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史:南非土地真正的主人

2021-01-07 瑩瑩解說歷史

在歐洲殖民者侵入南非以前,南非最古老的三個民族桑族(布須曼人)、科伊族(霍屯督人)和班圖族黑人在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千年來堅忍不拔地與惡劣的自然環境進行長期鬥爭。對南非西部、東部和北部的發展做出了不同的貢獻,他們都是南非土地的真正主人。但是,這三個民族儘管都對入侵的歐洲殖民者進行過英勇的抵抗,而結局卻迥然不同。桑人在南非境內完全被消滅,遭到種族滅絕的悲慘命運。科伊人不再作為獨立的種族和民族存在,只在混血的有色人中留有他們的後裔。唯有班圖黑人——雖然白人殖民者在擴張道路上企圖像消滅北美印第安人一樣滅絕他們——不僅未被滅絕,而且一直在南非人口中佔絕大多數,成為南非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

為什麼在17世紀以後的歷史發展中這三個民族的命運截然不同?分析過去三個世紀的南非歷史,人們發現當力量對比顯然不利於非洲人民的時候,南非各族人民的充滿悲壯色彩的民族反抗行動雖然未能改變他們喪失民族獨立和白人殖民者不斷擴張這種暫時的歷史趨勢,但每一個民族在殖民擴張時期的最後結局和他們的歷史命運,卻主要取決於他們的抵抗力量(包括人口數量),社會的、政治的和軍事的組織,以及他們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而這幾個因素都與這三個民族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特別是與他們的社會經濟結構以及文化有密切關係。本章從兩方面進行探索:一,在南非的地理環境條件下,個民族是如何形成不同的經濟結構——桑人的狩獵經濟、科伊人的單純遊牧經濟、黑人的牧農混合經濟;二,三種不同的經濟結構如何對南非歷史和各民族的歷史產生不同的作用和影響。南非境內最古老的居民是講科伊桑語的黃膚色的居民。

南非歷史著作一般把從事狩獵經濟的獵人稱為桑人(布須曼人),而把從事畜牧經濟的牧人稱為科伊人(霍屯督人)。他們在體形上很難精確地區分。17-18世紀,初到南非的歐洲人對二者幾乎分辨不出來。他們的膚色都是棕黃色的,有的人類學家因此把他們錯誤地列為黃種人,但他們又有一些黑種人特徵(捲髮、寬鼻)。現在越來越多史學家在鑑定史料分不清他們時,就使用「科伊桑」這個複合詞。關於19世紀以前桑人和科伊人(以及較小程度上的班圖黑人)歷史的研究最大的困難是材料極端缺乏。這種狀況使得有些史學家甚至到1963年還在振振有詞地說:「沒有非洲的歷史,只有歐洲人在非洲的歷史。」他們認為只有人類學家才對這些非洲人感興趣,而對於歷史學家來說,「歷史的確定內容並不包括消極的、野蠻的社會的不足掛齒的發酵現象」。

本章正是要從這些「發酵(萌發)現象」來說明19世紀前南非非洲人社會的嬗變。綜合近年來的考古發現以及口頭傳說和文字記載,我們有根據斷定,南非社會包括科伊桑人社會在內,在殖民入侵前存在著經濟方面的變化,儘管是緩慢的。桑人的狩獵採集經濟桑族獵人居住在大卡魯南部山區直到奧蘭治河北岸高原的廣闊地帶,在法爾河、圖蓋拉河谷地帶也有他們的蹤跡。桑人生產力十分低下。直到這個最古老的原始民族在南非境內消失為止,他們既沒有走出原始社會階段,也沒有完成從遊獵採集經濟向畜牧經濟的過渡。關於桑人的狩獵經濟社會發展特別緩慢的原因,西方一些學者做過一些解釋,但大多片面誇大種族特徵的差別。如錫爾從解剖學角度加以「論證」,以腦容量來證明桑人社會發展緩慢的原因。桑人狩獵經濟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徵是沒有任何社會分工和交換的發展。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關於社會分工的自然基礎的一段論述給予我們啟示,「不是土壤的絕對肥力,而是它的差異性和它的自然產品的多樣性,形成社會分工的自然基礎,並且通過人所處的自然環境的變化,促使他們自己的需要、能力、勞動資料和勞動方式趨於多樣化」。在原始社會中,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性而帶來的產品的多樣性對促進原始居民的接觸和產品交換尤其具有重大意義。但是,遼闊而單調的南非高原為居民所提供的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是十分單一和雷同的:羚羊、野生塊根( velika)、漿果、野蜂蜜和魚等等。

無論是相距遙遠的氏族公社或是毗鄰的氏族公社,在南非高原上找到的都是大致相同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因此他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基本相同,即使在氏族公社互相接觸時也幾乎不產生任何交換的需要。後來馳名世界的南非名產一一象牙、犀角、珍貴動物毛皮,對於桑族獵人來說如同廢物。利文斯敦在19世紀50年代遊歷當時還與外界隔絕的恩加米湖畔時,發現當地人把成捆的象牙用來修築圍籬或任其腐爛。

