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帝為何年紀輕輕就駕崩?專家:他出家了!

2021-01-21 騰訊網

順治帝名愛新覺羅·福臨,是滿清的第三位皇帝。他登基時年僅6歲,經歷了無數的戰亂後才成長為一位合格的帝王。

與眾多皇帝相比起來,順治帝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皇帝,他在位時非常注重百姓的生活品質,不僅鼓勵地主、農民墾荒,還派監察御史巡視各地,懲治了一批貪官汙吏,大大的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好皇帝壽命卻非常短暫,年紀輕輕就駕崩了。

後人們都非常好奇,為什麼順治帝年僅24就駕崩了呢?對此專家表示:他出家了!

對於順治帝的死,歷史上有很多的說法。

據說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順治帝安排吳良輔出家為僧,當天,他親臨憫忠寺觀看吳良輔出家儀式。回來的那天晚上就感染上天花,發起高燒來。

雖說已經享有最高級的醫生治療,但在醫療水平低下的時代,沒過幾天順治帝就駕崩了。

歷史雖是記載,但也有人不相信順治帝的死因,第一個懷疑的是名文學家吳偉業,他在《清涼山贊佛詩》寫到的死另有玄機,這個得民心的好皇帝很可能沒有死,而是出家了!

這一猜測的依據是順治帝曾在16年底至17年春間,向高僧木陳忞表示有過出家之念。他說的原話是這樣的:「朕想前身的確是僧,今每當到寺,見僧家明窗幾淨,輒低回不能去。」

