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穴名解——任脈腧穴 下脘

2020-12-24 騰訊網

下脘

【別名】  下管。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 2寸。

【特點】  任脈、足太陰經交會穴。

【主治】  胃脘痛,腹痛,腸鳴,飲食不化,嘔吐,洩瀉。

【來源】  本穴最早見於《靈樞·四時氣》。

【釋詞】  下,相對於上、中而言。脘,胃也。《說文》:「脘,胃府也。」脘,同管,音義並同,古人多互用,今皆作「脘」。受水谷曰脘,指胃府。《正字通》:「胃之受水谷者曰脘……臍上二寸當胃下口,為下脘。」《靈樞·上膈》:「蟲寒則積聚,守於下管。」

【釋義】  本穴位當胃腑的下底大彎處,《類經圖翼》:「當胃下口,小腸上口」,因名下脘。

【提要】  系任脈和脾經之會穴,有和中理氣、降逆止嘔之功。主治腹脹脘痛,嘔吐呃逆,食谷不化,腸鳴洩瀉。本穴為本經與足太陰經之會穴。因足太陰經屬脾絡胃,由內循行之線與任脈連通也。凡胃病陰沉、下垂下陷之症,均宜取此。《千金方》:治反胃、食不消,先取此穴以開之,後取三裡以瀉之。《百症賦》取本穴和陷谷,治腹堅而止腸鳴。均以本穴能通胃底,而資以針道抑揚而通利之,故於陰滯之病得速效也。古人採穴配用,簡捷靈便,宜其垂法後世也。現代實驗研究證明,針刺下脘穴對腸、胃功能有調整作用,使腸功能障礙患者恢復正常。可促進胃、十二指腸潰瘍的癒合,胃液分泌雖保持高分泌狀態,但胃的總酸度和自由酸度多趨於正常化。針刺下脘等穴,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據報導,以下脘、天樞、氣海、關元、足三裡為主穴,針灸治療猴細菌性痢疾,可使白細胞總數和血漿中游離組胺含量均趨正常化;抗體可比對照組提早 4天左右產生,抗體效價比對照組高出 2倍以上,白細胞吞噬指數顯著增加,細菌毒性、毒力顯著降低乃至消失;針治 48小時後, 2/ 3實驗動物糞便細菌培養即可轉陰,第 4天可全部轉陰,而對照組在感染後的第 12天仍為陽性。

