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節作為一種文化產品,以充分發揮藝術功能、傳播功能與商業功能為標準,兼具聚合性與開放性,是區域構建大文化經濟產業鏈的重要一環,也是對外輸出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理想窗口。
因此,2018年12月,海南全島作為自由貿易試驗區,在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的舉措下,以「全年展映、全島放映、全民觀影、全產業鏈」為目標的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應運而生。現如今,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已經於12月5日在三亞開幕,相關活動正在進行中。
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 主海報
令人驚喜的是,歷經三年的探索,這個帶著商業基因的年輕電影節,逐漸形成了專業化、市場化與IP化的特色屬性,由點及面,賦能於影視文旅行業及區域經濟,符合其最初的定位及戰略方向。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當全球電影產業受到疫情的衝擊時,僅有兩年經驗的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經住了考驗,在策劃與實踐中,培養出抗擊風險的能力。
可以預測,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未來方向不僅是海南島和中國電影面向世界的新「門面」,也是聯動相關文經產業鏈的新「軸心」。藉此,我們不妨以其為例,分析一個新興的電影節如何產生品牌影響力。
持續上行,深度聚焦電影產業源頭
藝術功能即專業化,體現於對電影產業的深耕與加持。
從此項屬性觀察,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對行業的關注有著顯著的上行趨勢,愈發聚焦上遊的創作環節,於源頭處為行業補給新鮮養分,輸送優質人才,夯實本土電影的未來。
在首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上,組委會針對青年創作者,開設了青年導演論壇。彼時,來自中國內地、馬來西亞、日本等國家及地區的楊毅恆、白雪、周子陽、趙曄、任鵬遠、杉野希妃、楊子、許磊、楊瑾等青年導演共坐一堂,相互分享創作經驗。
而在第二屆電影節中,幫扶青年創作者被單獨列出來,成為了電影節繼專題論壇、影片展映、競賽、影人大師班等內容之後的新主體單元——H!Action創投會。
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
H!Action創投會頒獎典禮
首屆H!Action創投會邀請了曾擔任數屆香港金像獎主席的文雋、內地著名導演、監製、製片人張一白、著名攝影師、導演、編劇呂樂等資深人士作為評委,本著劇作能力、類型風格、商業潛力、社會價值等方面的綜合考量評選出了三項組委會大獎。
獲獎者將拿到總額為600萬人民幣的現金獎勵,單筆最高金額為300萬,這個數字為全球創投項目的獎金天花板。看的出來,為了真正起到幫扶青年導演的作用,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敢於投入真金白銀。與此同時,組委會也和幾家影視公司聯合設立了6項企業獎項。
毫無疑問,H!Action創投會對青年創作者的誠意儼如在行業投入了一磅炸彈。經過兩個半月的徵集時間,組委會共收到來自全球17個國家及地區共計518份報名。其中,包含435份電影計劃和83份發展中電影項目。經過劇本評審和項目評審的雙重評閱;最終有22個電影項目得以在海南與產業嘉賓見面,並完成了528場洽談。
電影《又見奈良》海報
這裡面,由賈樟柯、河瀨直美監製,鵬飛執導的《又見奈良》順利摘得四項企業獎項,並作為H!Action創投會首個孵化成功的項目,「回歸」至第三屆電影節,進行了展映。
進入第三屆電影節,H!Action創投會的影響力日益擴大,在各個層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升級。
