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寧波9月19日電(李佳贇)30年前,有一位「寧波幫」代表人士,懷著拳拳愛國熱忱,出資1億美元成立了一個教育基金會,由此,國內第一個由個人出資考選留學生出國留學的民間組織「橫空出世」;30年來,該基金會與時俱進地支持國家培養高級科技人才,譜寫了為國育才的感人樂章。這位傑出的「寧波幫」代表人士就是王寬誠先生,這個基金會就是王寬誠教育基金會。
9月19日,王寬誠教育基金會成立30周年紀念大會在浙江寧波舉辦。在王寬誠的家鄉寧波,來自教育界、科技界的多方人士深切緬懷王寬誠先生熱愛祖國、濟世育人的崇高品格,全面回顧了王寬誠教育基金會走過的30年精彩歷程,共同展望基金會發展的未來。
風雨砥礪三十載
樸素願望已成生動現實
從學徒起步、白手起家,王寬誠在變幻莫測的商海大潮中勇創大業、勇闖新路,最終成為享譽世界的工商巨子,成為海外「寧波幫」的傑出代表。
30年前,王寬誠先生創立了王寬誠教育基金會。30年來,基金會大力發揚「寬以濟世,誠以育人」的寬誠精神,全力支持國家科教事業發展,為國家發展尋找人才這一「發酵粉」。
截至去年底,王寬誠教育基金會在內地、港澳及海外設立高級人才培養自主項目及獎勵項目49個,資助項目涵蓋了數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和醫學、信息技術科學、工程科學及農業科學等學術領域,資助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後研究、出國訪問及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學者超過6500人次;資助舉辦大型國際學術會議1000多次。另外,3400多名學者獲得了「王寬誠教育才獎」。
在基金會的沃土培育下,一大批學者茁壯成長,擔負起振興國家、復興民族的歷史責任,成為享譽國內外的知名專家和學術帶頭人,王寬誠先生為國育才的宏願已變成生動的現實。
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在紀念大會上表示,自己便是王寬誠教育基金會的受益者。古語有云:「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正是由於1994年中國科學院王寬誠教育基金的資助,使身在海外的張杰有機會深切感受到祖國對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也堅定了他儘快報效祖國的決心,投身於中華民族復興的偉業中。
薪火相傳
續寫「為國育才」新篇
「紀念,是為了汲取奮勇前行的精神力量。」浙江省委常委、寧波市委書記劉奇表示,王寬誠先生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教育基金會這一閃光的品牌,更是給我們留下了跨越時空、魅力永存的寶貴精神財富。
作為「寧波幫」的一員,王寬誠生前對家鄉寧波的建設發展一直給予極大的關心和支持,多次慷慨解囊、鼎力相助,捐資建設了一大批造福桑梓、澤被鄉親的公益項目。
劉奇表示,天下「寧波幫」有一個共同的國,那就是中國;有一個共同的家,那就是寧波。「我們要加強同海內外『寧波幫』人士的聯絡聯誼,進一步增進『寧波幫』人士對國家、對民族、對家鄉的情感認同,一起見證國家的繁榮進步,共同分享身為中華兒女的無上榮光。」劉奇說。
如今,走過了30多年的風雨歷程,王寬誠教育基金會及後人一直秉承王寬誠先生遺志,使基金會依舊在選育人才、招引人才中發揮著歷久彌新的作用。
「當前,全國上下正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科技創新的根基是人才,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原院長路甬祥說。
路甬祥表示,希望基金會發揚光大王寬誠先生惟國家強盛、民族興盛為己任的愛國精神,緊密對接國家科教人才隊伍建設需要,在繼續資助國內專家學者、科研人員赴海外進修深造、交流學習的基礎上,致力引進海外華裔科學家、學術帶頭人以及科技創新團隊,為國家培養集聚更多一流的科研教學人才。
據悉,今後王寬誠教育基金會將一如既往地配合國家人才強國戰略,探討和完善基金會的資助工程,著重採取「送出去,請進來」的雙向資助模式,使其發揮出最大的效能,為國家早日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躋身國際創新型國家的行列作出新的貢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