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勞作、籤名倡議、聽老黨員講那過去的農耕故事……芙蓉區以多...

2020-12-19 紅網

紅網時刻通訊員 戴維怡 長沙報導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為迎接即將到來的第40個世界糧食日,芙蓉區通過開展各類主題宣傳活動,在全社會倡導人人都做「愛糧節糧」的宣傳者、倡導者、踐行者的良好風尚。

端牢中國飯碗,從娃娃抓起

在今天這樣一個溫暖明媚的日子裡,隆平水稻博物館迎來了一群稚嫩的面孔,來自芙蓉區東暉小學的同學們來這裡參加「做快樂小農夫,當愛糧惜糧小衛士」主題活動。同學們通過聽宣教課程,參與稻田勞作,分享心得體會等,更真切地感受到了「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內涵。作為湖南省糧食安全宣傳教育基地,隆平水稻博物館通過舉行2020世界糧食日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活動,發起「愛糧節糧·光碟行動」公益倡議,呼籲大家「珍惜糧食,拒絕浪費」,共同營造愛糧節糧的良好社會風尚。

在「稻夢空間」隆平水稻博物館,孩子們跟著講解員聆聽雜交水稻的生長故事。

最緊張有趣的田間除草活動大比拼正如火如荼地開展。

杜絕餐桌浪費,志願者在行動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在東岸街道東宜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育才東屯小學的小朋友們帶來了朗朗上口的《節約糧食》詩詞朗誦,志願者代表們也通過宣讀「文明健康,有你有我」誓詞,倡議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社區居民還通過自編快板書《東宜人民話小康》追憶現有生活的來之不易,廣大居民更覺要珍惜一粥一飯,紛紛在籤名牆上簽名,鄭重承諾養成節約、健康的餐飲和生活習慣。

朝陽街道人民新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志願者們則深入餐飲門店勸導用餐客人「按量點餐,使用公勺公筷」,發放「公筷公勺、文明健康」倡議書,倡導糧食安全,營造文明餐桌新風尚。

傳遞農耕記憶,爭做節糧先鋒

「搖搖晃晃的木耬,老牛脖子上的梭子,把大地掀起層層波浪的木犁,曬場上『嗚嗚』叫的風車和迎風揚場的木鍁,砸碎坷垃蕩平土地的大耙和為大地梳妝的抿耙……」東湖街道濱湖社區,87歲的老黨員李再忠帶著小朋友們重溫兒時的農耕記憶。小朋友們手繪心中的農耕印象,畫出節約之美,讓愛糧節糧知於心,見於行。

