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治病:任脈穴位一覽表,難得好文,不可不讀!

2021-02-22 一分鐘治病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一分鐘治病,再點擊「關注」,這樣您每天就可以優先看到最新的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任脈是人體14條經脈之一,屬於奇經八脈,有著「陰脈之海」的稱號。任脈起於小腹,止於眼眶,具有調節陰經氣血、調節月經的作用。任脈共有羶中、關元、氣海等24個腧穴,每個穴位又有各自的功能主治,具體這24個穴位該如何取穴、如何施治,又能分治哪些疾病呢?且看正文!

【別名】屏翳。(《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之間。(《針灸甲乙經》)

【取法】男子在陰囊根部與肛門之間取穴;女子在大陰唇聯合與肛門之間,屈膝仰臥取穴。

【主治】遺尿、二便不利、陽痿、遺精、帶下、月經不調、經閉、痛經、驚癇、溺水窒息、陰挺、痔疾、陰癢、陰痛、陰汗、陰腫、腹痛。

【治法】針1~2寸,可用指針。

【附註】

1.本穴為任督脈,衝脈交會穴。(《針灸甲乙經》)

2.會陰指針,三陰交埋針治陽痿遺精有效。

【部位】在橫骨上,中極下1寸,毛際陷者中。(《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臍下5寸,恥骨聯合上緣中點處,仰臥取穴。

【主治】小便不利、遺尿、遺精、陽痿、赤白帶下、月經不調、水腫、胞轉不得溺、疝氣、腹痛、陰中幹痛、癇證。

【治法】針1~2寸,灸5~10分鐘。

【附註】

1.針刺任脈下腹部穴位時,先叫病人排空小便,以免刺中膀胱,以下各穴相同。

2.妊娠婦女,任脈腹部穴位均不宜針刺,以防止流產或刺中胎兒。

【別名】氣原,玉泉(《針灸甲乙經》);玉泉(《備急千金要方》)。

【部位】在臍下4寸。(《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臍下4寸,仰臥取穴。

【主治】遺尿、尿頻、尿急、尿痛、尿血、尿黃、尿濁、小便不利、五淋、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陰挺、赤白帶下、產後惡露不盡、胎衣不下、腹痛、水腫、疝氣、奔豚、陰癢、陰痛、腰痛不得小便、屍厥、中暑。

【治法】刺入1~2寸。對於頑固性遺尿可採用化膿灸。

【附註】

1.中極為任脈與足三陰之會穴。(《針灸甲乙經》)

2.本穴為膀胱經之募穴。

【別名】次門(《針灸甲乙經》);下紀(《類經圖翼》)。

【部位】在臍下3寸。(《針灸甲乙經》)

【取法】臍下3寸,仰臥取穴。

【主治】陽痿、遺精、脫肛、虛脫、遺尿、小便不利、水腫、尿頻、尿痛、尿急、尿閉、尿血、尿濁、五淋、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崩漏、陰挺、帶下、產後惡露不盡、疝氣、奔豚、腹痛、胸脅痛、腰痛、腹脹、腹洩、眩暈、頭痛、霍亂、痢疾、屍厥。

【治法】針1~2寸,灸10~30分鐘。

【附註】

1.本穴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

2.關元為小腸經募穴。

3.本穴為全身強壯穴之一。

【別名】利機,精露,丹田(《針灸甲乙經》);命門(《類經圖翼》、《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臍下2寸。(《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臍下2寸,仰臥取穴。

【主治】崩漏、帶下、經閉、月經不調、痛經;產後惡露不盡、腰痛、胃痛、腹痛、腹脹、嘔吐、洩瀉、便秘、疝氣、遺尿、水腫、小便不利、奔豚、血淋、咳逆上氣。

【治法】針1~2寸,灸10分鐘。

【附註】本穴為三焦經募穴。(《針灸甲乙經》)

【別名】脖胦,下肓。(《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臍下1寸5分。(《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臍下1寸5分,仰臥取穴。

【主治】腰脹痛、腹脹、腹痛、便秘、腹瀉、五更瀉、月經不調、崩漏、產後惡露不盡、經閉、痛經、帶下、陰挺、遺尿、小便不利、水腫、遺精、陽痿、頭痛、喉痺、胸痛、胃脘痛、虛脫、脫肛、痢疾、喘證、尿閉、疝氣、淋證、奔豚、中風不語、霍亂吐瀉、諸虛百損、虛勞不得眠、中暑、癔病。

【治法】針1~2寸,灸10~20分鐘。

【附註】本穴有全身強壯作用,主治一切氣機病變。

【別名】橫戶,少關。(《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臍下1寸。(《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臍下1寸,仰臥取穴。

