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季,相信大家都在緊張忙碌地準備申請中。標化、寫文書很重要,但是相信不少同學也在準備面試中。
求求你收了我吧
技能全解鎖,夢校愛上我
雖然並不是所有美國大學都強制要求面試。但是隨著美本申請人數的過度飽和與各種標化分數的水漲船高,成績優異的學子如今比比皆是。沒有面試,招生官只能憑冷冰冰的資料來認識你。可這麼多份申請材料,你如何保證招生官會記住你?
所以,面試會是讓招生官更加了解你的一個方法。通過直接的溝通了解,你的面試官可以考察你的水平是否真正如資料所示那般優秀,近距離感受你的綜合素質、考察你的英語水平等,以及通過你的表現來判斷你個性與學校的匹配度。而面試者們也可以趁此機會,立體展現自己,讓招生官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只要你性格可以,真人和他人溝通沒硬傷、英語口語不錯的話,學姐還是建議大家儘量爭取面試機會的。
部分美國大學的面試要求
recommended encourage 鼓勵推薦、recommended 推薦、optional 可選
具體信息請以申請院校的官網為準
有的學校是會篩選一部分比較可能錄取的人,給他們面試機會,但是有的學校是要自己爭取的。比如在官網申請面試或者發郵件詢問。所以大家最好提前上官網了解面試要求和申請方式。
「If you are assigned an MIT alumni interviewer, definitely take advantage. There is a slightly higher admit rate for those applicants who take advantage of the interview."
—Vincent James, Former Assistant Director of Admissions, MIT
如果你被分配了一個MIT校友面試,一定要抓住機會。參加校友面試的申請生會有一個稍微高一些的錄取率。」——前任MIT招生官助理
面試類型主要分為:
招生官面試(Admission Officer Interview):除非是招生官來到中國,否則都需要學生親臨校園,和招生辦安排面試。面試你的招生官就是審核你申請材料、決定生死的人,因此會直接影響申請結果校友面試(Alumni Interview):如果在你居住地有校友義務為母校做招生官的話,那你就可以就近面試,校友會為你撰寫面試報告。校友面試對申請作用較小,可是!如果招生辦是在你和其他申請者之間搖擺不定的話,那這個時候校友給你寫的面試報告可能就會起決定性的影響了。畢竟如果一個申請者有校友熱情洋溢的讚揚「這個學生就是我學生時代希望有的同學!」,另一個同等條件的申請者沒有,腳趾頭都知道招生官會給誰發厚信封的吧?
那現在,可能很多同學已經和面試官有約了。所以學姐有幾點重要過來人經驗要提醒大家:
事先主動和面試官確認面試的日期、時間、地點。如果可能的話,可以提前去面試地點踩個點,了解應該如何到達。免得第一次去找不到路而遲到。提前確認面試官的聯繫方式,以防臨時找不到,需要聯繫。可以提前問問招生官到時的外貌特徵,也可以告訴招生官當天你將有說明外貌特徵(長頭髮、穿白色上衣、藍色牛仔褲等)。提前15分鐘到達,最不濟也要準時到達。裝扮以乾淨、整潔為好,不能太休閒,但也不用太過正式,用力過猛。忌濃妝豔抹、暴露著裝、人字拖或者破洞牛仔褲。面試結束後,要當面向面試官表達感謝。回家後也及時給面試官發一封感謝的Email。因為校友面試你是自願無償的,他們拿出了寶貴的休息時間來了解你,並為你寫面試報告。表達對他們的感謝是一個基本禮節。
那面試過程中,面試官可能會問你什麼問題呢?作為Pomona College(波莫納學院)校友面試官的學姐就來介紹大多數招生官常提的8個問題,以及回答的建議。
關於面試的8個常見面試問題
College interview questions
01. 說說你自己
Tell me about yourself.
