100餘畝不等。每畝有50餘株柑橘苗,按照「量化」的方式將勞務承包給村民,經過統一培訓後,村民依靠果樹數量獲得收入,守在家門口,吃上了「管理飯」。

此外,每個作業區還有一名小組長,負責區域的一些協調管理事項,單獨再領一份工資。因工作踏實、管理技術好,秦伯清被喜安公司選任為作業組組長,負責果樹管理和技術培訓等工作,每月另有工資3200元且享有每天6元的生活補貼(每月按25天補貼),加上妻子務工收入,一家人每月收入超過七千元。

B 規定來了

統一標準「量化」管理

連續兩年排名後三被淘汰

村民們高興起來,徐文科的擔心也釋懷了。12個作業區形成後,徐文科終於可以放開手腳地實行「量化」管理。

「量化」管理不太複雜:徐文科組織人員對當地群眾進行培訓,把樹苗反包給培訓過的群眾進行管理,公司每月按時發放管理費,果樹管理的第一年,每株樹每個月付給承包戶1元錢;果樹管理的第二年,每株樹每個月付給承包戶1.1元錢;第三年,果樹會進入掛果期,那時候,按照果品優劣,每株樹每個月付給承包戶1.1至1.4元錢;進入豐產期後,還會根據每畝產量來進行提成。

徐文科(右一)在果園裡指導村民

「加上嫁接等,一株果樹有50年左右的豐產期,也就是說,如果村民們沒有犯錯,他們可以按時拿50年左右的工資。」徐文科說。

這樣的心態,也讓有的村民們打起了小算盤:「反正好壞差距也不大,只要返包了,我少掙點耍好點,也可以拿幾十年的工資。」有了小算盤,有的村民幹活的勁頭也沒那麼足了,果樹下雜草逐漸多了起來。

如今,村裡250戶450人加入到了徐文科公司返包果園、務工等,最少的年收入在萬元左右,最多的年收入在十萬元左右,公司一個月就要支出30多萬元。

如何激勵村民的主觀能動性?

徐文科苦苦思索,最後想到了末位淘汰制。「連續兩年排名在後三名,承包戶和小組長將會被『淘汰出局』,由新的成員來替補。」徐文科說,這是受到一些企業「競爭上崗」的啟發,「誰說農村就是落後的代名詞?農村也要學習先進地方先進經驗」。

剛剛提出末位淘汰制概念時,村民都以為是說來「嚇唬」大家的,一些村民不以為然。2020年開年的第一個月,徐文科就組織巡查組人員帶著「小本本」去挨個片區每家每戶打分,村民們才意識到,公司這次是「來真的」。

「窩盤周圍1米不能有超過10釐米以上的雜草,行距間可以允許有一些10釐米以上的雜草……」在果園裡,喜安公司負責每個月打分的巡查組組長程安全介紹著除草、施肥、打藥、摘心、排溼、修剪的各個標準。他說:「只有標準能『摸得著、看得見』,該獎勵就獎勵,該扣除就扣除,村民才會覺得考核公平公正。」

雖然才實行一年,還沒有公布排名,也沒有淘汰人員,但震懾力已經顯現:一些原本得過且過的承包戶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開始「亡羊補牢」;一些原本比較努力的承包戶也有了「危機意識」:不幹好點就要被人超過,甚至有可能墊底!

C 活力來了

想掙錢更不想丟臉

散步也要去果園看看

小山村悄然發生著變化,從「吃過飯了沒有」到「你家的柑橘怎麼樣了」……如今的齊心村大多數村民碰面時,打招呼的第一句話已經不知不覺改變了。

「我前面每個月都是99分,這個月才98分,被別人超過去了怎麼辦哦?」中午12點,烈日當頭,在齊心村4組村民楊柏林承包的30畝果園裡,81歲的他還拿著一把鉗子和一捆鋼絲遊走在一顆顆樹苗間。原來當天果園正在統一進行滴灌施肥,如果遇到管線被衝破,就要馬上進行修補。

喜安公司的員工正在村民楊柏林的果園裡打分

不遠處,楊柏林75歲的妻子楊白雲正在除草。「被扣的有一分是因為地上有垃圾,還有一分是我當天沒有穿工作服。」楊柏林有些懊悔地說。

但比起收入,楊柏林在乎分數的另一個原因是「面子」。和楊柏林一樣,一輩子沒有和別人爭過長短的村民們,現在有了「勝負心」。

「如果被淘汰了,收入沒了不說,肯定要被說『老年人就是不如年輕人』,我都這個歲數了,未必還要留個不好的名聲?」不想墊底,楊柏林和妻子每天天一亮就進入果園,有時候要忙到公司的人來催他們回家,怕他們累壞身體。

