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印章看方寸間的五千年文化內涵

2020-12-19 寶御軒

印章是古人作為信物和人格風採的一種標誌,後來通過文人的介入成了一種藝術形式。印章收藏是一門綜合藝術,與書畫相比,篆刻技巧本身就具有抽象的審美藝術。而刻一方好的印章,其文字涉及古文字學,布局安排涉及藝術造詣,篆刻時的刀法要根據石材的硬度而變換,要將所有藝術變化融於方寸之間絕非一日之功,作者傾注的精力與時間不亞於創作一幅好的書畫作品。

  小印章大內涵

  中國的雕刻文字,有殷朝的甲骨文、周朝的鐘鼎文、秦朝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為「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裡,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歷史記載以及出土文物的情況來看,印章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證作用。宋、元以後,因注重了書畫題跋和署款,書家們逐漸認識到印章的藝術作用並注意在書法作品中發揮這一作用,使書、印合璧的藝術得以形成。書、印相映成趣,不但使書法作品增色、活躍氣氛、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調整重心、補救布局上的不足,對作品起到穩定平衡的作用。

  書法作品上的印章,是書法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為完整的書法作品。印章的風格,應與書法作品欣賞的書體、風格協調一致。如單刀直入的急就印章,不宜鈐蓋在工整秀麗的小楷作品上,奔放雄健的書法作品,不宜鈐蓋娟秀工麗的鐵線印章,否則便格格不入,直接影響書法作品的藝術效果。

  印章作為篆刻藝術,有很多種類。書法中的印章按其印章形狀,可分為方形、圓形、扁形、腰圓、半圓、橢圓、葫蘆形、肖形、自然形等;按其篆刻方法可分為朱文(陽文)和白文(陰文)兩種形式;按其所篆刻內容可分為名章與閒章。書法藝術主要從所刻內容的角度去研究。

  好印章除了需要有好的外在表現形式,還需要有好的內容來提升意義,一枚印章的內涵更值得人們關注。好的內容可以警醒自己,達到淨化身心的作用,也可留世以警示後人。

  古物新意煥發光彩

  詩、書、畫、印,歷來被視為一個傳統文人所應具備的四項基本能力。篆刻技藝也許是雕蟲小技,可是在這方寸之間卻包含了大大的文化乾坤。印章發展到現在,融入許多現代元素,讓這一古老的物件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中國印章最早是春秋戰國時期君王授予官位的一種憑證。印本身就是一種授予、一種職責,也是一種權力、一種約定、一種信任、一種承諾。印最初就是溝通交流、互相信賴的憑據。中國人稱印為信,就是我們講的印信,印代表誠信,所以中國人說心心相印。心心相印,就是心意相投,互相溝通。

  古代的印章質地和今天的有所不同。先秦三代時的印大都是玉質的,秦漢以後開始鑄銅印,以後各朝代印章的原材料越來越多,金銀、象牙、竹根、角骨等,都有人用來制印,可是這些材料都有弊端,不能盡善盡美。直至明代,中國篆刻家文彭在偶然機會下得到凍石並用來做印章,被篆刻家廣泛採用,給明、清流派篆刻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從此人們開始用石頭製作印章。目前最常用的篆刻原材料分別為福建壽山石、浙江青田石、浙江昌化雞血石、內蒙古巴林石。

  古代的官印如玉璽主要是權力的象徵,其藝術價值並不高,演變到現在類似於目前的公章等。隨著時代的發展,篆刻逐漸演變成了一門獨立的觀察藝術,目前所說的印章主要和書畫的關係比較緊密。印章演變到現在,它的權力象徵被大大淡化,現在更多的是和書畫相關。對於古人的印章收藏,一定要先了解印章的年代、所使用的材質、當時通用的字體等。一枚小小的印章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是值得人們深入學習的。

  文化價值大於市場價值

  印章作為藝術品,其價值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其外形設計,也就是印鈕設計、鑄造技藝及後期更高層次的深加工技藝;二是印面文字的書法和鐫刻藝術。