無論什麼面試,自我介紹都是面試話題開始的第一個問題。可這個普通尋常甚至有點vague的問題,卻非常考驗學生是否能夠清晰、明了、準確、真實地把自己的特徵傳達給招生官,讓招生官對你留下記憶點。
在絕大多數的校友面試中,校友是沒有看過你的申請信息的。所以大家就從最基本的信息開始介紹起,不要假設面試官已經看過你的材料了。大家可以圍繞著這幾個問題來進行回答,比如:
我的教育背景是什麼樣的(所在學校、課程)?有過哪些經歷(曾任社團職位、社會實踐經歷等)?課餘生活是什麼樣的?簡單說一下自己的性格特徵,但不要過於糾結。因為這部分的答案千篇一律是正向的負責、友好、努力之類的。因此無需過多闡明。最重要的是你的與眾不同,關於這部分內容,大家可以說一下自己有什麼怪癖、獨特的經歷?為什麼你的朋友真的喜歡你?是什麼讓你發笑?是什麼讓你生氣?你喜歡做什麼,所有的朋友都認為這很奇怪?等等有意思的事情讓招生官感到你「別具一格」。你還可以補充申請中受篇幅限制而沒能提到的點,告訴招生官一些對你有意義的事,讓面試和申請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這些點就可以組成一個鮮活立體的人了。不過最重要的還是真實、自我展現,而不是自我塑造。回答最好有理有據,搭配上具體的事例來告訴面試官,切記不能泛泛而談。並且過程中要拿捏好分寸,不要過於誇誇其談,也不要踩紅線、雷區。你或許不知道學校想要什麼樣的人,但多少要清楚學校不想要什麼樣的人,像功利主義等等。對於面試,能出彩自然最好,但更重要的是不要給面試官留下負面印象。
自我介紹的過程中也要注意觀察面試官的表情。把握講話節奏。如果面試官有點走神兒了,那可能說明你話有點太長了。
02. 告訴我你克服過的挑戰
Tell me about a challenge that you have overcome
一所大學想要知道你面對逆境時,會如何應對。是因為在你的大學生涯中,會遇到許多你需要克服的挑戰。面對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從許多不同方面的「挑戰」展開來談。比如:
學業的挑戰
你覺得化學或英語特別難嗎?你是否為平衡學校工作與作為社團領導職位角色而努力過?等等。學業上的挑戰是大部分學生可能會首先想到的,很多學生也許都有過類似的經歷。但這個回答可以讓招生官認識到,將來在大學中面臨學業挑戰,你的處理方式是怎樣的。
運動的挑戰
你的運動有哪些方面對你來說並不容易?你是否有不得不提高過自己運動體能的經歷?大家可以聊聊如何應對這些困難的,可別顧著吹噓自己努力後的運動成就哦。
悲傷的經歷
這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有,但確實是每人獨特的經歷。你是否失去了親近你的人並且難以克服悲傷?你的學校工作和其他義務是否會導致你的意外或死亡?如果是這樣,你是如何最終繼續前進並從痛苦的經歷中成長的?
個人目標
你為自己設定了難以實現的目標嗎?你有沒有堅持每天慢跑半小時?或者你是否挑戰自己背下50,000個單詞?如果是這樣,這可以作為對問題的良好回應。向你的面試官解釋為什麼你設定你的特定目標,以及你如何實現目標。
如果遇到這類問題,大家要記住,面試官不一定有興趣聽到你過去的一些恐怖、悲慘的故事。相反,這個問題旨在幫助面試官發現你是什麼類型的問題解決者。事實上,揭示你理解某些問題的複雜性可能會在你的面試中發揮得很好,因為它會突出你的成熟和體貼。大學就是要發展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面試官希望看到你在這些方面有所承諾。面對挑戰時,你如何回應?
03. 你為什麼對我們學院感興趣?
What motivated you to apply for xx University?