和楊柏林夫妻一樣,承包戶都不甘落後。有的村民為了省時間,帶著饅頭去果園;有的吃完晚飯後,散步也會去果園看一看;有的還自己上網,學習更多的柑橘管理知識……

人人都是果園主人翁

年輕人也在等「機會」

家門口務工,時間自由,一日三餐回家吃飯,家人團聚,沒有加班,甚至還可以睡午覺,年收入最高可達到十萬元……這樣的工作,在四川很多鄉村都顯難得。

所以,即便有了末位淘汰制,僻遠小山村依舊綻放出活力:泥濘村道變水泥路,漫山遍野柑橘香,晚飯後,大家圍著果園散步……

這些看得見的變化實實在在,還有一些不容易看見的變化也在悄然發生。

老年人幹勁十足,不少年輕人陸續回來,還有些之前沒承包到果園的人望眼欲穿地盼望著有人退出,自己好撿「香餑餑」。

「我家兒子今年24歲,中專畢業後就一直在外打工,今年,他回來的時間多了,每次都在果園裡面幫忙,年輕人學東西快,現在比我還有經驗。」齊心村村民劉明理家裡管著5700餘株果樹,自己也是小組長,每個月收入九千餘元,收入比兒子劉勁松在外打工高得多。

不用看老闆的臉色、守在家門口、工作時間自由、發展空間大……承包果園的一系列好處擺在劉勁松面前,他堅定了回村的想法。今年春天,他回到了村裡,沒有返包的果園,他只能和父親一起打理,但他願意等,「肯定有人要淘汰出局,我年富力強,學東西又快,這就是優勢」。

「現在就是在等機會,等著有人被淘汰。」劉明理說,「我們也不怕別人知道我們的想法,競爭上崗,本來就是誰行誰上。」

「我們歡迎更多的年輕人回到家鄉,為家鄉的建設出一份力,畢竟年輕人的思想更先進,更適合現代農業的發展思路。」徐文科說,建立末位淘汰制後,村民的主觀能動性更強了,對工作更有熱情了,許多人打理果園比幹自己家的事還要上心,他期待著每個人都能成為果園的主人翁。

如今,徐文科還在不斷完善相關制度,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方式,激發村民積極向上,讓更多的鄉村能以活力四射的方式,回歸到大家的視野裡。

