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的張萌身上有著一長串的榮譽和稱號,全球青年領導力聯盟創始人兼營運長、極北咖啡CEO,功能語言學與腦認知心理學博士,曾任北師大研究生會主席、奧運火炬手、博鰲亞洲論壇青年領袖……
從小到大,張萌一直都是學生幹部,小到班委,大到管理組織近上萬名同學的研究生會主席,不論走到哪裡,總有種強烈的責任感,想做事情,想為身邊的人創建平臺共享資源。
全球青年領導力聯盟(Alliance for Global Youth Leadership,GYL)這個NGO組織是讓她當前傾注最多時間和熱情的事業。每年她都要到中西部舉辦助學字典公益項目、西藏內地青年交流、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項目、全球高校青年領導力沙龍、兩岸四地青年創業研習營等各類公益活動。對於張萌來說,在行走中做公益,也是完成一次美麗的旅行。
全球青年領導力聯盟創始人兼營運長張萌做客中國青年網。中國青年網記者王冬偉 攝
「與小樹林的一千天的約定」
一切要從一個偶然的事情說起,幼時的張萌興趣不在學習上,成績在班上是中等水平,無論是老師或者是家長對她的說教,她都報之以微笑,卻從來聽而不聞。
一個周末的下午,張萌不知道怎樣打發時間,就在書柜上,找到一本書翻翻,隨手拿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竟然被深深的吸引,一口氣讀完。
深夜,她失眠了,絞盡腦汁的思索,最後得出一個結論,「我的生命不能虛度。」
2000年,恰逢北京申辦第二十九屆夏季奧運會,做一個奧運志願者成為張萌「拼命學習」的動力。她每天只睡兩個小時,考上了重點高中,2005年又考上了考入浙江大學當時排名全國第一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
浙大在杭州,沒有機會成為一名奧運志願者。張萌從小就有外教夢,「大學的生活也與我的夢想相去甚遠,每天在實驗室,與數學、物理學科為伴,讓我越發感到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經過一年的苦苦掙扎,張萌選擇了退學回到家鄉,再次參加2006年的高考。
「年輕沒有失敗」,青年有充足的資本去拼搏,不會因害怕失敗而中止,因為每一次失敗都不是終點,而會是下一次實踐的起點。
回到家鄉,經過艱難的復讀磨礪,她考入了北京師範大學外文學院,「奧運志願者」這個簡單卻又重要的信念讓張萌始終充滿熱情,實現了自己一個又一個具體目標,引起周圍人的關注,特別是影響了很多青年人。
在讀大學期間,為了提高英語口語能力,她默默與學校裡的小樹林做了「我與小樹林的1000天」約定,堅持每天讀3到5個小時的外文,做到1000天為止。
冬天的北京,天寒地坼,即使穿得再厚,也禁不住刺骨的寒風……「我經常手捧一書,為了方便翻頁,就沒法戴手套,3個小時、5個小時……朗讀完來到教室,全身就像『冰棍兒』一樣,硬梆梆的,幾乎失去知覺。」
在那1000天裡,張萌每天清晨都在小樹林裡大聲朗讀英文、日文、德文,無論嚴寒酷暑,風雨冰雪,從未間斷,以至於很多學生路過小樹林看到她即使不看表也會知道那時是幾點,甚至送給她「定時鬧鐘」的外號。
張萌代表中國青年歡迎英國首相卡梅倫訪華。 張萌供圖
2008年,當選奧運火炬手的張萌報名參加了第一屆全國APEC未來之聲英語演講比賽,憑著1000天裡磨練出的語言能力,經過一輪輪的角逐,最終獲得了冠軍,也獲得了赴秘魯參加APEC的機會,並嶄露頭角。此後,張萌又赴新加坡、美國、印度尼西亞參加APEC會議,對話傑出工商企業領導人。APEC的經歷為她日後的青年外交工作奠定了基礎,她先後與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英國首相卡梅倫、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對話。
大學畢業後,除了獲得英語文學學士外,張萌還輔修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在本科學習結束後,她沒有繼續單純學習英語專業,而是轉向了新的興趣點--功能語言學和腦與認知科學跨學科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專注與幫助青年成長。
「願成為青年成長橋梁」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過早被疾病纏身,抑鬱症患者排隊等著被拯救,所有人都知道青年在成長中有問題,但絕大多數人不知道該怎麼去引導青年健康成長。」行走了世界34個國家,參加了四屆APEC會議,張萌看到世界青年共同面臨的貧困、就業、心理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在短期內無法解決。
「我一路行走,一路思考,到底什麼時候才可以打造一個平臺--一個前瞻未來的世界性平臺、一個社會與高校的連接平臺、青年優勢的發掘平臺。」作為中國青年,張萌關注世界的未來,她希望有一個平臺可以從精神上感召、凝聚人心,用行動引領青年走出困境。
2013年,全球青年領導力聯盟正式落成,張萌的「小心願,大夢想」也開始落地生根,她將通過青年公益組織為尚未走出校園的青年們提供成長實踐的機會,讓他們與世界青年榜樣、學術專家、著名商業領袖實現交流學習。
