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題目下方藍字胡說,一鍵關注本帳號。
說到校服,中國學生有一邊有一大堆苦水要倒,同時一邊從偶像劇裡看到日韓鄰國校服垂涎三尺。
而《裙裾之美——日本女生制服史》書的作者難波知子,居然提到如此讓我們垂涎的日本校服,也曾受到日本高中生要求廢止的抗議?
當然書中內容遠不止於此,作者給讀者詳細介紹了日本女生的制服變遷過程,其經歷了近代社會制度、社會集團與階級的整合,是女生對於「穿什麼」這一問題的思索與嘗試。「女生」這一社會身份與女生制服的出現意味著傳統服裝體系的變革。而面對這一變革,既有欣然接受之人,也有慎重其事甚至斷然拒絕之人。
▲日本學生制服
本書主要研究女生學校制服的歷史演變,不過首先我想談一談自己對學校制服的體驗和認識。
一九八〇(昭和五十五)年,我出生在岡山縣,從小學到高中(均為公立學校)一直都穿學校制服。岡山縣盛產學生服,因此與其他地區相比,定製制服更為常見,對於在當地度過學齡期的我而言,穿學校制服可謂是理所當然的。當時,我對穿學校制服並沒有表示出特別贊成或反對、喜愛或厭惡的態度。
▲日本·小學生制服
不過真要說起來,學校制服的著裝要求和嚴格的服裝規定確實曾令我生出一種束縛感。也許是因為我在學校制服中感受到了不得不與其他人保持完全一致的壓力。不過,我並沒有參加任何反對制服的抗議活動,也自覺地遵守學校與老師制定的規矩。如今回想起來,我對於服裝規定或制服要求,並不是因為認可才接納,而是認為穿制服一事實屬"理所應當",因此缺乏進一步思考此事的態度或想法。
▲日本·中學生制服
本來,我並不十分關心學校制服,但是二〇〇二至二〇〇三年間開始流行的「仿製服」引發了我研究制服的興趣。「仿製服」指的是仿造學校制服款式的流行服裝,當時在著裝自由的學校校園裡,也開始出現穿著酷似制服的服裝或其他學校制服上學的女高中生。根據媒體對該流行趨勢的報導,這種現象的背後是女高中生們希望把只能現在穿戴的制服穿出可愛與舒適的願望,以前被視為「管理象徵」的制服觀念逐漸轉變為「展示自我的時尚」。
▲日本·高學生制服
我總覺得學校制服給人一種束縛感,所以對於女高中生們自願穿制服的心理難以理解,同時對她們不是「被穿」、而是主動「穿」的態度產生了興趣。另外,將制服與市場上的服裝以及其他學校的制服混搭在一起的行為也令我感到驚奇。為了在朋友們制服風搭配的潮流中脫穎而出,與其他學校制服的混搭已經成為展示自我的一種手段。制服表明學生所屬學校的原始功能,至此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仿製服」可以將其他學校的制服也輕鬆、隨心地搭配在一起,不過這類服裝的持續時間僅限於高中畢業之前。促使女高中生們主動穿制服的直接原因之一便是「只能現在穿」的緊迫感。如果是可以被人們自由裝扮的流行服裝,那麼理應與年齡無關。但是制服對於她們而言,正是由於穿著時間有限,所以才更有價值。這一點倒是沿襲了學校制服的傳統特色。
另外,「無須糾結於服飾搭配的隨意性」則是她們選擇「仿製服」的另一個原因。身穿"仿製服"的女高中生們儘管可以享受舒適感以及各式各樣的搭配,但是貌似也會為選擇每天的服飾而絞盡腦汁,尤其是處於頗為介意同學眼光的青春期,自然糾結於可能會暴露品味或家庭條件的服飾搭配。這種情況下,在一定範圍的選擇空間內考慮搭配的「仿製服」將減輕服飾選擇的壓力。因為學校規定了制服要求,所以她們完全可以避免選擇服飾時的猶豫不決。「仿製服」現象表明,人們傾向於將這一點視為優勢。
這樣看來,便服市場上流行的「仿製服」,並不是與學校制服的傳統風格毫無關聯、不可思議的時尚趨勢,而是深深地植根於其文化土壤之中。換言之,「仿製服」反射出了學校制服迄今為止如何被人們所接受並賦予價值的。學生們不也是在各種各樣的動機驅使下,逐漸開始需要並渴望學校制服的嗎?以上就是我在「仿製服」的流行趨勢中獲得的對學校制服的認識。
不僅限於「仿製服」,如今的學校制服也呈現出一種新趨勢,即採用學生或家長喜聞樂見的款式,以使大部分人愉快地接受。另一方面,提起學校制服,「管理的象徵」、「沒個性」等負面評價仍未改觀。對於一定年齡段以上的人而言,學校制服是壓制「個性」與「自由」的代表,是他們抗議的對象。尤其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時代背景與當時爆發的高中紛爭,使得學校制服壓抑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當時,追求著裝自由的學生們提出控訴,由此接二連三地出現了廢止制服規定的學校。另外經常被提及的一點是制服的款式出自男式立領、女式水手服的軍裝,容易令人聯想到戰前的軍國主義,因此這一點也成為避忌、批判學校制服的依據,以致形成了隱晦的負面形象。
▲日本·高學生制服
「管理的象徵」、「沒個性」、「軍國主義的產物」等對學校制服的消極評價,與如今的積極評價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也許可以從時代的變遷中尋找這種反差產生的原因。比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被公認為評價從否定走向肯定的轉折期,當時私立高中的制服開始向簡易輕便的款式轉變,投向「女高中生」制服的視線逐漸沾染了性慾色彩,制服附加商品的價值也隨之提高。由此可見,學校制服的款式與評價隨著時代的推移,一直在發生演變。
不過,我依然存有以下疑問。「仿製服」所表明的對學校制服的偏向與需求是直到近年來才開始出現的嗎?而在此之前的學校制服是向管理主義一邊倒嗎?恐怕答案都是否定的。究其原因,在於對學校制服的憧憬與穿著需求在戰前已經冒出苗頭,而且學校制服並不像軍裝那樣按季度免費發放。
▲日本·小學生
學校制服是自費訂購的,這筆花銷也是學生家庭的負擔之一,因此存在學生與家長提出條件或要求解釋的餘地。學生的服裝不僅跨越學校與家庭兩個環境,而且還與學生自己的判斷與行為息息相關。所以,應當由學校、家庭與學生共同選擇學校制服(可是在穿戴學校制服已經成為慣例的情況下,一般都是校方強制決定)。學校單方面制定的、具有管理主義傾向的著裝要求中蘊含著不能完全隱匿的各種含義與價值,而學校制服的上述特點賦予制服本身以這些含義與價值,使得具有多重內涵的學校制服觀念實現了共存與競爭。「仿製服」身上體現出的對學校制服的偏向與需求絕非新生事物,而是在歷史的長期積累下顯露出的現象。
我並不認為至此大家就可以充分了解學校制服所映射的期待與惶惑,以及學生與家長需要學校制服的理由。因此,本書站在歷史的角度,重新審視學校制服確立與普及的過程,並基於具體的事例,考察對學校制服產生需求的背景與原因,以及在定論過程中伴隨的爭論與實踐。這也是嘗試性解答學校制服如何被人們所接受並賦予價值的過程。另外,本書以明治至昭和初期的女生學校制服為研究對象,其中重點論述了高等女子學校的情況,該類學校被公認為引導了學校制服的確立與制服文化的形成。
來源| 難波之子
—END—
多元思維 · 思考人生
no views no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