評委量級上,著名導演、編劇曹保平擔任終審評委主席,著名演員、導演陳建斌,著名文化評論學者、作家馬家輝,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副教授、編劇、導演梅峰擔任評委。
本屆H!Action創投會終審評委主席曹保平
徵集數目上,本年度共收到了來自10個國家的561份有效報名。其中,發展中項目41個,計劃520份,項目首發率78.4%。內容視角上,入圍決賽的22個項目較上屆更為多元化,既有傳統的強情節類型片,也有講述原生家庭、女性擇偶等社會問題的現實題材,以及表達藏區文化的地方特色題材。
另外於今年,組委會繼續加大了對產業源頭的支持比重,而且將範圍擴散到全球,在舉辦第二屆H!Action創投會之外,又設立了H!Future新人榮譽單元。此單元聚焦國際範圍內具有開創精神和探索毅力的電影新人,作品限定在三部之內。最終,該單元從世界範圍內遴選出11部新人佳作,所在地區覆蓋中國、馬來西亞、法國、比利時、日本。
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
「H!Future新人榮譽」單元影片(部分)
從最初的青年導演論壇,到策劃升級H!Action創投會,再到增設H!Future新人榮譽,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正在有層次、有規劃地鼓勵電影產業的新興力量,並由國內擴散到國際。
那麼未來如何進一步培育產業上遊呢?對此,在本屆電影節的「海南自由貿易港電影促進高峰論壇——契機與創新:國際自貿港電影產業建設與發展」論壇上,阿里巴巴副總裁、阿里影業總裁李捷,出品人、製片人、北京七印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演員梁靜,著名主持人、演員、導演、編劇劉儀偉給出了建議:利用海南島得天獨厚的優勢,打造一個創投閉環。
前期,以適當的優惠措施為新人導演或者編劇提供一個閉關開發劇本的場所。而後,新人主創團隊可以所開發的劇本參加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H!Action創投會。因為H!Action創投會的獎金很高,倘若項目獲獎,建議不參加其他的創投會,以免浪費太多業內資源,設置排他性。再然後,作品直接在海南電影局立項,等到實際拍攝的時候,海南島再給予器材和拍攝場地的一些支持,成片完成後,拿到下一屆海南島電影節做展映,或者參加競賽。
沒想到,幾位嘉賓提到的「排他性」很快在日後有所驗證。在12月10日舉辦的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H!Action創投會頒獎典禮上,終審評委主席曹保平提到評選的標準時,明確表示:「第一,最大的獎海南創投大獎在所有的22部入圍的項目裡邊,我們需要有排他性,就是在其他的電影節的創投項目上得過獎的不在我們的範圍之內。」
打造服務性平臺
助推海內外文化交流
傳播功能即市場化,體現於促進海內外的聯繫、調節與交易。
基於海南島自然風光優美、資源豐富、緊鄰東南亞等區位因素,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有著天然的國際化優勢。而這三年間,組委會也確實充分發揮了該優勢,根據業內外的不同需求,打造了一個電影服務平臺,同時滿足了產業和觀眾的訴求。
首先於B端看,一是傳統的海內外影人大師班及以國際電影交流為主題的公開論壇活動,這項活動從第一屆電影節延續至今。期間,努裡·比格·錫蘭、蘇菲·瑪索、黑澤清、伊莎貝爾於佩爾、約翰尼·德普、朱麗葉·比諾什、阿米爾·汗、西蒙·韋斯特、伊桑·霍克等十餘位國際知名影人曾在海南島國際電影上做過大師班活動,與國內的電影人分享經驗。
二是為各國影片的提供更大的交易市場。與增設H!Action創投會同步,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同樣增設了H!Market市場單元,旨在打造綜合性、國際化的有效產業平臺,成為國際電影市場版圖中新的停留點。
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H!
