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夫妻全國各地農村倒鋁鍋,日掙200元供兒女上學

2020-12-24 大河鄉土

近日,在山西運城一個村莊的街面上,來自河南開封農村的李嘉惠夫婦正在為鄉親們倒鋁鍋。倒鋁鍋是一種傳統的手工技藝,是將鋁製品熔化後倒入模具中,冷卻定型後打磨修整,製成各種大小的鍋、盆等常用廚具。圖為李嘉惠夫婦正在為村民倒鋁鍋。

這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加快,電磁爐、電壓力鍋進入尋常百姓家,鋁製品逐漸被不鏽鋼製品取代。倒鋁鍋的老傳統漸漸地淡出人們的視線。圖為正在熔化一位村民提供的各種鋁製易拉罐。

李嘉惠今年38歲,家有兩個孩子,大的已經上高中,小的正在上小學六年級。夫妻倆開著一輛農用汽車,拉著倒鍋的模具,利用從祖輩學到的手藝常年在全國各地的農村為老百姓倒鋁鍋。他們出來闖生活,倆孩子就交給年邁的父母在家照看。

每到一個村莊,只要百姓帶來足夠的廢舊鋁盆、鋁鍋、易拉罐等廢舊鋁製品,李嘉惠就根據百姓需要的鍋的大小,將廢舊鋁製品放入冶煉爐經過700多度的高溫燒製成鋁水,然後除去雜質,經過提純後再將鋁水倒入模具,倒出一個嶄新的鋁鍋。

新的鋁鍋倒出後,再經過邊緣部打磨、平整,一個嶄新的器具就做好了。根據鍋的大小,他們收取20-30元不等的手工費。如果村民拿的廢鋁不夠,他們會稱一些自帶的鋁塊,然後根據重量收取成本費,這樣下來,夫妻倆平均每日可以掙到200元左右。

李嘉惠自帶的倒鋁鍋的模具。模具型號不等,鋁鍋倒出的也大小各異。購買這樣的一套模具需要800元左右。

李嘉惠在熔化鋁水。化鋁是「倒鋁鍋」的第一道工序,其中火候最重要,火候到了,鋁熔化得徹底,倒出來的鋁鍋細膩光滑,結實耐用。

鋁水在熔化過程中,因原料中的雜質太多,需要不時的清理。圖為清理雜質後純淨的鋁水。

李嘉惠在妻子的幫助下為模具扣模,準備澆注。

李嘉惠用鉗子夾出盛著鋁水的坩堝往模具裡倒鋁水。

鋁水全部倒進磨具後,李嘉惠的妻子用小勺舀出多餘的鋁水。

然後用一個專用工具趁熱將澆注口的鋁水按壓平整。這個澆注口是成品鍋的鍋底,按壓不平會導致鍋放不穩。

大約冷卻10分鐘左右,就可以取掉上模,拿出倒好的新鍋了。

李嘉惠將倒好的一個大鋁鍋從模具上取下來。

李嘉惠的妻子用銼刀對新鍋進行打磨,去除邊緣的毛刺、毛邊,這樣既可讓鋁鍋更美觀,又防止劃手。

 一位村民拿著新倒好的鋁鍋和李嘉惠的妻子交流,探討新鍋的質量。

一位村民拿著新鍋回家。

一位村民拿來了舊鋁鍋、自行車鋁圈、電線、鋁壺等各種鋁製品,李嘉惠夫婦和要倒鍋的村民一起選料,準備倒下一個鋁鍋。據介紹,從選料到澆注打磨,一件鋁鍋的完成大約需要半個小時左右。

李嘉惠倒鋁鍋只帶一個草帽,身上再沒有任何防護用品,不小心被滾燙的鋁水燒傷是經常的事。雖然辛苦,掙錢也不多,但李嘉惠說,憑手藝掙錢比打工自由自在,掙了錢好供兒女上學。(「大河鄉土」所發圖文均為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使用和轉載)