「對,就是鄉愁,就是那股子勁兒!」他說。

郭僑 紅星新聞首席記者 蔣麟 攝影報導

編輯 張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相關焦點

  • 內蒙古包頭市青山區:關於實行科級領導幹部末位淘汰制正負效應的...
    一、現實意義 實行末位淘汰制,其目的和初衷是想通過施加壓力,增強領導幹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危機感和緊迫感,消除領導幹部的工作惰性,激發工作熱情和工作幹勁,把不想幹事、不會幹事、幹不成事的幹部調整下去,讓想幹事的有機會、能幹事的有舞臺、幹成事的有地位,解決領導幹部隊伍中長期存在的人浮於事、不思進取、幹好幹壞一個樣、幹與不幹一個樣等問題,營造
  • 你贊同公司實行「末位淘汰制 」嗎?為什麼?
    今天,老王打算聊一聊「末位淘汰制」那點事兒。谷先生在某公司已有三年的銷售管理。今年年初,公司有了新的政策,每個季度銷售額最低的銷售區域總監,將遭到企業淘汰。」職場上,「末位淘汰制」並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如果運用合理,它可以激起企業內部的良性競爭,如果運用不合理,就會成為企業變相裁員的方式,使得職場人的利益受到損害。所以,老王可以分別來說一說這兩種情況。
  • 「末位淘汰制」不能作為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的條件
    近年來,不少企業將「末位淘汰制」寫入企業規章制度或者勞動合同中,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定期將業績居於末位的勞動者降薪、調崗或解除勞動合同,由此引發的勞動爭議糾紛逐漸增多。  一、勞動合同法視野下的「末位淘汰制」  (一)「末位淘汰制」屬於用人單位的內部規章制度  制定單位規章制度是用人單位的權利,也是義務。
  • 「菜品末位淘汰制」是個好思路
    周家和 連日來,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在吃飯這件事上,本就厲行節約、不喜浪費的廣州人推出了諸多杜絕浪費的妙招,讓享用美食這件事更加理性,更有「章法」。比如,剩菜多的菜品下架,餐廳為杜絕浪費採用末位淘汰制。
  • 用人單位不能以「末位淘汰制」為理由解除勞動合同
    末位淘汰制對於企業管理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能夠促使勞動者為了降低自身的職業風險而在本職工作中更加努力,從而為用人單位帶來更好的效益———「獎勵表現最好的20%,擁抱他們,幫助他們,確保公司不失去他們;70%的員工,每一個人對公司都至關重要,要想辦法讓他們加入20%的隊伍;至於最後的10%,直接告訴他們,及早告訴他們,這樣他們可以儘早作出其他選擇,離開公司,到其他不會讓他們成為最差的公司去
  • 什麼是末位淘汰制?它有什麼作用?使用時需要注意什麼?不可不讀
    末位淘汰制在國內可謂大名鼎鼎,華為、阿里巴巴等知名網際網路和實體企業都在使用,本文將其定義、作用和注意事項予以系統的總結,並補充以「全球第一CEO」傑克·韋爾奇在通用公司推行末位淘汰制的實例,相信對各界人士尤其是管理者會有很大的幫助。什麼是末位淘汰制?
  • 民庭:「末位淘汰制」不能作為企業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的依據
    二審法院審理形成兩種意見1、「末位淘汰制」是用人單位的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個崗位設定的考核指標體系,根據考核結果對得分靠後的員工進行淘汰的績效管理制度。這種管理方法引入員工競爭激勵機制,使企業始終處於一種激勵狀態,從而提供員工積極性和企業競爭力,勞動合同中約定了員工應當遵守規章制度,員工未提出異議,視為同意這一績效考核的形式。應當以此作為生產經營管理的重要內容和依據。2、末尾淘汰制雖然是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但並不意味著用人單位對業績居於末尾的勞動者可以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
  • 「承包果園一季掙了5萬多元」
    蔡桂芳  今年,甘肅農墾黃羊河農場水果大豐收,承包果園的職工收入都很不錯,就連來農場打工的農民工王生虎也是樂呵呵的。  帶著好奇,筆者通過電話和王生虎攀談起來。電話那頭的王生虎說:「甘肅農墾黃羊河集團公司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林,這讓我們這些外來戶總算找到了營生。
  • 人大教授解讀勞動合同法 末位淘汰制屬非法行為