不僅如此,他還說過更直白的話:「若非皇太后一人掛念,便可隨老和尚出家去。」

猜測紛紛,但作為旁觀者誰都沒有辦法證明順治帝真正的死因,他的死也成為了清史最大的懸案之一,至今仍未有明確的說法。

相關焦點

  • 大業初成下的順治帝,到底是駕崩還是出家當了和尚?
    順治帝自1643年即位,至1661年駕崩,在位一十八年,期間他為大清穩定統一局勢,擴土開疆;吸取漢文化,為新興的統治基業增添了長治久安的可能性。圖片來源於網絡順治帝生於1638年3月15日,於1661年2月5日駕崩,享年24歲。對於英年早逝的順治帝自身來說,他的一生則充滿了各種的不幸。首先是年幼登基,處處受到攝政王多爾袞的壓制。
  • 【文史】順治帝出家之迷(上)
    木陳道忞讀罷萬般感慨,頓覺萬縷塵緣斷滅,進言皇上:「我少年時讀李卓吾的詞句『才等待,便千萬億劫了也』,即日出家。」皇上立刻對他說:「亦請老和尚幫我寫一副,用以自警。」出生時有奇祥異象順治帝是滿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
  • 順治帝為何總喜歡與庶妃生孩子?
    後來順治帝健全了後宮制度以後,對庶福晉的稱呼改成了庶妃,而原來的庶妃又變成了正妃。但順治帝的子女,大部分都是與庶妃生的,那麼順治帝為何總喜歡與庶妃生孩子呢?這與大清的制度有關,一般皇子在沒有結婚前,都會放幾個丫頭侍奉,這幾個丫頭將來是要被收房的,也就是侍妾的身份。
  • 清朝第一座後陵之謎:順治帝的皇后駕崩後,為何不與順治帝合葬?
    但清朝入關後第一位皇帝順治帝,有一位皇后陵墓並未與皇帝合葬在一起? 難道是清朝入關後未按中原古制?還是皇后犯了錯誤,無法與皇帝合葬?我們可以通過史料找出其中的緣由。
  • 順治帝24歲駕崩,除了董鄂妃誰也不愛,為什麼他還有14個孩子?
    他的前兩位皇后都來自蒙古貴族。順治帝對兩位皇后都不愜意,所以就放肆青春,甚至都和皇后身旁宮女生有孩子,他有許多孩子很正常啊,在未遇見董鄂妃之前,他就有三個兒子了。其中康熙就是老三。可是遇到董鄂妃後,可以說就是專寵了。說「三千寵愛於一身」也不為過。
  • 皇帝難過美人關,「情痴」順治帝為了她甘願出家,放棄江山
    有一位皇帝也不例外,他因為美人甚至要出家,放棄大好的江山和手裡掌握的重權。看到這裡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誰了,他就是愛新覺羅·福臨,清朝時期的順治皇帝。在1643年時候愛新覺羅·皇太極抱病死了之後,當時只有六歲的福臨繼承了父親皇太極的大業當了皇帝,成為了第一個大清皇帝。就像他的名字福臨一樣,有福氣的命運來臨,福臨就這樣開始了讓世界上所有人羨慕的皇室生活。
  • 揭秘順治帝:到底是駕崩還是出家了?真的會為紅顏棄江山於不顧?
    順治皇帝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清朝打下江山取代明朝統治中國之後,順治是第一個進入山海關的滿清皇帝,他英年早逝,本不是一個十分著名的皇帝,只是因為他的一段出家的經歷鬧得沸沸揚揚,使他成了一個很出名的皇帝。
  • 為何順治帝有八個兒子,卻不想選兒子繼位,反而想選堂兄繼位?
    清世祖順治帝福臨是清朝第三位皇帝,入關定都北京以後的第一位皇帝,在位期間使清朝由關外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全國性政權,於順治十八年因染天花而駕崩,年僅24歲。根據「湯若望傳」來看,順治帝臨駕崩之前並不想傳位給兒子,而是想傳位給一位從兄弟,那麼順治明明有八子,為何不想傳位兒子呢?
  • 順治帝24歲駕崩,一生獨寵董鄂妃,為何能生下17個孩子?
    滿清的12位皇帝中,順治帝是真正帶領大軍入關的首位皇帝。他登基後,不僅制定了影響清朝皇室數百年的祖制,而且還使原本混亂的朝政趨於穩定。在這位皇帝的一生中,有最突出的兩個特點,一個是他只活了24歲,另一個是他唯獨只寵愛董鄂妃一人。
  • 痴情竟是笑話:剃度出家的順治帝,並非鍾情一人,還有這麼多老婆
    這些帝王當中最讓我們滿意的應該就是順治帝,一想到他痴情於董鄂妃,並為此女子剃度出家就覺得小說化,只是今天文史君想說的是,你們都被他的表象給欺騙了,不信的話可以看看他到底有多少個老婆和孩子。在我們的印象中,順治帝就是個只知道戀愛的青蔥少年,因為他的皇位來得太容易,所以造就了他不諳世事的性格,以及他父親皇太極的痴情人設,但是順治帝真的這麼簡單嗎?單憑孝莊太后和多爾袞真的能讓他坐穩皇位嗎?
