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老師說你有希望考上清華北大,語文老師說你上藍翔技校都成問題。」「你是考完一科『心飛揚』,考完一科『透心涼』。」這是之前一位班主任「吐槽」班裡學生偏科嚴重的笑話在網上流傳,引發網友討論。
很多學生都有偏科現象。這裡說的是嚴重的偏科,是指讓家長、老師很心疼的偏科一一如果不偏科,他本來可以考一所很好的學校,一偏科,希望就落空了。家長和老師既著急又生氣,這一科你怎麼就學不好呢?偏科的學生,常見的瘸腿科是外語、物理和語文。
有的學生本來各科都比較好,到了中學,有的科說什麼也上不去,工夫沒少下,辦法沒少想,總是不見效果。這種學生,也可以算一種問題學生。其中有些人,紀律方面和品德方面不一定有什麼問題,有的甚至還是好學生、班幹部,他們只是為偏科而苦惱。這是怎麼回事呢?
偏科首先可以分成兩大類:先天性偏科和後天性偏科。先天性偏科是指從小就偏,後天性偏科是指後來才發生的偏科現象。這兩類偏科性質是不同的,解決辦法也不一樣。
先天性偏科從上幼兒園時就可以看出來了。有的孩子學兒歌、認字很容易,語言流暢,表達能力強,而識數和計算就很困難,怎麼也記不住,「掰不開鑷子」。這種孩子恐怕長大後就是學文科的材料,讓他學好數學、物理,就難了。
也有的小孩說話結結巴巴,兒歌背不下來,識字困難,但是一到數數、算術的時候,他就來情緒了,輕而易舉就可以解決問題。這種孩子長大後多半是學理科的材料,讓他當文學家,希望不大。這種偏科是天生的,與遺傳基因有關。
不信你去打聽一下,就會有位或幾位家長告訴你:「我小時候就是這樣。」這當然不能完全歸結為遺傳,因為父母的學習傾向和知識結構可能就偏向某個方面,對孩子也會有潛移默化的後天影響。
我的經驗是,這種學生,要完全克服他的偏科現象是很困難的,要使他對從來就沒有喜歡過的學科感興趣,幾乎是不可能的,那等於趕著鴨子上架,違背事物的本性,殊不明智。所以,對於先天性的偏科現象,家長和教師一定要放棄「人定勝天」的幻想,把自己的期望值調整到合適的地方,否則只會把孩子弄出心理疾病,甚至把教師、家長都弄出心理疾病。
但是我們的教育制度和招生制度很少照顧偏科學生,偏科就要吃虧,偏科就可能考不上好學校,影響前途。這怎麼辦?
我想比較現實的辦法是不催不逼,而採取幫助的辦法。
辦法1:告訴孩子:「我理解你的感覺,但是有些科目不學是要影響總分的,所以你最好克制自己,盡力學好,學到什麼程度算什麼程度,能得多少分得多少分。你也可以同時在自己的強項上再加一把勁,儘量爭取多得一點分,以彌補弱項上的損失。
辦法2:把他不感興趣的學科掛在他感興趣的事情上,有時也可以提高學習成績。比如某學生特別討厭英語,但是他喜歡流行歌曲,就可以建議他把某些英語單詞和句子填在流行歌曲的調子裡唱。我見過這種學生,運用這種方法有效果。
後天性偏科,指的是這個學生本不偏科,或者按他的智力類型不至於偏科,結果卻偏科了。這主要是外部原因造成的。我們來看看有哪些情況會造成後天性偏科。
1.漏洞擴展
學生無論學哪一門學科,都可能由於種種原因出現一些知識漏洞,如果能及時補上這些漏洞,沒有什麼問題。可是如果自己忽視了,家長和老師也沒太注意,學生的漏洞就可能擴大,大到一定程度,就聽不懂新課了,這種情況理科和外語最明顯。學生越聽不懂越不愛學,不愛學就更跟不上。漸漸地,就會在感情上厭惡和躲避這門課,於是偏科了。
這種偏科必須用查漏補缺的辦法解決,但是如果偏科的歷史比較長,那還需要在情感上克服厭學。有些家長逼著孩子參加假期補課班,不一定能解決問題,因為這種補課往往是上大課,無法針對每個學生的特殊漏洞來補救,甚至可能仍然聽不懂,徒費時間。最好是請善於診斷的家庭教師來給孩子進行一對一的教學,先「偵察」,找到孩子的漏洞所在,再補漏。
