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句話闡述了血脈關係的重要性。要知道,子女和父母的基因鏈是極度接近百分之百的相似度,也就是古人老說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句話放在古代就像是真理般的存在。
為什麼呢?在古代,生活匱乏,子女只能按照父母的人生經歷去生活,士農工商的後代也只能是士農工商。所以,還有句老話,「子女是老一輩人生命的延續」,這些老話,就算放到現在,也是極為有道理的。
到了現代社會,我們去看一個孩子的好壞,第一句就是,這是哪家孩子,他爸媽專門教的?估計他爸媽也不是正經人;這孩子被他家大人教的真好,他家父母肯定是教授之類的。
而且,大多數的人都認為,生在媽媽,養在爸爸。一個孩子教沒教好,主要責任在爸爸。那麼,真的是爸爸對孩子的影響較大嗎?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句話對嗎?
近日,有不少育兒專家站了出來,提出了一個截然相反的論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媽媽的性格和脾氣等對孩子的影響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而爸爸只是佔了其中極小的一部分對孩子的影響,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句話快要被顛覆了。具體是寫什麼原因,才會讓這麼多的育兒專家提出了這麼個相反的論斷呢?
「男主外,女主內」,好像又是句老話,但這是我國幾千年來的固有的傳統家庭分工,絕大部分的家庭中,媽媽都是孩子的啟蒙教育的實際負責人,而到了現代,從接送孩子上學,輔導孩子作業,也絕大部分是媽媽完成的工作,而爸爸很少參與其中。
甚至不少爸爸孩子的學校都沒去過幾次,孩子的老師也不認識幾個,更別提什麼參加家長會之類的,而回到家中,與孩子的親子互動時光也很少。所以說,孩子的啟蒙教育,大部分是媽媽完成的。但這也不能主觀上去責怪爸爸,畢竟一個家庭的分工不同。
這個時候,孩子和媽媽的相處時間肯定更長,所接受的學識和模仿都是來自媽媽,媽媽的言行舉止、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孩子。與其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不如講,媽媽才是決定孩子以後人生發展的啟蒙明燈,你想讓自己的孩子變成什麼樣,那麼,作為媽媽,你首先要變成什麼樣,才能讓孩子根據你的模板變成什麼樣。
母子一體感,專門來解釋呢?我用以前聽到的一句話來解釋下,曾經有人說過,母子之間的關係,就是一種「生死之交」,因為媽媽懷胎十月,分娩時的痛苦,會讓媽媽知道,在孩子誕生的那一刻,這個世界上,沒有比孩子更重要的了,包括自己的老公和親人,這就是母子一體感的優越性。
再來說爸爸和兒子之間的關係,這需要後天的培養,需要兩人之間感情的維繫,電視劇《小歡喜》中,那個當區長的爸爸為了能和從小就不在一起的兒子季楊楊處好父子之情,花費了多少的心思和功夫,最後甚至捨棄了自己的事業。
雖然是大歡喜結局,但大家注意到沒有,季楊楊的媽媽也是從小不在季楊楊身邊,但孩子更願意接受媽媽,也更願意和媽媽親近。這就是因為,媽媽天生就愛自己的孩子,而孩子的天性也是一樣的,自然容易和媽媽親近,相比起爸爸,更願意親近、信任媽媽。
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媽媽帶來的影響是起決定性作用的,這一點上,是爸爸不可能與之相比擬的,我們與其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倒不如改成,有其母必有其子。中國家庭的常態就是,喪偶式育兒,無論家裡是兒是女還是兒女雙全,絕大部分爸爸們都不能很好的完成孩子的教育問題。
我是@國際育兒精選,搜索國內外育兒精選、專家方法;從幼兒到大學,家長心得、校內課程、校外機構、親子活動、升學及能力考試等實戰經驗,新鮮速遞,與孩子一同智慧成長。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探討、分享自家寶貝們的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