【主治】崩漏、帶下、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疝氣、陰癢、產後惡露不盡、胞衣不下、臍周作痛、腹滿、水腫、二便不通、小便不利、奔豚、噎膈、衄血、吐血。

【治法】針1~2寸,灸5分鐘。

【附註】本穴為任脈,足少陰經,衝脈之會。(《素問·王注》)

【別名】氣合(《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氣舍(《針灸大成》)。

【部位】臍中。(《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肚臍正中,仰臥取穴。

【主治】中風脫證、虛脫、久瀉久痢、腸鳴腹痛、疝氣、奔豚、五更瀉、陰挺、脫肛、水腫、腹脹、落水死、短氣、風疹奇瘁、淋證。

【治法】一般禁針,隔鹽灸。先將消毒紗布貼於神闕,然後填滿食鹽,在鹽上用大艾炷灸,過熱時可以提上紗布,片刻再灸,注意以不燙傷臍部肌肉皮膚為度。風疹奇癢,神闕火罐。

【附註】神闕為全身強壯穴之一,具有回陽固脫、強身保健之功。

【別名】中守(《備急千金要方》);分水(《針灸大成》)。

【部位】在臍上1寸。(《針灸甲乙經》)

【取法】以臍中至鳩尾作7寸為標準,水分穴在臍上1寸,仰臥取穴。

【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腸鳴、腹瀉、嘔吐、腹痛、繞臍痛、轉筋、腰脊急強、頭面腫。

【治法】針1~2寸,灸5~7分鐘。

【附註】

1.腹部水腫甚則宜灸不宜針。

2.上腹部穴位不宜深針,尤以肝脾腫大者不宜刺穿腹壁,以防刺中內臟。

【部位】在臍上2寸。(《針灸大成》)

【取法】在臍上2寸,仰臥取穴。

【主治】胃痛、腹脹、腸鳴、嘔吐、反胃、脾虛食少、食不化、痢疾。

【治法】刺入1寸。

【附註】本穴為任脈,足太陰經交會穴。(《針灸甲乙經》)

【部位】臍上3寸。(《針灸大成》)

【取法】臍上3寸,仰臥取穴。

【主治】胃痛、嘔吐、腹脹、食欲不振、水腫、腸鳴。

【治法】刺5~8分,灸10分鐘。

【別名】太倉(《針灸甲乙經》);胃脘,上紀(《類經圖翼》)。

【部位】臍上4寸。(《針灸大成》)

【取法】臍上4寸,仰臥取穴。

【主治】胃痛、腸鳴、腹脹、嘔吐、吐乳、洩瀉、痢疾、黃疸、呃逆、反胃吐酸、便秘、疝氣、脾虛食少、能食不化、霍亂吐瀉、奔豚、溫瘧、喘息、失眠、頭痛、癲癇、胸脅痛。

【治法】針1~2寸,灸15~30分鐘。

【附註】

1.中脘為胃之募穴。

2.本穴為八會穴之一,腑會。

3.本穴為手太陽、少陽、足陽明經交會穴。(《針灸甲乙經》)

【別名】胃脘。(《針灸大成》)

【部位】臍上5寸。(《針灸大成》)

【取法】在臍上5寸,仰臥取穴。

【主治】胃痛、嘔吐、腹脹、食少、食不化、反胃、嘔血、吐涎沫、痰、頭痛、眩暈、奔豚、癲癇、呃逆。

【治法】針0.8~1.0寸,灸5分鐘。

【附註】本穴為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針灸甲乙經》)

【部位】鳩尾下1寸。

【取法】臍上6寸,仰臥取穴。

【主治】癲狂、癲癇、心悸、反胃、嘔吐、胃痛、霍亂、吞酸、蛔厥、咳嗽、短氣、心胸痛、胸脅支滿、咯血、疝氣、黃疸。

【治法】針1寸,灸5~7分鐘。

【附註】巨闕為心經之募穴。(《針灸甲乙經》)


【別名】尾翳。(《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臆前蔽骨下5分。(《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劍突下,臍上7寸,仰臥取穴。

【主治】癲狂、癲癇、反胃嘔吐、蛔厥、頭痛、呃逆、脅痛、喉痺、心胸痛、哮喘、咯血、咳逆上氣、腹皮痛。

【治法】針0.5~1.0寸,灸3~7分鐘。

【附註】本穴為任脈之別絡。(《針灸甲乙經》)

【部位】從鳩尾上行1寸陷中,中庭穴也。(《醫宗金鑑》)

