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間 篆刻之魂

2021-01-09 和訊網

學習篆刻技藝 學校供圖

篆刻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近期,現代快報小記者工作室組織部分小記者走進常青學堂,近距離體驗篆刻印章,尋找篆刻別具一格的靈魂。

篆刻研學課堂介紹了五個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講授了篆刻的歷史文化,通過視頻學習的方式教授現代快報小記者們如何製作陰刻和陽刻的印章。老師通過視頻學習耐心給大家講解,引人入勝的篆刻知識,吸引著小記者們積極探討學習。老師準備了精美禮品以資鼓勵。視頻學習後,小記者們紛紛親自動手嘗試篆刻,對篆刻橡皮有著極大的興趣,最後的評比環節更是將氣氛推向了高潮,第一名小朋友贏得了大獎禮品一份。

星河實驗小學一(4)班張淏淇

常青學堂鄒老師告訴我們,印章文化已經被列為我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印章最古老的時候是代表信用,又可表達志向人品。宋元朝以前,借用金銀銅等金屬材料,而元代以後,大多採用石料,美其名曰「金石之術」。我國主要的印石有青田石、壽山石、昌化石、巴林石等,其中以壽山石最為珍貴。

治印必有章法,印文一般分為朱文和白文。朱文印字凸起,亦稱陽刻。白文相反,稱為陰刻。史上最貴的印章是宋徽宗的雙龍小印,價值連城。我們自己體驗刻印章,以刀為筆,是指大拇指捏緊刻刀,中指抵後。刻的時候要齊方勻。齊就是線條要平行、整齊。方就是線條的頭尾不能尖出來。勻就是線條要粗細均勻。我們刻完後,老師還評了最佳作品獎。我雖然未能入圍,但我堅信,只要腳踏實地地努力,定會刻出好作品。

蘭陵小學三(3)班馬文嘉

篆刻藝術起源於殷商時代,因印章多用篆文刻成,故稱篆刻,是一種透過雕刻的技法來表現文字與圖畫美的藝術……

老師侃侃而談,桌上的小本子快記不下了,原來小小的印章有這麼大的學問。我們開始體驗刻章了,用的材質是橡皮,比石頭容易一些。準備好工具、轉印紙,用剪刀剪成跟印章一樣大,撕開轉印紙透明層,把對應的轉印貼貼在印上面。然後用卡片刮平,讓黑色的字完全黏在印章上面。接下來,把剛才貼在印章上面的轉印紙透明防護膜撕下來,手中的活一定要慢。刻刀在我手裡不聽話,一會刻深了一會刻淺了,急得我滿頭大汗。鄒老師耐心教導,指出我的不足,總算完成一個。

印章分陽刻和陰刻,陽刻是印章上的字凸出來,陰刻則是字是凹進去的。兩種方式我都嘗試了,雕刻的技法不同,都很有意思,生活中用得比較多的是陽刻。活動最後鄒老師對大家的印章進行了評選,我雖然沒有得獎,但很開心,學到了很多知識和雕刻技巧。

