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校學制沿革述略

2020-12-11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學校學制沿革述略

金富軍 葉 苗

  清華早期,學制變更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階段:1909年至1916年為第一階段,1916年提出並著手改辦大學至1929年留美預備部最後一批學生畢業為學制變化較為頻繁的第二階段,學制的變化反映著清華學校性質的變化與學校的發展。

(一)1909-1916年

  1901年,清政府被迫籤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美國因參加八國聯軍而獲得中國巨額賠款。從1904年起,中美兩國政府經多次談判,美國政府最終同意將超收庚款退還中國興辦教育,選送留美預備生,1909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

  1909年7月,清政府外務部會同學部制定《遣派遊美學生辦法大綱》,決定在北京設立遊美學務處,負責選派遊美學生和籌建遊美肄業館。

  《遣派遊美學生辦法大綱》規定,考選學生分為兩格:「第一格:年在二十以下,國文通達,英文及科學程度可入美國大學或專門學校;第二格:年在十五以下,國文通達,姿稟特異。」第一格學生每年招100名。北京考生,由外務部、學部在京招考。外地考生,首先由各省提學使在各省招考,錄取合格學生,人數不限,報送外務部。然後由外務部組織複試,考試合格者進入肄業館學習。第二格學生每年招收200名,由各省提學使考選。與各省考選第一格考生不限人數不同,各省考選的第二格學生有名額限制。「凡二十二行省民籍滿、蒙、漢、旗人及內外蒙古、西藏等處,參照生分大小,賠款多寡,以及有無賠款,斟酌裒益,定為額數。」[1]

  第一、二格學生入學後,學習數月或一年,再進行甄別。甄別採取兼顧入學考試成績與平日成績的原則,兩格各選50名,赴美留學。落選的學生,仍留在肄業館學習。

  1909、1910年,因為肄業館工程沒有竣工,均只招第一格學生,錄取學生直接留美。1911年開始招收第二格學生,當年錄取116名,備取25名。[2]

  1911年1月5日,學部批覆同意遊美肄業館改名為清華學堂。3月份,清華學堂建築雖然沒有完全竣工,但講堂、宿舍等急需應用的建築已經完工。3月30日(陰曆3月初一),清華學堂暫行開學,並計劃在所有建築完工後,定於暑假後擇期舉行開學典禮。開學時,學生包括四部分:各省選送184人;1911年正月在北京考選的第二格正取生116人,備取生25人;1910年6月備取第一格143人,總共468人。[3]

  1911年2月頒布的《清華學堂章程》規定學堂實行「四四」學制,即高等科與中等科各四年,「高等科注重專門教育,以美國大學及專門學堂為標準,……中等科為高等科之預備,……」學科分為哲學教育、本國文學、世界文學、美術音樂、史學政治、數學天文、物理化學、動植生理、地文地質、體育手工十類,每類學科功課分通修、專修二種,「通修種期博賅,專修種期精深。」[4]中等科只開設通修課;高等科課程包括通修、專修兩類,升級與畢業有相應的學分要求。

  清華學堂開學後,在教務長胡敦復主持下,清華學堂「甄試分班,頗採學科制,初無年級之規定。」[5]吳宓在其日記中,較為詳細地解釋了這種學科制情況:具體說來,就是「先將各門課程,訂立英文一、英文二……數學一(筆算)、數學二(初等代數)、數學三(平面幾何)、數學四(立體幾何)、數學五(平面三角)、數學六(高等代數)、數學七(解析幾何)、數學八(球面三角)等名目,由淺入深,由易及難。頒布全校課程表。每一課程,並在表中註明其上課教室號碼、地點,授課教師姓名,及課本、參考書名稱。再經過教師分別對每一學生進行「詢問、考察」及鑑定之後,不用分班考試,只是口問。發給每一學生《某某上課時間表》一紙,縱列每日上下午第一時、第二時……第七時。橫列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星期日。依格填寫明白:每星期,某日,第幾時,須上某課。該生即可遵行,毫無困難。亦無繁雜與零亂之弊。其用意,為力求適合每一學生個人之需要及能力,故全高等科、中等科不分班,不立年級,應畢業時,自有個別指示。」[6]