【取法】在胸骨正中線,胸劍聯合的中點,平第五脅間隙,仰臥取穴。

【主治】咳嗽、氣喘、胸脅脹滿、嘔吐、胸痛、小兒吐乳、反胃、飲食不下。

【治法】沿皮針0.5~1.0寸。

【附注】任脈胸部穴位一般採用沿皮針刺。

【別名】膽中(《靈樞·海論》);元兒(《針灸甲乙經》);元見(《針灸大成》);氣兒(《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上氣海(《類經圖翼》)。

【部位】在玉堂下1寸6分橫直兩乳間。(《備急千金要方》)

【取法】在胸骨中線上,平第四肋間隙,相當兩乳之間,仰臥取穴。

【主治】咳嗽、氣喘、噫氣、胃痛、吐血、噎膈、胸痛、腹脹、心痺、胸痺、乳難、缺乳、呃逆、乳癰、乳房痞塊、癔病、衄血、胸脅痛、唾血、肺癰吐膿血。

【治法】針0.5~1.0寸,灸3~7分鐘。

【附註】

1.羶中為手厥陰心包經之募穴。

2.本穴為八脈交會穴之一,氣會羶中。

【別名】玉英。(《針灸甲乙經》)

部位】羶中上1寸6分陷中,玉堂穴也。(《醫宗金鑑》)

【取法】在胸骨正中線上,平第三脅間隙,仰臥取穴。

【主治】咳嗽、氣喘、嘔吐、心煩、胸痛、胸滿不得息、喉痺、胸膺疼痛。

【治法】針3~5分。

【部位】玉堂上行1寸6分陷者中,紫宮穴也。(《醫宗金鑑》)

【取法】在胸骨正中線上,平第二肋間隙,仰臥取穴。

【主治】咳嗽、氣喘、咳逆上氣、胸痛、喉痺、胸脅支滿、吐血、咳唾膿血、食不下。

【治法】針3~5分。

【部位】從紫宮上行1寸6分陷者中,華蓋穴也。(《醫宗金鑑》)

【取法】在胸骨正中線上,一肋間,胸骨角的中點,仰臥取穴。

【主治】咳嗽、咳逆上氣、氣喘、喉痛、胸痛、胸脅支滿。

【治法】針3~5分。


【部位】從華蓋上行一寸,璇璣穴也。(《醫宗金鑑》)

【取法】在胸骨正中線上,胸骨柄中央,天突與華蓋之間,仰臥取穴。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喉痺咽腫、食不化。

【治法】針3~5分。


【別名】玉屍(《針灸甲乙經》);天瞿(《備急千金要方》)。

【部位】在頸結喉下2寸中央宛宛中。(《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胸骨柄上窩正中,仰靠位取穴。

【主治】咳嗽、咳逆上氣、哮喘、暴喑、頭痛、咽喉疼痛、呃逆、癭瘤、噎膈、梅核氣、衄血、風疹。

【治法】針0.5~2.0寸,操作時採用仰靠位,先進針2分,再沿胸骨柄後緣向下針1~2寸。

【附註】本穴為任脈、陰維脈交會穴。(《針灸甲乙經》)


【別名】本地(《針灸甲乙經》);舌本(《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本池(《類經圖翼》)。

【部位】在頷下結喉上,舌本下。(《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結喉上方,當舌骨的上緣凹陷中,仰靠位或仰臥位取穴。

【主治】哮喘、咳逆上氣、喉痺、喉癢、暴喑、舌痛、舌緩流涎、中風舌強不語、食不下、噤齘、癭瘤。

【治法】針3~5分。

【附註】本穴為任脈、陰維脈之會穴。(《針灸甲乙經》)


別名】天池(《針灸甲乙經》);懸漿(《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部位】在頤前唇之下。(《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頦唇溝正中凹陷處取穴。

【主治】口眼斜、牙關緊閉、牙痛、齦腫、流涎、面腫、面痛、癲癇、暴喑、脊周作痛、消渴、衄血不止、頭痛項強、目眩、落枕、腹瀉。

【治法】針3~5分。治療嬰幼兒腹瀉配長強有良效。

【附註】本穴為任脈、足陽明之交會穴。(《針灸甲乙經》)

