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香銀:懷揣故鄉遣詞造句
個人簡介:羅香銀,男,籍貫江西崇義,常住廣東雲浮,中學教師,青年作家網籤約作家。
世隸耕,正兒八經農家子弟,常喜大山。觀山養性,偶有靈感取筆記之。閒暇之餘,常讀詩,即興寫點東西,純屬自娛自樂。自1994年在《肇慶教育報》開始發表散文詩以來,有5篇散文、詩歌散見於《雲浮教育報》、《雲浮日報》等刊物,偶爾有作品獲市、省級獎項。疏懶成性,隨性而為,暫無成績。
故鄉坐落於羅霄山脈最南端,連綿起伏的山,美育了我的雙眼,陶冶了我的情懷。青青翠翠,溪谷蜿蜒,朝霧蕩漾,夕陽隱退,總有兩看不相厭之感。年少外出讀書,青年南漂粵西,寂寞思鄉,總愛搬出故鄉的山山水水,任憑浮現在眼前,聊以慰籍。此時,就有寫點東西的衝動,遣詞造句,片紙隻字,往往藏於箱底,羞於見人。
故鄉給予我不僅是思念,更多的是沉澱。唐詩宋詞,家國情懷,比比皆是。中外名篇,詩歌散文,懷揣故鄉,歷歷在目。我不僅誦讀散文、詩歌中的故鄉,而且反芻式閱讀生我養我的故土,品味思念的情愫。在這本百讀不厭的書裡,我打了一口井,甘甜的井水,灌溉出第一篇散文詩《我們的春天》。
隨著年齡的增長,依戀故鄉的情感與日俱增,寫父母的文字也漸漸地多了,特別是最近幾年來,隨性習作,情不自禁地把父親搭上了。我愛故鄉,愛詩歌,讓詩歌的流動的美,反哺於故鄉的山和水。
〖作品推薦〗
和女兒們快樂的想家
文/羅香銀(青年作家網籤約作家)
年夜飯過後,春晚開始了。
春晚的節目無以取樂,便和女兒、女兒的姨婊哥玩起對春聯的遊戲。遊戲規則是:我出上聯,他們對下聯,接聯快且規範獎紅包,七字聯獎五元,十一字聯獎十元。
遊戲一開始,他們興致很高,期待我出上聯。春聯,我不在內行,懂點皮毛。考慮他們是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生,把難度降低,讓他們獲獎勵,讓大家開心一下。一開始女兒士氣真不賴,有自我挑戰的精神。她的姨婊哥三番五次地吱聲,表示放棄。在大家(包括妻子的妹妹、妹夫和弟弟)的鼓勵下,他勉強積極起來。幾個回合過去,女兒出擊了,「爸爸,紅包該不會獎完了吧。」我的天,叫我怎樣應付啊,真讓我頭疼。想到即時應景,想到親友在電話裡提到家鄉下大雪,我的腦子突然靈活起來了。於是,我藉助淡淡地酒力,教笨拙的思維擠出了「除夕喜聞家鄉瑞雪照豐年」十一個字。女兒很認真的,她姨婊哥懶洋洋的。女兒在培訓班裡學了兩年的毛筆字,學寫對聯,家中的春聯都是她寫的,衝著十元的紅包獎勵,拼了。她冥思苦想,一字一詞地比劃著,架勢真有兩下子。我也在犯愁,如果要我對下聯該怎麼辦呢。我沉著,不露出半點神色。女兒比劃了半響,沒有進展,想放棄了。我不想就此冷場,告訴女兒對春聯的竅門,共同確立下聯思鄉的主題。我解釋道:除夕,指的是今晚,也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天;聞,就是聽,喜聞,就是聽了很高興。聽了家鄉的什麼事高興呢?這時女兒仗二和尚摸不著頭了。我又啟發她,說:「剛才吃年夜飯時,媽媽接了老家親戚的電話,不是說老家下大雪了嗎?」女兒一聽,恍然大捂似的,好象明白了許多。我接著說:「下大雪,可以把田地裡害蟲凍死,明年可以大豐收,所以,這場雪是好雪,就叫做瑞雪啊。我們在這裡祝福爺爺奶奶們明年有個好收成。」女兒對上聯的意思明白了。我啟發她下聯的開頭,「除夕」是時間,也是節日,應找節日的時間詞語,「元宵就是了。」女兒寫下了「元宵」、「歡看」兩個詞語,下面思維又打盹了。我接著說:「元宵節,叫燈節,掛燈籠看彩燈的節日。」女兒這時立即把下聯寫下來了:元宵歡看城市彩燈思故人。我欣喜,大家都為女兒鼓掌,氣氛熱烈而溫馨。
女兒覺得對春聯太有趣了,又央求我再PK一下。可是我真的犯愁了,哪有那麼多詞呢。女兒指著酒杯說:「就以酒開頭吧。」我想也好吧,略沉思一下,隨即出了上聯:酒裡話長話家常。女兒扣著手指數字數,「七個字,五元紅包。」我點點頭,表示兌現諾言。她隨即思索起來,她的姨婊哥在一邊玩去了。女兒不靠譜的下聯出爐了,為了鼓勵她的積極性,肯定了優點,再次點燃了她思維的火花。女兒問:「話家常是什麼意思?」我告訴她話家常就是大家說著家裡的事情,述說家裡的日常生活小事。「也是思念家鄉嗎」女兒插話說。我肯定了她的理解,並告訴她:話長是指有說不完的話,話家常是指敘說家裡的平常小事。女兒拾起目光,抬頭看著我的臉龐,烏黑的眼珠軲轆一轉,機靈地說:「你該不會要我想老家,想爺爺吧。」我無言以對。
此時,電視的畫面喜慶祥和,屋外又燃放著爆竹、煙花,濃濃的年味包裹著我,包裹著一切,怎能不使我想念千裡之外的父母呢。
(寫於2012年2月)
父親的扁擔(詩歌)
文/羅香銀(青年作家網籤約作家)
父親的扁擔
取材於屋後的竹林
祖輩種植的竹林
嵌入父親那
敦實的肩膀,深深地
父親話少
風餐露宿的日子
父親那簡單的對話
來自於扁擔
粗糙的手
盤出的扁擔最有性格
跟父親赤棗色的臉膛一樣
佔滿了泥土的氣味
父親的扁擔沒有節假日
貪早摸黑地
即使走了一天的汗路
靠立牆角在合眼前
也要計劃好明天的勞作
擔大集體的化肥、牛骨
擔公餘糧交給糧所
擔花生黃豆換回油鹽
擔我的學費
擔奶奶的醫藥費和棺材
二百斤的擔子
踩出彎彎曲曲的山路
在縣人民大會堂
受領「賣萬斤糧」的稱號
扁擔依舊靠立牆角
含著微笑,看著父親
摺疊獎狀的小心
揣進懷裡
只是1989年冬天
扁擔挑著一臺14寸的黑白電視機
驕傲地回家
……
父親老了
扁擔也老了,老態龍鍾地
做了父親手中的拐杖
在我眼裡
是父親一生的標杆
不服老的父親
不服老的扁擔
夜間時不時發出嘆息
而今
父親的扁擔
一頭挑起遠在他鄉的我
一頭是他自己
我這頭重
堆積了目光
(寫於202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