  篆刻的過程就是給石材注入靈魂。好的篆刻者可以讓普通石頭煥發奪目光彩,而不適合的雕刻也會影響石頭本身的價值。目前市場上的印石有鐫刻好印鈕的,篆刻家可以選擇喜愛的印鈕然後再進行印面文字的鐫刻。好的印鈕雕刻不僅為印章本身增添了美感,還提升了它的藝術價值。

  印章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印面文字。不同的篆刻內容要用不同形式表現出來,粗獷或娟秀或厚重或纖細。印章線條之美得力於書法篆法之美,通過寫篆書才能理解筆味,即理解線條起落、轉折、運行的種種趣味,理解什麼線條是好線條。其次,排版布局也很重要。有時候,一枚印章可能只有一兩個字,有時也可能裝有數十字,好的排版布局不僅可以讓印面充實,還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內使篆刻效果達到最佳狀態。因此,篆刻不僅需要篆刻者有良好的篆刻技巧,古文字學、書法學以及良好的文學素養都是不可缺少的。

  從古至今,印章的造假就很多。不過目前的造假技術含量並不高。現在的機械造假非常容易辨別,人工雕刻的刀口是圓潤的,而機械的卻是尖銳的,一般的收藏者可以輕易辨別出來。對於人工臨摹,篆刻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品行,所以臨摹時最難模仿的就是一個人的風格,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真偽之間的差別。

  相較於其他收藏品類,金石篆刻的鑑賞門檻相對較高,所以收藏者在初涉此領域時應提前做好功課,通過對國學、古文字學、名家背景、篆刻風格、印材及刀法等的了解,逐漸喜歡上篆刻藝術,讓收藏成為一種興趣,讓印章成為一種傳播知識與正能量的媒介,讓金石篆刻這門藝術能夠在收藏過程中傳承下去。而且,印石的開採已有數百年,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市場價值也是日益見漲的。

  印章收藏需要較為深厚的文化知識和修養作為支撐,要摒棄其中的浮躁和功利。儘管流傳下來的古印不是很多,可是目前有很多值得收藏的現代篆刻作品。物質無法永久流傳,而文化卻可以。目前的藏家們不要過多注重一枚印章的市場價值,其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是無價的。

想要成為文玩行家並非一朝一夕,還需多學習專業知識,多看多聽多問,有愛好收藏古董古玩的友可以關注小編,一起交流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也可讓小編為你的藏品掌掌眼,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相關焦點