招生官提出以上這個問題,歸根到底是想聽你說你為什麼覺得這個學校適合你,同時為什麼你對這個學校感興趣。
回答這種問題,首先你要對申請的學校足夠了解。官網、百度、學長學姐等等途徑都能幫助你詳細了解學校的信息,你可以從中挑選出吸引你的細節來說。比如,地理位置、氣候、特色專業、具體教授、校園氛圍、教學理念、師生關係、飯堂宿舍。
然後再從自身出發,將自己的特點與學校的特點相契合,明確地告訴招生官:我已經對貴校做了充足的調查,因此認為只有來到這裡,才能實現我的夢想!
但記住要避開比如排名、出名等這種比較人人皆知的事情;也避免回答「我想賺很多錢」或「你大學的畢業生獲得好工作」。你要突出你對知識興趣,而不是你的唯物主義欲望。
錯誤示範:
「Your college is prestigious.」你的大學很有聲望。」 這個大學與其他著名大學的區別是什麼?為什麼聲望對你很重要?學院的學術和/或非學術特徵到底讓你渴望參加什麼?
「I'll make lots of money with a degree from your college. 」「我會從你的大學獲得學位,賺很多錢。」你更關心你的錢包而不是你的教育。
「All my friends are going to your college.」「我所有的朋友都要去你的大學。」你的面試官會希望看到你因為自己的教育和職業目標而選擇了大學,而不是因為你盲目跟隨你的朋友。
「You're my safety school.」「貴校是我的保底學校。」即使這是真的,也沒有大學想聽到這個。
總之,面試官希望你對學院感興趣的原因不是同伴的壓力、父母或輔導員的推薦、或是排名等原因,而是希望你能主動地去思考自己想要什麼,以及是否通過調研了解學校是否滿足你的需求,所以選擇了與自己相匹配的學校。
04. 你平時有什麼娛樂活動?
What do you do for fun in your free time?
大學面試官可能會以多種方式提出這個問題:你在空閒時間做什麼?你不上學的時候怎麼辦?你周末做什麼?是什麼讓你開心?這個問題,其實是因為大學生活顯然不不僅僅是學術課堂,所以招生人員希望了解學生即使在不學習的情況下,是否也會做有趣、有意義的事情。
每天晚上都審問自己,
今天的我,是否比昨天的我,更優秀了?
所以,當你回答這個問題時,請確保你的業餘聽起來像是在閒暇時做有趣的事情。什麼打一場足球比賽、去鄰近的山區徒步旅行、在廚房做學烹飪、和朋友一起玩文字遊戲、去社區做志願者等等都是極好的。一般來說,這個問題的最佳答案是表明你在課堂之外有自己特別感興趣的事情。這個問題可以讓你證明你是個全面發展、主動思考的學生。
錯誤示範:
但是,像這樣的答案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
「我喜歡和我的朋友們一起玩。」所以你和你朋友在玩啥?最好要具體一些。「我刷視頻。」 除非你刷視頻刷出什麼特別成就來了,在面試中就不要強調這一事實了。「我沒有空閒時間。」對於一些學習任務繁重的學生來說,這的確是很真實的,但大家也要注意問題問的是,如果你有空閒時間,你會怎麼做?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大家無論回答了啥,最後一定要闡述一下這個活動為什麼對你來說很有趣、你從中學習到了什麼,最好不需要讓面試官引導你更深入地進行回答:
招生官:你喜歡做什麼好玩的?
你:我喜歡踢球。
尷尬的沉默.......
可如果這樣的回答招生官的問題,就會讓聊天豐滿了許多:
招生官:你喜歡做什麼好玩的?
你:我喜歡踢球。每次可以和不同年級的同學在球場上配合、奔跑,不但可以結識到許多新朋友,還能釋放壓力。通過團隊協作,讓我能感受到團結的力量。事實上,我對XXX學院感興趣的一個原因是學校有許多運動項目。
05. 你想要學習什麼專業?
What do you want to major in?
你想學習什麼專業?問題可以有多種形式,比如:
What academic subject most interests you? 你最感興趣的學術科目是什麼?What do you plan to study? 你打算學什麼?What are your academic goals? 你的學業目標是什麼?Why do you want to major in business? 你為什麼想主修商業?
