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孫瑞希
上世紀90年代,我的老家,東北某個縣城,還在下崗和亞洲金融危機中掙扎的人們,忽然有一天在街上聽到一聲極具衝擊力的廣告。
大喇叭霸氣地喊著:「啥都有,啥都賣,這裡啥玩意都1塊。1塊錢你買不了吃虧,1塊錢你買不了上當……」
隨著這魔性的大喇叭廣告出現的,是一元兩元店。店鋪裡的商品不全是1元、2元的價錢。因為店鋪主營日雜,大部分商品以1元、2元為主,所以店家賺了這樣的噱頭。
以塑料洗臉盆為例,2元錢一個,雖然比市面上賣4、5元錢的要薄一些,但勝在便宜啊,這對於兜裡沒錢的人們是極大的誘惑。
後來我隨父親來省城長春走親戚,發現站前也有很多這樣的一元兩元店。
我不知道同一時期,別的城市是什麼樣。我記憶中,那極不景氣的光景中,人們壓縮消費,廉價大行其道。
那麼,在如今全球疫情危機疊加經濟衰退的形勢下,廉價還會受到追捧嗎?
我的判斷是:不會。疫情在全球的蔓延疊加經濟衰退會推動我們進入一個新的消費時代。
在這樣的時代裡,總體來說,人們的消費呈現出越來越理性的趨勢。人們更關注商品的品質,不願為多出的溢價買單。
疫情期間,國人禁足在家,但存款卻大增了。
央行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居民存款一共增加了6.47萬億元,同比多了4000億元。3個月,6.47萬億元,這意味著平均下來,每天也要存錢約710億元。
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劍認為:按照習慣,在春節前後發放年終獎、結清貨款,然後歡度春節,這期間大家都持有存款。但是疫情期間,投資、消費等經濟活動受到抑制,個人獲取資金後,存在銀行帳戶中,未動用出去,因此存款增量創出歷史新高。
有人說,看來老百姓手頭還是有錢的,那就報復性消費吧!
實際上,由於境外疫情的蔓延,導致經濟發展不確定性上升,人們的投資和消費意願都受到抑制。
前些天和朋友小辛聊天,原本特別愛打扮的她也開始樸素起來。這段時間她一直遠程辦公,之前買的名貴的包包、鞋子也就沒了用武之地。
她有了更多的時間來審視自己,原來那些非買不可的東西是她用來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的,不過現在看來,其實也沒什麼必要。
真正的高淨值人群,早就不需要通過奢侈品牌來證明自己的地位和成就了。
小辛覺得,自己沒必要為大牌多出的溢價買單。這似乎成了很多人的共識。
有網友留言:「經歷此次疫情,深刻感受到,消費是開心的,但儲蓄也是要緊的,要精打細算,把錢花在刀刃上。」
我曾經做過一個小範圍的調查,由於樣本數量有限以及取樣區域限制,也許這並不嚴謹,但從調查情況來看,「質量良好」和「性價比高」成為很多人消費時最為關注的因素。
拿化妝品舉個例子。我在調查中發現,2010年至2015年的時候,我市(長春市)的中高收入女性特別喜歡買進口化妝品,但是到了2016年之後,開始有人尋找評價替代品。
到了2018年時,這個比例開始上升,不少人會選擇一些國貨高性價比產品。
從我自己的消費感受來看,幾百塊錢一瓶的身體乳確實好用,但真的比幾十塊錢一瓶的好用十倍嗎?可能並沒有。
人們不願意在某一件商品上花那麼錢了,這其實也包含著理性消費的回歸。
我認為在疫情的影響下,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很多的改變,我們可能會進入一個全新的,健康消費時代。
日本有一個叫三浦展的社會學家,他寫了一本書叫《第四消費時代》。書中提到,從2005年起,日本開始進入第四消費時代。
那時候,日本的經濟已經逐步恢復,但是與第三消費時代日本老百姓熱衷於購買名牌和高檔商品,追求擴張性消費不同。第四消費時代的日本老百姓開始排斥過度的包裝、顏色和款式,追求價格適中、功能夠用的基本款。
這與我們現今的消費主張非常相似。實際上,極簡的生活理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人接受。
這種變化會帶來哪些商業機會呢?
一些主打品質化的企業將獲得一次崛起的機會。比如,平價國貨好物。
支撐這些「好物」的不僅是廉價,更重要的是質量。
因為老百姓不是捨不得花錢,而是更追求極致的性價比。
作者簡介:孫瑞希,資深生涯規劃師,今日頭條籤約作者。以溫和、真誠、接納的狀態為廣大來訪者解決職業困惑,提升職場適應力,探索人生更多可能性。著有以職業生涯個案剖析為基礎的書籍《刻意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