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學術 | 「想像地理學」的發軔:賽義德《東方主義》開闢的空間批評

2021-02-28 歷史地理研究資訊

《東方主義》初版於1978年。作者在書的「致謝」部分說,他雖然關心東方主義由來已久,但這本書的大部分內容是在1975—1976年間寫成的,那時候他在史丹福大學的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做研究員。在1994年的「再版後記」中,他又說道,像他這樣一種將權力、學術和想像糅合於一體,來回顧過去兩百年來歐美視域中的中東、阿拉伯和穆斯林敘述,能不能吸引廣大讀者,心裡是沒底的。2003年,該書又出版了二十五周年紀念版,作者增添了新的序言。今天,在該書面世四十多年之後,回過頭來重讀賽義德所寫的著名「導論」,依然可以感覺到一種貌似感傷主義的情懷作態撲面而來:

 在1975至1976年可怖的內戰期間,一個法國記者造訪黎巴嫩,傷心地記下了市區地帶的滿目瘡痍景象:「它曾經似乎是屬於……夏多布裡昂和奈瓦爾的東方啊。」當然,他沒有認錯地方,特別是對於一個歐洲人來說。「東方」幾乎總是一種歐洲的發明,從古代起,它就始終是一塊充滿了羅曼蒂克、異國情趣、神思夢牽、美妙回憶和美麗風景的土地,那裡的經歷精彩絕倫。如今,它在漸行漸遠。一定意義上說,它已經消逝,那個時代結束了。

之所以說那是一種情懷作態,照賽義德的意思,那是活該。他接著指出,在這幅圖景中,東方人,自打夏多布裡昂(F-R. d. Chateaubriand,1768—1848)、奈瓦爾(G. d. Nerval,1808—1855)時代就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東方人,其生生死死是無足輕重的;對於歐洲旅人來說,舉足輕重的是表徵:如何來表徵東方人和他們的當代生活?這就事關緊要了。所以,誠如是書兩條題記中所引的馬克思(K.H. Marx,1818—1883)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的一句話:「他們不能表徵自己,他們只能被別人表徵。」這句話對於賽義德的「東方主義」批判,可謂畫龍點睛。

賽義德發現,法國人、英國人,再下來是德國人、俄國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義大利人、瑞士人等等,都有一種他願意叫做「東方主義」(Orientalism)的傳統。美國人則有所不同,他們的東方觀要現實得多。美國人言東方,更多的是指遠東,主要是中國、日本,還包括韓國、印尼和中東,政治和經濟的考量居於首位。而在歐洲的「東方主義」傳統裡,東方不僅緊鄰著歐洲大陸,也是歐洲最為廣大富饒、最為古老的殖民地,是歐洲文明和語言的來源,還是它文化上的對手,是它最深邃、最常見的「他者」形象之一。不僅如此,「東方」作為與歐洲或者說西方處處相反的意象、觀念和人格經驗,也幫助歐洲界定了自身。

東方的這一切,無疑是出自想像,但它也是「物質」文明與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有鑑於此,東方主義不是別的,它是在文化甚至意識形態上來表達和表徵這個傳統的話語模式。這個模式不是隨性而來,其背後的支撐基礎是制度、語彙、學術、想像、教義,甚至殖民官僚政治和殖民風格文體。賽義德坦言,他談東方主義,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指義。第一個指義,它是一個學院派概念。即是說,大凡教學、寫作、研究以東方為主題的,不論他是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還是文獻學家,它就是一個東方主義者或者說東方學家。雖然與東方研究、區域研究、國別研究這類學科相比,「東方主義」這個概念太含糊,而且帶有早期殖民主義的強烈政治色彩,不過它終究還是堅持到了今天。這如該書的另一條題記所言,那是19世紀殖民主義高峰時期英國首相迪斯雷利(B. Disraeli,1804—1881)的一句話:「東方是一種職業生涯。」東方主義第二個指義也是它最普遍層面上的意義。對此,賽義德指出:

東方主義是一種思想風格,它的基礎是「東方」和「西方」(大多數時候寫作「Occident」)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上的區別。是以多不勝數的作家,包括詩人、小說家、哲學家、政治理論家,以及帝國管理人員,都接受了這個區別,由此出發來構築有關東方、東方人,以及其習俗、「心靈」、命運等等的理論、史詩、小說、社會描述和政治綱領。

這一最普遍意義上的想像中的東方主義,賽義德指出,可以將諸如埃斯庫羅斯(Αἰσχύλος,前525—前456)、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雨果(V. Hugo,1802—1885)和馬克思這一類名字包括在內。它與前面的學院派指義,其實從來就是互通的。

