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接端子解析圖)
1.端子、導線和壓模必須是兼容的。在生產過程中必須保證使用正確的組件。導線截面面積與外徑必須符合端子配套要求。
2.壓接前必須將電線絕緣層剝除。剝皮長度必須按照要求,保證導體與絕緣層在端子壓接時的位置正確。絕緣層必須剪得整齊、均勻。
3.不允許有絕緣皮殘留在已剝的導體上。
4.在剝線時不能損壞或剪斷銅絲。
5.絕緣層被剝除後不能有銅絲散亂或分開。
6.導體銅絲不能扭曲或捻成線束。
7.如果剝好的線不馬上壓接,必須對剝好的導體末端進行保護防止銅絲散亂或弄髒氧化,比如剝線時半剝。
8.斷好、剝好的線必須在8周內壓接完。
1.導體必須水平放置在端子壓線框內,導體末端必須超出壓線框且最長超出不能超過1mm。
2.導體刷不能妨礙端子的插拔和鎖定功能,不能影響安裝後的密封性和安全性。
3.導體刷不應當延伸到端子接插區域。
絕緣外皮末端必須伸出絕緣外皮壓接框,但是不允許有絕緣外皮延伸到芯線壓線框內。
壓接後在芯線壓接框的邊緣必須具有一個喇叭口,喇叭口的尺寸根據電線直徑變化。
芯線壓接框的前端喇叭口不是必須的,但是最大尺寸要求必須參照後端喇叭口的要求。
1.切尾明顯且最長不能超過端子材料厚度的1.0到1.5倍。
2.切口毛邊(毛刺)不得超過0.03mm。
3.切尾、毛刺不得妨礙端子的安裝和連接,不能損壞電線的絕緣外皮,不能超出安裝殼體從而影響整個接插件的密封性和安全性。
⑴壓接高度是壓接連接中最重要的質量特性之一。
⑵壓接高度測量是一種快速的、非破壞性的、適合批量生產控制的測量方法。壓接的高度根據導體和壓接方式的不同來制定不同的最佳壓接高度。
⑶壓接高度的公差範圍取決於導體的直徑,見下表:
⑷壓接高度包括它的公差確保了導體的良好壓接和足夠的拉脫力,不考慮壓接框的公差和導體橫截面積的公差。
⑸壓接寬度是由壓接工具橫向尺寸來決定的。
⑹壓接寬度必須測量壓接部位的底部寬度,且必須是在使用正確的工具前提下執行。
⑺壓接高度的測量必須是測量芯線壓接框的雙半徑中心,不要在芯線壓接框喇叭口附近測量。
⑻在壓接操作過程中必須持續不斷的測量高度,並且在每一生產批次和端子的變更後/線束變更/壓接工具的設置變更後,都要進行壓接高度控制測量。見下圖:
⑴ 要求
①為評估壓接工具的壓接質量,定期進行芯線壓接框的切片檢測。
②切片必須是芯線壓接框的雙半徑中心位置。
③切片時不能影響或改變壓接導體內部的結構,必要時我們可以使用填充物(樹脂或其他材料)來保證壓接部位的穩定。
④切削和磨削的方向必須與端子開口相反。
(切片放大圖)
⑵ 壓接
①芯線壓接框內必須被導體完全充滿,所有的導體銅絲都必須在芯線壓接框內,並有明顯的擠壓感。由於不規則導致壓接框內存在空隙是允許的。
②壓線框內側的形狀與導體吻合,很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所有存在的導體銅絲都應該是在壓線框內,不允許有任何導體銅絲在壓線框外。
如果內部銅絲的壓緊感不是很強或有鬆動感,必須檢查導體銅絲的數量。
③避免過度壓緊,測量壓接過後的壓線框底部厚度,見下表,底部厚度SB必須大於¾端子材料厚度。
⑶ 壓線框壓縫
①過粗的導體/過大的壓力/錯誤的壓模,會損壞端子的鎖定裝置。
②壓線框必須有良好的接縫。兩邊的包體必須連接在一起並互相支撐。
③支撐長度L必須大於¼端子材料厚度,但最小不能低於0.1mm。
⑷ 卷邊的對稱性和深度
①如果支撐長度和支撐角度保持良好,壓接框的卷邊可以允許稍許不規則形狀。
②卷邊不能碰到壓線框內壁。
③支撐角度W可以小於30°。
⑸ 擠出(外展)
①擠出的高度GH不能超過端子材料厚度。
②擠出的寬度GB不能超出端子材料厚度的¾。長擠出的寬度不能超過½的材料厚度。
③壓線框底部不能出現破裂。
拉脫力測試必須是脫離絕緣外皮的測試,這有利於生產過程的控制保證端子的良好壓接。
⑴在給定的最大電纜外徑範圍之內,絕緣壓接部分能完全包裹住絕緣層。絕緣層壓接要保證絕緣外皮壓接框的兩邊卷邊,必須互相接觸重疊,且重疊部分至少要有一個端子材料的厚度。
⑵最小的電纜外徑範圍之內,可能絕緣外皮和壓接框有一定的間隙(取決於最大外徑電纜和最小外徑電纜的差距)。但是,絕緣層壓接框的卷邊重疊部分,必須超過一半的卷邊周長。
⑶絕緣層壓接框的卷邊,可能會變形、壓破絕緣外皮,但是絕對不能刺入到導體銅絲內。
絕緣壓接部位可以有向上的5°傾斜和向下的3°傾斜。見下圖:
⑴測量絕緣外皮壓接高度和寬度時,必須檢測相對平坦的部位。絕緣層壓接寬度是由壓接工具所決定的,無法調節。公差一般為-5%到+15%。
⑵由於電纜外徑的變化比較大,所以不規定絕緣層壓接高度。
⑶在經過幾次彎曲試驗以後,保證絕緣外皮壓接不鬆動、脫落。
端子的連接,特別是端子的鎖定裝置,在操作過程中不能損壞或變形。端子應該非常輕鬆地安裝進配套殼體中。
⑴端子壓接區域的任意方向彎曲度不能超過3°。
⑵端子壓接框的扭曲度不能超過5°。
《線束智造》技術交流群,為行業精英提供互相交流、互相學習、資訊交換的渠道!
如你需要入群,請按以下方法操作:
1、識別二維碼,添加管理員微信並備註「入群」
2、管理員將你拉入對應的交流群