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7 15:52 | 紹興晚報
吃上一頓「現成飯」,是許多老人在晚年時都想享受的生活,但是由於各種客觀條件、主觀因素的制約,有些老人其實很難吃上一口「現成飯」。特別是那些獨居老人和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在無人照顧的情況下,會面臨「吃飯難」的窘境。
在養老問題日益突出的當下,社區養老成為解決老人吃飯問題的重要途徑,社區助餐也逐漸在紹興市推開。
老人一個電話熱飯熱菜就能送到
「你好,我今天要一份10元的套餐,幫我送到……」早上9點,龍洲花園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就會根據電話逐個登記中午需要送餐上門的信息,每天中午,這裡要為社區裡的老人送出20-30份午餐,只要在早上9點-11點之前來電訂餐,送餐區域範圍內的老人都可以免費送餐到戶,此外,食堂還可以為社區老人提供食物代加工的服務。
紹興市仁本居家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範崢介紹,只要在幾個助餐點輻射範圍的一兩公裡內,也就是15分鐘養老圈內,都可以做到免費送餐。「我們在越城區11個社區、柯橋區21個社區都推出了社區助餐或者送餐服務,老人只要根據每天的菜單,一個電話就可以獲得免費送餐的服務。」據介紹,紹興市仁本居家服務有限公司是我市較早運營照料中心的公司,目前在全市共運營著60家照料中心。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目前,紹興市建成了2000多家居家養老照料中心,助餐、配送餐服務覆蓋了1300多個城市社區、農村社區,覆蓋率達57%。在越城區近80家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已經有近四分之一提供老年助餐服務,越來越多的照料中心不僅提供午餐,還提供早餐和晚餐,比如越城區的羅門社區、龍洲花園社區均提供早餐與中餐。
此外,也有個別社區對轄區內的特困老人提供每周兩頓的愛心午餐,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老人的就餐問題。
多少錢一餐老人較易接受?
在水溝營社區的居家養老照料中心,記者採訪了3位正在就餐的老人,其中一位老人隔三岔五都來這裡就餐,對於菜的價格他表示還是可以接受的。「一餐15元,吃不完可以打包,這對我來說能夠接受,有時候我還帶著朋友一起來吃,兩個人吃上25元,就已經很不錯了,去外面吃個中式快餐的話,25元只能吃一人份的餐。」他說,一開始也怕貴,但只有吃了才知道,一葷兩素這樣的價位、這樣的菜量是一點都不高的。
採訪中,記者也遇到不少對社區助餐服務不理解的老人,「家裡隨便都可以做,為什麼要到外面吃,外面哪有家裡吃得好?」「我去菜市場買10元的菜可以吃上兩三頓了,自己吃還自由,何必去社區吃飯呢?」……記者發現,多數老人其實最關心的還是菜的價格問題,不少老人在看到菜單後,首先會盤算菜的成本價是多少。
「我覺得一份中餐8-10元還是能夠接受的,但也只能是偶爾吃一下,天天吃肯定覺得不划算。」西園社區居民劉美華說,她也去這樣的食堂吃過兩三次,確實方便卻只能嘗鮮,並不是長久之計。
接受度遭遇瓶頸,價格成主要影響面
龍洲花園社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除了來電訂餐,社區的老人還可以直接到養老服務中心食堂去就餐,現在每天有30位左右的老人上門就餐,但從整個社區和周邊的老年人居住情況看,這樣的就餐率其實是非常低的。與龍洲花園社區類似的還有羅門社區,這裡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每天前來就餐的也就四五十人,其中還包括對外開放的消費者,老人上門就餐確實並不多。
範崢表示,一方面是宣傳問題,而更重要的還是老人對價格十分敏感,「很多老人不去看菜的營養搭配,只看價格,一葷兩素的套餐售價10元對他們來說也嫌貴,寧可去菜市場買一把兩三元的青菜,隨便在家對付一下。」他無奈地說,其實目前各個中心推出的價格相對於市場價格都優惠不少,「我們運營四年的時間,在助餐這方面基本屬於虧本經營,菜蔬的選擇要求高,加上各種調味品的價格,基本是成本價供應,公司還需要另外負擔每個廚房中一位廚師和一位阿姨的人工費。」範崢說,即便如此,不少老人還是覺得價高不合算。
羅門社區主任史夏娟認為,社區助餐是一件大好事,可以解決行動困難老人、高齡老人的吃飯難問題。「但我們希望做得更好,還需要積極推廣。」她說,每年民政局都會發給70周歲以上老人100元的養老服務券,但很多老人用不完,與其浪費還不如讓這些券用於就餐上。史主任表示,雖然只是100元的券,但用在助餐上其實有很大的用處,比如這100元可以讓老人吃上好幾餐熱氣騰騰的午餐,這本身就是一個引導的過程,可以讓老人逐漸接受,這也是一種別樣宣傳途徑,可以起到廣而告之的作用。
鶴池苑社區主任付畏爛表示,城東目前還沒有社區推出這樣的社區食堂,但鶴池苑社區也會根據老人的需求進行嘗試經營,「對於社區來說,成立這樣的食堂,主要就是要負擔人工成本費,如果有需要,可能會進行嘗試。」她也認為,就她了解的信息來看,屆時餐點價格會是最大的問題。
範崢提議:「其實其他地區的社區助餐對合作企業或者是服務社區有一定補貼,社區或者合作企業把這部分補貼用到降低菜價上,比如從10元的價格降低到8元,那麼肯定能夠吸引更多的老人前來就餐。」
(原標題《紹興社區養老助餐覆蓋的怎麼樣?多少一頓更易接受?》,原作者王敏霞 黃霄。編輯孫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