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西運城一個村莊的街面上,來自河南開封農村的李嘉惠夫婦正在為鄉親們倒鋁鍋。倒鋁鍋是一種傳統的手工技藝,是將鋁製品熔化後倒入模具中,冷卻定型後打磨修整,製成各種大小的鍋、盆等常用廚具。圖為李嘉惠夫婦正在為村民倒鋁鍋。
這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加快,電磁爐、電壓力鍋進入尋常百姓家,鋁製品逐漸被不鏽鋼製品取代。倒鋁鍋的老傳統漸漸地淡出人們的視線。圖為正在熔化一位村民提供的各種鋁製易拉罐。
李嘉惠今年38歲,家有兩個孩子,大的已經上高中,小的正在上小學六年級。夫妻倆開著一輛農用汽車,拉著倒鍋的模具,利用從祖輩學到的手藝常年在全國各地的農村為老百姓倒鋁鍋。他們出來闖生活,倆孩子就交給年邁的父母在家照看。
每到一個村莊,只要百姓帶來足夠的廢舊鋁盆、鋁鍋、易拉罐等廢舊鋁製品,李嘉惠就根據百姓需要的鍋的大小,將廢舊鋁製品放入冶煉爐經過700多度的高溫燒製成鋁水,然後除去雜質,經過提純後再將鋁水倒入模具,倒出一個嶄新的鋁鍋。
新的鋁鍋倒出後,再經過邊緣部打磨、平整,一個嶄新的器具就做好了。根據鍋的大小,他們收取20-30元不等的手工費。如果村民拿的廢鋁不夠,他們會稱一些自帶的鋁塊,然後根據重量收取成本費,這樣下來,夫妻倆平均每日可以掙到200元左右。
李嘉惠自帶的倒鋁鍋的模具。模具型號不等,鋁鍋倒出的也大小各異。購買這樣的一套模具需要800元左右。
李嘉惠在熔化鋁水。化鋁是「倒鋁鍋」的第一道工序,其中火候最重要,火候到了,鋁熔化得徹底,倒出來的鋁鍋細膩光滑,結實耐用。
鋁水在熔化過程中,因原料中的雜質太多,需要不時的清理。圖為清理雜質後純淨的鋁水。
李嘉惠在妻子的幫助下為模具扣模,準備澆注。
李嘉惠用鉗子夾出盛著鋁水的坩堝往模具裡倒鋁水。
鋁水全部倒進磨具後,李嘉惠的妻子用小勺舀出多餘的鋁水。
然後用一個專用工具趁熱將澆注口的鋁水按壓平整。這個澆注口是成品鍋的鍋底,按壓不平會導致鍋放不穩。
大約冷卻10分鐘左右,就可以取掉上模,拿出倒好的新鍋了。
李嘉惠將倒好的一個大鋁鍋從模具上取下來。
李嘉惠的妻子用銼刀對新鍋進行打磨,去除邊緣的毛刺、毛邊,這樣既可讓鋁鍋更美觀,又防止劃手。
一位村民拿著新倒好的鋁鍋和李嘉惠的妻子交流,探討新鍋的質量。
一位村民拿著新鍋回家。
一位村民拿來了舊鋁鍋、自行車鋁圈、電線、鋁壺等各種鋁製品,李嘉惠夫婦和要倒鍋的村民一起選料,準備倒下一個鋁鍋。據介紹,從選料到澆注打磨,一件鋁鍋的完成大約需要半個小時左右。
李嘉惠倒鋁鍋只帶一個草帽,身上再沒有任何防護用品,不小心被滾燙的鋁水燒傷是經常的事。雖然辛苦,掙錢也不多,但李嘉惠說,憑手藝掙錢比打工自由自在,掙了錢好供兒女上學。(「大河鄉土」所發圖文均為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使用和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