相關焦點

  • 針灸穴名解——任脈腧穴 神闕
    【特點】  屬任脈。 【主治】  腹痛,腸鳴,中風脫證,脫肛,洩瀉不止。現多用於腸炎,痢疾,產後尿瀦留等。 【來源】  本穴最早見於《素問·氣穴論》,原稱「臍中」,《外臺秘要》始名「神闕」。 【釋詞】  神,指人之元神與臍神。
  • 腧穴名稱的字音、字形辨析
    以下是摘取內容: 中國針灸穴名是由漢字組成的。漢字是一種表意音體系的文字,形、音、義三者合於一體。由於歷史的原因,針灸穴名遺有不少訛誤之處。因此,在討論腧穴的命名時,必須根據古今形、音、義「六者互相求」的原則,對其加以整理、提高,才能使現行針灸穴名臻於標準化,而便於國內外的正確使用,更好地發揮針灸穴名的作用。
  • 針灸穴名解——膀胱經腧穴 督俞
    【定位】  在背部,當第 6胸椎棘突下,旁開 1. 5寸。 【特點】  屬足太陽膀胱經。 【主治】  心痛,胸悶,腹痛,寒熱、氣喘。 【來源】  本穴最早見於《太平聖惠方》。 【釋詞】  督,有督統、正中之義。
  • 久咳不愈,這兩組腧穴竟然有奇效!
    治療久咳不愈的兩組腧穴 1左側通天 >凡是久咳不愈,劇烈咳嗽,甚者不能睡覺,乾咳或痰咳,如左通天(或其上下左右的部位)有鬆軟或僵硬的指下感,或按壓時患者有酸痛感,可用搓針法進行針刺治療。
  • 任脈之關元 穴位常識
    本經腧穴 會陰、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裡、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羶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承漿 關 元
  • 針灸穴名解——心經腧穴 靈道
  • 針灸穴名解——胃經腧穴 內庭
  • 中醫健胃之法——刺激上、中、下脘三穴!
    上脘穴、中脘穴,及下脘穴,均出自《針灸甲乙經》,是隸屬於任脈的穴位。脘,胃脘的意思,上、中、下分別對應其位置,因其都位於上腹部,內應於胃,根據位置高低的不同,稱為上脘穴、中脘穴及下脘穴。中醫認為上脘穴、中脘穴及下脘穴均為胃之募穴,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效。是健胃三大要穴。
  • 針灸穴名解——膀胱經腧穴 飛揚
    【釋義】  按本經之氣,自委陽而下,所過委中穴位,深如淵澗,合陽、承筋如由巔至麓,承山則山下之夾谷也。委中、承山俱為陰象,迨至本穴則由承山橫過腿外側,亦由陰分轉陽分也,突然躍起,狀若騰飛,猶出潛飛躍之勢,故名「飛揚」。飛揚為足太陽之絡穴,脈行至此脫離正軌,斜絡足少陰,溝通司人身矯捷的陰蹺與陽蹺,功可祛風健腰,助膝行走。
  • 針灸穴名解——肺經腧穴 孔最
  • 中醫養生:胃不舒服按三脘
    暴飲暴食、過食辛辣生冷都會令胃不舒服,如果是輕度不適,大家不妨按摩上脘、中脘、下脘三個穴位,有健脾和胃作用。上脘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5寸處。按摩此穴可改善胃痛、嘔吐、反胃、腹脹、腹痛等症狀。中脘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臍上4寸處,是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的交會穴。
  • 下脘穴、中脘穴、上脘穴——和胃健脾「三劍客」!
    下脘穴、中脘穴、上脘穴,這三個穴位的組合具有和胃健脾、消積化滯的功效。臨床當中主要用於治療腹痛、腹脹、納呆、嘔吐、呃逆、洩瀉等消化系統的病症。上脘穴、中脘穴,及下脘穴,均出自《針灸甲乙經》,是隸屬於任脈的穴位。
  • 教科書上沒有的一課:賀普仁談經絡與腧穴
    作為針灸科醫生,以上的內容大部分已爛熟於心,臨床中也是如此運用的,如臨床中常取任脈的中脘、氣海、關元等穴用於補氣養血,針刺或施灸,對於虛損證候,可獲得其他經脈的腧穴難以達到的治療效果,這與《難經》提出的奇經八脈是「深湖」的理論吻合。
  • 一分鐘治病:任脈穴位一覽表,難得好文,不可不讀!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任脈是人體14條經脈之一,屬於奇經八脈,有著「陰脈之海」的稱號。任脈起於小腹,止於眼眶,具有調節陰經氣血、調節月經的作用。任脈共有羶中、關元、氣海等24個腧穴,每個穴位又有各自的功能主治,具體這24個穴位該如何取穴、如何施治,又能分治哪些疾病呢?且看正文!【別名】屏翳。
  • 全網首發 | 「3D經絡腧穴專業版」震撼來襲!!
    (也有免費版本為:3D經絡穴位)3D經絡腧穴,是一款由「經絡」「腧穴」「解剖」組成的中醫專業軟體,拋開了傳統的文字與圖片的紙制傳播媒介,把傳統的文字敘述轉換為更為直觀的三維模型交互,使用戶對中醫「經絡」「腧穴」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產生更為直觀的理解。其適用性覆蓋於康復、理療、養生、教育四大板塊。
  • 【針灸入門經典】《中國針灸學》視頻教程4~6腧穴,測法
    針灸學是以經絡腧穴理論、刺灸技術、針灸的作用機理和臨床治療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臨床學科。針灸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醫學發展的早期,是以針灸療法作為主要的治療手段。針灸療法具有適應症廣,療效獨特,操作方便,經濟安全等特點,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系統的理論,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由一種臨床治療手段發展為一個專門的學科。
  • 這套保健操,早晚做一次,通暢任脈,消除百病
    長壽人有奇經八脈,任脈主陰,督脈主陽,陰陽是人體運動變化之本,一旦打通任督二脈,必將全身上下氣血充盈,百病自消。連接奇經八脈中有一脈叫任脈,它能協調臟腑和經絡之間的關係。任脈在人體的最中線,起於胞中,底於下頜,共有關元、氣海等24腧穴。任脈有「陰脈之海」之稱,被譽為承載人體的生命之根。任脈不通,則氣機不暢,可能導致三焦代謝紊亂。
  • 下髎穴(xià liáo)
    下為上之對,髎即骨隙,四對骶後孔為八髎穴所在,本穴位居最下,故名下髎[1]。下髎穴主治二陰、少腹疾患:如腹痛,腸鳴,洩痢,尿血,尿閉,淋證,月經不調,痛經,陰中癢痛,帶下,腰骶痛,少腹疼痛,腸鳴洩痢,大便下血,赤白帶下,疝痛,陰癢,下肢癱瘓,坐骨神經痛,腰痛,小便不利,便秘,小腹痛,現代又多用下髎穴治療睪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宮內膜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