Market市場放映 主視覺
首屆H!Market市場採用了「師夷長技」的運營方式,聘請了威尼斯電影節「製片橋梁」(Production Bridge)創始人兼總監、東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顧問帕斯卡·迪奧特(Pascal Diot)擔任首席顧問,分為市場展會、產業放映、市場放映、特色展會等板塊。
在首次舉辦的市場展會中,劃有影視綜合區、文學IP產業專區、國際電影委員會及基金會專區、外景地及影視基地專區等垂直專區,力求滿足產業各個環節的需求。
據統計,當屆活動上,有多達24個國家及地區的130餘家國內外影視企業參展,人次共計230餘人,高峰時期人次流動近千人。
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 大師班
由於疫情的影響,出席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線下活動的海外影人較少,但是組委會並未減少對應的版塊,只是在內容有適度的精進。大師班邀請了伊朗著名導演馬基德·馬基迪以及曾斬獲坎城評委會大獎的義大利青年導演愛麗絲·洛爾瓦切,後者將於國內著名演員郝蕾展開對談。論壇則集中於一場,探討疫情下電影怎樣開展國際合作。
綜合多方面考量,本屆H!Market市場促進國際電影項目合作和版權交易的環節中,化繁為簡,新推出了H!Market市場放映版塊。組委會從全球範圍內甄選出14部具有商業發行潛力的優質影片,針對產業嘉賓進行內部放映。
這些影片分別來自日本、德國、挪威、中國內地、南美洲多國、義大利、中國香港、法國等國家及地區,包含劇情片、紀錄片、動畫片、傳記片等多種影片形式。
其次於C端看,每年展映單元是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一大看點,所放映的影片能夠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既有斬獲歐洲三大電影節的頂級藝術佳作,也有小眾的影片門類。
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展映影片(部分)
子單元的類別定位愈發清晰,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共設有八個展映單元,分別是以專題展映形式向世界知名影人或電影地區致敬的「聚焦」;網絡當年度最優秀的世界影展作品的「天涯海角」;專注於亞洲範圍內作品的「採珠拾貝」;助推華語片的「萬象中國」;最具實驗策展屬性的「另闢新徑」;呈現優質紀錄片的「浮世圖景」以及顧名思義的「經典」;緊握潮流,甄選全年度最具吸引力影片的「星光GALA」。
此外,三屆以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都設有獨具海南島特色的「沙灘放映」單元,可為觀眾營造沉浸式的觀影體驗。
數量也是呈現總體逐年增長的趨勢,首屆電影節展映了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部海內外作品,第二屆的數據為來自61個國家的200餘部電影,同比增長超過100%。
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吸引了來自114個國家和地區的4376部影片報名,展映影片薈萃近60個國家和地區的189部影片,囊括世界各地最新電影佳作,含世界首映、亞洲首映、中國首映及中國內地首映的影片共97部,2020新片首映率達92.5%。
另外,第三屆觀眾的觀影路徑也在擴大範圍,線下擴散至海南全島,線上則新設有流媒體展映內容。
沙灘展映
第三於滲透性文化輸出看,與美國好萊塢大片、日本動漫、韓國偶像劇並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奇觀」的中國網絡文學是本屆電影節上的主要議題之一。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上曾開設過關於IP開發與改編的主題論壇。
而到第三屆的活動上,助推網文IP產業化發展與「出海」成為了專題研討內容。毫無疑問,倘若網文IP優先在海外有影響力,那麼由其改變的影視作品自然有先天的輸出基礎。
中共海南省委宣傳部一級巡視員孫蘇特意在「海南自貿港網絡文學與電影發展」論壇上提出:有關部門將大力推動優秀的網絡文學影視改編,IP深度開發,促進網絡文學與影視,與動漫,與遊戲等產業的聯動,以網絡文學為重要抓手,形成自貿港新的文化產業。
同一場活動上,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胡邦勝則表示:海南島面向太平洋,對於馬來、汶萊、印尼、泰國、新加坡這樣的國家,具有特別強的地理優勢,將來也可以建成中國東協文學國際交流中心。
「海南自貿港網絡文學與電影發展」論壇
而針對網文「出海」,相關機構制定了百部網絡文學推廣計劃,該計劃分為三個方面:一為加強優秀網絡文學作品的遴選與建設;二為助推網絡文學翻譯實踐與創新發展;三為聯合海內外渠道多線、多端發展。
