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起,「篆鍥入神——鄧爾雅篆刻作品展」在莞城美術館展出,展覽展出了莞籍名家鄧爾雅(1884—1954)的165方印章和13件書畫作品,以及原鈐印蛻、印譜等珍貴資料,力求全面、系統、客觀地展示鄧爾雅在篆刻和詩、書、畫等藝術領域的重要成就。自他身上,可以窺見莞籍名家在篆刻藝術中的成就,與其背後的文化內涵。
本次展覽由市政協文化文史和民族宗教委員會、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和莞城街道辦事處主辦,莞城美術館、鄧爾雅·黃般若文獻陳列館承辦。展覽時間將持續到5月10日。
全方位展示鄧爾雅藝術成就
鄧爾雅是東莞莞城人,是近代傑出的文字學家和集詩、書、畫、印多方成就於一身的通才藝術家。是鄧雲霄第十一世孫、鄧蓉鏡第四子。師從何鄒崖學印,隨黃屺香習書法,後來東渡日本學習美術。尤以篆刻和書法揚名海內,馳譽至今。
鄧爾雅在篆刻藝術上私淑黟山黃牧甫,成為黟山正脈,發展了黃牧甫的篆刻藝術。他的篆刻取法多元,變化豐富,印外求印而能自出機杼,氣象萬千。
本次「篆鍥入神——鄧爾雅篆刻作品展」是鄧爾雅藝術在東莞的首次個展,也是莞城美術館的年度重要展覽之一。展覽以篆刻為基礎,共展出鄧爾雅165方印章和13件書畫作品。
莞城美術館館長謝鈞介紹,為了讓參觀群眾能全面、系統、客觀認識和了解這位東莞藝術大家,展覽還匯集了其篆刻原鈐印蛻及印譜等珍貴資料,同時包括對鄧爾雅的藝術傳承、親友交遊等方面所梳理出來的文獻資料,以期通過對他在篆刻及詩、書、畫等藝術領域重要成就的展示,詳細解析藝術家與古為新、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造的藝術追求。
印章天地雖小,盡顯文化功底
走進展廳,大大小小的印章擺放整齊,方寸之間刻畫出另一片藝術天地。其中有四枚鄧爾雅贈送給黃般若的印章,以其變化萬千的藝術形象格外引人注意。廣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莞城書法家協會副會長何銳志介紹,鄧爾雅先生的這幅篆刻作品中,每個字均有出處可尋,由於鄧爾雅先生文字學功底深厚,他的篆刻作品編排變化大,幾何圖形均可入印。
他解釋說,每一個漢字並非獨立的,是有形可識,有音可讀,有義可循。篆刻者要有深厚的文字學基礎,更要有書法基礎,幾個簡單的漢字在篆刻中要做到字義和藝術的融合併非易事。由此,本次展出的165方鄧爾雅先生的印章可見其功力深厚。
鄧爾雅所有藝術成就中最著名莫過於篆刻,原西泠印社社長沙孟海曾評價說,「南國契家以東莞鄧爾雅(萬歲)、鶴山易大廠最為老師。爾雅私淑黟山,得其靚挺之媺時出新意。」容庚對其篆刻也評價道:「吾粵三百年來,無此作矣。」
對普通市民來說,欣賞篆刻藝術有何門道?何銳志認為,市民在觀賞篆刻藝術過程中一是觀賞字體的藝術美,「藝術的東西一定是看著舒服的、美觀的」,另一方面是積累文字學知識,每個篆刻的漢字均有其出處,細品則能感受其背後的文化,「好的篆刻作品是在嚴謹的出處基礎上進行個性化的創作,在利用文字學的基礎上進行變化造型。」
從本次展覽的多件展品中,觀者可見多位耳熟能詳的莞籍名家的身影,其背後有怎樣的文化故事,南方+將繼續邀請文史類、文化藝術類專業人士講述鄧爾雅先生的文人「朋友圈」故事,敬請讀者關注。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