泰山小學六(4)班陸宣同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

相關焦點

  • 篆刻印章,於方寸之間顯氣象萬千
    古往今來,印章是權力、身份的象徵;是責任、信用的體現方式,更是文人雅士把玩的心愛之物。篆刻印章,一般用刀刻於石、牙、角、木等印材上;金屬印章,則多先刻印模,然後鑄成。秦印、漢印為公認的篆刻藝術之源,明、清兩代出現眾多篆刻流派。
  • 莞邑文脈記憶①|鄧爾雅的篆刻:於方寸之間,見文字之美
    尤以篆刻和書法揚名海內,馳譽至今。鄧爾雅在篆刻藝術上私淑黟山黃牧甫,成為黟山正脈,發展了黃牧甫的篆刻藝術。他的篆刻取法多元,變化豐富,印外求印而能自出機杼,氣象萬千。本次「篆鍥入神——鄧爾雅篆刻作品展」是鄧爾雅藝術在東莞的首次個展,也是莞城美術館的年度重要展覽之一。
  • 周恆:方寸之間天地寬
    吳秀之篆刻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它興起於先秦,盛於漢,衰於晉,敗於唐、宋,復興於明,中興於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審美角度的變化,篆刻藝術創作和形式也呈現多樣化趨勢,但是無論如何變化,都離不開傳統的根基。
  • (教育)(3)華東師大:方寸之間 傳承文化
    新華社照片,上海,2020年12月12日 華東師大:方寸之間 傳承文化 12月12日,華東師範大學的書法篆刻專業研究生在現場篆刻創作後,進行作品展示。
  • 中國的印章與篆刻藝術:方寸之地 氣象萬千
    它從最初的實用印章的應用中發展而來,逐漸成為以文人藝術家為創作主體,具有相對獨立審美價值的篆刻藝術,並且在兩千多年的演變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兼顧和統一,將漢字文化在印章這樣的方寸之地內呈現出千姿百態的精彩發揮。   昭示權信之用   在世界範圍內,最早的印章是公元前三千多年出現在古巴比倫的滾筒式圖案印章。
  • 賞析| 品位方寸大千①漫談篆刻
    美術報特邀請上海書畫出版社副編審楊勇,在本報開設「品味·方寸大千」專欄,力圖在對歷代印章梳理的前提下,關注實用與審美之間的相互關係,實用印章與篆刻藝術的內在關聯;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去分析印章的文字、筆畫等,引導大家發現篆刻藝術之美,進而慢慢地欣賞、品咂。  本期,我們從李剛田對中國篆刻史的簡要梳理,開啟欣賞篆刻藝術美之旅。
  • 書法篆刻:印章不能只停留在方寸以上
    有的篆刻作者對空間的擴展,明顯地思維仍停留在方寸之上,而不是一種象徵性的暗示和擴散,這樣在後人的審美心理中佔據的就不可能是感覺空間、思維空間,而是篆刻家那種局限的刻意為之的技巧。還有另一種對空間的誤識,即將印面加大,使之成為巨印,這樣的印面物質空間是加大了,在一個展覽中也令人醒目了,但物質之大並不意味精神意蘊之大,這已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美國的哲學家威廉·詹姆斯曾經對這種重複現象說道:「每一起這樣的事件,當它滑走之後,都保持著再現的力量;而且再現時還保持著原來的那段時間和當時一起發生的事件。」
  • 方寸匠心丨吳應祥/盧光來篆刻、國畫精品在包俊宜藝術館開展
    由貴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太倉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主辦;貴陽畫院、貴陽市書法家協會、太倉市博物館、太倉市書法家協會協辦;包俊宜藝術館承辦的「方寸匠心「吳應祥/盧光來篆刻、國畫精品展將於2020年12月5日至2020年12月25日開展。
  • 7旬老人方寸石頭篆刻千餘字 40年刻章苦無人傳承
    空閒的時候,他就篆刻,在方寸大小的石頭上,能精刻細鑿320多字的《蘭亭序》、1100多字的《三字經》……自90年代以後,隨著電腦刻章的出現,手工刻章一度失去了市場,以至連願意來學徒的人都很少。但老人說,他會刻到刻不動為止,因為他已經對刻章有了舍不去的感情。這位老人叫王國清,是安徽阜陽刻字社負責人。
  • 延安百合小學引入《金石篆刻》課程
    金就是鋼刀,就是石味;石就是石頭,蹦蹦裂裂的石頭味;篆就是篆體入印,就是毛毫書寫味、墨味和石當紙之書寫味;刻什麼是刻章過程,精絕的手藝。   紅色主要表現是意識創新和紅色文化氣息。    特徵:紅色為魂
  • 北京2022冬奧會體育圖標誕生記:方寸之間,冬奧萬千
