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冬至的起源和習俗!

2020-12-22 騰訊網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不僅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還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因此冬至還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冬至起源

冬至, 是周代出現的,到了唐朝開始成為節日,盛行於唐宋時期,相沿至今。據記載,冬至這天,日影最長,古人認為,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這一習俗一直沿用到漢朝仍是如此。

西漢時期,冬至被稱為「冬節」。《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由此可見,西漢時期的冬至,官府不僅要舉行祝賀儀式,而且還要放假,官員不上班,商人停業,親朋互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

魏晉時期,冬至這天要接受方國和百官的朝賀。唐朝也是如此,冬至,皇帝禮會登歌,奏《昭和》。唐朝皇帝會著盛裝出席活動,百姓也會在這一天向父母尊長祭拜。

宋朝時期,冬至在民間的地位甚至超過了年節,資料記載:「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冬至習俗

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之餘,擇日拜神祭祖。並逐漸發展成節日宴飲活動,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在冬至這天,也是如此。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冬至習俗。

祭祖

冬至最初在周代主要是為了向神明和祖先祈福消災,祈求來年減少饑荒與死亡而舉行的祭祀活動。至今,我國南方沿海一帶還延續著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貢品等。在南方一些地方,還會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吃燒臘與姜飯

潮汕地區有「東丸節,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也叫「添歲」。吃燒臘寓意來年能鴻運當頭。吃薑飯則是時節的原因,冬至需要禦寒,適合進補,冬至煮腊味姜飯,適合時令。在冬至這天,廣東人還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

吃年糕

明末清初,杭州人都有冬至吃年糕的習俗,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寓意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吃冬至丸

在南方一些地區,冬至時節的習俗是吃冬至丸,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菜、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丸。不僅自家吃,還會贈送親友表示祝福。有的還會帶上煮熟的冬至丸,準備水果、香、銀紙等祭品,上山掃墓,祭祀祖先。

吃餃子

吃餃子是北方人的傳統風俗,有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還有說是為了紀念張仲景,傳說張仲景告老還鄉後,看到百姓饑寒交迫,耳朵都凍爛了,於是煮了祛寒嬌耳湯來醫治百姓,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煮成湯,再將食材撈出,做成餡,用面片包成耳朵形狀,煮熟後分給百姓,人們吃完後,凍傷的耳朵逐漸痊癒了,後來就有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有的地方還會在冬至這天,吃餛飩、吃湯圓。

你們那在冬至這天,有什麼習俗嗎?

