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生命並非 RNA?

2021-02-19 科研圈

也許我們要迎來RNA時代的終結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生命起源理論幾乎都圍繞RNA而展開;如今,新的研究正試圖摒棄RNA世界假說的陳念,設想著生命的其他起源帶方式。

流行的理論認為,生命起源於物質豐富的化學湯,而 RNA 是化學湯中最初的自我複製單元。但是,多肽和RNA混合起來或許會更高效。

撰文 Jordana Cepelewicz

翻譯 卓思琪

審校 韓宇  譚坤

四十億年前,地球的原始化學湯中開始出現後來發展處生命的大分子。儘管目前科學家對於這些生命分子的具體成分還在進行著激烈的爭論,但他們一致認為這些分子應該承擔兩項重要功能:儲存信息和催化反應。在現代生物細胞中,這兩項任分派給了 DNA 和蛋白質。當下,生命起源研究和生物課本的主流觀點認為,這兩項任務最初都由 RNA 完成,它為隨後 DNA 和蛋白質的接管鋪平了道路。

 

這項假說在19世紀60年代提出,又在此二十年後被稱為「RNA 世界」,——吉爾伯特(W. Gilbert)因此獲得了1981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此後,該理論成為了解釋生命起源的最可能假說。關於生命起源的假說「世界」有很多,但比起 RNA 世界,它們往往被認為是天馬行空的想像或異想天開的思想實驗,只能作為後備理論。

 

究其原因,除理論外,RNA 世界的鞏固得益於它比其他理論更多的實驗證據。2017年11月,Quanta Magazine 報導了另一生命起源的可能模型:類蛋白,而非 DNA 是最先出現的自我複製單位。但是,這一發現僅停留在了計算層面,研究者才剛剛著手實驗去尋找支撐理論的證據。

 

如今,兩位研究者又提出了另一種理論,其中涉及了RNA和多肽的共同演化。研究者希望該理論能夠撼動 RNA 世界的至高地位。

 

RNA 世界的缺陷

 

最近,分別發表在 Biosystems 與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上的兩篇文章提出,RNA 世界假說不足以為後續的演化事件提供充足的基礎。兩篇文章的共同作者,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結構生物學家 Charles Carter 表示,RNA 世界學說只是「權宜之計」:「如果按照我們現在對生命的特徵的認識而言,單一的聚合物不可能執行所有生命必需過程。」

 

而且,就算存在符合條件的單一聚合物,Carter 及他的團隊也不認為會是 RNA。他們主要考慮的是反應催化作用:一些研究表明,為了維持生命,這種神秘的聚合物將必須具有調控化學反應速率的作用,並且可控範圍可能需高達20個數量級。就算 RNA 在生命誕生前的世界裡具有如此強的調控能力,它可能也早已適應當時全球100℃的高溫。Carter 表示,一旦地球溫度開始下降,RNA就不可能繼續演化和保證各項生命過程的同步進行;不久之後,之前有序進行的各項化學反應又將陷入混亂。

 

其中可能最關鍵的是,單一 RNA 世界不能解釋遺傳密碼的出現。當下,幾乎所有生物體都利用遺傳密碼將遺傳信息翻譯成蛋白質。密碼指揮64種可能的三聯核苷酸 RNA 序列與20種胺基酸匹配,以此來編碼蛋白質。該項研究的合作者、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 Peter Wills 認為,僅靠 RNA 難以構建如此嚴密的編碼系統。在 Wills 看來,RNA 具有「化學反射性」(chemically reflexive),或許可以催化自身的形成,但缺乏「計算反射性」(computational reflexivity)。

 

「在像有機體使用遺傳信息那樣的系統中,利用信息合成自身的組件,就一定包含反射信息 (reflextive information)。」Wills 說道。他將信息反射性定義為「一種當系統解碼時,保證組件完全執行特定解碼的信息」。RNA 世界假說中的RNA僅僅是化學性的,全然不能控制自身的化學過程。「RNA 世界假設無法解釋任何關於遺傳上的問題。」

 

