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山上育人 適齡兒童無一輟學
6名教師執教海拔最高小學
張學軍 文/圖
6名教師和他們的學生
喜馬拉雅山北麓,海拔高達5573米,是人類生存極限地。這裡有一所小學——西藏自治區浪卡子縣普瑪江塘完小,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小學之一。
普瑪江塘完小建於1986年,是普瑪江塘鄉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重要陣地,也是當地一所窗口學校。過去校舍是斷壁殘垣,四處漏雨透風,經幾次改擴建,教學、住宿條件有了較大改善。
目前該校有141名在校學生,6名教師。
年均氣溫零下35攝氏度
普瑪江塘鄉氣候十分惡劣,大風暴雨、積雪成災現象時有發生。這裡高寒缺氧,年平均氣溫零下35攝氏度,冬天經常凍傷師生的手和臉,即便在室內生火,也只有前身熱,後身仍然冰涼。還有高原心臟病、風溼病的困擾。為了師生員工的健康,學校雖然採取了「寒假長、暑假短」的措施,但由於該鄉冬季時間長、夏季時間短,每年11月初就放假,次年3月中旬才開學,使得普瑪江塘完小一年的教學時間只有8個月。
上級曾有意把學校遷往山下海拔相對較低的地方,但經過調查發現,如果那樣,新校址離最近的學生家也有十幾公裡的路程,這裡不通公交,學生上下學無法解決交通問題,將會造成新的輟學現象。
因此,一批批教師堅守在雪域高原、生命禁區,為了100多個孩子,默默燃燒自己,照亮別人。31歲的校長雲丹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大得多。雲丹2003年來到完小當校長,以「缺氧不缺精神」的工作態度,一幹就是4年,先後被評為縣、自治區優秀校長。今年,縣教育局打算把他換下來,但他說,只要他的身體頂得住,就要在普瑪江塘繼續幹下去。他們夫妻商量後,把孩子、自留地託付給親戚代管,妻子也毅然來到完小,無償協助工作。而此時的雲丹已患上了風溼病和高原心臟病。按慣例,一般到普瑪江塘工作兩到三年就輪崗,雲丹在普瑪江塘的工作已進入了第五個年頭。
普瑪江塘完小其他5位老師也同甘共苦,常年工作生活在這裡,他們是白瑪、仁青、扎西次仁、貢布、扎西。46歲的扎西年齡最大。他們都有關節炎,每人每周至少要承擔28節課的工作量。
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普瑪江塘完小現有6個年級,全部為寄宿生,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卓瑪倉決姐妹倆都學習生活在這個學校,父母都是牧民,收入很不穩定,要不是政府的減免政策,姐妹就有失學的危險。
普瑪江塘完小一天有七節課,上午9點半開始早讀,下午1點吃午飯,4點上課,7點吃晚飯。因為晚上8點到夜裡12點停電,沒有晚自習,沒有電視可看。學校自備的柴油發電機由於經費問題,用得很少。晚飯後孩子們自由活動後早早地睡了,老師們則在燭光下備課。這裡沒有手機信號,有線電話通話質量也比較差。開學後,家長與孩子很少有聯繫,學期結束時,學校挨個把學生送回家。
普瑪江塘全鄉面積約200平方公裡,僅有800多人口,居住分散,沒有集市,學校的生活必需品都是從縣城採購回來的,學校有一臺手扶拖拉機與外界保持聯繫,出去一趟要三五天。每次拖拉機外出,都是校長和師生最揪心的時刻,怕出意外;但同時也是校長和師生最盼望的時刻,因為能夠帶來外面的信息。
英語教師全縣循環
普瑪江塘完小跟其他學校一樣,存在開課不足問題。英語、音樂、美術等都是其他老師代的,沒有科班出身的專業教師。據縣教育體育局扎西次仁局長介紹,全縣僅有兩三名美術專業畢業師範生,鄉鎮學校沒有一名專業英語教師,這正是扎西次仁局長最頭疼的。他說,其他課任何老師都能對付,唯獨英語沒辦法,僅有的幾個英語老師,只好全縣各學校循環使用,因此英語教學進小學還難以全面推開。
扎西次仁局長介紹說,教育局為這裡的老師都上了「三險」,還準備投入30萬元,對教室和宿舍進行改造,在每幢房子前加上一個玻璃走廊,好讓師生們在溫暖一些的環境下生活學習。
(據《中國教育報》)
(責任編輯: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