這也是招生官常愛問的面試問題之一,因為他們會想了解到你是否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或專長所在。這個問題聽上去好像需要學生做很明確的人生規劃,但實際上很大一部分的大學申請者是不知道、不確定他們會選擇什麼專業的。那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該怎麼辦?
你可以直接坦白自己的不確定,不要假裝你確定好選擇什麼專業。因為大學也知道大家在大學畢業前大概率都會換專業,也預留了兩年時間給大家充分探索自己的喜好。所以坦白你的不確定並不會對你的申請帶來負面影響。
但是,如果你只說「不知道選什麼專業」的話,這個對話又有點進行不下去了。但你若說:「我還沒有選定專業。但我喜歡與人合作。我期待著學習社會學,心理學和政治學等課程。」就會讓招生官感受到你已經已經考慮了各種選擇,更重要的是,你是一個好奇、期待探索各種可能性的學生。
那如果你已經確定好一個專業了,為了讓答案能更有吸引力,大家最好能解釋一下為什麼會對這個專業感興趣,或者又是哪些經歷或高中課程讓這個專業引起了你的興趣?
06.你會推薦什麼書?
What book do you recommend?這個問題可以有多種形式,比如「你讀的最後一本書是什麼?」; 「告訴我你最近讀過的一本好書」; 「你最喜歡的書是什麼?為什麼?」; 「你喜歡讀什麼類型的書?」; 「告訴我你讀的一本好書。」 等等。
無論問題的形式如何,面試官都會通過詢問你的閱讀習慣、書籍偏好來了解你:比如:
你是為了快樂而讀的嗎? 積極的讀者是具有智力好奇心的人。他們也比非讀者更有閱讀理解和寫作技巧。在高中閱讀很多的學生在大學裡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要大於沒有讀過大學的學生。你知道如何談論書籍嗎?你的大學課程很多都會涉及到你所閱讀的內容的討論和寫作。這個面試問題有助於招生官了解你這方面的能力。你的興趣。你可能會在另一個面試問題中被問及你的興趣和激情,如果你能詳細介紹一門相關的書籍,就可以更加證明你對這方面的熱情和好奇了。比如如果你前面已經提及你對不同的文化感興趣,以後想學國際關係。那如果你能對一本相關書籍侃侃而談,不就證明你並不是葉公好龍,而是真的有進行主動鑽研的嗎?
其實你選哪本書都並不重要。面試官更希望考察申請者是否能清楚地表達推薦該書的原因。這本書講了什麼?這本書是如何打開你的思維方式、或創造新的理解的?如果你真的有專注於一本你真正喜歡閱讀的書,並且你考慮過為什麼喜歡它,應對這個面試問題你應該沒什麼困難。
07.對你影響最大的人是誰?
Who influenced you the most?或者也可以理解為,你最欽佩的人是誰?
招生官的問題是想詢問你的興趣和價值觀。同樣,這個問題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例如,你可以談論你欽佩的作家、老師或家庭成員。然後要解釋為什麼你欽佩這些人。例如:
家庭成員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父母和兄弟姐妹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巨大影響。而因為親近與熟悉,大家對家庭成員的影響也能更好地舉例來說明。老師:老師是辛勤的園丁、是指路的明燈。也許你的學業上,正是因為在某一位老師的影響下,從此對學科的領域產生了興趣;或者是老師無私的關懷,讓你有了想從事教育行業的想法等等。朋友:親密朋友對自己的決定和行為一樣有很大的影響力。比如:你有一位幫助你在高中成功的好朋友嗎?又或者你是否有一個以負面方式影響你的朋友?教練 :教練可能教會了你領導力,責任感和團隊精神,所以你也可以說明你的教練的教誨如何幫助你在體育以外的其他領域取得成功。
08. 職業/未來 規劃
What plans do you have for your future?What do you see yourself doing 10 years from now?