在自然界中,一定存在著一條連接「原始化學湯」與「遺傳密碼」的更好的捷徑。Carter 和 Wills 認為他們已找到這條捷徑:一條從肽-RNA 複合物發展而來的緊湊反饋迴路。

引入肽類

 

19世紀70年代,當 Carter 還在本科學習的時候,他便注意到大多數蛋白中的某些特定結構都是右手螺旋的。也就是說,結構中原子的兩種鏡像排列方式比例應該相同,但自然結構偏偏只選擇其中一種。另外,組成 DNA 和 RNA 的許多核苷酸和糖類也是右手螺旋。Carter 開始思考,RNA 和多肽應該是互補結構,於是他著手建模,發現「它們彼此完美地嵌合,就像手和手套一樣的關係」。

 

該想法可看做一種編碼的基本模型,也作為 RNA 和多肽間信息交流的基礎。從更為複雜的現代遺傳密碼入手,Carter 正一步步繪製他心目中的草圖。而1986年,RNA 世界理論脫穎而出,Carter 這下氣炸了!他十年前就已經提出了肽-RNA 世界,但卻完全被眾人忽略。

 

自那之後,Carter 與 Wills 以及其他人進行了合作,基於先前的研究又開始了複雜的新研究。他們的主要目標是弄清複雜的、高度特化的現代遺傳密碼的前身是什麼——那大概是個極簡的遺傳密碼。因此,他們將研究點同時放在了計算和遺傳學研究上。

他們的理論焦點是那被稱為氨醯基-tRNA 合成酶的20個胺基酸「裝載」分子。該催化酶使 RNA 按照遺傳密碼的規則和特定的胺基酸結合。未參與該研究的生化學家 Jannie Hofmeyr 解釋道:「在某種意義上,遺傳密碼是『寫在了』這些酶的特定活性位點上。」

 

LucyReading-Ikkanda/Quanta Magazine

 

先前研究將這20種酶按照結構和序列分為了兩組,正好10個一組。兩組酶含有編碼互斥胺基酸的特定序列,這表明它們必然來自同一古基因中的互補鏈。在這種情況下,研究團隊發現,RNA 在指導翻譯多肽時僅僅利了是兩套規則(或者說只應用了兩類胺基酸)。編碼得到的多肽產物反過來加強了RNA指導的翻譯過程,因而形成了理論的關鍵——緊湊的反饋迴路。

 

Gödel 定理與生命化學

哲學家、數學家 Kurt Gödel 曾提出了不完備定理:任何一個可指代自身的邏輯體系中,必存在一個命題,它既不能被證明為真,也不能被證明為假。而 Carter 發現的這種緊湊的反饋迴路與 Gödel 定理存在相似之處。他說:「我相信該發現與 Gödel 定理的類比為其存在的必然性提供了強有力的論據。」

 

在最近的文章中,Carter 和 Wills 的肽-RNA世界回答了 RNA 世界不能解釋的生命起源史問題。Hofmeyr 說:「他們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和實驗證據,說明了肽類和 RNA 從一開始就聯合參與了遺傳密碼的起源。而新陳代謝、轉錄和翻譯的構建、基因複製必定是同時發展而成的。」

 

當然,Carter-Wills 模型的起點是遺傳密碼,它以轉運 RNA 和裝載酶存在下的複雜化學反應為基礎。研究者宣稱,一些關於多肽和 RNA 相互作用的案例激發了他們對該模型的設想(如20世紀70年代 Carter 描述的複雜情況)。但是,這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開放性的問題,如化學世界是如何開始的,最初它是什麼樣子?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所需要的理論就不可局限於 RNA 世界了。實際上,一些科學家針對 Carter 和 Wills 的理論提出了精準的反駁:他們認為,生命的最初階段不需要從類似現在的化學過程開始。魏茨曼科學研究院(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基因組學家 Doron Lancet 提出了一種替代理論,該理論與催化各類分子進出的脂質裝配有關。他認為,攜帶信息的不是基因序列,而是這種脂質組件。

 

如同 Carter 和 Wills 提出的模型一樣,Lancet 的想法也包含多種分子。「證據不斷地積累,或許可證明這一假設的正確。」Lancet 說道。目前,生命起源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依然是個謎,但是從大潮流看來,單一的 RNA 世界似乎正在從這一故事中退卻出來。

 

「我們應該把大部分研究焦點從RNA世界中轉移出來了。」Hofmeyr 說道。

 

原文連結: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the-end-of-the-rna-world-is-near-biochemists-argue-20171219/

相關論文信息

【論文題目】Insuperable problems of the genetic code initially emergingin an RNA world

【作者】Peter R.Wills; Charles W.CarterJr.

