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裡挑一#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句子,不陌生吧?荔枝旺季又要到了,有沒有嘗到今年的第1口妃子笑呢?荔枝是很多吃貨的最愛,不過,也有人擔心。因為,有1種荔枝病,據說會在吃荔枝後引發腦炎。這是真的嗎?吃荔枝傷腦,問題出在哪兒呢?
荔枝病的源頭,要從1995年說起。那年,在印度的1個地方,幾百名兒童莫名其妙地患上了癲癇,並且感覺腦袋犯迷糊,其中,部分人因此死去。到了2014年,當地的醫院接受了390名患有這種怪病的兒童,其中122人死亡。
孩子們在每年的5月至7月間,就會染上這種急性大腦疾病。當地盛產荔枝,而病例突然出現的時間,正是荔枝成熟的時候。於是,有大夫就猜想,可能是荔枝上沾有什麼病菌或者毒物,引發了腦炎。但是,不論是查找細菌,還是重金屬及農藥,都沒有獲得什麼有價值的線索。
這種奇怪的現象,引起了1個國際科學團隊的注意。學者們在調查了相關病例後發現,荔枝自身的化學物質,可能是導致前1天晚上沒吃晚飯的孩子患病的原因。研究人員還在患病兒童中觀察到了血糖降低的情況。此前,還有研究發現,荔枝含有1種名為亞甲環丙基甘氨酸的物質,這種物質在動物試驗中,會造成血糖降低。
荔枝病的其他研究也相繼進行。有學者發現次甘氨酸方面的病例,當食用1種類似荔枝的西非荔枝果後,次甘氨酸會導致神經系統症狀。於是,有科研團隊深入荔枝病發源地的患病孩子的家庭,進行深入調查,仔細詢問孩子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研究人員發現,患有腦病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相比,吃荔枝的可能要高出近10倍;自己進入荔枝園的可能要高6倍;吃荔枝前1天晚上,空腹的可能要高出2倍多。此外,還發現,患病的孩子,更可能吃了未成熟或者腐爛的荔枝。
科研人員又回到醫院,那裡收集了73份患病兒童的尿液樣本。經過測試發現,有大約50%的樣本中,亞甲環丙基甘氨酸和次甘氨酸呈陽性,而同時收集到的荔枝樣本中,如果是未成熟的荔枝,這2種物質的濃度更高。由此,可以判斷,是這2種物質的毒性導致了腦炎。研究人員還發現,在荔枝收穫季節,有些小朋友會整天在附近的果園玩,只吃荔枝,不怎麼吃晚飯。於是,研究人員推斷,不吃飯造成的低血糖,加劇了2種毒性物質的影響。
每年荔枝收穫的季節,咱們這兒也有許多類似病例。有些孩子,會在空腹吃荔枝後出現昏迷,也有搶救不及時,因此死亡的個案。而在印度,自從科研報告發布後,當地官員便貼出告示,提醒家長照顧好孩子,不要讓孩子吃大量荔枝,特別是不要空腹吃荔枝。這些建議收到了效果,去年,因吃荔枝引發的腦炎,已經不足50例。荔枝可以吃,但要記住,別吃未成熟或腐爛的荔枝;荔枝不能當飯吃,只能當飯後水果來品嘗。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