相關焦點

  • 男子做「獨門」生意,800度火爐鑄鋁鍋,一天曾經掙千元
    然而,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在農村,一些傳統的手藝人,為了生活,無論生意好壞,都一直堅守著自己的行業,不放棄,初心不改。近日,在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桑園鎮大集上,就有這樣一位倒鋁鍋的手藝人,一直堅持幹了28年,咱們來看看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
  • 農村流動的「倒鍋匠」你還記得不?來看看這對80後夫妻鑄鍋之路!
    10月17日,在貴州省大方縣星宿鄉棕樹村口,一個小熔煉爐的鼓風機呼呼作響,爐火正旺。黃火頭夫妻正在忙碌著給村民鑄鋁鍋。10月17日,在貴州省大方縣星宿鄉棕樹村口,一個小熔煉爐的鼓風機呼呼作響,爐火正旺。黃火頭夫妻正在忙碌著給村民鑄鋁鍋。
  • 生意失敗,他改行鑄鋁鍋日掙百元已堅持20年,為省錢從不吃午飯
    2017年12月21日,夜幕開始降臨,60多歲的孫師傅還在魯東南地區的中樓鎮的一個農村路邊,為村民們鑄鋁鍋。他從1997年開始學習鑄鋁鍋的手藝,至今已經堅持了20年。孫師傅是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澇坡鎮人。
  • 即將消失的民間手藝「倒鍋」,用易拉罐鑄成的鋁鍋你見過嗎?
    現在可能很多人聽到「倒鍋」這個詞會很陌生,其實在十幾年前的農村,「倒鍋人」是經常在一個村莊一幹就是一下午甚至一天,「倒鍋」就是將易拉罐、家裡的破鍋、破壺等東西重新回爐,鑄造成鋁鍋的一門手藝。幾年前的一個周末,大娘跑到我家,說:「小飛,你爸媽去趕集了,外面來了一個倒鍋的,你媽不是要倒一個鋁鍋嗎?
  • 河南農村趕大集 多年不見的傳統老手藝倒鋁鍋
    集市上,商品琳琅滿目人頭攢動,走在這樣的大街上感覺接地氣,吃的喝的穿的啥都有,仿佛又回到了多年前的農村老家。街邊製作小磨油,現場生產現場賣。在過去小作坊常用這種方式生產小磨油,可以用錢買也可以拿芝麻來交換。好久沒吃過的「毛蛋」,在過去是難得的美食,常聽老人講這樣的「毛蛋」營養豐富。如今在城市街頭,也可見「毛蛋」有賣。
  • 跑幾百裡遠掙錢的農村倒鍋人,不到農忙不回家,一天能倒10多口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大都對照片裡倒鋁鍋的場景很熟悉,而且還會感覺有點親切,因為現在會這個手藝的人是越來越少了,一年到頭很少能再看得到。今年60歲的馬大叔倒了幾十年的鋁鍋,為了能多掙些錢,他經常開著車拉著工具,獨自一人去到離家幾百公裡的地方倒鋁鍋掙錢。
  • 重慶朝天門棒棒雨中赤身幫人扛包,憑苦力日掙百元供娃上學
    據一位常年在朝天門售賣小商品的店主介紹,朝天門一帶有棒棒兩千多人,每天專門靠給人挑、背物品為生,一名棒棒一天的收入在100-500元不等。棒棒是重慶挑夫的一種俗稱。重慶是山城,城內坡多臺階多,很多地方交通工具無法到達,即便可以到達,也是要繞路而行,所以,重慶就誕生了一群人力挑夫,他們多來自周邊農村,一般手持一根扁擔和繩子在大街小巷裡面攬活。
  • 在農村,一個月掙多少錢才夠花?聽聽農民怎麼說
    有農村學子大學畢業後留在城市,有不少人經過自己的努力在城裡買了房,當然還有大量的農民工在城裡打工。不過,隨著物價上漲,城市生活壓力不斷增大,很多所謂的「白領」,不得已拿出一半的工資用來付房租,生活相當不容易。所以,近幾年,想回農村的人越來越多,雖然農村不如城裡生活方便,教育、醫療也跟不上,但起碼生活壓力小了很多。
  • 山西農村街頭,男子拉著大小工具「變魔術」,廢易拉罐瞬間變鋁鍋
    倒鋁鍋是一門老手藝,很多年輕人都沒有見過。記得筆者小時候,看著倒鍋的手藝人將熔化的鋁水,通過一個個模具,像變魔術一樣,很快就拿出了一個個亮晶晶的鋁鍋,覺得很是神奇。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鋁製品含鉛量大的擔憂,倒鋁鍋的場景越來越少見,這門手藝似乎也正在慢慢的消失,只聽說在一些農村還能偶然遇到。近日,筆者路過山西南部一個小山村,看到村口的路邊圍了一些老人,一邊的空地上散亂地擺放著各種圓形的物品,一個油桶製作的爐子正在中間冒著煤煙。
  • 洛陽夫妻走街串巷倒鋁鍋 這種場面多數人沒有見過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鏽鋼鍋具進入尋常百姓家,傳統的鋁鍋漸漸從家庭中消失。洛陽農民張玉奇夫妻走街串巷倒鋁鍋,日復一日,一年又一年,如今倒鋁鍋這種場面多數人沒有見過。「倒鍋」一詞是民間叫法,其實就是一種將鋁熔化鑄造成鋁鍋的手藝。
