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波那契數列(Fibonacci sequence),又稱黃金分割數列。
斐波那契(Leonardo Fibonacci)是13世紀義大利著名的數學家,因父親在北非的阿爾及利亞經商,所以較早地接觸了東方數學,特別學習了當時較流行的羅馬記數法、先進的「印度一阿拉伯數字記數法」以及東方的乘除計算法。1202年斐波那契針對東方數學寫了{Liber Abaci>(算經),在書裡他第一個介紹了印度一阿拉伯記數法。之後,他又完成了《幾何實習》(1220年)和《四藝經》(1225年)兩部著作。當時,歐洲雖然知道一些阿拉伯記數法和印度算法,但僅局限於修道院內,一般人還是用羅馬數學記數法而且儘量避免使用「零」。斐波那契的《算經》,介紹了阿拉伯記數法和印度人對整數、分數、平方根、立方根的運算方法,在歐洲大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改變了當時數學的面貌,被認為是歐洲人寫的一部偉大的數學著作,在兩個多世紀中一直被奉為經典著作。
1.2 斐波那契數列
在《算經》中,斐波那契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假定有一雄一雌一對剛出生的小兔,一個月後它們就能長大成大兔,並開始交配,在第二月結束時,雌兔子產下另一對兔子,過了一個月後它們也開始繁殖,如此這般持續下去。每隻雌兔在開始繁殖時每月都產下-x~兔子,假定沒有兔子死亡,問一對剛出生的小兔,一年內能繁殖成多少對兔子?
一月底,最初的一對兔子剛開始交配,所以只有1對兔子;二月底,雌兔產下一對兔子,共2對;三月底,最老的雌兔產下第-x~兔子,共3對;四月底,最老的雌兔產下第三對兔子,兩個月前生的雌兔產下一對兔子,共5對,⋯⋯ ,如此這般計算,兔子對數分別是:1,2,3,5,8,l3,21,34,55,89,144,233。這就是著名的斐波那契數列,數列中的每一項,稱為「斐波那契數」。第l3位的斐波那契數,即為一對剛出生的小兔一年內所能繁殖成的兔子的對數,即233。從斐波那契數的構造明顯看出:斐波那契數列從第3項開始,每項都等於前面兩項之和。
斐波那契數列: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
如果設F(n)為該數列的第n項(n∈N*),那麼這句話可以寫成如下形式:[2]
顯然這是一個線性遞推數列。通項公式
(如上,又稱為「比內公式」,是用無理數表示有理數的一個範例。)
註:此時
有趣的是,這樣一個完全是自然數的數列,通項公式卻是用無理數來表達的。而且當n趨向於無窮大時,前一項與後一項的比值越來越逼近黃金分割0.618(或者說後一項與前一項的比值小數部分越來越逼近0.618)。
1÷1=1,1÷2=0.5,2÷3=0.666...,3÷5=0.6,5÷8=0.625…………,55÷89=0.617977……………144÷233=0.618025…46368÷75025=0.6180339886…...
自然界中的斐波那契數列
自然界中到處可見費氏數列的蹤跡。樹技上的分枝數,多數花的瓣數都是費氏數:火鶴 1、百合 3、梅花 5、桔梗常為 8、金盞花 13、…等等。費氏數列也出現在松果上。一片片的鱗片在整粒松果上順著兩組螺線排列:一組呈順時針旋轉,另一組呈反時針,網頁上的圖;仔細瞧瞧,順時針螺線的排列數目是 8,反時針方向則為 13,而另一組常出現的數字是「5 及 8」。向日葵也是一樣,常見的螺線數目為「34 及 55」,較大的向日葵的螺線數目則為「89 及 144」,更大的甚至還有「144 及 233」。這些全都是費氏數列中相鄰兩項的數值。數數看,下圖這朵向日葵的螺線數目是多少?
植物是以種子和嫩芽開始生長;種子發芽後,很多細根會長出來,並且向地底下生長,而嫩芽則是迎向陽光。如果用顯微鏡觀察新芽的頂端,你可以看到所有植物的主要徵貌的生長過程——包括葉子、花瓣、萼片、小花(floret)等等。在頂端的中央,有一個圓形的組織稱為「頂尖」(apex);而在頂尖的周圍,則有微小隆起物一個接一個的形成,這些隆起則稱為「原基」(primordium)。成長時,每一個原基自頂尖移開(頂尖從隆起處向外生長,新的原基則在原地);最後,這些隆起原基會長成葉子、花瓣、萼片等等。每個原基都希望生成的花、蕊、或葉片等等,之後能夠獲得最大的生長空間。
知識貴在分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聯繫我們,我們會24小時內刪除處理,謝謝!^_^
學習累了,困了,別害怕,掃描下方二維碼,讓趣味測試帶來美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