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書終於在上架了,感謝振宇圖書的方總!
這是前言,既是本書的編寫體系,也是對「如何有效地學習英語語法」這個問題的回答。
首先,我要為你翻開這部「大部頭」的勇氣而鼓掌,也為你對英語學習的熱忱而喝彩。同時,我非常高興地告訴你,你對英語學習的這份勇氣與熱忱會因為本書而得到回報!
作為一名在省級重點中學從事一線教學17年的教師,我特別理解學生在面對語法時的畏懼、厭煩、無奈等情緒,他們甚至在打開本書之前,光是看到書名就會產生一種抗拒,就會無名地升起許多背離性問題,比如「我為什麼要學習語法?」「語法太繁瑣,能不能不學語法?」「學語法有什麼用?」還有些同學迫不及待的想問「怎麼才能又快又好的學會語法?」「我不太懂語法,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讓我迅速搞懂它?」
這些問題背後都折射出傳統語法教學中對英語學習的傷害。在本書中,我們也會回答這些問題,但是我們並不急於回答這些問題,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隱藏在另一個關鍵的問題之後。只有弄明白這個問題之後,剛才那些問題才能弄明白;當這個問題明白了的時候,剛才問題的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
這個問題就是「什麼是語法」。
一 本書的目的與特色
有的同學認為語法是就是人們言語行為的規範,是事先確定並要求人們去遵循的。傳統語法書的編排也加強了語法學習的這種形象。因為它們往往是先列出一些規則,然後再針對這些規則給出相應的例句,告訴學習者,按照規則這麼造句才是對的。持有這種語法觀的學習者會把語法當作規則來遵守,把語法規則當作一成不變的公式。但是語言是靈活多變的,與言語者所處的具體語境密切相關,可能在這一場合總結出來的規則在另一場合併不適用,出現讓人目眩頭暈的「此一時,彼一時」。
本以為「規則」就是萬能,「公式」只須套用,哪知發現語言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公式」,也不是非此即彼、黑白分明的,而是存在很多「模糊區域」和「特殊用法」。回想有多少同學的語法學習就卡在了「例外」上面。
反過來,可能更接近事實的情況是,語法源自語言,是先有大量的語言存在,然後語言學習者從大量的語言實踐中總結出人們在使用這種語言時所遵循的一般思維規律或表達傾向。維基百科對「語法」的定義也說明這一點。
In linguistics, grammar is the set of structural rules governing thecomposition of clauses, phrases, and words in any given natural language.明白了這一點,語法學習的心態就會發生很大的改變,會一邊總結一邊補充,一邊掌握規則一邊接受例外,形成「宏觀理解+局部調整」的語法學習策略,不急不亂的學好學會語法。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找到了學習語法的正確方式第一條---只有通過大量的接觸語言材料,在現實的,鮮活的交際語境中,觀察所用語言中相對穩定的語序以及和具體語境結合最緊密的語詞形式,才能使語法學習更加有效。所以本書的第一特色就是翻轉傳統語法書當中先擺規則後給例句的講解形式,變其為先給大量語言材料再提煉歸納的理解形式,體現了英語語法學習從「知識(語法規則)中心」向「學習者中心」的轉變。
我們繼續回到語言創生之初來觀察如何學習語言和語法。
語言的最初形態就是各種各樣的聲音,而穩定的聲音映射就形成了之後的詞彙。隨著人類繼續進化,交流的複雜性進一步提升,單純的詞彙不能滿足人類的表達與交際需要,於是人類開始嘗試把不同的聲音組合在一起來表達更加豐富的內容。當詞彙進行排列組合時,句子產生了。和詞彙產生於「穩定的聲音」相似,句子在表達時,其中的詞彙之間也應當呈現出「穩定的關係」。如果關係鬆散、隨意、臨時,會極大增加聽音者處理信息的難度,以至於無法交流。我們猜想,擁有同一語言的部落必然是語言進化初期由於共同的認識和習慣將擁有的語音表現為共同的「穩定關係」。
語音(詞彙)之間的穩定關係就是顯現出來的規則,這是語法學習中需要著力解決的重要目標。由於語法規則體現了語言結構的規律性、重複性,所以掌握語法規則會加快語言的學習。所以在這一點上,本書和傳統語法書一樣,是要大量呈現語法規則的。但是光掌握語法規則本身是不夠的,還需要去理解語言背後「共同的認識和習慣」,即所謂的「思維」。如果不理解語言背後的思維,就很容易迷失在規則的叢林裡。