相關焦點

  • 任脈之關元 穴位常識
    關元名意指任脈氣血中的滯重水溼在此關卡不得上行。 主 治 培補元氣、導赤通淋。少腹疼痛,霍亂吐瀉,疝氣,遺精,陽痿,早洩,白濁,尿閉,尿頻,黃白帶下,痛經,中風脫症,虛癆冷憊,羸瘦無力,眩暈,下消,尿道炎,盆腔炎,腸炎,腸粘連,神經衰弱,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
  • 穴位怎麼按摩 按摩手法有哪些
    穴位按摩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治病,如果我們的身體出現不同原因的疼痛,都是可以通過按摩穴位來緩解,如果常按摩一些重要穴位可能效果比吃補品還要好,所以我們要了解一下。穴位按摩合谷穴:抗擊各種疼痛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具有疏風止痛,通絡開竅之功。
  • 這些穴位一分鐘治病
    這些穴位,一分鐘對付失眠、便秘、牙痛、頭痛,不僅能讓你更好地認識中醫,還能讓你更健康。直接告訴你中醫不是慢郎中。 用穴位按摩棒用力按壓風市穴一分鐘即可產生睡意(若沒有按摩棒,可用一截筷子代替)。
  • 咽炎怎麼治 按什麼穴位好
    那咽炎按什麼穴位、咽炎的食療偏方有哪些以及引起咽炎的原因有哪些。咽炎按什麼穴位1、照海穴照海穴是足少陰腎經穴,八脈交會穴,即腎經與陰蹺脈交會的地方。照海穴屬足少陰腎經的穴位,「腎足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由此可知,腎經本來就是通喉嚨的,所以腎經上的穴位都能治療咽喉病,而照海穴是治療咽喉疾患的針對性專穴。2、天突穴天突穴是任脈上的穴位,任脈與陰維脈的交會之海,總任六陰經,可以調節全身陰經的經氣,任脈與陰維脈交會於咽喉,故天突穴可以治療咽炎。
  • 這套保健操,早晚做一次,通暢任脈,消除百病
    長壽人有奇經八脈,任脈主陰,督脈主陽,陰陽是人體運動變化之本,一旦打通任督二脈,必將全身上下氣血充盈,百病自消。連接奇經八脈中有一脈叫任脈,它能協調臟腑和經絡之間的關係。任脈在人體的最中線,起於胞中,底於下頜,共有關元、氣海等24腧穴。任脈有「陰脈之海」之稱,被譽為承載人體的生命之根。任脈不通,則氣機不暢,可能導致三焦代謝紊亂。
  • 攻克月經不調的三大穴位!
    衝為衝脈,任為任脈,這兩條屬奇經八脈。任脈循行於腹面的正中線上,中醫認為:腑為陰。所以,任脈可以總攬全身陰經經脈,被認為「總任諸明」,並被稱為人體「陰脈之海」。與任脈相交的經脈有多條,如十二條正經中的足三陰經、陰維脈、手太陰經,任脈總攬著人體陰脈之間的聯繫,所以它具有總體調節以上各陰經的氣血的作用。
  • 【經絡穴位】特效止瀉穴,治癒腹瀉最多一分鐘
    【經絡穴位】神奇穴位——僕參穴(治療足跟痛)(網易博客  冬韻如歌)    凡遇瀉洩、腸炎之類的疾病;只要點點特效止瀉穴,一般最多1分鐘便治癒,幾十年來的經驗證明,採用該穴治病,方法簡單,時間最少,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效果,遠非任何藥物可比的!
  • 打嗝不止,一按這個穴位就能急剎車,試試吧!
    另一個穴位也可以治打嗝,那就是按壓任脈上的廉泉穴。廉泉穴:廉泉穴位任脈、陰維脈交會穴,在頸部前正中線上方舌骨上緣凹陷處。打嗝時,把頭向上仰起,用自己的拇指或者食指按壓廉泉穴,由上方向下方用力,力度由輕到重,以有輕微的窒息感為宜,持續按壓10秒鐘左右,同時做吞咽動作一兩次。如果症狀無明顯的緩解,間歇10分鐘再做第2次,一般1~2次就能見效。方法學會了嗎?
  • 針灸穴名解——任脈腧穴 下脘
    【特點】  任脈、足太陰經交會穴。 【主治】  胃脘痛,腹痛,腸鳴,飲食不化,嘔吐,洩瀉。 【來源】  本穴最早見於《靈樞·四時氣》。 【釋詞】  下,相對於上、中而言。脘,胃也。《說文》:「脘,胃府也。」脘,同管,音義並同,古人多互用,今皆作「脘」。
  • 肚子脹氣-什麼穴位治?
    2、足三裡穴可以治肚子脹氣足三裡穴屬足陽明胃經穴,是人體的一個重要穴位,除了強壯身體、調節機體免疫力,還有調節脾胃的好處。此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要緩解胃脹氣,按揉此穴的同時,向上方使勁兒,效果會更好。3、中脘穴可以治肚子脹氣人體穴位,屬奇經八脈之任脈。
  • 穴位按摩 常按身體這些穴位補氣養血