張萌創立全球青年領導力聯盟後,致力於將其打造成連接「象牙塔」和社會的平臺,通過「渡船理論」幫助青年從對社會缺乏了解的個人小天地,進入豐富多彩的大世界。
「我們有意為青年搭建一個實踐的平臺,培養大三、大四那些已經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大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企業『訂製』人才。」張萌說,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都會面臨就業困惑,很多企業認為他們是新手,不願培養,我們願意成為橋梁,承擔起「培養」青年實踐能力的責任。
一直以來,張萌以引領「渡船」為己任,大學生發展和就業成為她最主要關注的焦點。
張萌與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在中法青年領袖交流活動中。 張萌供圖
於是,張萌通過社交媒體和線下社區項目建立讓更多年輕人受益的公益體系。到目前為止,張萌成功運營了諸如哈佛大學青年領導力講壇、教育部兩岸青年就業創業領導力研習營、大梅沙中國創新論壇青年論壇等線下活動,通過與政府、國際組織和社會組織的協助,努力為有志青年尋找適合的崗位,使他們能夠發揮最大的價值。
如今,藉助這些平臺,她為廣大青年提供參加國際會議的機會,幫助青年朋友與世界各國政界領袖、著名學者、工商領袖建立「師徒制」的聯繫,與全球傑出的青年人和社會範圍內諸如朱永新教授、湯敏博士等教育家、企業家建立「成長計劃」,助力青年就業創業,共同為培養青年的領導力做出貢獻。
成為「種樹者」影響更多的青年人
很多與張萌接觸過的青年人都喜歡稱她為「萌姐」,不論是中國學生團體組織的「頭兒」們、她的學生,甚至是在參加國際青年交流活動中,國外大學的學弟學妹們也使勁兒用那個不太標準的普通話使勁兒喊她「Mengjie」……到現在反而一些年齡比她還要大的長者也開始稱呼她為「萌姐」。
對於這一稱呼讓張萌多了一份思考,在她看來,做大家的「萌姐」是需要有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去「奉獻」,或者「分享」,在教學科研工作中,她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整合資源,解決一些青年問題,而不是零散地「分享」、「辦講座」、「開課程」。
為了增強自身的學習能力,張萌堅持每年讀書不少於100本,因為在她看來,青年領導者只有自己擁有最新的知識結構,才能為團隊領航。
早在擔任北京師範大學第18屆研究生會主席期間,張萌就見證過追隨者的力量,她發起的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項目--「星暉行動」帶領同學到鄉村,奔赴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青海等中西部14個省份、42個地區跟蹤採訪了百位鄉村教師,記錄下他們樸實無華但感人至深的教育經歷。
如今「星暉行動」有了升級版--助學字典公益項目,張萌又繼續奔赴西部地區為貧困山區的小學一、二年級的留守兒童送去愛心字典,並建立幫扶關係,希望幫助孩子們。
線上連結的力量是無窮的,2013年,張萌在新媒體上發起了「一小時對話青年」活動,邀請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華爾街英語創始人李文昊、英特爾集團全球副總裁戈峻、免費午餐發起人鄧飛等青年導師與青年通過新媒體與青年對話,解答青年疑惑、解決青年問題。
「如果全球青年領導力聯盟是一棵果樹,那麼在你吃完果子填飽肚子、助你成長後,你需要把『果核』留下,深埋土裡,澆灌孕育新苗,方便後來人享用。」張萌說。
現在張萌通過在世界各地相繼建立了青年社區,有近500位青年導師,每年一次的峰會--全球青年大會暨兩岸四地創業研習營,但是每年僅百名青年領袖通過層層選拔參與活動。「怎樣讓更多的青年獲得提升的機會?我想了很多種途徑、很多種方法,想去幫助那些還不是特別優秀,但心懷夢想的青年。」張萌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也有困惑。
「我們不是一個商業組織,不盈利,這就註定我們沒有辦法為更多青年提供服務。」看到許多青年失落的背景,張萌不斷告訴自己,必須構建一個平臺,讓更多青年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
今年,張萌產生了將北歐咖啡引進中國的想法,通過移動通訊、科技創新產品以及北歐咖啡三者相結合,做出連鎖體驗店--Hypervic Coffee極北咖啡,用雙肩挑起一副擔子,一頭是公益事業,繼續做好GYL,一頭是商業,她希望能夠用贏利來支撐公益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至今,張萌不斷實踐者自己的夢想,從不怕犯錯,因為她始終相信人生會給青年充足的機會嘗試錯誤和失敗。就像恩格斯曾所說的那樣,現代的命運,取決於青年人崇高而奔放的激情。「我願做一名先行者,盡我所能,為『青年事業』做一些事情,不留遺憾。」張萌說。 (中國青年網記者李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