東方主義的第三個指義是霸權。用賽義德本人的話說,這是比較前面兩個指義更側重歷史和物質的釋義。他認為,大體從18世紀後期起,東方主義便嶄露頭角,成為應對東方的特定機制。它發布關於東方的陳述,確立關於東方的權威觀點,以及描述東方、教授東方、殖民東方、統治東方。總而言之,東方主義是主導、重構、掌控東方的一種西方文體。在這一方面,賽義德自謂福柯《知識考古學》《監禁與懲罰》這兩本書中的話語觀念,給了他很大啟發。所以,他的看法是,假如不是將東方主義作為一種話語來考察,我們就無從理解東方主義這個龐大的系統性學科,無從理解歐洲文化如何能夠在後啟蒙時代,通過它在政治方面、社會學方面、軍事方面、意識形態方面、科學方面,以及想像方面,來應對甚至創造東方。不僅如此,「東方主義佔據著這樣高的權威地位,以至於我相信不論是誰來書寫、思考東方,以及與東方交往,可以不顧及東方主義對他思想和行動的鉗制」。

由是觀之,東方主義就是一張巨大無比的網絡,凡西方人言說東方,無一能夠擺脫它的糾纏。這裡的空間分界,顯然遠超過了單純地理即物理空間的界限。故而賽義德強調,他談東方主義的前提,就是東方並不是地理事實,並不是就在「那裡」,就好像西方也並不是就在「這裡」。他認為,維柯(G. Vico,1668—1744)所說的「人類創造自己歷史,其知識空間就是他們造就的世界」這條至理名言,同樣可以推廣到地理學上來。它意味著,像「西方」「東方」這樣的地理和文化的實體——更不用說它們還是歷史的實體,都是人為建構起來的地方和區域。所以,就像西方自身一樣,「東方」這個概念也有著自己的歷史,有著自己的思想、意象和語彙傳統。而正是這一歷史與傳統,使它成為真實的存在,並且與西方互相呼應。所以,東方、西方這兩個地理實體是互相支撐的,並在一定程度上互相映照著對方。

為了說明「東方理論」的霸權性質,賽義德除了列舉福柯外,還大量徵引了葛蘭西(A. Gramsci,1891—1937)的相關論述。他指出,葛蘭西就市民社會與政治社會作過區分,前者是自願構成的社會,或者至少是理性地、非強制性地聯合了學校、家庭、工會這些社團;後者是國家機構,包括軍隊、警察、中央官僚集團,其政治角色是直接控制。這裡就涉及了文化霸權的問題。秉承葛蘭西的傳統,賽義德這樣重申了「霸權」在西方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文化當然是見於市民社會內部的運作之中。在市民社會裡,觀念、制度和其他人物的影響,不是通過主導控制,而是通過葛蘭西所言的贊同來實施的。因此,在任何一個非極權社會中,總有某種文化形式支配著其他文化形式,一如某種觀念比較其他觀念影響更大。這一文化的領導權形式,就是葛蘭西予以命名的「霸權」(hegemony)。對於西方工業社會文化生活的一切理解中,它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概念。

賽義德指出,就是這個霸權,或者說施行文化霸權的結果,使得東方主義續命直至今天,而且照樣是無比強大。它使歐洲成為「我們」,使一切非歐洲的地區成為「它們」。它意味著,歐洲人的身份比一切非歐洲的化外之民與文化都要高人一等。歐洲的東方觀念亦然,它是「先進」與「落後」的鮮明對照。

關於東方主義的策略,賽義德強調說,它始終是建立在這一形態各異的優越性上面。以至於但凡西方人與東方人交往,無不佔據上風。這在從文藝復興運動開始直抵今天的歐洲上升時期,表現得尤其明顯。科學家,學者,傳教士,商人,以及士兵等等,都在出沒東方、思念東方,因為他們想去就去、愛想就想,東方本土對他們幾無阻攔。故而:

 在「東方知識」這個總標題下,頂著西方對東方的霸權保護傘,從18世紀末葉開始,一個錯綜複雜的東方拔地而起,它相當適宜在學院中學習,在博物館中展出,在殖民機關中重構,在事關宇宙的人類學、生物學、語言學、種族和歷史主題中作理論闡發,在發展、革命、文化個性、民族或宗教性格的經濟與社會性理論中來作例證。

賽義德這一大串叫人眼花繚亂的排比足以顯示,東方主義在當代西方學術、文化乃至革命和宗教領域中的無所不在。不僅如此,賽義德指出,對於東方的這一切想像性考察,多多少少總是建立在至高無上的西方意識之上。這個高高在上的西方意識從未受到過挑戰,東方世界就浮現在這一意識的核心部分。由於立足西方意識的西方人來考察誰是東方人、什麼是東方,這些總體性概念的邏輯不僅來自經驗世界,同樣來自一系列欲望、壓抑、投資、投射的組合。概言之,東方主義界定出的東方世界,其物理空間是無關緊要的;憑藉「話語」「權力」「霸權」這些受惠於福柯和葛蘭西等人的後結構主義流行觀念,讓賽義德毫不猶豫地將東方主義打造成為了社會空間批判的一個樣板。