既然桑人的產品除了滿足氏族公社成員的簡單消費以外,不能通過交換來滿足其他方面的需要,他們當然不會去生產多餘的產品。狩獵經濟本來除了生產直接消費的生活資料以外,就沒有什麼可積累的財富。獵獲物一邊生產一邊消費掉,也不可能進行擴大再生產,南非的自然條件更加強了這方面不利條件。

桑人除了曬乾獸肉充當幾天口糧外,幾乎沒有任何財富的積累和儲存。因此,基本上沒有任何因素可以刺激和推動桑族獵人去利用或改造現有的生產工具來提高勞動生產率。不僅如此,桑人即使精心製造他們的主要工具一一弓箭,他們所花的時間也並不是為了用來生產消費資料,而是用來滿足他們對生產資料的需要,因為任何超過消費需要的生活資料對桑人都是沒有意義的。

相關焦點

  • 南非土地問題歷史回顧
    主要研究方向是南非民主進程、土地改革、農村治理,是南部非洲研究土地問題和土地政策專家。精通英語、阿非利康語、科薩語、祖魯語等。著有《妥協的民主:南非酋長和土地政治》《南非土地問題:改革和再分配的挑戰》《南非農村反抗:彭都起義後的50年》《土地承諾:拿回失去百年的土地》等,發表多篇論文、報告。
  • 南非印象之--獨一無二的南非英語
    南非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英語一直都作為官方語言而廣泛使用。白人統治期間,學校裡除了AFRICAANS(南非荷蘭語)之外,大都設有英語課程。新南非成立之後,黑人成了國家的新主人。除了他們自己的土著語言之外,他們大都推崇英語。但南非的英語有著獨一無二的特徵。 首先,南非英語有著很濃烈的多種族口音(Accent)。
  • 「南非」不可不知的南非十大酒莊
    南非的葡萄酒的歷史長達三百多年之久,它無論是從酒的品質還是葡萄的種植方式,都絲毫不遜於其他的國家。南非釀造的葡萄酒風格獨特,潛力巨大,從而也衍生出了不少優秀的酒莊。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南非十大不得不知的酒莊。
  • 南非為什麼會有三個首都?
    ,他們是這裡的主人公元15世紀,葡萄牙的航海家在王室的資助下開始了遠洋冒險。但是,由於這裡氣候條件惡劣,葡萄牙人從沒有真正經營這裡。▲迪亞士的船隊航行路線示意圖真正在這裡經營的是荷蘭人為了防止土著人反抗,荷蘭人建起軍事要塞,並把它命名為好望堡,隨後,荷蘭人將這片土地命名為開普地區,這就是南非的立法首都開普敦的原型。
  • 南非冷知識:南非一點不熱,還有企鵝
    南非是非洲最南端,是世界上唯一有三個首都的國家,最大的城市是約翰尼斯堡,有著「黃金之城」的美譽。南非是個多種族國家,人口最多的是祖魯人,祖魯人是以胖為美,他們結婚牛市必備彩禮,娶一個老婆需要15頭牛。南非一點都不熱,還有很多企鵝,雖然長得很嬌小,但叫起來像驢,也叫驢企鵝。非洲最南端並不是好望角,而是厄加勒斯島,這裡也是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分界點。南非很少有高樓大廈,因為土地很便宜,蓋幾棟高樓,還不如多買幾塊地。
  • 藍天白雲好時光—南非約翰尼斯堡
    某旅遊雜誌曾描述:南非旅遊局曾做過一支廣告,是這樣說的:「走過一國,等於遊覽全世界」!好大的口氣啊!既然現在無法實現環遊世界的夢想,那麼退而求其次,就去南非吧!南非是我早在2014年就想去的地方,隔了4年終於成行了!
  • 南非是怎樣被玩壞的?
    桑人和科伊人在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了8000多年。大約在2000多年前,他們寧靜的生活被來自非洲南部的班圖人打破。來到南非的班圖人帶來了鐵器文明和農耕文化。在17世紀歐洲荷蘭殖民者到來之前,這些南非的土著們怡然自得地生活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2.
  • 給曼德拉寫信的人:南非棚戶區居民運動
    曼德拉在1990年代出任南非首任黑人總統,對整個世界而言,意味著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終結。然而,他許諾給黑人的土地返還願景,卻遠未實現,他的「基於自願贖買原則」的土地再分配政策,反而使得底層黑人普遍陷入了愈加惡劣的居住環境之中。種族隔離在官方政策中結束了,基於種族的空間隔離卻並沒有,這便是南非「棚戶區居民運動」(AbM運動)興起的背景。
  • 陳濟舟:速寫南非
    作者陳濟舟在南非約翰尼斯堡探訪當地的華人社群。從十九世紀末的金礦工人到現代的中國批發商城,華人在約堡已生活了一百多年。在作者筆下,南非華人百餘年的生活始終潛藏著動蕩的暗流,他們在南非的未來,也依然是未知的。
