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教育名著選讀》課程結課,上周已要求學生本周課上分享自己本學期讀的書,結果上課後,學生面面相覷,再三詢問,仍無一人登臺分享。我理解大四學生的境遇,馬上畢業,前途渺茫,本來就沒有讀書的習慣,在當下,更哪有什麼心思去翻看考研書、考編書之外的書籍?
那我們就讀一本無字之書吧,我們讀人、讀世界、讀社會也是一種閱讀。我說。
當下是年末,也是大家即將結束所有大學課程的最後一周,請說一下,你目前最大的遺憾是什麼吧。我笑著說,試圖緩和這種尷尬。
學生興趣盎然,許多人走到臺前,說起自己的故事。有人說,最大的遺憾是雖然大學四年,但沒有跟同學深入交往;有的說,小時候沒有學習舞蹈非常後悔;有人說,最大的遺憾是沒有拿到一等獎;有的說最大的遺憾是沒有能成功徵兵;有的說最大的遺憾是變成了自己不接受的樣子······班裡女士居多,一個個說起故事來,都悄悄抹眼淚。我一一解讀原因、疏導心理,暗自感覺自己非常了得,直到一個問題的出現。
老師,我最大的遺憾是,我覺得自己非常無趣。一個女生同學黯然說到。我覺得我的生活非常單調,每天生活在別人的安排裡、要求裡,沒有自己的任何興趣、愛好、想法、做法。是不是像一個被掏空靈魂的人?我補充道。是的,學生答。
我被深深震撼,甚至有些驚愕了。在一個如此美好的年齡裡,又有多少人如同行屍走肉般,日復一日的過著這種日子呢?我相信並不少見,因為我分明看到了許多同學流露出一樣的困惑表情。我又何嘗不是剛剛走出來,甚至一隻腳還困在「無趣」裡邊呢?
對這個問題,我內心真的覺得有些不知所措。一個學校教育、社會環境造成的人的心靈問題,怎麼能通過一兩句話就能解決呢?當教育掏空了靈魂、學校掏空了精力、社會掏空了思想,剩下的只有疲憊而貧困的心靈時,我們怎麼能責怪一個平常人不奮起對抗、沒有勇氣活成自己呢?渺小如灰塵的我們,被深不見底、暗不見天的社會氛圍裹挾著,不自覺地踏上了一場用靈魂交換未來的旅途,它用極富魅力的聲音說,只有你考上大學,一切就都好了。可這個路程終於到達了終點時,我們卻發現,我們丟失了最寶貴的東西:靈魂。失去靈魂的我們,不知道為何而活,不知道為誰而活,不知道怎麼活著,不知道活著的理由,了無趣味,沒有愛好,沒有熱情,不懂愛自己,因為自己早就丟失,更不懂如何愛人,如何開啟一段關係。今天和昨天一樣,明天和今天一樣,日子溫吞的如同不涼不熱的開水,喝下去並沒有太多不適,但並不解渴。
有人意識到了這種無趣,就用「有趣」來抵抗無趣。發展興趣、愛好成了最直接的需求。繪畫、唱歌、樂器、瑜伽、插花、茶道,每一個都熱情滿滿地去嘗試,卻往往會灰心喪氣的放棄,甚至進一步懷疑自己,是不是註定要過完這無趣的人生。最可怕的是,如果這個階段遭遇愛情,愛情所帶來的熱情會掩蓋靈魂的無趣。愛,多麼美妙、有趣、婉轉,但靈魂的缺失,卻註定會造就悲傷的愛情。失敗的愛情往往又將這種「無趣」內化,最終,連「愛」都沒有了意思。
為什麼興趣、愛情不能讓一個人解脫「無趣」的人生。我們需要回到傷害的原點——教育、社會如何讓我們喪失靈魂的?是對熱情的戕害。熱情,是屬於每一個人不同的、能引發極大的自信心、讓一個人興奮、沉浸其中而不自覺的熱烈情感。熱情就是我,我就是熱情。熱情成就了不同的個體,成就了豐富的靈魂,成就了有趣的人生。所以,如果沒有發現「我」是誰,所有對我的塑造,都會成為裝點「我」的飾品,非但不能讓我更加強大,相反會讓「我」越來越撕裂、痛苦。
而可悲的是,熱情往往一去不復返,一個10幾歲的孩子對詩歌的熱情被扼殺後,等到20幾歲,當時的熱情不再,重拾熱情,已經不是當年的境遇。難道說無解了嗎?當然不是。覺悟到這種無趣的人生當然已經是很好的開始,要與無趣一刀兩斷、勢不兩立的決心,就是很好的開始。我們需要重新發掘你當下的熱情,並把它深入的挖掘下去,成為重新塑造你靈魂的營養,有趣的人生自然就不請自來。
你的熱情是什麼?我問那個同學。
我非常喜歡跟人聊天,他們也很喜歡跟我聊天。聊天時我覺得非常有熱情。
我說,好啊,好好研究聊天,學習段子、了解時政、關注社會,你看,脫口秀演員的演出不就是最有趣的聊天嗎?
我們當然不是要做脫口秀演員,而是要有一種將自己的熱情發揮到極致的人生精神。
畢竟,有趣,是需要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