  • 寫意五千年 銘刻方寸間——「彩雲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節徽標...
    2016年來,從首屆「彩雲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競賽開始,「彩雲杯」系列活動已經成為廣大中小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盛大節日和學習成果展示舞臺,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同類型活動。從第四屆開始,「彩雲杯」活動升格為「文化節」,並被中宣部譽為「維護邊境文化安全的生動實踐」,被教育部評為省級層面的全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優秀案例。
  • 方寸印章,蘊含大學問
    印章作為一種具有民族歷史文化特色的藝術門類,猶如一朵奇葩,在博大精深的中華藝苑裡綿延不斷的散發出獨特的芬芳,吸引著人們進入這方寸世界。1印章的藝術作用書法作品上的印章,是書法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為完整的書法作品。
  • 中國的印章與篆刻藝術:方寸之地 氣象萬千
    它從最初的實用印章的應用中發展而來,逐漸成為以文人藝術家為創作主體,具有相對獨立審美價值的篆刻藝術,並且在兩千多年的演變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兼顧和統一,將漢字文化在印章這樣的方寸之地內呈現出千姿百態的精彩發揮。   昭示權信之用   在世界範圍內,最早的印章是公元前三千多年出現在古巴比倫的滾筒式圖案印章。
  • 書法篆刻:印章空間以須彌納萬象,方寸間表達生命情調
    在中國的書、畫藝術中,空間意識會比較明顯地為人們所感知,這並不是說書、畫超越於印章之上,而是自古以來人們將書畫與中國的文人精神聯繫得比較明朗和形象。詩情畫意是特別明顯的一個方面,而其中的虛實、露藏、縱斂,往往就成了神遊的意境。
  • 篆刻印章,於方寸之間顯氣象萬千
    篆刻印章簡介:篆刻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指雕刻印章的藝術。因刻印時先在印材上作篆字,再加鍥刻,故稱篆刻。印章,信也,權也。古往今來,印章是權力、身份的象徵;是責任、信用的體現方式,更是文人雅士把玩的心愛之物。篆刻印章,一般用刀刻於石、牙、角、木等印材上;金屬印章,則多先刻印模,然後鑄成。秦印、漢印為公認的篆刻藝術之源,明、清兩代出現眾多篆刻流派。
  • 書法篆刻:印章不能只停留在方寸以上
    有的篆刻作者對空間的擴展,明顯地思維仍停留在方寸之上,而不是一種象徵性的暗示和擴散,這樣在後人的審美心理中佔據的就不可能是感覺空間、思維空間,而是篆刻家那種局限的刻意為之的技巧。即使象九疊篆那樣的理性化不復存在了,但沒有自然和諧程度的感性,也只能流為一種遊戲而已,印章空間並沒有因之豐富起來。還有另一種對空間的誤識,即將印面加大,使之成為巨印,這樣的印面物質空間是加大了,在一個展覽中也令人醒目了,但物質之大並不意味精神意蘊之大,這已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
  • 小印章,大文化!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金石篆刻傳承基地,在杭州這所小學揭牌
    作為金石篆刻的發祥地,已經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金石篆刻有了更深的認識之後,季老師還帶著小學生們上臺印章,紀念這擁有特殊含義的一天。一枚枚印章,是金石篆刻非遺基地落成的美好見證,也是篆刻傳統文化融入育才的美好見證。揭牌儀式現場,全校每位孩子都領到了一枚印章。
  • 周恆:方寸之間天地寬
    吳秀之篆刻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它興起於先秦,盛於漢,衰於晉,敗於唐、宋,復興於明,中興於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審美角度的變化,篆刻藝術創作和形式也呈現多樣化趨勢,但是無論如何變化,都離不開傳統的根基。
  • 中國的傳統印章文化
    篆刻,是一個詞語,意思是指雕刻印章的藝術,因刻印時先在印材上作篆字,再加鍥刻,故稱。一般用刀刻於石、牙、角、木等印材上;金屬印章,則多先刻印模,然後鑄成。印章:用作印於文件上表示鑑定或籤署的文具,分陰文陽文。中國印章的歷史較早,距今大約有3000年左右,它是實用範疇的,其目的在於實用,創作者是工匠,是工藝製作。一般印章都會先沾上顏料再印上,也有些是印於蠟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蠟印。製作材質有玉石、金屬、木頭、獸骨、竹及石頭等。中國印章是漢族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