    穴位按摩能幫助我們的身體養血,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要怎麼樣來補氣養血,穴位按摩是不錯的方法,如果我們能堅持使用按摩好處很多。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補氣養血的食物來調養。穴位按摩最重要的就是要找準穴位,因為這樣效果是最好的。身體的血氣足身體自然而然很棒,所以找對方法養氣補血很重要,堅持按摩穴位就能看到效果。
  • 「四總穴歌」所說的人體最重要的4個穴位,你知道怎麼用嗎?
    在這句歌訣當中,總共提到了4個穴位,自古醫家都很喜歡用這些穴位來治病,用今天的白話來翻譯這幾句古老的口訣,意思如下:如果是我們身體腹部周圍的病患,比如遇到由於脾胃、大腸、小腸等消化器官功能失調,而導致的肚子痛、嘔吐、胃不舒服、便溏腹瀉等情況,刺激足三裡穴就可以了。
  • 糖尿病的穴位調理按摩!
    1、推拿任脈。任脈最早記載於《黃帝內經》,為人體經脈之一,屬於奇經八脈,有」陰脈之海「之稱。任脈起於胞中,止於下頜,共有關元、氣海等24腧穴。此經主要有調節陰經氣血、調節月經的作用,主要治療經脈循行部位的相關病症。
  • 卵巢保養有哪些好處 卵巢保養的按摩穴位
    卵巢保養的穴位卵巢保養也可以通過按摩穴位來進行。女性可以通過按摩三陰交、任脈、帶脈、湧泉穴、血海穴等穴位,促進人體內分泌和生殖系統運作功能,有利於養陰保健,對卵巢保養十分有好處。三陰交就是三條陰經脾、腎、肝的一個交點,三條陰經都要往這裡通過,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穴位。每天用食指按揉5分鐘。2、任脈任脈行於胸腹正中,上抵頦部。任脈與六陰經有聯繫,稱為「陰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諸陰經經氣的作用。任脈是一條陰脈,也是女性的命脈,其中的關元穴,是婦科的一個大穴位,也是養陰氣的地方。
  • 【遠志醫研】中醫考研歌訣學習068期(任脈考綱穴位、木香檳榔丸、枳術丸、鹿茸、淫羊藿、巴戟天、杜仲、續斷、菟絲子​)
    遠志醫研  微信:drzz111 QQ:2797675805 郵箱:zgzyky@126.com遠志醫研出品的《中醫考研學霸筆記》購買渠道:微店(搜索:中國中醫考研);淘寶(搜索:遠志醫研)【遠志醫研】中醫考研歌訣學習068期(督脈穴位、止嗽散、保和丸、枳實導致丸、大棗、刺五加、絞股藍、紅景天、沙棘)【
  • 能消腫的穴位
    1、按摩攢竹穴可以消腫  位置:位於面部眉頭兩側,眉毛內側邊緣凹陷處的穴位。
  • 喜歡按壓這些穴位的人,可能身體更健康,動作簡單實用
    這些穴位為什麼能夠起到作用以及我們又該怎麼去找到這些穴位來保養健康呢?足三裡穴的位置在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更簡單的取穴方式是,用手從膝蓋開始,沿著脛骨下滑至突然凸出來的地方,往外一橫指的距離,就是足三裡。足三裡是胃經合穴,合治內腑。所以足三裡幾乎主治所有的胃腸類疾病,如腹瀉,腹痛,胃痛,胃脹等等都可以通過按摩或者針刺足三裡得到緩解。
  • 施灸常用穴位的定位與主治——神闕穴、氣海穴、陽陵泉穴
    親愛的家人們,大家好,這裡是弘琦艾艾灸專業分享平臺,我是弘琦艾鄧勤,與您共同學習中醫專業,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中醫專業是:施灸常用穴位的定位與主治——神闕穴
  • 經常按摩哪些穴位可起到壯陽作用
    在日常有這樣的一群男性,使之的身體的性功能方面特別的低下,繼而會選擇各種的補腎壯陽藥物加以調理,但長期的進行這樣服用,其給身體帶來的惡性循環後果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不如利用身體本身的穴位來加以積極調理。那麼,經常按摩哪些穴位可起到壯陽作用呢?
  • 經期別亂按摩腰部 四大穴位常按可養生
    除了飲食要規律之外,還要經常在晚上9點左右,三焦經當令之時,按揉左右腿的三陰交穴各20分鐘健脾,因為三陰交是脾經的大補穴。 2、保養子宮和卵巢 人體的任脈、督脈、衝脈這三條經脈的經氣都同起於胞宮(子宮和卵巢)。其中,任脈主管人體全身之血,督脈主管人體全身之氣,衝脈是所有經脈的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