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習慣了給孩子盡力鋪就一條鮮花之路,以致我們寧願鴕鳥式地不願正視吃虧、不幸抑或痛苦存在的真實,並因此似乎忘記了它們「真的」存在。
▲北大校長林建華演講。圖片來自網絡
文/劉志權
最近,中外兩則畢業致辭,引發了公眾關注。一個是北大校長林建華的畢業演講《吃虧就是佔便宜》,另一個則是美國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在兒子中學畢業典禮上的致辭《我祝你不幸並痛苦》。
學生告別母校,走上社會,意味著新的人生階段的開始。中國人的習慣,這時是要有「好兆頭」的。魯迅有篇雜文叫《立論》,裡面講道,面對一個初生的孩子,有個客人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於是他得到了幾句恭維;而一個說,他將來是要死的,於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在這種情境下,畢業致辭,大多是溫暖、甜膩和正能量的勉勵,這便是俗話說的「心靈雞湯」。當我們習慣於這類雞湯時,這兩則畢業致辭直接挑破了我們人為建構的美好願景。
我們其實也深知,吃虧抑或不幸和痛苦,「無論我怎麼想,這些都將在生命中必然發生」。人生最寶貴的智慧經驗,大多存在於那些婦孺皆知的習語中,哪有什麼「壓箱底」的秘笈呢?「吃虧便是佔便宜」,如北大校長所言,民間古已有之。而關於不幸與痛苦,孟子也有「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名言。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給孩子盡力鋪就一條鮮花之路,以致我們寧願鴕鳥式地不願正視這種真實,並因此似乎忘記了它們「真的」存在。
忘記「真實」,還因為沉湎欲望太久。人生的最終目標,並非「成功」,而是「幸福」。是人生的豐富與圓滿,是北大校長援引的,「給我平靜,去接受無法改變的;給我勇氣,去改變能夠改變的」;是大法官所言的,公正、忠誠、有風度的競爭,理解和傾聽他人。然而,在一個製造財富神話的時代,我們已經害怕失敗,習慣於仰慕那種「一個億的小目標」式的成功。這種成功,主導了我們的欲望。至少從表面看,吃虧、不幸與痛苦,與「成功」神話格格不入。因此,我們幾乎本能地將它們從人生辭典中排除了。
不能正視真實,不正確的成功觀主導下的個體,無法正確面對吃虧、不幸和痛苦,反而從中產生出了仇恨與暴戾,這是我們社會目前的一個值得重視的症狀。
強大的網絡傳播平臺,已經把每年一度的畢業季,塑造成全民參與的海選心靈課。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兩則「特別的」畢業致辭引發關注,是好現象。它說明我們依舊有「不忘初心」的渴求。然而,如果僅把這樣的畢業致辭,當成另一種風格的文化消費,又失卻了其深刻的意義。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成功的前提,是必須將精神的指引落實到持之以恆的行動上。否則,再好的畢業致辭,終究還是「雞湯」。
□劉志權(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編輯:梁適
推薦閱讀:
氣功進全運會:別將健身氣功跟「江湖偽氣功」混為一談|新京報快評
讓「笑氣」斷「氣」,才能避免「笑斷氣」|新京報快評
暴走團被撞1死2傷,發生這樣的悲劇別只怪肇事司機
90後敢離婚,是因為爸媽給攢下了資本
特別提示:留言如入選新京報A03版「微言大義」,請在後臺回復您的「真實姓名+銀行卡號」
本文為新京報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