如果漏洞太多,補不勝補,那對補課老師的要求就更高了,他不但要能查清學生的漏洞,而且要能判斷,先補哪些東西最有利於他聽新課,最有利於他取得成績而增強信心。只會按部就班串講的老師,不能勝任這種工作。
2.失敗感擴展
有的學生走向偏科並不是因為知識有多大漏洞,而是學這科總是得不到表揚,成績總不理想。學生一般都是這樣,哪壺開提哪壺,哪壺不開不提哪壺,某一科能得到好分數,老師表揚他,對他微笑,他就越學越有勁;如果老受挫折,看不見老師的笑臉,他就會越來越消極,時間長了,就可能形成偏科。
其實,這種老師不一定對學生有成見,他只是教育方法比較嚴厲而已。一般學生能適應各種老師,有的學生性格特別敏感,受不了老師這種教育風格,就容易有失敗感和挫折感,這門課再長期不換老師,就容易造成這類學生學不好這門課,他把心勁都用在其他學科上,形成科。
解決這個問題,一靠教師轉變觀念和教學態度,二要對這種學生進行心理疏導。一般說來,中學生比小學生要好做一點。
3.師生關係緊張
如果教師對學生抱有成見,或者學生對教師抱有成見,或者家長對教師抱有成見,影響了孩子,師生關係緊張甚至對立,學生這科的成績就可能迅速下降。關係不能好轉,時間長了,這門科就「瘸腿」了。嚴重的時候,即使換了老師,他也跟不上了,因為落得太多了。
這種偏科是很可惜的,完全是「人禍」。解決這個問題,要看主要問題在哪方面。是老師的問題,學校領導要做老師的工作;是家長的問題,學校領導要做家長的工作(班主任自己做不容易成功);是學生的問題,也要由校方出面教育。
在這裡針對學生偏科現象提出幾種應對方法,供同學們參考。
第一、防止偏科更深一步的發展,有的同學認為自己是「天賦較差」「從小不感興趣」「基礎一直很差」才導致偏科,有的則是因為「聽不懂老師講的內容,感到乏味、難學」,或由於一時成績不理想,失去了學習這門課的興趣和信心而導致偏科。其實,每個人的成功和能力都是在經過努力後得到的,不能認為自己偏科理所應當,也不能認為就無藥可教。相反,要細心發現自己在弱勢學科上取得的每一點進步,在學習中不斷積累興趣和自信。
第二、笨鳥先飛。知識學習是一個掌握規律和方法的過程。所以要從基礎做起,踏踏實實,一點一滴的學習。知識就是通過不斷的量的累積,最終達到融會貫通的質的變化的。例如:長期堅持預習,在預習中就可以了解到大部分的基礎知識,這樣在課堂上就能跟著老師的思路走,把知識點在課堂上得到鞏固和歸納。
第三、循環記憶。針對文科類科目的學習,在日常學習中,要養成循環記憶的好習慣。例如,每周可以花費半個小時的時間,照艾賓浩斯記憶曲線,制定一個學習計劃。這樣長期堅持下去,不但能夠提高學習記憶力,還能夠樹立學習的自信和興趣。
第四、積極引導。在學校的學習過程中,老師的講解是針對大部分學生的,所以要敢於根據自己的情況積極提問。若遇到因為對老師喜好或厭惡而導致偏科時,建議及早做心理疏導,避免事後後悔。
第五、若因為相對先天弱勢的原因導致的偏科,這不僅僅是要靠學生自己的努力,更要找到相應的老師進行方法和思路上的指導。
最後,在攻克弱勢科目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優勢科目的學習,也就是說,在日常的學習中仍然要給予自己優勢課目一個固定的時間段,防止揀了芝麻丟了西瓜,這樣才能最終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