  這種制度,與現行的大學選課制類似,要求學生衡量自己學力與程度,選習不同深度的課程,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要求較高,有利於調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是不久,胡敦復因為與美國教員產生矛盾而辭職,由與美國人相處融洽的張伯苓接任。[7]

  張伯苓到任後,即依據1904年學部頒布的癸卯學制。對2月頒布的《清華學堂章程》進行改訂,以「與部訂中學堂暨高等學堂畢業年限相符」。[8]。

  癸卯學制規定,中學堂與高等學堂學制分別為五年、三年。因此,修訂後的清華學制由原來「四四」學制變為「五三」學制,即「高等科三年畢業,中等科五年畢業。」這樣改革,有利於那些不能留洋或者中等科不能升入高等科而畢業學生就業。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11月9日,清華學堂停課。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5月,清華學堂重新開學,學校延續「五三」學制。

  1912年1月19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部頒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與《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兩個法令,作為新學制頒布前辦理學校教育的依據。其中,《普通教育暫行辦法》第一條規定「從前各項學堂,均改稱為學校。」[9]10月,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

  1912、1913年,教育部對學制進行調整,公布了壬子•癸丑學制。新學制規定,小學校分初等小學校與高等小學校,學制分別為4年、3年,中學校學制為4年。[10]

  清華學堂成立時,由外務部、學部共管。中華民國成立後,清華歸外交部管轄,教育上具有相對獨立性。但在國內學制調整背景下,清華學制不能不有所調整。

  1913年10月,周詒春任清華學校後,將清華學制又改回「四四」學制。[11]「本校參酌中美學科制度,分設高等中等兩科,各以四年畢業。」每學年兩學期共40星期,上學期以九月初至翌年正月末,下學期自二月中旬至六月末。[12] 

  壬子•癸丑學制中,高等小學校入學年齡大致為11歲,而清華中等科入學年齡要求在11歲以上,13歲以下。[13]因此在修業年限上,清華學校中等科基本對應於高等小學校,但學制延長一年,達4年。而高等科對應中學校,學制均為4年。

  「四四」學制一直持續到1920年,隨著清華改辦大學步伐日益推進,清華學制再次發生變化。

  無論是清華學堂,還是改辦大學前的清華學校,學制始終按照《清華學堂章程》辦理。《清華學堂章程》明確指出:「本學堂參合中國及美國中學以上辦法,設高等中等兩科。」並未嚴明具體如何參考美國學制。因此,考察這個時期清華學制,需要認真考察美國當時學制情況。

  19世紀上半期,「美國學制在各州分權管理之下極不統一,不但無全國性學制,各州也常無劃一的學制。」到1890年,除南方外,八四制(小學八年,中學四年)在大多數州比較通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六三三制和八四制度成為美國廣泛採用的學制。[14]

  隨著美國經濟發展,龐大的中產階級對子女教育要求不斷提高,「很多家長欲其子女得受高於中學的教育而又無力供應子女從大學畢業。適應這些中產者的要求,遂使小學向上伸展,把大學一、二年級和中學最高年級構成教育段落。這就是初級學院。初級學院教授大學一、二年級的課程,20歲畢業,既可就業,也可在工作一段之後再入大學三、四年級。」因此,「中等教育」就有了特定的含義。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教育學教授布裡格斯(Thomas H.Briggs)說,中等教育「包括初級中學(7至9年級);中學(9至12年級),分科的或綜合的;高級中學(10至12年級);初級學院(13至14年級);技術學校或職業學校;繼續教育學校。簡單說,任何適應青年需要而設置的學校都屬於此範圍。」[15]「中等教育」階段需時八年,其中後兩年為初級大學階段。

  無論是清華學堂起初的「四四」學制,還是1913年以後的「四四」學制,清華清楚地表明是參考、借鑑美國學制。並且,清華畢業生的程度也始終保持高水平,達到了美國初級大學的程度。「學文科的,到美國可以插大三,或大四;學實科的,有時可以插大二,有時還要進大一。」[16]

  對2月頒布的《清華學堂章程》進行改訂,以「與部訂中學堂暨高等學堂畢業年限相符」。上述兩個特點,無疑均體現美國學制的這個特點。

  我們再返觀1911-1913年「五三」學制。這個學制主要參考了壬子•癸丑學制,可以較好地協調清華與其他學校學制保持一致。吳宓在1911年8月12日的日記中寫道:「新教務長張伯苓先生已將教務事宜大行變更。課程班次,皆已另行訂定。言本校為劃一學制起見,將班次一切改與中國各校相同。」[17]