相關焦點

  • 冬至時節起源與習俗
    《載敬堂集》載「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冬至節,春之先聲也。冬至過後,夜空星象則完全換成冬季星空,並且從今天起開始「進九」。而此時的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有傳說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於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據傳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後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 冬至|冬至節日習俗|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
    冬至|冬至節日祝福|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就由中公教師網小編給大家介紹冬至、冬至節日習俗、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的相關內容 。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的習俗南方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南方地區有在冬至酬神祭祖的傳統。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酬神祭祖後通常還有宴飲活動。
  • 今年的冬至是什麼時候?有哪些傳統習俗你知道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今年的冬至是什麼時候?有哪些傳統習俗你知道嗎 也許我們不知道冬至是什麼,但冬至是節氣之一.這並不意味著冬天已經開始或結束.冬至也是數字9的開始,我們每年的數字9是從冬至開始,那麼你知道冬至的起源和意義嗎?
  • 今日冬至!冬至具體時間是幾時幾分?冬至起源由來習俗盤點 冬至飲食...
    今日冬至!我國開始進入「數九寒天」時節,民間俗稱「進九」。古語有云:「冬至大如年」,在古人心中,冬至的地位不亞於新年。它是農曆中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意味著這一年將要結束。古人認為,從冬至起每數九天算一個「九」,數到九個「九」,共計八十一天後春天便翩然而至。
  • 傳統習俗過冬至
    傳統習俗過冬至
  • 中國傳統節日:冬至的來源(雙語)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 重視中國傳統節日,洋節日知道就行!
    「洋節日」聖誕節的真正的起源聖誕節(Christmas)又稱耶誕節,譯名為「基督彌撒」,西方傳統節日,在每年12月25日。彌撒是教會的一種禮拜儀式。聖誕節是一個宗教節,因為把它當作耶穌的誕辰來慶祝,故名「耶誕節」。
  • 冬至的起源與傳說
    二十四節氣是智慧的中國古代人們通過對自然現象和生活習性的細心觀察,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劃分的,相鄰兩個節氣約相差15天。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節氣。
  • 情暖冬至 都江堰市光亞幼稚園開展冬至傳統節日主題教育活動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為了讓孩子們能親身體驗中華傳統文化節日的內涵,感受節日的溫暖,12月21日,都江堰市光亞幼稚園的老師們趁著節日之際,帶領小朋友認識冬至這個節日,認識繪本、學念兒歌,了解冬至的有關知識與習俗。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 冬至節,我國的傳統節日
    冬至節冬至(英語:winter solstice),又稱「冬節」、「賀冬」、「長至節」等,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
  • 冬至福州傳統習俗濃 祭拜閩王搓「米時」
    蔡飛飛 攝    活動現場,福建漢服天下的會員們圍坐一起,一邊搓「米時」,一邊互相交流著與「米時」相關的福州童謠和其他冬至習俗。 蔡飛飛 攝   中新網福州12月22日電 (蔡飛飛)22日是中國農曆冬至,這一天在中國的傳統中是僅次於新年的重要節日,在各地都有許多不同的傳統習俗。
  • 冬至喝雞湯送餃子 南京餐飲發出「過好中國傳統節日」倡議
    中國江蘇網12月18日南京訊 12月21日18時2分,將迎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12月18日,「我們的節日」南京工作室、南京餐飲商會聯合向商會會員單位發出「過好中國傳統節日」的倡議書,設置冬至套餐、懸掛標語等行動,共同營造冬至節日氛圍。
  • 冬至的風俗習俗是什麼 冬至傳統習俗數九祭祖是什麼意思
    冬至的風俗習俗是什麼 冬至傳統習俗數九祭祖是什麼意思時間:2018-12-22 00:13   來源:鳳凰國際iMarkets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今天中國人對冬至最深刻的記憶,大概就是吃餃子這個習俗了。北方人是「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 文化傳承之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一位神醫,還有什麼冬至習俗?
    冬至,是我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又稱「冬節」、「賀冬」,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在節氣中相對應的是夏至。日期在公曆每年的12月21日-23日之間。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這種說法,足以證明冬至節對於人們來說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習俗是什麼?冬至有什麼傳統故事活動?
    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古時民間有在「八節」拜神祭祖的習俗。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那麼冬至的由來是什麼?冬至有哪些風俗習慣呢?2019年冬至是幾月幾日幾時?現在整理了2019冬至具體時間以及全國各地冬至習俗,帶你了解二十四節氣之一冬至。
  • 「傳統節氣」冬至
    冬日清晨的陽光也無法驅散凜冽的寒意,看看日期,已是冬至。不過,一提到冬至,很多朋友腦海之中首先想到的是吃羊肉吧?其實,因為中國幅員遼闊,南北各地,在冬至時有著不同的風俗,比如北方多數人有著吃水餃的習俗,而南方大多數人則有吃甜食的習俗。
  • 利津縣第一實驗幼兒園情滿冬至樂享傳統節日
    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劉炎 通訊員 郭靖 楊瑞迪 東營報導  冬至是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
  •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活動課:第22課《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微課視頻|知識點|練習
    《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教學設計活動任務:以「探索中國傳統節日」為題,收集資料,展開研究,以小組形式展示成果。活動目標:1.了解傳統節日的起源和演變,提高文化素養。2.從傳統節日理解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 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22課活動課《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圖文微課+教案
    《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教學設計活動任務:以「探索中國傳統節日」為題,收集資料,展開研究,以小組形式展示成果。活動目標:1.了解傳統節日的起源和演變,提高文化素養。2.從傳統節日理解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自2008年起,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