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唐·王維《終南別業》
王維的詩,素來以清淡自然著稱,歷代文人雅士對其讚賞有加。在他半官半隱的生活中,借田園風光、山水情趣,反映了當時文人的命運、志向以及隱士的生活方式。在這一類型的詩歌當中,《終南別業》可謂是其中的佼佼者,不僅表現了王維詩作的韻味,還完美地承襲了田園詩派的風格,同時,還反映出當時隱逸一派人物的自然狀態。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首句的寫法,更像是一種人物的自述,內心的獨白。通過對王維生平的了解,我們可以知道,他是一個非常有才華,而且精通詩與畫的人,在官場上,與其他文人不同,即使是奸相李林甫權時,他不但沒有受到排斥,反而升官。雖然仕途上順利,卻讓他接觸和了解到更多的黑暗面,以及那些令人絕望的官場黑暗。
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像出淤泥而染的青蓮,孑孓而立。他越來越孤獨,越來越悲傷,漸漸有了歸隱的想法,對於佛道之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30來歲,便一心嚮往田園生活。大約在40歲左右時,王維購買到前人宋之問在輞川南山別墅,在他精心的打理和修葺下,這幢「山居」更符合王維的氣質與喜好,同時也寄託著他對生活追求。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王維的詩,主要以田園山水為題材,他為何如此不斷重複,不斷抒寫這一內容呢?他嚮往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在這一句當中,王維只用了10個字,便完美地作了說明。在南山之中,幽靜深遠,平時並無多少人前來打擾,這是他希望和喜歡的生活方式,不願與塵俗之事有過多的牽扯和羈絆。
每當他有了興致時,常常獨來獨往地去遊玩。正如姜太公釣魚一般,每個人的索取和目的不同,他不在乎玩樂的地方在哪,是不是名山大川,有沒有風流人物和名勝古蹟。他只是想一個人自由自在,走到哪,哪裡便是風景,便是詩意,便是生活。心情不好的時候,他也會傷春悲秋,有快樂的事,他便自我欣賞、自我陶醉。他全然不管別人的感受和想法。活得自在而明白。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在南山,他活得特別瀟灑。或許是沒有了羈絆,沒有了束縛和牽掛,王維的生活,充滿了詩意和禪意。當一個人休閒至極時,對於旅行的目的地和意義,便不再糾結和判定。正如這「行到水窮處」一般,隨意地走,沒有具體的地點,直到流水的盡頭,正好人也有些疲憊,索性坐下來休整。王維的心態,已然收放自如,輕鬆而美好。
而「坐看雲起時」,則帶了禪機與佛喻。他一人一路一時行程,一看一思一處風景,他的心是歡喜的,便能盛開諸般美麗和婆娑。他坐在山石上,看山間嫋娜升騰的雲霧,此時此地靜極,山靜、意靜、心也靜。看似水窮路盡,卻又有風起雲湧,其妙便謂之禪也。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此處的「偶然」用得極妙,為這段奇特的旅程,增添了無窮的妙處,以及圓滿。在旅程的結尾時,興致萎靡,突如其來的一次偶遇,不是妙齡女子,而是一個山村的野老。他們之間暢談著,至於聊了什麼,誰也無從知道,只知道這次交談,他們彼此都很快樂。
用一句歌詞,或許能很好地傳達這其中的妙處,「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誠然他們之間並不是愛情,只是一個天性淡泊,率真的詩人,與一個農夫之間的邂逅。沒有複雜而功利的來往,卻為這段旅程劃上了句號。在山水之間落筆,詩人寫下了一種神奇。(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本文作者:甘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