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孩子小學成績不錯,可是上了初中、高中怎麼就會成成績平平,甚至跟不上老師上課,學習很吃力。
這確實是一種常見的現象,那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這還真不是初高中老師的問題,而是我們在孩子小學的時候忽略了對孩子思維的培養。
孩子上小學,尤其是低年級,思維能力需要家長幫助培養。我們看到的小學低年級的高成績,並不一定是孩子真正的理解了知識,也並不一定讓孩子的思維培養到了能接受更複雜知識的高度。
在小學低年級,學習內容單一,重複性高,大多數時候,是孩子記憶了學習的內容和方法,碰到題目很快就能做出來。可是孩子的思維能力有可能沒有得到同步的提升。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和孩子上小學做作業的方式有很大的關係。黟靈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陪小學生做作業的誤區,和讓孩子思維同步進步的做法。希望能幫助到更多的孩子。
孩子學習,尤其是數學,我們往往只看到了結果,而忽視了過程。
大家不妨想想看,你在陪小學低年級孩子寫數學作業的時候,是不是這樣的。
比如,孩子很快的做完了題目,你檢查發現孩子算的全都是對的,這時候你會怎麼做呢?
很多家長就會覺得孩子在學校學的不錯,都學會了,我們就不需要再說了。我們也許還覺得非常欣慰。可是,不知怎麼回事,孩子大點問題就來了。
其實,我們一開始就錯了。一二年級的孩子,做對了題目,並不意味著孩子就掌握了知識,也不見得孩子的思維得到了同步的提升。那麼當孩子做完作業全對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做呢?黟靈教你一招。
當我們看到了孩子全做對的作業,表揚完孩子之後,千萬別忘了找幾道題讓孩子給你講。千萬不要以為沒有必要,也不要認為能做對,自然也就會說。
當讓孩子講解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並不是所有的孩子,所有的做對的題目都能說出來。這時候我們就要幫助孩子去建立模型。比如拿實物去比對等,讓孩子真的理解所以然。說也是培養孩子思維的一種方式。
也就是說,我們要培養孩子的思維,需要讓孩子真正的把數字和實物對應起來,建立起數和物都是關聯。就是幾個小小的數字,對於孩子來說,其實是很難的,因為孩子要把數字和各種物對應起來,以前沒有過。
當我們幫助孩子在小學低年級建立完善的思維體系之後,後面的學習也就容易多了。而這部分內容,就需要家長們去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