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介紹公司開發的實時監測施工工地系統。 楊軍攝
郭建是貴州萬華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他的辦公室位於貴陽市高新區,向窗外看去,白鷺湖的美景一覽無遺。2010年,他剛到貴陽開始事業起步的時候,貴陽高新區人還很少,街上碰不到幾個人。和中國許多新城區一樣,地產商到處在尋找租客。但是這兩年,數以百計的國內外企業聚集在白鷺湖畔,形成了高新技術企業聚集區。
貴州省的省會貴陽,過去幾十年發展速度比較緩慢,最近幾年,依託大數據戰略的實施,大數據產業發展走在了全國前列。
去年,國家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正式出臺,「大數據」,作為一種分析及儲存大量數據的生態系統,已家喻戶曉。貴州省積極響應號召,大力發展「網際網路+」戰略,將傳統工業與新技術加以融合。
據統計,貴陽現有128951家私營企業,其中高新技術企業佔5.8%。
在最近的採訪中,許多高管表示,如今以高新技術為中心的高新技術聚集區正在貴陽形成。
郭健現年40歲,他說:「我們算得上是『早起的鳥兒』,萬華應該是最早到貴陽開始從事大數據分析的企業之一。」十幾年前,郭建在北京工作,當初聽說要被派到貴陽,他非常的不情願。「說實話,當時我在北京有房有車,工作穩定,也習慣了北京的生活,所有的圈子都在那邊,想著過來呆上兩年就回去了,但是我越來越喜愛這座城市,老婆孩子都過來了,準備在這邊紮根了。」郭建表示,自己已經從「貴漂」變成「貴定」了。在萬華,大多數職員是本地人,公司從北京和上海來的同事會對他們進行培訓。
萬華科技是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其總公司主要開展從科技到能源等一系列業務,在國內小有名氣。去年,萬華科技的營業額達到1.2億人民幣。現在,萬華正為當地政府實時監測施工工地安全文明及汙染情況。目前公司上線運行的基於物聯網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溯源雲平臺保證了材料使用和實驗結果的實時上傳和可追溯,通過掃描建築材料的二維碼,可以辨別建築材料是否達到質量要求,確保工程質量得到實時監測監管。
站在公司的大屏幕前,郭建談到,除了施工工地的環境監測。萬華還在江蘇無錫開展了文物古蹟的保護工作,無錫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古代手工藝品。為了保護這些歷史遺蹟,公司正在運用大數據研究其環境狀況及如何更好保護。
連灶華和他的大數據安全業務。 楊軍攝
連灶華於2003年創辦亨達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專業從事信息安全,客戶主要為政府機構和銀行。據他估計,在貴陽從事數據產業的員工平均年齡為30歲。和中國其他省會相比,貴陽的綜合成本更低,尤其對於省外的年輕人,極具吸引力。他們年收入在八萬到十萬之間,每個月房租只有三千元。
對於連灶華和郭建而言,貴陽地處內陸,能源豐富,資源和人力成本相對較低,發展數據產業是個明智之舉。
到2020年,中國的數據產業有望實現產值六萬億人民幣左右。連灶華說道,「目前,貴陽已有五萬多人從事這一行業,接下來幾年,由於本地人才短缺,該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會增長30%。」
現年38歲的王康曾在澳大利亞做了十三年的金融業務。去年,在貴陽朗瑪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王偉的推薦下,他和四個朋友一起創辦了高登世德金融科技有限公司,預計利潤將達到五百萬元。該公司主要為銀行和金融機構收集數據,助力開發金融產品。
王康在2015年被評為「十佳創客」。 楊軍攝
王康說:「貴州的地理位置很難發展為農業基地和加工基地,但是發展技術產業卻相對保險。中國的金融機構開始改革,也提供了很多商機。」
該公司大部分員工是貴州人,也有一些來自北京、深圳,還有外國的面孔——負責軟體開發的Nirmal Kumar曾居住在被稱為「印度矽谷」班羅加爾。
王康說,「中國正鼓勵人們創業。」
作者:Satarupa Bhattacharjya(桑塔露帕·巴特查利亞)
2014年5月加入中國日報,成為特稿部資深外籍專家,同時為《中國日報》周末版撰寫人物專欄。2013年初從新德裡來到北京生活,曾短暫任職《環球時報英文版》,曾在印度及斯裡蘭卡有14年媒介報導編輯經驗,職業遍布報紙、雜誌新聞媒體等不同媒介。
英文原文見11月5日-6日中國日報周末版14版
英文連結:
http://www.chinadaily.com.cn/m/guizhou/2016-11/05/content_27294765.htm
(中國日報貴州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