    視頻:北京2022冬奧會體育圖標誕生記:方寸之間,冬奧萬千,時長約6分27秒2020年的最後一天,在跨年冰雪盛典上,北京2022冬奧會體育圖標發布,涵蓋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的30個圖標與大眾見面。「新的一年來到了,冬奧會也越來越近了,我們也想通過圖標的發布,向全世界朋友們說一聲:冬奧,祝大家新年快樂。」
  • 書法篆刻:人們可以從方寸之中獲得無限
    就審美來說,人們可以從方寸之中獲得無限,並不是用理性的先驗尺度和概念去離析對象的某個相關環節和要素,而主要是靠豐富的想像力,這樣就避免了平面展開分析中缺乏統一感覺的的弊病。篆刻藝術作為人的思想的傳遞方式中之一種,也是同樣符合簡約性原則的,儘可能動用少的物質媒介,手段儘可能地直接,形成概括力的增強。即使語言構成的感性特徵加強了,也需要有起興象徵的意義才有價值。這樣,簡約總是作為一種特殊的信號,警示處於具體創作和接受過程中的刻手和審美者,走向特定的藝術信息傳遞通道。
  • 吳平篆刻教學視頻 手工篆刻提升視頻教程 篆刻教學講座視頻
    吳平篆刻教學12講,邀請當代篆刻大師、前故宮書畫處長吳平先生現身說法、親手示範,從概說、字法、章法、刀法、邊款、餘事等不同層面,循序漸進指引愛好者入門學習與欣賞。1953年、1988年分別在中山堂及「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畫展和書畫篆刻展,曾獲畫學會「金爵獎」、「中山文藝創作獎」。
  • 金石篆刻大家朱復戡篆刻作品欣賞
    當年的朱復戡在書法篆刻方面的影響,或許不遜於同輩中的任何一位大家。 離欲是羅漢忍辱作仙人 他在總結歷代篆刻藝術時,提出了」印章篆刻的藝術與文字差不多,它有殷周文的圖畫美,有秦漢文的圖案美,有宋元文的線條美。
  • 刻古明心丨篆刻之美,不輸丹青
    方寸之間盡顯芳華 篆刻之美不輸丹青 譯文:丹青 材質:封門青 尺寸:2.0 X 2.0 X 6.0 Cm 篆刻之美
  • 中國的鐫刻之美:方寸之間,便是天地
    因為每個朝代的書寫用字都有所不同,所以篆刻之字也有不同。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統一文字,小篆成為國家統一使用的文字,在印面上的文字稱為「摹印篆」。一直到明清兩代,篆刻印章的人才越來越多,篆刻就成為以篆書為印,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現疏密、把字表現的疏離,密合的藝術形態。 篆刻也轉為狹義的治印之學。而篆刻也被那些熱愛治印之學的人稱為「刻印」、「鐵筆」、「鐵書」、「刻圖章」等。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書畫藝術之篆刻和拓本!
    早在殷商時代,人們就用刀在龜甲上刻「字」,這些可以認為是最早的篆刻文字。秦國以前,篆刻印章稱為「璽」。秦始皇統六國後,天子所用的印章稱為「璽」,其他人所用的印章稱為「印」,從此有了「璽」和「印」之分。篆刻本身是一門與書法密切結合的藝術,所以在學習篆刻的時候一定要選擇篆書碑貼進行臨摹,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便會明顯覺得篆印的便利。篆刻要根據文字具體的筆畫、筆勢、形體及字與字之間的相互關係設計出相宜的形式,以這種思想為指導,必然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方寸天地 鐫刻 快樂人生——訪泉州青年職業印人林飛煌
    林飛煌這樣說,「離開篆刻,我的生活中就少了樂趣。」也許只有在這樣的寂靜之中,才能享受與石頭對話的樂趣,才能按照石頭的品性創作出每一個詩意空靈的作品。他沉浸在方寸之印中,心摹手追,探索藝術的無限奧秘。篆刻已融為林飛煌生活的一部分。
  • 篆刻藝術之大美,不僅是國粹還是一種精神
    我眼中的篆刻應是如下十方面: 「篆刻」是中華民族之國粹。「篆刻」,從一個工匠來講,能篆能刻就可以了,從一個民族來講,她就是精神。篆刻之高級就高級在「方寸之間見天地」。怎麼見法?二大方面,一指「內容」即「精神」;二指「質感」,這 「質」字,亦即「質地」。下面讓我一一道來。
  • 從印章看方寸間的五千年文化內涵
    印章收藏是一門綜合藝術,與書畫相比,篆刻技巧本身就具有抽象的審美藝術。而刻一方好的印章,其文字涉及古文字學,布局安排涉及藝術造詣,篆刻時的刀法要根據石材的硬度而變換,要將所有藝術變化融於方寸之間絕非一日之功,作者傾注的精力與時間不亞於創作一幅好的書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