從現在起10年後你會看到自己做什麼?你想對生活做些什麼?你的目標是什麼?你理想的工作是什麼?你想對你的大學學位做什麼?你未來的計劃是什麼?這些都是許多面試官會詢問申請人他們的未來規劃的問題。他們就是想看看你是否考慮過你的未來。很多學生沒有在大學裡取得成功的原因,就是他們並不清楚為什麼大學對他們以後人生道路規劃會很重要。
當然,很多同學目前對自己並沒有什麼明確的職業規劃。可以根據自己所選擇的專業,或者申請學校的校友們的職業發展來提前準備一下。記住,這個問題被問到的概率大到可怕,千萬不能在招生官問你的時候,說不知道。
錯誤範例:
「我不知道。」 不確定是大家可以理解的一件事,畢竟大學期間學校也會給學生探索的時間。但迴避問題,沒有回答,只會讓招生官覺得你沒有自己人生的思考。
正確的回答應該是:「我不知道我會做什麼,但我知道我想幫助解決的問題是XX。在大學裡,我想參加XX和XX課程,了解一些選擇是什麼。」這樣的答案顯示了你的不確定性,但它表明你了解自己,你已經考慮了未來,並且你渴望探索新的研究領域。
「我不確定我會做什麼,但我想賺很多錢。」 這個答案表明你沒有學術興趣,但你有強烈的唯物主義欲望。這種態度對於一所試圖招收有趣和passionate的學生群體的大學來說並不是很有吸引力。「我想為一家大公司工作。」 沒有說什麼類型的公司?以及為什麼?模糊的回答不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面試的最後,通常面試官都會給你一個提問題的機會。
「My biggest pet peeve as an Admissions Officer was when a kid would visit the office, expect to have an audience with me, and then have no questions at all. Not even easy ones the website could answer! That tells me a lot about the student, not much of it good.」
—Cat McManus,Former Assistant Dean of Admissions, Princeton & UPenn
「作為招生官最讓我生氣的事情就是當一個孩子來訪問辦公室,想來跟我見一面,但是沒有任何問題要問。甚至沒有簡單到網站就可以回答的問題!這就讓我對這個孩子了解了很多,但不是好的方面的。」
當被大家被問道「你還有什麼問題要問的嗎?」的時候,可一定不可以大腦空白,兩眼無神。
一方面,這個問題的本質就是想看你對於這個機構/學校的了解程度。只要有了解,就一定會有問題。面試官也會很樂意幫你解答問題。所以,如果學生能夠從自身出發問一些學校的問題,會讓面試官感覺到學生對大學真的很感興趣。
另一方面,無論你的面試官是招生官還是校友,他們都對大學的情況很熟悉,是你獲得關於這個大學第一手消息的好機會,幫助你了解這所大學是否真的適合你,千萬不要放過啊!
其實,大學面試就是非常友好的聊天,目的是為了讓你的招生官認識你,同時也是你更了解夢校的一次機會。所以大家心態不用太凝重,也無需太緊張。面試問題的核心無非就是學校、興趣、專業、家庭以及所遭遇的困難,基本都是圍繞了以上這最常見的8個問題。如果在面試過程中,有自己比較感興趣或者擅長的話題,一定記住要好好表現,鎖定招生官青睞的目光;在回答問題時,直接回答問題,切忌不要泛泛而談,最好配上一些原因以及具體事例,讓招生官能夠更清楚、更明確的感受到你是一個怎樣的人。
現在,既然你已經知道了面試官的秘密,在面試前,就可以先預先準備一下答案(用英語),並且找信賴的老師進行mock interview。有了練習和準備,到時表現就可以更加胸有成竹啦!
最後,祝各位同學能在面試中一切順利,成功與夢校牽手啦~
好好學習美國史
有助你更了解美國社會情況
還有美國文化發展的狀態
更有益於大家融入美國生活
AP丨SAT2 美國史視頻課
適合留學考試的你,更適合留學生活的你
AP丨SAT2 美國史 今日上新:
第38課:
西部大開發 (2):印第安人政策 & 西部拓荒完成
the West (2): Indians, the clo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