  但「五三」學制並不適合於清華作為留美預備學校的性質。尤其是,將清華學堂等同於其他一般高等學堂,忽略最後兩年的大學初級教育,背離了清華開始即確定的借鑑美國「中等教育」的目標。表現在教學上,即使總修學時間仍為八年,實際上仍降低課程廣度與深度,從而降低了學生培養程度。

  無怪乎吳宓在其自編年譜中寫到:「張伯苓先生,……廢除胡敦復先生之選課制及全部課程設置。改用班級制,定為中等科五年畢業,高等科三年畢業。宓等現時在校之中等科學生,全體編入中等四年級。(又招考二十餘人入校,編為中等科五年級。)張伯苓先生,又力言「不可妄趨高深」,故課本悉皆改換,惟取簡易。例如(1)《物理》不用Millican & Gale合著之「First Book in Physics」。而改用Steele編「Popular Physics」(中文譯本,名史砥爾《通俗物理學》。)(2)《化學》不用Remsen著之《化學入門》「Introduction to Chemistry」而改用Stelle編之「Popular Chemistry」(中文譯本,名史砥爾《通俗化學》)。(3)《世界史》不用邁爾《通史》Myer’s 「Mediaeval & Modern History」(《世界通史》)。麥克米倫圖書公司MacMillan & Co.在上海印行,只在中國銷售。蓋張先生所改用之課本,皆當時京津各校如南開。所通用者。張先生欲使清華下降,等而夷之也。」[18]不過,「五三」學制實行時間不長,清華學制即再次變更。

(二)1916-1929年

  1916年,在國內外各種力量推動下,周詒春校長正式提出清華改辦大學,得到外交部批覆同意後,清華開始著手改辦大學。[19]此後,隨著改辦大學工作的推進,清華學制進入頻繁調整階段。

  1918年初,周詒春辭職,繼任的幾位校長均繼續推動改辦大學事宜。張煜全任校長時,全體中西教職員會議通過設立「大學籌備委員會」,負責制定改辦大學計劃。1920年1月15日,張煜全將該會的工作計劃呈報外交部。這個計劃最重要的一個措施是決定逐漸停辦中等科,「而以辦中等科之力量與經費,改辦大學。」[20]計劃決定自1920年起停招中等科一年級新生,三年後在校該科學生全部結業,中等科即告結束。高等科仍保留,並擴大學額。中等科四年級為新制高等科一年級,高等科四年級為新制大學一年級。如果這個計劃實行,則自1920年秋季學期起,清華學制將變為「四三一」。全校從中二到大一,共有七個年級。但張煜全上書三天後,即因學生風潮而辭職。[21]

  1921年初,學校改辦大學計劃規定,秋季學期開始,學校學制變為中等科三年,高等科三年,大學二年,在校修學年限仍保持八年。其中,高等科四年級改為大學一年級。[22]

  1921年秋季學期起,清華將高等科四年級改為大學一年級。不同的是,為了懲戒因參加這年「六三」罷考的聞一多、羅隆基、吳澤霖等29名高四學生,學校讓他們進入大二級。這樣,清華學制變為「三三二」,即中等科三年,高等科三年,大學兩年。[23]張煜全計劃書中「四三一」學制沒有實行。

  1922年4月11日,外交部同意取消留級,即取消大二級。外交部指令稱:「查上年諸生等罷課避考,顯違校章。於管理原則上,本難稍事通融。第念諸生當時尚非主動,事後深知改悔,酌理衡情,不無可恕。應準將留級辦法,暫緩執行,以觀後效。」[24]這樣,學校學制又回到「四三一」,中等科一年級停招。[25]

  1923年2月,代理校長曹雲祥曾向外交部提交學校發展的「十八年計劃」。該計劃提出,到1927年,將全校程度提高一年。中四改為高一,高一改為高二,……大一改為大二,再增加大三。這樣,從高一到大二,全校總共有六級。1927年除15人照例出洋外,其餘35人將入大三。到1934年,學校再增加大四,這樣,學校總共有七級,程度提高兩年。由於此時主管清華的外交部內領導更迭頻繁,無暇顧及清華的改革,此計劃遂不了了之。[26]

