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的個人英雄主義電影
《三國之見龍卸甲》這部電影的故事很簡單,人物我們也都很熟悉,但是,長久以來我們的電影創作,是不是恰恰就有意無意地忽略了簡單的故事和熟悉的人物呢,三國的故事資源是異常豐富的,該片的編劇兼導演李仁港先生,沒有被三國傳奇故事的宏闊歷史風雲所束縛和牽引,而是獨闢蹊徑地鎖定了趙子龍這個人物。
利用趙子龍這個人物,完成了一個關於三國時代裡,一個名叫趙子龍的人如何在戰場上成就了常勝將軍的美名,又如何宿命般,在戰場上找回失去的回憶的悲劇,電影以卸甲命名,或許指的是趙子龍從此卸甲,告別戎馬生涯,無疑透露著悲壯和悽涼,而全片將英雄拉下了神壇,英雄和普通人一樣,有愛恨情仇有歡喜哀樂。
一部看似戲作的英雄輓歌
趙子龍從來都不是什麼常勝將軍,但是沒有勝又何來敗,從曾經的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少豪氣,說出我堅信命運在我手中,到最後重回鳳鳴山,在殘陽裡對著佛像感慨道,既然一切命中早已註定,那又何須執著,更是道盡了一生的滄桑,仿佛一切都在我們的人生中,同樣的上演又落幕,曾說等到在地圖上殺一個大圈的時候,就會天下太平,可當一切又回到原點,一個圈過後,才發現原來一直都還在原地。
浪花淘盡英雄淚,付諸笑談風雨中
最後趙子龍孤身一馬,衝向百萬大軍,轉頭放蕩不羈的狂笑,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又重回到了我們眼前,影片在羅平安的獨白中落幕,三國終於統一,可是卻不是魏,不是蜀,不是吳,而是晉,在電影中,鎧甲作為一種生命意象,意味著責任、義務、危機和苦難,生命的存在就是一場戰爭,生命的過程就是戰場的徵途,它必然要走出一個終點,又回到起點的圓圈,然後看著他人的戰鬥,而退出自己的戰場。
結語
《見龍卸甲》在通過特效手段、音樂和人物關係等方式塑造多面人物形象的同時,也為人物賦予了家國情懷,英雄氣節,手足義氣等多種中國傳統的人倫美德,使趙雲、諸葛亮、曹操等一系列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有了飽滿的精神和多面的美感,也讓《三國演義》這部家喻戶曉的經典名著,有了一種新的解讀方式。
我是千層雲,如果你也喜歡電影,請關注小編,小編致力於分享好電影給您,感謝您的關注!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