相關焦點

  • 「想像地理學」的發軔:賽義德《東方主義》開闢的空間批評 ‖ 陸 揚/ 復旦大學 教授
    但是,福柯1976年那篇專題講演,即後來儼然成為空間批評一大靈感來源的《異質空間》(Des Especes Autres),未有片語議及。這也沒什麼可奇怪的,因為這篇講演的刊布,已是八年之後的福柯去世之年了。要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賽義德的《東方主義》卻不失為空間批評的一部發軔之作。美國人文地理學家愛德華·索亞(E. W.
  • 「文學地理學與臺灣文學研究新視野」學術研討會在廈舉行
    央廣網廈門11月18日消息(記者 郭婕妤)17日上午,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與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主辦的「文學地理學與臺灣文學研究新視野」學術研討會在廈門召開,來自兩岸70餘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參加了本次會議。
  • 沈衛榮︱今天我們依然是香格裡拉的囚徒嗎①:東方主義
    它和《香格裡拉的囚徒們》一樣,對我理解西方的後殖民主義文化批判,以及它和西藏、藏傳佛教研究的關聯,具有特別深切的啟蒙意義,給了我很多學術的和理論性的啟發和激勵。洛佩茲和增澤伉儷無疑都是極具創造力的天才型學者,他們分別在各自專擅的行業內銳意進取、筆耕不倦,幾十年如一日,至今都已著作等身,功成名就;但他們依然還在不斷地開闢新的學術領域,開創新的學術理念。
  • 「超級機制」與文化地理學研究
    為什麼新文化地理學從批評文化的「超級機制」開始?新文化地理學與傳統人文地理學對文化的理解,有怎樣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決定了新文化地理學與傳統人文地理學研究範式和內容產生了哪些不同?地理空間尺度的概念能否協調傳統人文地理學與新文化地理學的爭議?新文化地理學為我們研究「文化」開闢了怎樣的道路和空間?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以色列/巴勒斯坦:《賽義德的秘密生活》
    他尖銳批評以色列關於巴勒斯坦的政策,但主張兩國和平共存。他擔任以色列國家議會議員長達二十年之久,直到在1972年退出政壇,全心投入寫作。1974年,他出版了傑作《悲情樂觀主義者賽義德的秘密生活》()。在九十年代初期,他同時獲得巴解組織和以色列國頒發的文學獎。針對有關他接受以色列獎金的批評,他寫道:「獎與獎之間的對話,勝過石頭和子彈之間的對話。」
  • 樊傑:中國人文地理學70年創新發展與學術特色
    新中國成立前人文地理學全面起步、緩慢發展,形成了自然與社會科學交叉的綜合性學科特徵,以服務國土空間利用的學科發展應用導向,為新中國人文地理學的創新發展奠定了基礎。——研究地球人文圈層和自然圈層相互作用、解決不同空間尺度和不同領域的可持續過程與格局問題。
  • 東方主義與性別主義——對《東方學》的一些思考
    我也曾以為它是一本社會學書籍,事實證明(這本)文化批評可比(我讀過的)社會學要囉嗦得多,作為一個實用主義的讀者,讀到後面常常有一種硬啃《追憶似水年華》的感覺。這個觀點你不是在100頁以前陳述過了麼?為什麼又用另外幾個文本重新論證一遍?當然,這種看到「東方」就想到中國的做法,也有中國中心主義的嫌疑。本書成書於1977年,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中美仍未建交(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
  • 17世紀至20世紀初歐洲東方主義與地理建構中的亞洲與中亞
    歐洲人以各種方式表達他們對於新的全球空間和各種文明的想像與觀感。 地圖和地理書就是其中一種獨特的工具。【吳莉葦:《歐洲人等級制世界地理觀下的中國———兼論地圖的思想史意義》,中國社會科學 ,2007年第2期。】其次,從新大陸發現的大量氣候海洋交通等資料、搜集到的大量動植物標本、民族志資料湧入歐洲,隨之而來的是對陸地和前所未知的生物描述,刺激了博物學的發展。
  • 當代西方空間批評關鍵詞研究述評
    內容提要:當代西方空間批評是20世紀「空間轉向」在文學藝術批評領域的話語實踐,由此帶來了在學術思想的言說方式、闡釋方式上的諸多變革,成為跨越人文、地理、政治和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研究焦點,成為人文學科的重要研究視角。
  • 文化地理學研究方法及學科影響
    本文基於對新舊文化地理學的教科書、經典著作、代表性文章的初步歸納,梳理出了有關文化地理學的4個方面內容:第一,文化地理學的核心概念為「文化區」和「地方」;第二,圍繞核心概念,文化地理學的研究框架可分為兩部分:文化區和地方的形成機制研究以及文化區和地方的尺度間轉換研究;第三,針對形成機制和尺度轉換的研究,文化地理學分別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論;第四,文化地理學核心概念可以為其他人文地理學分支提供學術支撐。
  • 曾大興:用文學地理學的方法分析詩詞的時空結構