【期刊】Biosystems

【論文連結】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3264717302332?via=ihub

【DOI】https://doi.org/10.1016/j.biosystems.2017.09.006

【摘要】Differential equations for error-prone information transfer(template replication, transcription or translation) are developedin order to consider, within the theory of autocatalysis, the advent ofcoded protein synthesis. Variationsof these equations furnish a basis for comparing the plausibility ofcontrasting scenarios for the emergence of specific tRNA aminoacylation,ultimately by enzymes,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is process with the origin ofthe universal system of molecular biologic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mbodied inthe Central Dogma. The hypothetical RNA World does not furnish an adequatebasis for explaining how this system came into being, but principles ofself-organisation that transcend Darwinian natural selection furnishan unexpectedly robust basis for a rapid, concerted transition to genetic coding from apeptide·RNA world.

 

【論文題目】Interdependence, Reflexivity, Fidelity, Impedance Matching,and the Evolution of Genetic Coding

【論文作者】Peter R.Wills; Charles W.CarterJr.

【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論文連結】https://academic.oup.com/mbe/advance-article/doi/10.1093/molbev/msx265/4430325

【DOI】 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x265

【摘要】Genetic coding is generally thought to have requiredribozymes whose functions were taken over by polypeptide aminoacyl-tRNAsynthetases (aaRS). Two discoveries about aaR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tRNAsubstrates now furnish a unifying rationale for the opposite conclusion: thatthe key processes of the Central Dogma of molecular biology emergedsimultaneously and naturally from simple origins in a peptide•RNA partnership,eliminating the epistemological utility of a prior RNA world. First, the twoaaRS classes likely arose from opposite strands of the same ancestral gene,implying a simple genetic alphabet. The resulting inversion symmetries in aaRSstructural biology would have stabilized the initial and subsequentdifferentiation of coding specificities, rapidly promoting diversity in theproteome. Second, amino acid physical chemistry maps onto tRNA identityelements, establishing reflexive, nanoenvironmental sensing in protein aaRS.Bootstrapping of increasingly detailed coding is thus intrinsic to polypeptideaaRS, but impossible in an RNA world. These notions underline the followingconcepts that contradict gradual replacement of ribozymal aaRS by polypeptideaaRS: 1) aaRS enzymes must be interdependent; 2) reflexivity intrinsic topolypeptide aaRS production dynamics promotes bootstrapping; 3) takeover ofRNA-catalyzed aminoacylation by enzymes will necessarily degrade specificity; and4) the Central Dogma’s emergence is most probable when replication andtranslation error rates remain comparable.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necessaryand sufficient for the essentially de novo emergence of a coupledgene–replicase–translatase system of genetic coding that would havecontinuously preserved the functional meaning of genetically encoded proteingenes whos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match those observed today.