  • 贍養老人供孩上學 夫妻申報少扣個稅
    □本報記者 翁利丹高新地稅分局首推個人所得稅完稅證明自助列印 通訊員李師太 攝  在濟工作的老張月薪一萬,被視為高薪階層的他,日子卻過得很緊巴,妻子下崗,孩子上大學,在農村的父母又體弱多病
  • 農村這種快失傳的老手藝,沒有成本日賺300,你見過嗎?
    以前農村有很多老手藝,不過現在隨著科技發展,很多老手藝已經難見蹤影,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線裡了。記得小時候有人修鐵鍋鐵桶,還有人修傘,小孩子們都會湊熱鬧來看,十分開心。還有這種鑄鋁鍋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呢?
  • 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這句農村俗語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這句農村俗語,說的有沒有道理?是要根據情況所定的,具體原因,下面我來給你們分析一下: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是什麼意思先來了解下,這句農村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在我們傳統的文化裡講究,百善孝為先,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 塗色一幅畫淨掙200元?仨月全國百餘人被這四個人騙走400餘萬元
    塗色一幅畫淨掙200元?仨月全國百餘人被黑龍江通河縣這四個人騙走400餘萬元。近日,哈爾濱市道裡警方經縝密偵查,成功抓獲這四名涉嫌詐騙的網上逃犯。8月21日,哈爾濱市公安局道裡分局經緯派出所民警在工作中發現,被浙江省桐廬縣公安局網上追逃的王某等四人,極有可能潛逃至哈爾濱市通河縣,民警立即展開調查及研判,確定這四名犯罪嫌疑人在通河的落腳點後,立即對其進行抓捕。
  • 八旬老太倒馬桶倒了61年 月入200元拒絕資助(圖)
    她今年79歲,倒馬桶已經倒了61年。  她因為網友拍了她一張照片,無心之中成為微博紅人。  她年輕時一天能倒百十個馬桶,每家每月收費3毛;如今只剩下7家主顧,一個月掙200元。  有愛心人士提出每個月資助她200元,前提是:要她不再倒馬桶。
  • 關於「教師夫妻辭職賣試卷年掙千萬元」這件事背後的猜想
    網上稱河南一對教師夫妻辭職創辦文化股份公司,靠著賣試卷,一年掙了上千萬元。公司銷售毛利率達到了40%以上,2015年賣了5473.69萬元的試卷,掙了1004萬元;2016年銷售額接近7000萬元,利潤超過1200萬元。
  • 夫妻倆到秦嶺深山打工,管護50畝果園,兩人一月掙4500元
    63歲的尹興和56歲的陳德蘭是一對夫妻,夫妻倆吃住在秦嶺大山裡,替別人照料50畝鈣果園,兩人一月掙4500元。一大片鈣果園在安康寧陝縣廣貨街鎮沙洛村,這裡地處秦嶺腹地。尹興和老伴是去年3月來到這裡的,他們的家在寧陝縣城,到這裡要翻越秦嶺平河梁、月河梁,有100多公裡。
  • 他674分考上清華,面對採訪痛哭,父親日挑200擔沙供他讀書
    6年前,他高考674分上清華,面對採訪時痛哭,原因竟是父親日挑200擔沙供他讀書!一位大伯扶著楊堋的肩膀面對著鏡頭說「孩子家庭條件不好,他父親很是勞苦,手臂斷了也要出去做活供養他們兄妹倆上學,這孩子看在眼裡,也爭氣,成績一直都很好,是村裡其他人的榜樣。」
  • 農村俗語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說的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其實這個問題不僅僅局限於農村,如果從農村角度來說的話也是可以的。黑嫂小時候就經常會聽到村裡老人說這樣的話,一些老人,大多都是老太太,會坐著曬太陽時突然嘆口氣,然後說一句:滿堂的兒女,不如半路的夫妻。小時候是不太懂這句話的,現在長大了,再回想這些話,能感受出說這些話人心裡的無奈。
  • 8元一斤的現烤蛋糕在農村大集熱賣 夫妻一天賣200斤
    在魯北農村大集上,一對來自外地夫妻開的蛋糕攤十分忙碌,夫妻倆人一個負責烤,一個負責賣,一天下來能賣兩千多塊錢,收入五六百。烤蛋糕的師傅說,他們家攤位上賣的東西沒有一樣是批發來的貨,都是自己加工製作的,保證質量和口感,讓老百姓吃的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