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比特幣投資人都是長期持有
我們需要問的第一個問題:人們使用比特幣是幹什麼用的?
如上圖所示
大約60%的比特幣由實體(無論是人還是企業)持有,這些實體從未賣出過超過25%的比特幣,並且經常持有比特幣多年,我們將比特幣標為比特幣長期投資。
另有 20% 的用戶在五年或更長時間後沒有從當前地址集移動。我們認為這丟失的比特幣。
這樣,只有350萬比特幣(佔所有開採比特幣的19%)頻繁移動,主要是在交易所之間移動,我們將比特幣標記為用於交易的比特幣。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比特幣的大部分被那些視之為數字黃金的人持有,作為一種長期持有的資產。但是,對於那些喜歡頻繁買入和賣出的人,這種數字黃金得到了活躍的交易市場的支持。用於交易的 350 萬比特幣供應市場,並且與需求水平交互,決定價格。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希望交易比特幣,在之前減半後變得更加稀缺,比特幣從投資桶(甚至可能丟失的桶,如果最早的採用者仍然有他們的私鑰)移動到交易桶可能成為一個關鍵的流動性來源。然而,人們預計,只有當比特幣的價格上升到長期投資者願意賣出的水平時,這種情況才會發生。
大多數交易者是散戶, 但機構最有價值
我們的下一個問題: 有多少人在交易 350 萬比特幣, 他們是誰?雖然我們估計每周有數千萬人持有比特幣和超過 500 萬次訪問交易所網站,但鏈式數據顯示,在整個 2020 年,每周最多有 340,000 人的活躍比特幣交易者。雖然我們顯然無法識別個別交易者,但我們可以根據他們發送到交易所的轉帳的美元規模將其分為兩類:散戶和機構。
散戶交易者,我們將低於10,000美元比特幣的交易者劃分到散戶中,從上圖可以看出這部分佔了大多數,佔平均每周交易所轉帳的96%,從這裡可以看出幣圈目前還是一個小圈子,資金量還是很小的。
然而,機構交易者控制著市場的流動性,佔發送到交易所的比特幣價值的85%。因此,機構交易者是大盤走勢最重要的貢獻者,例如,隨著北美Covid-19危機加劇,比特幣在3月份價格大幅下跌時,這個過程主要受到機構的影響。相比於散戶來說專業交易者的數量很少,轉帳次數也很少,在2020年,平均每周只有39,000次轉帳。
除了機構交易所在比特幣流動方面佔主導地位
今天大多數比特幣都存在哪裡?大約 60% 未丟失的比特幣由許可保管服務持有,或者 FATF ,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 (VASP)。大多數加密貨幣交易所以及託管錢包都屬於這一類。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這一份額隨著時間的推移穩步上升,反映了保管加密貨幣業務的增長,因為比特幣已經變得更加主流。當我們考慮,在剩餘的40%可用比特幣中,87%的比特幣(目前不是由VASP持有)已經通過VASP時,VASP的統治地位就變得更加明顯了。大多數人要麼將比特幣放在 VASP 上,要麼從 VASP 獲取比特幣。
雖然我們一直在說不應該把數字貨幣存放在交易所,但是交易所依然作為加密貨幣交易中心和存儲比特幣的熱門場所,在比特幣流動方面,毫不奇怪地成為佔主導地位的VASP。在2020年,平均每周有180萬比特幣(價值144億美元)被轉移。其中40%在一周內直接在交易所之間移動,而43%的比特幣通過VASP之間的中間地址流動,主要是在交易所之間。
進一步向下鑽研,我們看到最大的交易所是如何主宰這些流動的。
自 2018 年以來最大的四個交易所 - Binance、Huobi、Coinbase 和 Bitfinex – 在 2020 年接收到的所有比特幣中佔 40%。接下來的10家交易所總共獲得了36%的成交量,剩餘的數百家其他小型交易所佔24%。
當我們通過其他的角度來分析這些數據時,就會有些更有趣的發現。例如,如果我們通過對法定貨幣的交易所支持來對交易所進行分類,我們可以看到允許對加密貨幣的法幣交易,對於交易所來說有多麼重要。
在上面,我們分解了以下類型交易所之間的流動:那些只允許加密到加密 (C2C)轉帳,那些允許加密到法定 (C2F)轉帳,反之亦然,以及那些只提供加密貨幣衍生交易的交易所。到目前為止,C2F交易所之間的鏈內轉帳佔交易活動的最大份額,佔交易所之間所有比特幣流動的42%,而C2C交易所之間的交易份額只有18%。當我們考慮C2F和C2C交易所之間的轉移時,我們看到C2F交易所是交易對手,佔所有交易所轉讓的74%。
為什麼 C2F 交易所佔主導地位?雖然我們不能肯定,但我們的假設是,C2F交易所具有更大的流動性,因為它們是大多數用戶首次購買加密貨幣的交易所,因此它們是新需求的來源。C2F交易所也是用戶用比特幣換取法定貨幣的地方,這意味著即使是那些喜歡C2C交易所的人也經常不得不使用C2F交易所來兌現。如果C2F交易所的功能在上、下,可以增加流動性,這也可能造成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吸引更多的交易者來利用,從而進一步增加流動性。
最後,我們還可以根據比特幣在交易所內交易時次進行比較。對於此分析,我們計算出一種稱為交易強度的指標,即比特幣在交易所的中央訂單簿上交易的頻率(基於交易所的自報交易數據)與交易所接收的比特幣鏈(即比特幣從外部進入交易所)之間的比率。我們之前曾使用此指標來調查交易所是否偽造交易量(儘管我們尚未創建"交易強度"一詞)。
交易所之間的貿易強度差異很大,這不足為奇。上圖,我們比較了一些頂級交易所,並看到 Binance 自 2018 年以來的平均交易強度為 14,領先。同樣,這意味著在該時間段存入 Binance 的每個比特幣在 Binance 的訂單簿上平均交易 14 次。Huobi 以 8 的貿易強度緊隨其後, 其次是Coinbase with 3和Gemini with 1.。
我們認為,有幾個因素可以導致貿易強度的提高。一個是比特幣可以在交易所交易的其他加密貨幣的數量。數字越大,比特幣的來回交易就更多了。較高的交易強度也表明,更多的交易者將他們的資產長期留在交易所,而不是在再次移動資產之前將資產轉向交易所進行交易。另一方面,較低的交易強度可能是用戶將比特幣存儲在交易所,而不是將其用作交易場所的結果。此外,促進場外交易的交易所通常也有較低的交易強度,因為他們的交易沒有記錄在現貨交易數據中。
聲明:本文由入駐金色財經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絕不代表金色財經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提示: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本資訊不作為投資理財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