  1923年,中等科二年級停招。[27]1923年9月14日,曹雲祥向《清華周刊》記者表示:學校下學期改用全國通行的學制。中三無,中四給為高一,高一改為高二,高二改為高三,高三改為大一,大一改為大二。[28]

  1924年3月,曹雲祥再次對《清華周刊》記者明確表示:為向大學過渡,1924年清華停止招生一年,1925年招收大學新生100名。[29]

  1925年是清華體制改革較大的一年,這年,清華設立大學部與研究院,這樣,校內同時存在大學部、舊制留美預備部、研究院三個相對獨立的教學單位。

  這次改革,繼續延續此前「布新不除舊」的政策,新舊兩制並存。「舊有之高等科中等科一律逐漸停辦」,「在本校開辦大學,……純以在國內造就今日需用之人材為目的,不為出洋遊學之預備。」[30]

  大學部成立後,正式招收大學一年級生,向完全大學過渡。1925年共招收132人,報到者有93人,這便是清華歷史上的第一級學生。為示區別,大學部學生稱為新制生,留美預備部學生稱為舊制生。

  大學部「以在國內早就今日需用之人才為目的,不為出洋遊學之預備。」分為普通科與專門科。「普通訓練為期兩年或三年;專門訓練之期限視其門類之性質而定,亦約為兩年或兩年以上。」[31]

  普通科不分系,「為大學之前二年或三年,以使學生知中國之已往與世界之現狀,籍以明了中國在此過渡時代之意義,並鼓勵學生使為擇業之考慮為宗旨。」教學上,「重綜合的觀察」,即學習一些普通的基礎課程,學習期滿後由學校發給修業證書與成績單,「學生或入本校所設之各項專門訓練,或轉學他校,或出外就事,一聽其便。」[32]

  專門科基礎與理論、研究與實踐並重,「完全採取個人指導制,令學生各就所選之門類,為自動的、專精的研究;同時要能知該門類全部之大意。」[33]專門科課程分三類:1、文理類;2、應用社會科學類,如商業、新聞業、教育及法政等;3、應用自然科學類,如農業、工程等。學生成績合格後,發給畢業證書與學位證書。普通科學生如願意繼續升入本校專門科,需要經過一次入學考試。

  起初,教務長張彭春負責設計大學部普通科的課程,他設計的普通、專門兩科學制,具有其特別的意義。蘇雲峰評論:「張彭春的課程改革是直接參考英美大學改革趨勢,分析中國高等教育之弱點及培養國家急需人才而擬定的一種創造性的『新教育試驗』,企圖揉合書院精神和現代大學制度,令學生入學時不分系,先修習實用性普通課程二年,待學生確定能力和性向後再決定是否續修專門學科,以免浪費時間、精力和金錢。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創建。」[34] 

  新制實行半年後,引起了學生反彈,部分教師也表示反對。首先,學生認為普通科畢業後升專門科要經過考試,意味著進清華不一定能保證專門科畢業。其次,有學生批評「『普通』者不普通,而所謂『專門』者不專門。」即普通訓練過多,專門訓練不足,且選習不自由。[35]再次,清華修業年限與國內其他高校不相銜接,影響學生就業。錢端升提出:「清華大學,暫以四年為期,如以後某種科程多需年限時,則可斟酌情形而延長之,……向有『普通科』『專門科』之分,則當立時取消,併為一家。」[36]

  在師生反對下,這次課程改革宣告失敗,張彭春也鬱郁辭職而去,繼任教務長梅貽琦負責課程改革。梅貽琦進行了一系列調整。

  首先,廢止張彭春不分系計劃。1926年4月8日,清華第九次教職員會議通過趙元任「本校學程以學係為單位」的提議,[37]4月26、28日,清華評議會第一、第二次常會,議決在大學部設立17個學系:其中已開出課程的有國文、歷史等11個系,暫未開出課程的有哲學、社會學等6個系。[38]