  • 順治決定出家,一妃子突然腹痛難忍,順治帝勃然大怒:賜白綾
    要說知己,恐怕當時只有順治帝了,他們的愛好很相似,有說不完的話。皇帝對於她的寵愛,也超過了一個帝王對妃子的愛。1656年,董鄂氏就當上了賢妃,沒過一個月,又封為皇貴妃,理由就是他樂意。不過順治帝的背後還有太后,就算這樣,他還是做出很多任性的舉動,不過他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否則孝莊太后是不會允許的,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太愛董鄂氏了。
  • 董鄂妃仙逝,順治帝萬念俱灰鬧出家,後為何沒有成功?
    順治帝此舉,在皇室猶如平地一聲雷,在紫禁城裡炸響……當朝皇帝出家,歷史上不是沒有先例。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蕭衍就是首位。蕭衍是最會鬧出家,他都記不住有多少回了。第一次是他到同泰寺捨身出家。出門時說,他要去寺廟拜佛,後來就是不走了,賴在寺廟裡非要出家,當了四天和尚,被勸回,這次被勸回。
  • 康熙排行老三,而且不受順治帝寵愛,他是如何8歲登上皇位的呢
    順治帝是個悲劇皇帝,他大清帝國的第三位君主,卻毫無帝王之心,趕鴨子上架當了皇帝卻又英年早逝,23歲就駕崩了。關於順治帝的死因,歷史記載順治帝是感染天花病逝的。順治在自己把控朝局之後,其實就是有了退位之心,但是大清不能後繼無人,在他沒患病之前,他就選好了繼承人。
  • 順治帝共有八子,康熙非嫡非長,為何最終成為皇位繼承人
    順治一共有八個兒子,玄燁(即康熙)是第三子,其母佟佳氏,時為順治帝庶妃。按古代繼承法統,非嫡非長的玄燁,是不大可能被選中為繼承人的。那麼中間發生了什麼事,讓他撿了個大便宜呢?順治帝生前有三任皇后,前兩任博爾濟吉特氏,是孝莊的娘家人,因為不受寵,都沒有子嗣。第三任皇后董鄂氏,是去世後被追封。順治帝駕崩於1661年,在此之前,皇長子牛鈕、皇四子榮親王都已夭折。皇四子是董鄂氏所生,若不早夭,可能是最大的熱門人選。
  • 清朝順治帝為什麼要把皇位傳給三子玄燁,而不是次子德全?
    清朝順治十八年(西曆1661年)的正月初七,順治帝駕崩。順治帝駕崩之前,留下詔書:指定由三兒子玄燁來擔任大清國的皇帝。那麼,為什麼順治帝要選擇讓三兒子擔任繼承人,而不是讓二兒子擔任?這其中原因較為複雜。
  • 寧願出家也不做皇帝,回顧順治帝一生,解開帝王背後的無奈
    順治皇帝是清朝入關以來的第一位皇帝,他六歲登基,卻在24歲死去,在不少影視劇中都流傳著順治出家的故事,那麼一代帝王的身上到底經歷了什麼曲折,才會捨棄江山遁入空門呢?
  • 同治帝為何19歲便早早駕崩?因為他是個媽寶男,還有這樣一個伴讀
    內務府還專門上了摺子告訴同治帝,他要吃什麼直接傳就可以了。雖然這只是一件小事,卻可以看出他不通政務,就是個貪吃的孩子。他不僅貪吃,還很貪玩,最喜歡的運動是蹴鞠。許多人抓住了同治皇帝的愛好,盡其所能地獻上這樣的珍寶來博得同治皇帝的歡心。
  • 順治皇帝為何出家?
    老僧要徒弟珍藏肖像,說:我走後,經過十二年,你就下山找我,看見人就拿出畫給他看。如果有人幫你為肖像畫上眉毛,那人就是我了。交代完,老僧就飄然而去。後來徒弟討飯討到北京,恰逢順治帝到郊外狩獵。小和尚不知這是皇家隊伍,只牢記師父的囑咐,於是竟上前冒犯御駕,請求順治帝看畫。侍衛大驚,想逮捕老僧徒弟,順治帝卻制止了,要小和尚不妨打開畫軸來過目。小和尚打開畫卷後,順治帝一看,詫異的說:這肖像怎麼沒畫眉毛呢?命令左右取硯臺、毛筆來,順治帝親手為肖像添上了眉毛。
  • 順治帝為何會傳位給得過天花的玄燁?從天花死亡率就能看出來
    在清朝歷史上,順治帝是滿清入關後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皇帝,但是他卻活了24年。對於順治帝最後的行蹤史學界可謂眾說紛紜。一些人說順治帝與僧人交往,受其影響,剃髮出家;另一些人說順治帝染病去世。順治帝是真的出家了,還是染病而死,到現在也很難有結論。
  • 為何有順治出家的說法?源於他臨終前5天的一個舉動
    《鹿鼎記》都說了,順治明明沒死,他是跑去五臺山出家當和尚了,韋小寶還見過這位老皇爺……就跟我們一直說的那樣,清宮盛產八卦消息,其中順治出家,也是非常流行的一條。雖然官方史籍不可能記載順治出家這種荒誕不經的事情,但相關的野史傳聞,直到300多年後,仍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