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丁蕾
高點定位,進一步提升規划水平,是推進開發園區「二次創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一。昨天下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召開助推開發園區「二次創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對我市近日印發的《揚州市優化園區空間布局實施細則(指引)》和《揚州市開發園區存量土地資源盤活實施細則》進行了解讀。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楊慶洋在發布會上表示,圍繞園區空間布局和土地資源盤活,兩大《細則》旨在確保園區空間布局科學合理,同時推動存量土地集中整治,助力實現園區「二次振興、二次騰飛」。
空間保障
科學規劃,為園區發展預留5-10年的空間
自1992年設立第一個開發區以來,經過近30年發展,我市已形成2個國家級和9個省級開發區、高新區的園區發展格局,在經濟總量、產業發展、對外開放、能級提升上為全市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不容忽視的是,部分園區存在著土地資源浪費問題。通過科學規劃,統籌優化全市產業空間布局,為發展預留空間,園區的發展才能更有底氣和後勁。
「我們結合新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契機,通過起草《揚州市優化園區空間布局實施細則(指引)》,明確了以『集約優化』為重點,從市域和市區兩個層面構建全市產業發展格局,統籌優化開發園區的空間布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國土空間規劃處處長翟振秋介紹,全市將構建「兩軸六片區」的市域產業空間格局,分別為依託京滬高速、啟揚高速經濟帶,構建延伸至市域腹地的產業提升軸;依託滬陝高速、328國道經濟帶,打造先進位造業為主體的創新發展軸;都市服務核心區、沿江高新產業集聚區以及儀徵、江都、高郵、寶應先進位造業集聚區的六片產業集聚區。同時,對11個省級以上開發園區進行了特色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產業引導。
翟振秋介紹,在本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中,充分考慮了園區產業的發展定位和未來需求,預留了未來5-10年發展空間,推動土地跟著產業保障、要素跟著項目投放、空間規模和用地指標向產業園區傾斜。
土地保障
3年內「盤活」1.3萬餘畝開發園區存量土地
「近年來,我市開發園區在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用地量不斷攀升、用地計劃捉襟見肘、存量用地逐年增多,發展空間明顯受限。」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開發利用管理處副處長朱正妹表示,盤活存量用地、提高集約水平是打開發展空間、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為此,在《揚州市開發園區存量土地資源盤活實施細則》起草過程中,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全面摸清了全市存量土地的底數,並多方徵詢意見,有效提高了《細則》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3年內,揚州將盤活1.3萬餘畝開發園區存量土地,力爭到『十四五』期末,全市開發園區工業用地畝均投資強度、畝均開票、畝均稅收達到或超過省均水平。」朱正妹表示,根據市委、市政府要求,利用水平和產出效益不高的存量建設用地將成為此次專項整治的對象。
「在處置方式上,我們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的原則,根據閒置土地、低效用地和批而未供土地三類存量土地的成因、現狀、存在問題,對照上級政策要求,結合我市實際,擬定了不同的處置方式。」朱正妹介紹,閒置土地分政府原因、企業原因、其它原因三種情況進行處置;低效用地分增容技改、兼併重組、引導騰退、轉型升級、協商收回、末位退出等6種方式進行處置;批而未供土地則分調整核銷、組織供地、完善條件等3種方式進行處置。
據介紹,為了加快存量土地盤活,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在充分徵求相關部門意見的基礎上,大膽突破,對處置過程中出現的出讓金補交、分割轉讓登記、土地供應、信息支撐、契稅繳納等重點熱點問題出臺了相應的激勵政策。同時,鼓勵各縣(市、區)在政策允許範圍內出臺各地的激勵政策。
此外,《細則》還制定了嚴格的存量土地盤活督查考核制度,考核結果與開發園區考核、與高質量發展考核、與用地計劃安排報批掛鈎。對提前2年完成處置任務的,獎勵年度計劃100畝;提前1年完成處置任務的,獎勵年度計劃50畝。沒有按期完成的,將按比例扣減下一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直至暫停接受用地報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