比如,我們知道常見的詞類中冠詞的用法眾多,無論是定冠詞還是不定冠詞,或者是零冠詞(不用冠詞),都是動輒十幾條、多則幾十條的語法規則,但令人不安的是,許多同學即使硬著頭皮費了好大勁背過了這些規則,仍然不能準確地使用冠詞。這是因為學習者被眾多的規則所吞沒,看不清規則所指向的「思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在本書中,會深入地講解「冠詞學習的四大要點」,通過大量例句的對比將為學習者把握「泛指」與「特指」這一冠詞學習的根本概念。
所以本書的第二特色就是超越傳統語法書中大而全的羅列語法規則,而將語法學習的重心轉向規則背後的「思維」,用思維來統領具體的規則,為規則的軀體賦予思維的靈魂。
本書既關注語法規則,以幫助學習者構造形式正確的英語句子,更重要的是,本書會將學習者放置於具體的交際語境中,去感知如何恰當地運用該語法結構,把握其思維本質。上述兩點為本書的特色,也是本書將有可能為英語語法學習者帶來一點價值之處。
二 本書的編排體系
本書的體系也與傳統語法書不同,不再逐章排列各類詞法和句法,而是在充分考慮了學習心智發展規律後進行的科學編排,其中重要的理論依據就是英國過程哲學家懷特海提出的「浪漫-精確-綜合」的教育認知規律。
過程哲學認為,世界不是由物質構成的,而是由性質與關係組成的有機體組成的。有機體具有內在的結構和聯繫,具有生命與活動能力,處於不斷地演化與創造中,這種演化與創造就表現為過程。過程具備一定的周期,而人的認知也遵循這一過程規律,這就是「浪漫-精確-綜合」。
浪漫階段是學習者開始接觸事物並自行領悟的階段。這一階段以整體感知事物為主,以激發興趣和探究欲為主。同時,另一個重要的目的是確定學習的主要方向與方法。浪漫並非毫無方向的隨意亂走,而是沿著一定的方向循序漸進,否則會浪費學習者大量的時間。對於語法學習而言,以整體接觸語法時,首要的問題就是句子的構造。英語句子千千萬,其中有著什麼樣的構造,這些構造有什麼樣的表達意義,都是學習者在最開始需要理解的問題,也是為之後的學習確立學習方向的問題。因此,本書的第一版塊以句子為認知目標,從成分、結構、形式等方面進行學習,整體把握英語這門語言的大結構、大框架。
經過浪漫階段的整體感知之後,學習就進入了「局部精確」階段。這一階段,知識的整體性開始居於將要地位,從屬於知識理解的精確性。這是文法規則的階段。為了使學習者獲得發展,還需要向學習者一點一點地滲透特定的分析事實的方法。在這一階段中,按照條理化、系統化的方式,對浪漫階段的事實感知做出揭示和分析,對特定主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聚焦。因此,本書的第二版塊以構造句子的三大主要部分名詞、動詞、修飾為主體,強調思維層面的理解,並輔以大量地語境化練習。
綜合階段,是系統掌握知識和原理後主動運用知識的階段,是拋棄細節而積極運用原理的階段,知識的細節已經融入到下意識的習慣中。這時,學習者了解了一些確定的知識,養成思維的習慣,清楚理解了規則的系統闡述和詳細例證,學習者開始想要使用他的新武器。因此,本書的第三版塊先對之前分散學習的兩個語法主要部分非謂語動詞和從句進行了綜合統整式的學習,最後將全部本書所學匯聚指向語法的實際運用,重點解決閱讀中的長難句問題,再次回歸到「句子」這個整體層面。這時,學習者對語法有了新的理解,蘊育了新的智慧,同時成為新的浪漫階段的起點,為下一階段的學習提供基礎。
三 使用本書的建議
在對本書的邏輯體系有了大致了解的情況下,學習者可以依據自身水平,選擇從頭到尾依次學習,也可以選擇感興趣的章節學習。在具體章節的學習中,學習者要獨立地去思考章節中提出的問題,再結合書中答案理解;要深度理解書中的例句,隨時將例句與規則進行結合;嘗試運用規則去解釋語法現象。每個章節末都有相應的「總結」,學習者可以在開始本章之前就先行閱讀,以獲取對本章總領性質的理解,也可以在學習本章後與自己的總結相對照。最後,每章都附有相應的練習題供學習者檢測學習情況。
最後,我還是強調要多多思考,不要急於求成,不要淺嘗輒止,要不斷地停下來重新梳理,做練習,寫小結,改錯題。
本書適用於初高中學生語法學習,也可作為中學英語教師的參考用書,同時也適用於廣大英語學習者自學語法。本書既基於編者多年一線語法教學的實踐,又參閱了大量國內外有關著作,在此對這些著作的作者深表謝意。
希望本書能為它的讀者奠定相對紮實而系統的英語語法基礎,但書中難免有疏忽或不妥之處,懇請批評指正。
想著為自己打call來著,但又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就重溫一下開此公號的初心吧!
廿載積累,十季砥礪,不輟之思考,不懈之探索。以無厚入有間的精巧嫻熟,達嫗婦之聞的深入淺出,語法不再是冰冷的規則條框,詞彙不再是生硬的字母組合,以學識為經,以人性為緯,編織一幅華麗的英語學習畫卷,帶你領略前所未見的英語風景。
謝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