  • 南非發布2020年國情諮文:無償徵收土地法案即將落地 限電仍不可避免
    拉馬福薩表示南非經濟增長十多年來沒有實質改變;在努力創造就業機會的同時失業率仍然不斷升高;持續的能源短缺擾亂企業和人民的生活導致經濟復甦停滯;幾家國有企業陷入困境;公共財政面臨嚴峻壓力。儘管如此,南非人民在2019年取得的成績也不該被忘記。
  • 納米比亞為什麼要從南非獨立出去?
    ▲西南非洲(納米比亞)的沙漠,是非洲南部最乾旱的國家隨著荷蘭殖民勢力的衰落,英國通過英荷戰爭取代荷蘭在海上的霸權,並成為了好望角地區的新主人在原荷蘭人的殖民地成立1910年,英國將開普殖民地和吞併的兩個布爾人國家合併,成立英屬南非聯邦。南非獲得外交自主權等一定程度上的自治。這個英屬南非自治聯邦這就是今天南非的前身。
  • 南非葉是什麼 南非葉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
    南非葉是什麼南非葉在我東南沿海地區被稱為「將軍葉」,是由於它生長能力強,四季皆宜種;俗稱:苦茶。南非葉生長於南非,從馬來西亞、新加坡移植到我國,所以中醫界無記載也沒有研究過其真正的療效。南非葉作為抗癌草藥在東南亞及臺灣等地民間應用較多,而中國大陸則對此較為陌生。南非葉為菊科斑鳩菊屬植物扁桃斑鳩菊(Vernoniaamygdalina Del.)的葉。
  • 南非三大國寶之南非茶——博士茶(Rooibos Tea)
    南非茶又名博士茶(Rooibos Tea)是一種生長在距南非開普頓北部200公裡的塞德博格地區(Cederberg)的豆科灌木植物,以溫和樸質又不含咖啡因而聞名於世,有「南非的紅寶石」的美譽,與南非的黃金
  • 玫瑰岸上的多元南非
    這一場精彩的手鼓表演,發生在南非約翰尼斯堡玫瑰岸的「跳蚤市場」上。約翰尼斯堡的「跳蚤市場」不計其數,五花八門,而大名鼎鼎的「玫瑰岸跳蚤市場」,應該屬其中最受歡迎的一家了。每逢周日,二百家商戶聚集在這裡,將「寶貝」毫無保留地展示。它們有珍藏多年、歷經滄桑的古董,有千姿百態、別具一格的工藝品,也有物美價廉、簡單實用的二手舊貨。筆者和朋友在這裡看得眼花繚亂,著實大飽了一回眼福。
  • 南非人祖先被指可能廣東人 語言與粵語相近(圖)
    月是故鄉明——華人在他鄉的奮鬥故事  特派記者 陳偉勝  本報南非6月10日電  遠在南半球「天涯海角」的南非,對於大多數國人而言,是一塊陌生而神秘的土地,但是正如有人說「世界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中國人
  • 南非總統:南非付出巨大努力抗擊愛滋病
    新華社約翰尼斯堡12月1日電 南非總統拉馬福薩在12月1日世界愛滋病日的前一天說,南非為抗擊愛滋病付出了巨大努力,除推行免費治療以外,還在年輕男子中推廣包皮環切術並努力降低母嬰傳播愛滋病病毒概率。
  • 陳玉玲:架起華人紮根南非的橋梁
    幾乎每一個在南非的華人,都知道或是聽說過陳玉玲這個名字。紮根南非籌建華文報紙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南非又被稱為「黃金寶石之國」,所以淘金是很多華人來此的目的。據史料記載,1707年山西人樊守義跟隨傳教士艾若瑟經雅加達到達南非的好望角,他是第一個踏上南非土地的中國人。此後,中國人的海外理想中,加上了南非這一個目的地。
  • 南非人從嬰兒起就喝路易波士茶
    在南非,許多母親從哺乳期就開始給嬰兒喝路易波士茶,有時還會加入蜂蜜、香草和薄荷等調味。路易波士茶素有「南非國寶」之稱,記者聽茶農朋友漢斯說,路易波士茶近年來在國際市場上十分暢銷,自家的路易波士茶剛播下種就被訂購一空。路易波士茶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茶,而是一種灌木,有亮綠色的針狀葉子,收穫、加工後呈現橙紅色。
  • 南非商業狩獵:難以撼動的富人遊戲
    南非狩獵季到來,美國一個女主持人近日因網曬南非狩獵「戰利品」而遭到網友攻擊和當地人的抗議,也再次引發了各個環保組織對南非商業狩獵產業的關注。現在在南非,商業狩獵已經成為一種迅速增長的產業,由此吸引一眾尋求刺激的歐美富人。
  • 今日之南非:一個國家最手忙腳亂的樣子
    南非人在國內可以打土豪、分田地,修改憲法沒收白人的土地——當然這肯定還要面臨很嚴重的抵制。可是他們在國際上想這麼幹,根本沒人理他們。就拿最著急的疫苗問題來說,你拿不出錢來,人家就不給你。別講什麼世界大同人人平等之類的道德綁架,這個世界是要靠底氣說話的,自己什麼都不幹,一天到晚懶坐在那裡,再來個酗酒狂歡,事到臨頭又向別人要救命的藥;那對不起,只好拿錢說話。沒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