相關焦點

  • 追憶青春歲月 不忘跟黨初心——一起聆聽老黨員講那過去的故事
    追憶青春歲月 不忘跟黨初心——一起聆聽老黨員講那過去的故事 2019年07月11日 09:37:40 來源:浙江之聲   新藍網-中國藍新聞客戶端7月9日訊(中國藍融媒體中心 浙江之聲記者呂瑞峰 通訊員周桂林)火紅的七月,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8周年之際,7月6日上午,菱湖鎮許聯村黨支部和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團成員走進老黨員家,聯合開展「不忘初心 聆聽老黨員入黨的初心故事」紅色星期六主題活動。
  • 預備黨員黨課都能這麼有趣?來聽老黨員們講他們的故事
    「老黨員是黨的寶貴財富,現在,讓我們把話筒交給現今已高齡88周歲的老黨員吳戈爺爺。」在主持人的介紹下,一位老人邁著步子走向主講臺。據悉,為豐富年輕黨員們對黨史的了解,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邀請到了來自桐廬縣桐君街道東門社區的老黨員吳戈和滕關雲,為這批00後講述自己的經歷。
  • 長興社區:聽老黨員講故事 傳承紅色精神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郭致遠 通訊員 趙鈺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8周年,弘揚和培育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精神,引導激勵他們學習老革命時代的精神,6月21日,惠濟區長興路辦事處長興社區開展「聽老黨員講故事 傳承紅色精神」活動。
  • 烏市第十三幼兒園慶國慶—聽爺爺講那過去的故事
    聽爺爺講那過去的故事     烏魯木齊市第十三幼兒園很榮幸邀請到了90歲高齡的中國共產黨員劉國珍爺爺來幼兒園給小朋友們講那過去的故事。9月26日,劉國珍爺爺在烏魯木齊市幸福路片區管委會幸福集社區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來到了我園。劉國珍爺爺於1929年出生在河北,16歲參加八路軍,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 【區縣動態】芙蓉區:「聲動樂齡」聽了學了也樂了
    【區縣動態】芙蓉區:「聲動樂齡」聽了學了也樂了 2020-09-30 15: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芙蓉區:分享勵志故事開設書法課堂 為學子打造充實假期生活
    星辰在線1月15日訊(通訊員 羅園)1月15日,芙蓉區東湖街道韶光社區舉行了一場假日閱讀品書香活動。(孩子們聽陸福來爺爺講故事。)均由通訊員供圖)  「孩子們你們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正是奮發向上的時刻,更要多讀書。」活動現場,85歲高齡的陸福來老師拿著書慷慨激昂給芙蓉區大同三小的孩子們講故事,而小朋友們都聽入了迷。陸嗲嗲197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一名優秀黨員、原芙蓉區素質教育基地退休老師。陸爺爺結合身邊實例給小朋友們講訴學習的重要性,並指出對學習懈怠的危害。
  • 五蓮縣汪湖鎮中心小學 體驗農耕生活 涵養節儉風尚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重要指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引導學生崇尚自然簡約的生活方式,在校園中形成勤儉節約、綠色環保的良好風尚,近日,汪湖鎮中心小學開展了「體驗農耕生活 涵養節儉風尚」實踐活動,培養孩子熱愛勞動,勤儉節約,了解農耕知識,體驗生活。通過動手、動腦,走進自然,貼近生活,親近土地,樂享農耕,感受勞作之艱辛,感受糧食的來之不易。
  • 五蓮縣汪湖鎮中心小學:體驗農耕生活 涵養節儉風尚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重要指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引導學生崇尚自然簡約的生活方式,在校園中形成勤儉節約、綠色環保的良好風尚,近日,五蓮縣汪湖鎮中心小學開展了「體驗農耕生活 涵養節儉風尚」實踐活動,讓孩子通過動手、動腦,走進自然,貼近生活,親近土地,樂享農耕,感受勞作之艱辛,感受糧食的來之不易。
  • 傳承紅色基因,聽芙蓉「五老」講紅色故事
    今天就帶大家認識幾位芙蓉區的「明星五老」,看看他們在關心下一代的廣闊舞臺上如何老有所為,發光發熱。老校長:退休不離三尺講臺 培育紅色接班人燕山小學退休校長張定浙為學生講廉潔文化故事。「張老經常來學校為學生講故事,為家長講解自身作為祖輩開展的隔代教育的故事。
  • 建築工程學院黨日活動:體驗農事勞作 感受勞動艱辛
    為響應厲行節約愛糧節糧號召,引領文明消費新風尚,10月25日,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建築工程學院學生黨支部在支部書記張超鋒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柯橋區鏡水社區路南村開展了一次農耕文化為主題的黨日活動,走進鄉野田頭,體驗農事勞作,感受勞動艱辛。