  • 小學老師用印章批改作業,被家長稱讚
    小學老師用印章批改作業,被家長稱讚,傳統文化藝術並不過時。印章在書法裡叫篆刻,和中國的書法一樣,它也是一門中國優秀的傳統藝術,古人云「方寸之間氣象萬千」,小小一枚印章,也飽含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它融書法、雕刻、美術、詩詞於一體,是一項綜合性的藝術。
  • 方寸天地見功夫!微拍堂尋寶天下對話石雕工美大師梅昌強!
    「方寸大天地,紋絲見功夫。」在青田石雕中,印鈕雕刻算是小眾流派。作為印石文化的分支,當代的印鈕雕刻匠人大膽賦予了個人創意,使鈕式逐漸脫離傳統造型,樸茂、清靈、流暢、莊重……各類風格齊聚,在盈盈方寸之間盡顯風流。微拍堂本次《尋寶天下》欄目,即是對話石雕大師,展示印鈕雕刻技藝。
  • 【文化名人看廣東】蔡照波:方寸之中有天地 做新聞應存大愛之心
    於行業,蔡照波希望廣東紀錄片奮起,不遺餘力地推出「南派紀錄片」文化品牌。北京奧運會前夕10集《龍行天下耀中華》海內外播出;汶川地震時拍攝12集《志願者》體現廣東人無私奉獻的人文關懷;《囚犯生死大轉移》記錄幹警和囚犯面對颱風洪水守望相助……這些紀錄片凸顯南國神韻。
  • 方寸間一覽千年紫陶文化 建水紫陶博物館開館
    掌上春城訊 3月23日,承載著建水紫陶前世今生的建水紫陶博物館正式開館,讓遊客能在方寸之間一覽建水紫陶數千年的發展變遷。建水紫陶博物館佔地33.9畝、建築面積達1.37萬餘平方米,集文化宣傳展示、作品收藏鑑賞、文創產品展銷等為一體,是建水縣紫陶文化傳承保護、交流合作的嶄新平臺,也是建水又一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和地標性建築。據建水紫陶博物館館長謝恆介紹,紫陶博物館設有一個紫陶主題系列展館和非遺綜合展示、建水縣城市規劃兩個主題展廳。
  • 莞邑文脈記憶①|鄧爾雅的篆刻:於方寸之間,見文字之美
    自他身上,可以窺見莞籍名家在篆刻藝術中的成就,與其背後的文化內涵。本次展覽由市政協文化文史和民族宗教委員會、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和莞城街道辦事處主辦,莞城美術館、鄧爾雅·黃般若文獻陳列館承辦。展覽時間將持續到5月10日。
  • 手帳裡的一抹中國風,五千年文化在其中
    可仔細想想,這就是我們的文化啊,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我們漢文化最具標誌性的服裝正是漢服啊。我們遺忘了上百年的東西,如今終於找回來了。而在我們熟悉的手帳屆裡,很多人喜歡手帳都是從日本的文具開始,尤其是膠帶。昂貴的marks、MT等等,雖說樣式品質的確很不錯,但畢竟不是我們本土國產,只能用別人的文化信仰來製作類似的東西。
  • 小印章大學問
    關注我們,讓每一個中國人都愛上寫字 印章作為一種具有民族歷史文化特色的藝術門類,猶如一朵奇葩,在博大精深的中華藝苑裡綿延不斷的散發出獨特的芬芳,吸引著人們進入這方寸世界。
  • 職人志|沉澱方寸間,藍染留白
    職人志|沉澱方寸間
  • 印章:一種新興的印章,一種有收藏價值、有意義的印章
    印章的文化源遠流長,從古至今,都有它的身影,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有用到這一種文化底蘊的工具。淘氣豬胎髮水晶印章印章的起源,從考古核實早在商州時代就已經產生,在印章的發展史上,有兩次印章的發展高潮,一個是秦漢時期,一個是明清時期。
  • 印章收藏:名石名刻升值潛力更大
    印章 印章承載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集合了書法、繪畫、雕刻等多種藝術。一塊印章的收藏價值要考察其印材品種、形狀特徵和文字篆刻三方面特徵,而其中名石名刻作品升值潛力更大。自己有一些印章收藏經驗,風險相對較小。」孫啟勤說,結合經濟條件,經過一番思考後,他決定不再收藏這麼多雜亂的文物,而專門收藏印章。 為了儘快熟悉各種類型的印章特點,孫啟勤常到山東省圖書館和濟南高校的圖書館查閱資料,自己買了大量有關印章收藏的書籍,每天都要看幾個小時。為了能夠弄清印章上的字,很少接觸書法的孫啟勤又自學了書法和篆刻技術。
  • 春辭夏方始,賞二十四節氣,品中華五千年文化:立夏
    陰陽轉換,四季更迭,似乎只在轉眼間,春已盡,夏始來。如果說春天是滿樹飛花的繽紛季節,那麼夏天就是綠意濃濃的寧靜時光。今天就來「畫」說夏天裡的節氣,立夏。立夏,是中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也是夏天裡的第一個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