  其次,取消大學部普通科,改成四年一貫制正規大學。這樣,與1922年教育部頒布的壬戌學制規定「大學校修業年限四年至六年。(各科得按其性質之繁簡,於此限度內斟酌定之。)」[39]由於梅貽琦是張彭春的支持者,[40]因此,新方案仍保留張彭春改革的痕跡,譬如大學第一年仍為「普通訓練」:「第一年專用於文字工具之預備,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普通訓練;其目的在使學生勿囿於一途,而得旁涉它門,以見知識之為物,原系綜合聯貫的,……學生自第二年以後,得選定專修學系以從事專門之研究,然各系規定課程,多不取嚴格的限制,在每專系必修課程之外,多予學生時間,使與教授商酌,得因其性之所近,業之所涉,以旁習它系之科目。」[41] 

  應該說,梅貽琦設計的方案,更符合學校的實際狀況,並且對以後清華課程設計,奠定了重要基礎。

  研究院情況較為特殊,由於經費問題,研究院先設國學一科,擬再陸續添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科目。但揆諸實際,研究院以國學一科貫其始終,因此,習慣上又稱研究院為國學研究院。研究院學制一年,經導師批准,可以延長至兩年或三年。1929年研究院撤銷,教師分別轉入大學歷史系和中文系,研究院共存在4年,招生四屆,畢業68人。

  1929年,留美預備部最後一批舊制生畢業,留美預備部結束。

(三)學制變化原因分析

  清華學校為留美預備學校,歸外交部管轄,「以造成能考入美國大學與彼都人士受同等之教育為範圍」。學制設計上,清華「參酌中美學科制度」制定學制,[42]實際上「與民初的中、美兩國學制均不相同,而採用相當於美國六年中學和二年初級學院的八年一貫制。」[43]因而在教育界頗顯突兀。無怪乎1923年在校求學的吳景超評論「這種希奇古怪的制度,早有人想改革了。」[44]

  20世紀10、20年代清華幾次學制調整,除適應當時國內學制改革外,學校內部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

  首先,適應清華改辦大學的需要。

  清華學校借鑑美國學制,分中等科與高等科,「中等科和美國高小的程度差不多」,「高等科和美國的中學差不多」,由於赴美遊學章程規定公費留學時間為五年,五年期間,如要本科畢業且至少獲得碩士學位,必須直接插入美國大學二、三年級或以上。這在客觀上要求清華「學程要以使學生程度適合於美國大學制度為準」。[45]實際上,清華畢業生程度的確達到了這一較高要求。因此,清華借鑑美國學制,適應了學校辦學性質、目標的客觀要求。

  但隨著清華逐步改變留美預備學校的性質,立足於在國內培養本科甚至更高層次人才,這種學制勢必要做出調整。在改辦大學過程中,清華採取雙軌制,將大學部與留美預備部分離,並逐漸停招留美預備生。在國內教育界學潮頻仍的20世紀20年代,這種辦法既逐步實現了改辦大學的目標,又保持了清華學校相對穩定的發展。隨著梅貽琦對大學部改革完成,四年大學本科學制的確立,完成了清華向完全大學的順利過渡,也與國內其他高校保持一致。

  其次,是畢業生留洋入學插班與畢業求職等的需要。

  雖然借鑑美國的學制在總體上適應了學生求學需要,但在實際中,清華也因此陷入「大學不是大學,中學不是中學,」[46]「學生程度,能插美校何級,尚不能知」的窘境,[47]給畢業生聯繫美國學校插班帶來不便。由於某些美國大學並不了解清華課程實際程度,High Shool的畢業文憑又不能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曾有美國大學教務人員發出「清華高等科程度能否與美國High School相敵,尚系問題。」的疑問。[48]因此,清華學生聯繫插班時候,或者出示清華英文章程等反覆懇切說明,或找在讀中國學生協助解釋說明。[49]但如果某校此前沒有清華學生就讀而又對清華學生程度有所疑問,那麼第一格聯繫該校的學生就會遇到諸多障礙。對於不能插入高年級的學生,只能從低年級開始,重複學習在清華已經學過的內容,造成時間緊張。而對於不能出國同學,由於在校所受教育不是完全的大學教育,走向社會後,就業發生問題。[50]

  民國早期,學制有幾次變化。但清華學制的調整,主要還是基於自身發展的需要,同時也反映了清華逐漸由一個在國內教育界相對獨立的留美預備學校向完全大學的過渡。從這個意義上講,清華學制的調整過程,從一個方面體現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由不獨立走向獨立的過程。由此,既體現了當時教育界對新教育的鍥而不捨的探索,也是清華不斷探索發展道路的表徵。尤其是改辦大學以及大學部成立時期的改革嘗試,為清華以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具有重要的意義。

  (原文發表於《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年增刊)

  [1]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一)[Z].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 120-121.