    用人單位末位淘汰制無效  「《勞動合同法》出臺後,末位淘汰制等將會變成非法行為!」常凱表示,新法對目前用工制度的四個方面衝擊明顯:首先,企業招聘工人後需要如實講明各種待遇,要首先與工人籤訂勞動合同,隨意用工的現象將被視作非法;其次,現在不少企業樂於採用「末位淘汰制」。在《勞動合同法》中已刪去了「雙方當事人可約定勞動合同的終止條件」這一條。
  • 11年農場主給果園新手的建園教程,涉及你沒想到的,強烈建議收藏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我要再問問你是否對建造一個果園有興趣?「偷菜」遊戲流行的時候,我常被老爸嘲笑,問我:你知道怎麼種菜麼?農村創業浪潮襲來,我想問問你,你知道怎麼建設一個果園麼?當地村民及其村委會籤訂承包合同,一般租金按照若干年每畝若干元計算,這就是最基礎的成本,再算上開墾種植成本,基建房屋成本,每畝每年管理費用,管理人員工資,便是投入了。再計算下預期的收入,例如3年後掛果,產量*預期價格+增值收入,產量會變,價格取平均。也可根據單株果樹前期投入成本+每年成本與其掛果後收入相比較。
  • 閬中城外的世外桃源:純陽山村
    近日,2019中國西部絲綢博覽會暨第十屆C21論壇全國主流媒體採訪團走進純陽山村,這個距閬中不到一小時車程的小村莊裡荷葉搖曳、湖水漣漣,精緻的村舍和美麗庭院,簡直就是一幅絕美的水墨畫。  在地圖上,純陽山村置身於四川南部縣八爾湖風景區內,隸屬八爾湖鎮。從閬中驅車到純陽山村,車程不到一小時,當拐至村落時,一幢幢樓房掩映在蔥綠當中,典型的川北民居,只見田園盡花香、塘中魚戲蓮、青山白鷺傍、湖灣清波蕩……令人仿佛置身於畫卷之中。
  • 「末位淘汰」或觸犯勞動合同法應慎用
    編輯部:  近段時間,記者在採訪勞動爭議案件時經常聽到職工對「考核末位淘汰」的質疑聲。「職工年終考核如果是最後一名,就要調離本崗位重新安排」、「3次績效考核都處於末位,將不再續籤勞動合同」……目前,上海實施「末位淘汰制」的企事業單位比較普遍,但不少專業人士卻指出,這一激勵機制爭議頗多,還有可能會觸犯勞動合同法。
  • 藍田縣違規強毀果園 官方承認未通知村民(圖)
    顫抖的雙手拿起一支櫻桃樹枝,陝西省藍田縣新街村一農婦站在自家被摧毀的果園,傷心的留著眼淚。經濟雜果園遭違規強毀 4月11日上午,陝西省藍田縣華胥鎮新街村4組村民30多畝經濟雜果林遭到兩輛挖掘機強行毀園。園主前去阻擋,遭到20多名身著迷彩服,手持砍斧等行兇用具青年威脅。
  • 人間四月天 忠縣三峽橘海再現「花果同樹」奇觀--重慶頻道--人民網
    人間四月天,重慶忠縣塗井鄉友誼村的「三峽橘海」柑橘基地果園裡,綠葉簇擁著黃果,黃果點綴著白花,「花果同樹」的奇觀讓人心曠神怡。15日下午,記者走訪此地,親身領略了橘鄉忠縣的獨特魅力。   「三峽橘海」位於忠縣東部,長邊北岸,是長江邊的一個大型孤島,一江清水,兩岸青山。忠縣是重慶是柑橘種植大縣,至2014年,三峽橘海已形成了12350畝的建園規模。
  • 承包的果園其他人能經營嗎?
    承包的果園其他人能經營嗎?答案點擊下方空白處獲得答案D《民法典》第339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可以自主決定依法採取出租、入股或者其他方式向他人流轉土地經營權。
  • 100畝果園在5年內爆虧,留下10條教訓,再也不想種地了
    朋友的親戚在村裡承包了100畝地,種了桃樹,前前後後近五年多的折騰,壯烈地成了農業炮灰軍的一員。聽他講的情況,對農業徹底有了深刻的理解,並不是你想像的那麼簡單!想告訴那些真正想搞農業的朋友,一定要慎重。投資農業看上去似乎很簡單,如果不了解冒然進入,稍有不慎會發現被深套其中。
  • 臨夏縣果園山村:大山深處綻放美麗產業
    該縣井溝鄉果園山村利用區位優勢,因地制宜,種植的牡丹芍藥不僅引來了八方遊客,而且將鮮花生意做到了南方,開闢了一條鮮花增收脫貧的路子,深受當地群眾稱讚。據悉,果園山村著力打造黨建引領合作社的發展模式,與臨夏州富硒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籤訂土地流轉協議,流轉土地110畝,用於種植藥用赤芍、牡丹,吸納本村勞動力70多人在合作社務工,其中,建檔立卡戶有18人。
  • 返鄉農民工種植水果,十年不賺錢的果園成致富園,選對項目是關鍵
    不過賀大姐並不是腦門一發熱就回家鄉的,而是想好了自己未來幾年要做的事情。回到家鄉以後,賀大姐就接過了堂哥手裡一個10年都沒有盤活的果園,也就僅僅用了3年時間,賀大姐憑藉其出色的管理能力,將一個一文不值的果園變成了一個致富園,今年預計盈利將近30萬元。那麼賀大姐是如何做到的呢?小編這次專門走訪了一次賀大姐的果園,也向她學到了不少的經驗。
  • 90天賣了600萬元!碩士農夫回歸果園種柑橘,甘做「新農人」
    在大足中敖鎮加福社區的「最憶小橘」果園裡,其大雅和沃柑柑橘單產比一般品種低20%,但產值卻高出近一倍。這是為什麼呢?在園主劉峰鑽看來,舍小才能求大,貪大求全做不出特色。而農業也不例外,要想在激烈的柑橘市場殺出重圍,品種選擇、種植模式、經營管理、銷售渠道等各個環節都需求新求變、棄小取大,以贏得市場與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