簡而言之,對於海內外文化交流,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一方面用錦上添花的方式選擇了合適的「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內容,另一方面作為第三方樞紐促進了國際電影產品的市場交易。
輻射「文旅經科教」矩陣
助力海南島構建特色IP產業鏈
商業功能即IP化,體現於助力海南島構建特色IP產業鏈。
如前文所言,這是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成立初衷也是價值所在,而觀察第一屆到第三屆的活動,此方面確實肉眼可見地取得了大幅的進展,但是若想繼續大踏步發展,還需要對標海外頭部的電影節,在以下方向上走得更紮實。
一,重度賦能本土電影,每當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經濟效益增長,對內,拉高與內地的年度票房和公映的影片數目;對外,與華語電影在海外的銷售量呈正相關,甚至作用於華語影片的出口總額。
二、成為獨樹一幟的國際頂級電影交易市場,在舉辦規模、參加數量和作品質量上同步增長的同時,摸索出區別於其他電影市場的屬性,目前還是有一定的同質化。
三、打造立體的東方文旅名片,不僅可以逐漸輸出海南島的景色、海南島的人、海南島的變化以及海南島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藉助地區優勢,作為中國其他地區甚至東南亞的文化輸出介質。
四,拉動區域經濟,即舉辦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直接提高海南島的就業崗位與專業人才比例,以及餐飲、航空、交通等方方面面的經濟增長。
就此,圍繞著以電影節為抓手,輻射全島的「文旅經科教」矩陣的戰略。在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上,多位出席嘉賓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歸納總結有三方面:
「海南自由貿易港電影促進高峰論壇」論壇
其一,升級影視工業化系統
技術角度看,用硬體帶動軟體升級。原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國家電影局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創作小組領導成員劉建中在開幕論壇上建議:希望海南自貿港能夠創造出更多更具體的優惠條件,引進海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這樣可以吸引大批量的人才。另一邊,也要從學校教育上,培養本地的電影人才。
近幾年,阿里影業、愛奇藝、騰訊影業都在海南註冊了分公司,開展實質性業務,著名電影人徐崢、陳建飛、寧浩、梁靜、沈騰也在海南創辦了工作室。這些頭部影視公司和影人無疑會起到一個很好的表率作用。
埠角度看,產業前端,建設影視基地或產業園,用疊加性的條件,實現空間、資金、技術、人才的一條龍支持。產業後端,完善電影IP的產權體系和周邊開發生產鏈。
當然,活動上亦有嘉賓指出了一些客觀問題,由於海南島的地理屬性,真正拍攝影電影的時候,群演調度就是一個難題,所以關於在海南建設一套影視的工業化體系,任重道遠,仍需一步一步來。
其二,深耕「影視+文旅」的定位
自第一屆開始,取景地國際推薦會是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創新性亮點活動,活動旨在建造一個全國的「影視+文旅」合作市場,來會上進行自薦的地區不局限於海南。
三年間,河北灤洲、河北雲花溪谷、重慶蚩尤九黎城、臨沂市平邑縣、內蒙古巴彥淖爾、湖南衡陽印山、湖北省遠安縣太清洞等全國各地的景區都曾來此推薦。經過影視公司的考察,個別地區成功達成了影視合作。
不言而喻,影視作品可以為拍攝地帶來「指數」力度的宣傳效果。2010年,由馮小剛導演,葛優、舒淇主演的《非常勿擾2》為三亞亞龍灣打出了廣告,2018年,由傑森·斯坦森、李冰冰主演《巨齒鯊》向世界展示了三亞的風光。而自海南島國際電影節舉辦以來,地區也在積極推動電影來海南取景,最近的有沈騰導演的電影《斷金》,成龍監製的《家園行動》等。
曾在海南取景的電影
《非誠勿擾2》《巨齒鯊》《投奔怒海》
未來的拓展上,著名導演王晶認為,海南島地處亞熱帶,可以作為整個東南亞的創作語境,泰國、馬來西亞、緬甸、柬埔寨、印尼的故事都能到此取景,就像90年代許鞍華導演的《投奔怒海》,影片講述的是越南的故事,但是拍攝地在海南的騎樓老街。
壞猴子CE0、製片人王易冰則表示,海南既有原生的黎族文化,也有改革開放以來試驗田的屬性,這兩個部分的發展過程可以挖掘很多故事,找到適合影視化的典型性人物。
其三,發展配套的經濟體。這方面是老生常談,也是地區藉助電影節構建IP產業鏈的固有邏輯。因為只有讓來客賓至如歸,衣食住行的衍生服務全面跟上,促進地區的民生指數有所增長,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才能切實成為一個拉動內需、聯結海內外的電影市場、文化品牌和經濟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