  [2]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一)[Z].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 138-140.

  [3]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一)[Z].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 142-143,144.

  [4]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一)[Z].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 146.

  [5] 章寅.清華學制沿革述略(J).清華周刊•嚮導專號. 1931,(514-515):9.

  [6] 吳宓自編年譜:1894-1925[M].北京:三聯書店,1995.100-103.

  [7] 吳宓日記(1)[M].北京:三聯書店,1998. 67-68.

  [8]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一)[Z].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 151-152.

  [9] 陳學恂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中冊)[Z].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66.

  [10] 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學制演變[Z].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654,659.

  [11] 清華陽秋[J].清華周報. 1914-4-7.

  [12]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一)[Z].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 159,165.

  [13]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一)[Z].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 165.

  [14] 滕大春.美國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62-363.

  [15] 滕大春.美國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64.

  [16] 吳景超.清華的歷史[J].清華生活:清華十二周年紀念號.1923. 8.

  [17] 吳宓日記(1)[M].北京:三聯書店,1998.120-121.

  [18] 吳宓自編年譜:1894-1925[M].北京:三聯書店,1995.100-103.

  [19] 金富軍.清華學校改辦大學過程述評[J].教育史研究(季刊).2006(4):63-67.

  [20]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一)[Z].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 279.

  [21] 向理潤.教育方針及改辦大學問題[J].清華周刊十周年紀念增刊.1924. 85.

  [22] 本校暑假後添設大學班[J].清華周刊. 1921(208):42-43.

  [23] 教務[J].清華周刊本校十周年紀念號.1921.3.

  [24] 校聞[J].清華周刊.1922.(244):43.

  [25] 蘇雲峰.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1911-1929[M].北京:三聯書店,2001.23.

  [26] 向理潤.教育方針及改辦大學問題[J].清華周刊十周年紀念增刊.1924. 87.

  [27] 招考處消息[J].清華周刊. 1923.(266):15,49.

  [28] 與曹校長談話記[J].清華周刊. 1923.(286):13.

  [29] 與曹校長談話記[J].清華周刊. 1924.(306):25-26.

  [30]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一)[Z].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 293.

  [31]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一)[Z].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 293.

  [32]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一)[Z].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 302,294.

  [33] 張仲述先生與新生談話記要[J].清華周刊. 1925.(351): 28頁.

  [34] 蘇雲峰.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1911-1929[M].北京:三聯書店,2001.183.

  [35] 沈有鼎.大學部課程改良芻議[J].清華周刊.1926.(376):515.

  [36] 錢端升.清華改組之商榷[J].1926(369):3.

  [37] 教職員第九次會議記錄[J].清華周刊.1926.(375):484.

  [38] 史軒.清華評議會與清華的院系設置[J].新清華. 2006-02-24(4).

  [39] 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學制演變[Z].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992.

  [40] 蘇雲峰.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1911-1929[M].北京:三聯書店,2001.178.

  [41]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一)[Z].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 274.

  [42]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一)[Z].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159.

  [43] 蘇雲峰.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1911-1929[M].北京:三聯書店,2001.13.

  [44] 吳景超.清華的歷史[J].清華生活:清華十二周年紀念號.1923.8.

  [45]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一)[Z].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270,218,273.

  [46] 費培傑.學程標準問題 大學問題[J].清華周刊.1923.(267):62.

  [47] 本校秋季開學誌事[J].清華周刊.1923.(286):16.

  [48] 鄧耀冠,黃憲儒,費培傑.通信[J].清華周刊.1923.(268):51.

  [49] 王天優.為今夏來美諸同學進一言(續)[J].清華周刊.1916.(79):7.

  [50] 費培傑.學程標準問題 大學問題[J].清華周刊.1923.(267):65.

