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謝家灣小學課程整合促改革
「小梅花」課程令每個孩子綻放光彩
本報記者 匡麗娜
五月三十日,謝家灣小學校園,同學們在老師指導下進行棒球擊球練習。記者 盧越 攝
這裡沒有上下課鈴聲,沒有統一的課間活動,10多門課程融合成7門課程;這裡的孩子快樂、自信、自律;這所學校獲得第三屆中國質量獎,這是重慶市第一個,也是全國教育領域第一個中國質量獎。
這所學校,便是重慶市謝家灣小學。
「凡是對孩子有積極影響的元素都是課程」
全校沒有課間鈴聲,上課時間長短結合
5月30日,重慶日報記者來到這所學校。
中午12點10分,是學校的午飯時間。全校師生採用自主午餐的形式,兩葷一素一肉湯,讓食堂裡瀰漫著飯菜的香味。
學生們排隊取餐盤,自己打菜、舀飯、盛湯,動作嫻熟,井然有序。孩子們就近入座,輕聲交流,沒有人高聲喧譁,嬉戲打鬧,他們吃完飯,自動將餐具收拾到一個角落,有的學生收拾餐桌的時候,還順便用紙巾擦了擦桌子。記者仔細一看,學生們使用的餐盤和餐碗竟然是陶瓷的。
難道就不怕學生打爛餐具?
「我們堅持使用陶瓷餐具,既是培養孩子的生活儀式感,也是培養孩子的用餐禮儀,讓孩子們在真實充分的校園生活體驗中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校長劉希婭說,最初,學校實行自助餐時情況也不容樂觀,同學們不小心經常打碎陶瓷餐具,往往一頓飯下來,陶瓷餐具摔破一筐。「但,這些其實都是孩子們成長的聲音。」劉希婭認為。
事實上,不僅僅是餐廳的餐具,學校本著「凡是對孩子有積極影響的元素都是課程」的理念,用許多細小的事情來影響和引導學生。例如,學校取消了全校的上下課鈴聲,讓每個班級自主安排;取消了全校一個步調的大課間活動和課間操,改由每個班級自己創編課間操;每節課也不再統一為40分鐘,而是按不同的課程劃分為30分鐘,60分鐘和120分鐘。
又如,學校變期末測試為全方面、全過程的持續性評價,變以檢測知識記憶能力為主的考試為綜合考察思維、應用、創新的多維檢測。
在從容自在的校園氛圍下,同學們從他律走向自律,從靜態、單一的被動接受轉變為放鬆、主動地參與校園活動的新常態。學生學習成效顯著,在九龍坡區、重慶市、教育部的質量監測中,謝家灣小學的學生始終成績優異,特別是孩子的實踐創新能力、認知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特別突出。
讓每個孩子按照自己的優勢去發展
師生在上午高效完成學科課程,下午學生自主選擇社團和學科專題綜合實踐活動
做陶藝、畫油畫、跳拉丁舞、搭七巧板、學電腦編程……下午兩點,學校各大功能室裡熱鬧非凡,不同年齡、不同班級的孩子們因為同樣的興趣,在同一個教室裡一起參加社團活動。
木工教室裡,6年級2班的梁珺皓正興致勃勃地跟著老師學習陶藝製作。他滿手是泥,一隻手握著拉坯機,一隻手拿著竹籤,在泥坯上小心翼翼地刻畫出一道道花紋。「我打算做一個筆筒,從和泥開始,到最後上蠟,要兩周左右才能完成一件作品。」梁珺皓說,從上學期開始學習這門課,他已製作了花瓶、月餅、飛機等不少作品。
梁珺皓在學校社團活動裡的收穫遠不止這些。從二年級開始,他選修過足球、籃球、兒童畫等,「球類運動強健了我的體魄,繪畫提高了我的審美能力,陶藝鍛鍊了我的想像力和動手能力。」說這話時,梁珺皓一臉自豪。
不僅是梁珺皓,每天下午,謝家灣小學的孩子們都是這樣愉快地度過的。
「課改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通過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動手體驗,團隊合作,身心健康,讓每個孩子按照自己的優勢去發展,才是我們素質教育的目的和任務。」劉希婭說。
事實上,從2004年開始,謝家灣小學便秉承「六年影響一生」辦學理念,結合重慶地域特色和素質教育的核心要義,組織實施「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主題校園文化課程,建構了融合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環境課程三類一體的「小梅花」學校課程體系。
在保障國家課程目標不降低、內容不減少的前提下,該校將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共十幾門學科,整合為道德與法治、語文、數學、英語、體育、科學、藝術等7門課程。師生在上午高效完成學科課程,下午學校則開設了200多個社團活動和500多個學科專題綜合實踐活動供學生自主選擇。
「通過課程整合,老師孩子們用60%的時間,就把原有的課程內容按照國家的課程標準完成了。同時留出了40%的時間,讓老師和同學們自主地去參加專題活動、實踐活動和社團活動。」劉希婭稱,這樣一來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二來社團和專題綜合實踐活動打破了班級、年級界限,讓學生和有共同興趣特長的夥伴聚在一起對話研討、操作分享、共同提高,同時也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孩子們自主性的選擇與學習需求,「從而實現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
教師各盡其才
從「教材是我們的世界」走向「世界是我們的教材」
「在和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真正體會到教學相長的道理,作為教師我也得到了成長。」採訪中,謝家灣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老師陶玉婷發出這樣的感慨。
她說:「在日常教學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實踐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這對教師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其教授的內容就不能只局限於教材,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也行不通了。常常是教師教一本書,則自己要學一堆書,要從『教材是我們的世界』走向『世界是我們的教材』。」
課程內容的整合,學習方式的轉變,令師生們受益,也引發各方關注。2018年,謝家灣小學「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素質教育育人模式榮獲第三屆中國質量獎,這是重慶市第一個,也是全國教育領域第一個中國質量獎。
教育部教材局局長、教育部課程中心主任田慧生說:「謝家灣小學的課改抓住了基礎教育育人的關鍵環節和核心,是徹底、系統、全面的課改,雖然是艱難的,事實證明也是成功的、可行的。謝家灣小學做了中國教育未來30年想要重點做的事情。」
[ 責編:孫滿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