閱讀更多

內容合作請聯繫

keyanquan@huanqiukexue.com

點擊圖片,開始提名

相關焦點

  • 雀巢詮釋生命最初1000天重要性
    專家們指出了目前中國家庭在「生命最初的1000天」中常見的營養問題,並分析癥結所在,給出相應解決方案。「生命最初的1000天」是國際公認的生命健康窗口期,指的是從媽媽懷孕到嬰兒出生後兩歲。這一階段的營養狀況不僅將影響孩子當前體格和智力的發育,還與未來的慢性病發病率有顯著聯繫,是幹預成年期疾病的關鍵窗口期。
  • 生命最初1000天 | 關鍵時間窗
    生命最初1000天家在貴州的小浩(WHO)提出「生命最初1000天」的概念:從孕期到出生後第二個生日的1000天,是一個人為實現其健康、體力、心智最大潛能而打下基礎的獨特機遇期。「生命最初1000天」是腦發育的關鍵窗口期,充足、均衡的營養攝入尤為重要。
  • RNA與DNA曾是一體?生命起源論或被顛覆
    解開生命起源的問題將會影響到我們當前對醫藥、化學等領域的理解。我們從何而來一直是哲學和生物領域長期探討的問題,根據最新的一項研究,地球生命起源的理論可能要被推翻。研究顯示,RNA和DNA可能同時出現,成為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石。
  • 助力母嬰健康,雀巢關注「生命最初的1000天」
    每個生命的初始都需要細心的呵護。從十月孕育到呱呱墜地,再到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生命最初的1000天裡,寶寶的每一個小小的變化都牽動著媽媽的心。大量營養和醫學專家多年研究證實,「生命最初的1000天」的母嬰營養對於人們短期乃至長期健康具有重要影響。而如何讓「生命最初的1000天」獲得最好的保護,築起寶寶一生健康的基礎,是醫學界和整個社會都在不遺餘力的努力方向。
  • 母乳皂,生命最初的禮物
    這是來自生命最初的禮物。母乳充足的媽媽們,快來給寶貝做一份吧文章來自寶寶知道,更多孕產育兒精彩內容,請下載「寶寶知道」APP
  • Science:溼/幹循環可能為早期地球RNA的合成提供了條件
    大多數研究生命起源的科學家們都同意RNA的出現很可能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開始。但是RNA是如何產生的還在爭論中。大多數理論從一開始都注意到RNA是由嘌呤核苷和嘧啶核苷組成的,嘌呤核苷和嘧啶核苷是在複製期間進行信息傳遞所需要的。因此,要使RNA產生,嘌呤核苷和嘧啶核苷必須同時存在並以正確的方式混合在一起,以使RNA正確形成。
  • 澳佳寶攜手冠軍馬龍揭開生命最初1000天的奧秘
    眼看寶寶即將周歲,冠軍奶爸馬龍選擇了「生命早期天然健康營養品專家」—— Blackmores澳佳寶,並在微博宣布正式成為Blackmores澳佳寶「生命最初 1000 天」活動大使。他深知「生命最初的 1000 天」對媽媽和寶寶的重大影響。在 2000 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提出「生命最初 1000 天」的健康呼籲,強調從母親懷孕到寶寶 2 歲期間,是奠定寶寶幼年體格與智能發展的關鍵時期,對寶寶的疾病發病率,甚至成人時期的健康狀況均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 地球生命的起源是先有RNA還是先有DNA?
    ▼生命的起源一直以來都是個未解之謎,從無到有的關鍵究竟是什麼?原本只存在非生物化學過程中的地球,是如何在過去45億年間哺育出了會呼吸、會奔跑、會思考的生命體?但是具體是誰先開啟了地球上的生命,科學界已為此爭論已久。近期,一項發表在頂尖學術期刊《Nature》(自然)上的研究報告首次通過實驗表明,生命在創始之初,DNA和RNA的基本構件可以同時形成和共存於地球的原始「化學湯」中。四十億年前,地球的原始化學湯中開始出現後來發展出生命的大分子。
  • 國內的新冠疫苗是滅活疫苗,而美國開發的是rna疫苗,它的優勢在哪裡...
    X 國內的新冠疫苗是滅活疫苗,而美國開發的是rna
  • Blackmores 澳佳寶攜手冠軍奶爸馬龍揭開 「生命最初1000天」 的奧秘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澳佳寶最新資訊 > 正文 Blackmores 澳佳寶攜手冠軍奶爸馬龍揭開 「生命最初1000天」 的奧秘
  • RNA的轉錄與RNA聚合酶