 

  (本文轉自清華大學校史館網)

相關焦點

  • 我國現代學制的沿革
    我國現代學制的沿革我國當前的學制由橫向劃分的學校系統與縱向劃分的學校階段所構成。橫向劃分可分為普通教育、專業教育、成人教育等類型,縱向劃分可分為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階段。從形態上看,我國現行學制是從單軌學制發展而來的分支型學制。然而現代學制的建立是從清末開始的。「廢科舉、興學校」,改革教育,制定現代學制。
  • 特崗教師招考《教育學》解析:舊中國的學制沿革
    【——舊中國的學制沿革】我國現代學制的建立是從清末「廢科舉、興學校」開始的。1.1902年的「壬寅學制」(未實行)我國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統的學校制度,是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的《欽定學堂章程》,1902年為壬寅年,故這個學制亦稱「壬寅學制」。「壬寅學制」以日本的學制為藍本,是我國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雖然正式公布,但並未實行。
  • 教師編考試知識點:我國學制的發展歷程
    該學制劃分為三段七級,從小學堂到大學堂,除通儒院外,學制總年限長達 21 年,至通儒院要 26 年,該學制的最大特點是修業年限長。它還規定了各級各類學校的目標、年限、入學條件、設置課程及相互銜接關係。 中國開始實施的第一個現代學制或實行新學制的開端。
  • 英國學制介紹及學位證的等級介紹
    英國大學的學制在英國授課型碩士是一年制,研究型碩士是兩年制。本科的話,英格蘭、北愛爾蘭、威爾斯都是三年學制。對比國內和美國的大學,英國大學無論是碩士還是本科生都要少讀一年。這或許是因為英國教育產業的歷史沿革造成的,但是,雖然它們的學制較短,課程設置卻非常緊湊。說通俗一點,就是人家用3年的時間,把你在其他國家4年的知識全學了。碩士是分為3個學期的,第一個學期,一般都是上理論課,遵循由淺入深的,由易到難的教學過程。
  • 一文看清香港各類學校學制
    很多家長認為香港教育好,一方面原因是因為在香港讀書有更多的選擇權,不僅可以就讀本地學校,還有各類國際學校、私立學校可供選擇。但這也帶來一些麻煩,很多家長並不太清楚各個學制之間的差別,不同的學制對於入學年齡的要求也不一樣,比如五歲小朋友就可以入讀英制小學的一年級,而本地小學則需要等到小朋友五歲八個月。
  • 誰動了我的學制?——彈性學制下的報考選擇
    他說,所謂彈性學制,狹義的定義是指學習內容有一定的選擇性、學習年限有一定的伸縮性的學校教育教學模式。彈性學制是在學分制的基礎上演進而至,是學分制的另類發展和表現。彈性學制的最大特點是學習時間的伸縮性(即可提前畢業或滯後畢業)、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即可半工半讀、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以及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選擇性(即學習課目有必修和選修之分,學習方式有校內和校外之別)。
  • 湖南五年學制的學校有哪些
    這些十幾歲的孩子進入社會太早,有沒其他的選擇,家長將他們送到大中專學校。那麼,在湖南具有五年學制的學校有哪些呢?湖南長沙鐵航學校是一所以鐵道和航空專業為特色的全日制中等職業院校,學校設有五年學制的培養模式。五年學制具有哪些優勢呢?
  • 百年中國現代學校學制變遷史
    中國現代學校自清末至今有100多年了,這其中的學制變化多次,但不論如何變化,都是為了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方式。1.現代學校起始中國的現代教育起始於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頒布《奏定學堂章程》(亦稱癸卯學制)。
  • 必讀|香港國際學校學制及課程(上)
    香港目前擁有50多所國際學校(不含幼稚園),而且不斷有新的國際學校入駐。然而,與公立學校不同,國際學校在課程等很多方面並沒有統一的要求,因此,不少父母在了解的過程中都被繁雜的資料弄得暈頭轉向。接下來,漢源將帶大家從學制和課程兩方面入手,系統地梳理一下香港的國際學校。
  • 學制的分類與我國的學制
    今天為大家介紹學制的分類及我國的學制,希望對大家備考有所幫助。【考點講解】一、學制的分類學制自誕生以後,在全世界都得到了普遍的發展,目前典型的學制有雙軌制、單軌制和分支型學制三種類型。這種學制把學校分為兩個互不相同的軌道:一軌是為資產階級子女設立的,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具有較強的學術性;另一軌是為勞動人民子女設立的,從小學到中等職業學校,是為培養勞動者服務的。第二軌的學生畢業後是沒有權利去第一軌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兩軌相互平行,所以稱為雙軌制。由此可見,雙軌制表現出教育中的階級性和不平等性。
  • 2020下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學制及其發展改革(二)
    (三)我國現代學制的沿革1.舊中國的學制1)1902年,清政府頒布「壬寅學制」,這是我國頒布的第一個學制,但未實施。2)1904年,清政府頒布「癸卯學制」,這是我國正式頒布的第一個在全國範圍內實際推行的現代學制。它的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 2016清華附中國際學校(奧森校區)招生簡章