    那時候,筆者並不知道西方的空間批評。筆者寫作這一章,實際上是受了劉熙載的某些啟發。當然,自從約瑟夫•弗蘭克的《現代小說中的空間形式》一書傳到中國之後,西方其他學者關於空間批評的著作也陸陸續續地傳播到中國,這些著作對中國年輕一代學者的影響是存在的。但是就中國早期(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從事文學地理學研究的學者來講,其所作的文本空間分析,無疑是受了中國傳統學術的影響。
  • 阿拉伯語的文化危機:捲土重來的東方主義
    這一方面有英語作為學術霸權語言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政府的大量的審查針對的是阿拉伯語內容,因此使用英語寫作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規避。(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策略也是其他中東國家人文社科學者的普遍策略。)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這種方式便被廣泛的使用。
  • 公安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成立網絡空間地理學實驗室
    ,決定共建網絡空間地理學實驗室。(網絡空間地理學實驗室揭牌)王瑛瑋、於英傑、葛全勝、仇保利共同為網絡空間地理學實驗室揭牌,郭啟全、孫德剛、封志明、於銳作為各方代表籤署共建協議。(四方代表籤署實驗室共建協議)重大意義網絡空間地理學是我國學者創新提出的網絡空間安全與地理學的交叉學科,以「人-地-網」紐帶關係理論為主要理論基礎,研究內容包括構建網絡空間和地理空間的映射關係、繪製網絡空間地圖、探究網絡空間結構和行為的演變規律等。
  • 【筆談】歷史地理學發展要旨—堅守區域性、歷時性與綜合性的學科特色
    文章對將黃河長期安流歸因於王景治河的傳統見解提出批評,既充分展示出譚先生深厚的文獻考證功力,又生動體現出僅憑歷史文獻考據難以獲致的眼光與分析問題的理路。由於他多年的言傳身教,在問題導向下從事對地理學和歷史學的跨學科研究基礎上所形成的長於分析、精於考證的風格,逐漸成為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的學術特色。
  • 【叢談】張曉虹:歷史地理學發展要旨 ——— 堅守區域性 、 歷時性與綜合性的學科特色
    文章對將黃河長期安流歸因於王景治河的傳統見解提出批評,既充分展示出譚先生深厚的文獻考證功力,又生動體現出僅憑歷史文獻考據難以獲致的眼光與分析問題的理路。由於他多年的言傳身教,在問題導向下從事對地理學和歷史學的跨學科研究基礎上所形成的長於分析、精於考證的風格,逐漸成為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的學術特色。
  • 沈衛榮︱今天我們依然是香格裡拉的囚徒嗎②:內部的東方主義
    上述馬建小說中對藏族同胞日常生活的充滿情色的描寫,即是這種「內部的東方主義」視角下的「西藏想像」。到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中國全面進入了一個可與西方後現代社會媲美的「新時代」(New Age)。隨著全球化潮流的不斷推進,西方主流社會思潮、文學藝術、娛樂時尚、生活方式、話語表達等等,都很快地傳入和影響著中國。
  • 地理學專業排行榜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主要包括地理學(含土壤學與遙感)、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和空間物理學以及新的交叉學科(地球系統科學、地球信息科學)等分支學科。 隨著移動互聯時代到來,尤其是衛星定位系統、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不斷發展,地理學迎來新的不可限量的發展空間、機遇。
  • 學術 | 「微時代」:美學批評的空間意識建構
    內容提要:在一般觀念中,美學批評的空間意識傳統總是指向對象化的、有限的和作為價值共同體的藝術存在空間。 隨著「微時代」空間存在形態、方式以及人的空間感受的迅速改變,美學批評空間意識本身的「在場性」缺失已然成為一項事實,美學批評的空間意識建構面臨著如何能夠「不是把空間當作獨立的數量,而是當作與感知著的身體有關連的意向性對象」的問題。
  • 地理學核心期刊大全及介紹
    地理學(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層空間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學科最高學術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學與相鄰學科的綜合研究進展,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研究前沿理論,與國民經濟密切相關並有較大應用價值的地理科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