    RNA聚合酶與轉錄機制的研究也是生命科學中的重要內容。2006年,羅傑·科恩伯格(Roger D. Kornberg,亞瑟·科恩伯格長子)「因其對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的研究」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同時,也說明結構生物學研究並非僅僅依靠儀器,敏銳的頭腦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三種RNA聚合酶最初是根據它們對一種抑制劑(α-鵝膏蕈鹼)的敏感性來區分的,RNAP I不受抑制;RNAP II對其敏感,低劑量即產生抑制;RNAP III在高劑量時才被抑制。
  • 搖籃曲:生命最初的旋律
    世界各國的搖籃曲最初都以民歌的形式流傳,經後人整理記錄後保存下來。除了南極洲以外的六大洲基本都有本民族的搖籃曲譜曲記錄,這些搖籃曲中的一些也逐漸成為了一個國家的民歌瑰寶:如俄羅斯民歌《哥薩克搖籃曲》、日本民謠《江戶搖籃曲》、巴基斯坦民歌《普什圖人的催眠歌》……從統計分布來看,歐洲和亞洲國家的搖籃曲數量最多。歐洲國家以義大利、愛爾蘭、奧地利、德國等國的搖籃曲最為出名。
  • 生命最初1000天要給予孩子哪些關鍵幫助?
    生命最初的1000天,即從懷孕到2歲期間。這1000天將對寶寶一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孩子生命最初關注新生兒最初的1000天,與寶貝們建立牢固的早期情感聯繫對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意義,這不僅僅是錦上添花,更是未來寶寶發展的核心要素。
  • 生命最初1000天,寶寶應該如何補充營養素?
    生命最初1000天,是國際公認的奠定一生健康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營養狀況不僅影響孩子體格和智力的發育,還與其成年後的慢性病發病率有明顯聯繫。生命最初1000天的營養狀況給兒童帶來的影響是不可逆轉而且不可彌補的,在這個階段裡我們可以分為幾個營養階梯。
  • 雀巢支持「心繫新生命——種子工程」 關注生命最初的1000天母嬰營養
    李明道還在講話中強調:雀巢重視和倡導「生命最初的1000天」理論,開展根據中國媽媽和寶寶的營養健康現狀定製的1000天營養教育。三年前,雀巢和北京大學共同發起了母嬰營養健康研究調查——「明」(MING, Maternal Infant Nutritional Growth)研究,這是中國第一個覆蓋「生命最初1000天」的所有相關健康人群的膳食調查。
  • 最初的動畫化,最初的感動,感謝每一個角色出現在我的生命中!
    也知道了這個企劃最初的艱難,從擔心臺下觀眾還不如μ's的人多的1st到坐的滿滿的東京巨蛋;從和空空如也的展臺合影的空丸、emi的家人掏錢買碟支持,再到現在的一碟難求。 兩年前我遇到了μ's,她們點亮了我高中低潮期時黑暗的內心;一年前買了FL的BD,謹以此彌補未能早些了解LL的遺憾;四個月前,我的高中迎來尾聲。
  • 地球最初的生命如何應對它最大的威脅——水?
    新出現的證據使許多研究人員放棄了生命出現於海洋的觀點,轉而關注陸地環境,主要是那些乾濕交替的地方。當然,並不是所有科學家都改變了看法,但是支持陸地起源觀點的科學家表示,該觀點為一個長期以來的悖論——儘管水是生命的必要條件,但它也會破壞生命的核心組成部分——提供了解決方案。
  • 一文講清非編碼RNA的前世今生,擁有2021的第一篇SCI的秘訣
    環狀rna (circrna)360度剖析有些circRNA分子富含微小RNA結合位點,可通過充當競爭性內源RNA的角色來發揮作用,如CDR1as對miR-7的海綿作用與肺癌,乳腺癌
  • 曹操最初的志向,並非要做漢朝的司空、丞相,而是想擔任這一官職
    然而,無論是司空一職,還是丞相之位,都並非是曹操最初的志向。事實上,曹操最初想擔任的官職,而是另有其職。根據《魏武故事》所記載的曹操十二月己亥令曰:「後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 感受生命的神奇:懷孕最初的4周,受精卵發生了什麼樣的「奇遇」
    導語:有沒有好奇過,小生命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在懷孕最開始的4周裡,受精卵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奇遇」呢?一起來感受下生命的神奇!備孕媽媽提供一顆卵子,備孕爸爸提供一顆精子,同房之後,卵子等到精子然後形成受精卵,接下來就開始發生神奇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