    【導語】下面分享2016清華附中國際學校(奧森校區)招生簡章給大家。       清華附中國際學校(奧森校區)   2016年招生簡章   一、招生計劃   2016-2017學年度,清華附中國際學校計劃招收以下年級的學生入學:   學前班 20人/班,1個班,共計20人   一年級 20人/班,2個班,共計40人
  • 教育制度(學制)——教師招聘重點、難點、考點
    (2)狹義的教育制度(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總體系,具體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目的、要求、入學條件、修業年限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2、教育制度的特點(1)客觀性:人們不可能隨心所欲地制定或廢止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制定或廢止有它的客觀基礎和發展規律。
  • 小升初 「5+4」學制的學校有哪些?
    現在正在實行的五四制實驗始於1981年,在北師大附小以及煙臺市所有學校進行的實驗。 1988年,上海試行小學初中「五四分段」,即小學實行六年制,但六年級在初中接受教育,這一模式又被稱作「初中預備班」。 從2004年學年度起,上海市義務教育階段正式全面實行五四學制。
  • 早期的四大學制:壬寅學制、癸卯學制、壬子癸丑學制及壬戌學制
    壬寅學制是我國第一個以法定形式頒布的學制,但其並未真正實施,同時當時頒布的文件叫《欽定學堂章程》,壬寅學制是我國第一次規定要實行義務教育的學制。性質: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系統的學校制度,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國家正式頒布的學制系統。癸卯學制是「我國第一個正式實施的學制」,同時該學制有一個典型特徵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與此同時,癸卯學制頒布的文件叫《奏定學堂章程》。
  • 學制
    二、西方現代學制的發展(一)縱向劃分學校系統——雙軌學制18、19 世紀的西歐在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及特定歷史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現代教育的雙軌學制:一軌自上而下,其結構是——大學(後來也包括其他高等學校)、中學(包括中學預備班);另一軌從下而上,其結構是——小學(後來是小學和中學)及其後的職業學校(先是與小學相連的初等職業教育
  • 赤峰學院-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歷史沿革
    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歷史沿革1959年伊克昭盟衛生學校創建1962年伊克昭盟衛生學校停辦1964年伊克昭盟衛生學校復辦並更名為伊克昭盟衛生職業學校1965年伊克昭盟衛生職業學校復辦並更名為伊克昭盟半工半讀衛生學校伊克昭盟半工半讀衛生學校更名為伊克昭盟衛生學校2001年伊克昭盟衛生學校更名為鄂爾多斯市衛生學校2009年內蒙古醫學院(鄂爾多斯分院)創建(合署)
  • 鄭州新學校除了清華附中 還有上海師範附中和一所國際學校
    ,學校招收的是3——18歲的學生,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全部都是清華附中全國水平。甚至要高於其他城市的清華附中規格,單年的投資費用就高達1500萬,相信有了這樣好的教育資源可以夠造福河南的孩子,學校的是公辦學校,招生是劃片區和全省擇優錄取。
  • 常見的學制類型及我國現代學制的確立與發展
    學制的類型及在我國現代學制發展是教師資格考試的必考考點之一,主要出題方式是單項選擇題。學制,一般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制度指國民教育制度,是一個國家為實現其國民目的,從組織系統上建立起來的一切教育設施和有關規章制度。狹義的教育制度指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總體系,具體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目的、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 河北工業大學MPAcc考研擬錄取、分數線、學制和學費等情況分析
    為了方便2021考研的同學們選出最適合自己的院校,今天繼續為大家從擬錄取情況、分數線、學制和學費等方面分析河北工業大學會計專碩的研招信息,一起來看看吧。學校前身是1903年成立的北洋工藝學堂,為中國最早的工科高校,1995年更名為河北工業大學。原名為河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2012年7月正式更名為河北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學院擁有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業工程、工程管理、市場營銷、經濟學/會計學8個本科專業學士學位授權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