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筆者讀書時可能有點矯情,講究點氣氛,比如在風和日麗的時候,要讀散文,最好是汪曾祺的;在細雨纏綿的時候,要讀言情,最好是張愛玲的;在陰沉晦暗的時候,要讀懸疑、推理,最好是日系作家的。近來,在一個黑雲壓城的午後,就偶遇了湊佳苗《告白》(已改編為同名電影)。下面就為大家講講這本書,和看過這本書之後的一點想法。
《告白》是一個關於復仇的故事。單親媽媽獨自撫養的女兒,被自己的授課學校的學生惡作劇般的謀殺後,她用自己的方式懲罰了作惡者。所謂殺人誅心,她的懲罰方式持續時間特別長、波及範圍特別廣、破壞性特別大:將攜帶HIV的血液注射到作惡者每日必喝的牛奶中,在他們喝完之後的班會課上,詳細的講述了女兒被謀殺的整個案發過程,指出了作惡者,最後告訴全班同學她的報復計劃。就像是在池塘中扔進一顆炸彈,轟的一聲,炸起千層浪。
之後,作惡者的世界進入了因果報應輪迴:冷靜聰慧的作惡者一號作為始作俑者,在尋求母親關注的路上,犯下了一個接一個的錯誤,最終走向了毀滅的深淵;懦弱自卑的作惡者二號作為直接謀殺者,被HIV嚇破了膽,在其愛子成魔母親的壓迫下,反手刺死了母親;本應置身事外的同班同學,自詡成為懲罰惡人的正義使者,組團結伴惡意欺凌作惡者,順手欺凌不願與他們同流合汙的路人甲;明知自己弟弟犯下殺人錯誤卻不做任何行動的姐姐;一心尋思最終莫名被殺的少女;曾經的混子,攜帶HIV的愛心講師……當然,還有一心復仇,將作惡者及其至愛,親手送上斷頭臺的女主人公。
小說設定,在日本因為少年法的規定,未成年人即使犯下殺人重罪,懲處力度也微乎其微。在這種情況下,復仇對嗎?也許是對的。當法律無法讓每一個人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時候,不免有人會選擇用自己的方式來獲取公平與正義。孔夫子有云: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惡之名除惡,方顯本色。
在這個錯綜複雜的故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無奈與可憐,但這些並不能成為傷害別人的原因。故事的本意也並不是鼓勵大家為惡,而是批判性的去看待惡與善。生而為人,要善良,但善良也是要長出牙齒的。當然,如若可以,希望我們都有不去做壞事的骨氣,都有不遇到壞事的運氣,都有不怵壞事的勇氣。
最後,筆者用知乎的一個回答來與你共勉: 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發出聲音是危險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覺無力發光的,那就蜷縮於牆角。不能習慣了黑暗而為黑暗辯護,不要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笑那些比自己熱情勇敢的人們。可以卑微如塵土,不能扭曲如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