  • 老黨員餘熱生輝 建陣地以勞育美
    愛心寄學子黨風暖心懷  近日,區關工委、區委老幹部局、區教體局組織「五老」志願者、老黨員在全區開展了「愛心寄學子·黨風暖心懷」——老黨員寄語少先隊員活動。寄語少先隊員要從小學習做人,從小學習立志,從小學習創造,聽黨話、跟黨走,爭做新時代的好少先隊員;經歷疫情,讓學生了解抗疫英雄的故事,引導少先隊員感受成長,學會感恩;通過勞動陣地,引導學生在勞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成長,獲得成長的快樂和素質的提升。  區教體局關工委主任李玲為孩子們寫道:「疫情向好豔陽照,喜迎『六一』節日到,祖國花朵黨關懷,幸福快樂總圍繞。
  • 「半條被子」魚水情,「霍鏡初老黨員宣講團隊」掀起故事宣講潮
    這是珠江街「霍鏡初好人工作室」最近講述得最炙熱最溫暖的一個紅色故事。 為了讓更多人感受到「半條被子」精神的溫暖,從故事中感悟初心,傳承精神,凝聚力量,南沙區珠江街「霍鏡初老黨員宣講隊」立即行動起來,在轄內好人工作室、校園思政課堂、居民活動小廣場等地相繼開展「半條被子」紅色故事宣講活動。在珠江街,這種宣講隊成員講、轄內老少居民聽的現象正蔚然成風。
  • 為什麼農村在田間勞作的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年輕人幹嘛去了?
    在農村的田間地頭,可以說勞作的都是上了年紀的一些老人,因為現在的年輕人,他們根本不願意上山幹農活。在年輕人的意識裡,種地是沒有出息的表現,而且種地是最不划算的付出。有到田間勞作的功夫,還不如出去打工掙錢快,所以年輕人寧願讓地荒蕪著,也不去與田間勞作。
  • 採春茶覆地膜,大學生走田間地頭體驗農耕勞作
    「為搶農時,我和父母在一天裡為二十多畝地覆上了膜,從早上七八點幹到晚上八點,回家後只想倒頭就睡。」這是武漢紡織大學會計學院大學生們最近參加勞動教育課的真實感受,不少學生說,真正理解了父母的不易。武漢紡織大學會計學院大二學生李玲慧下地幫忙覆地膜武漢紡織大學會計學院大二學生周靈上山採茶家住恩施建始縣農萍鄉的大二學生李玲慧便是如此,她家中種著20多畝煙,從小她就幫父母幹農活,但因疫情滯留在家這麼久,致使她多天深度參與到田間勞作的經驗,以前還沒有過。
  • 田間當『農夫』勞作話節儉
    莆田網訊 近日,城廂區第一實驗小學農耕主題研學活動,在常太鎮東圳水庫和嶺下村舉行。該校320多名一年級的學生來到這裡,尋跡東圳精神、下田體驗農耕、舞龍慶豐收等。同學們一個個擼起袖子,拿起小鐵鍬,小心翼翼地從土裡挖出一個個地瓜,感受著豐收的喜悅,體會著農耕勞作的苦與樂。  「我上山是虎,我下海是龍,我在人間是堂堂的大英雄……」在玩舞龍滾鐵環環節,同學們敲鑼打鼓,「龍」行村中,收穫著集體勞作的快樂。此次研學活動,讓他們體會到勞動的苦與樂,爭當勤儉節約小標兵。
  • 河北保定:萌娃體驗農耕勞作 感受糧食來之不易
    10月20日,保定市蓮池區新華幼兒園組織大班、中班的部分孩子由老師帶隊,來到了位於郊區的一處農耕園體驗農耕勞作。>四五歲的娃娃大都是生活在城市裡,平時很少接觸農耕這顆大蘿蔔可是足足有3斤多呢!剝玉米是孩子們最喜歡的農耕勞作項目之一了
  • 五一·田間勞作,打梗子
    昨夜半夜起的大風,一直持續到清晨,我們相約六點鐘時起床,到田間打梗子,穿上舊的衣服,吃完簡單的早飯,清晨還是有點冷,估計是有風的原因吧!正好清晨的太陽突破烏雲剛好落在我家的院牆邊上,這在城市是幾乎看不到的景象,大概是一直在外邊工作的緣由,這種景象很少看見。
  • 夏天的夜晚,聽取蛙聲一片,還有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
    但在記憶深處,總能夠找到屬於夏天的那一些美好事情,不僅有美麗的夜色還有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從小在農村裡長大,小時候每到夏天便會坐在院子裡,看著天上的繁星和月亮,聽著田間傳來的蛙叫。正如辛棄疾在此詞中寫的「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那樣,時不時的還會有幾聲蟬鳴。好似在譜寫一篇美妙動聽的樂章,又好似在告訴人們,夏天來了。如此年復一年的周而復始。
  • 故鄉那一抹鄉愁 傳承好周口農耕文化
    周口,不單單是羲皇故都、老子故裡,還有很多精彩紛呈的「周口故事」,背後更蘊含著人文歷史、風土人情等方面的「周口元素」。那麼,周口到底是座什麼樣的城市,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記者探尋過往的歷史煙雲,穿過周口的大街小巷,希冀用筆鋒描繪、還原一個生動鮮活的「周家口」。耕田而食 「一頭牛」見證豫東大地的農耕文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 體驗田間大課堂 感知「粒粒皆辛苦」
    3日下午,位於南安梅山鎮燈光村的青少年校外實踐基地迎來了一群別樣的「勞動者」——100多名來自附近中小學和幼兒園的小朋友,以及他們的家長。新年伊始,他們相聚於此參加由燈光村黨總支、村委會,燈光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及梅山中心小學聯合舉辦的2021年「傳遞鄉風文明·共建美麗鄉村」農耕趣味親子活動,體驗農耕勞作,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